一种均匀受光的蓝杉育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13919发布日期:2019-04-29 11:31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均匀受光的蓝杉育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蓝杉领域,尤其是一种均匀受光的蓝杉育种装置。



背景技术:

蓝杉生长缓慢,寿命较长,树型中等,树冠饱满,一般呈金字塔形,针叶蓝绿色,作为观赏植物广泛栽植,蓝杉对称的外形和蓝绿色的针叶,在园艺栽培中非常普遍,蓝杉在栽培前首先要进行育种工作,将培育的种苗进行园艺栽培可以提高蓝杉的成活率,现有的育种装置通常为了节省空间采用多层次栽培架,由于上部栽培架的阻挡作用,使得下部栽培架上的种苗难以照射到阳光,使得栽培架上的种苗受光不均匀,进而影响种苗的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均匀受光的蓝杉育种装置,该装置设置多层育种框,可以同时进行大量蓝杉的育种,节省空间,每层育种框中间通过连杆调节机构铰接固定,通过连杆调节机构的调节作用可以实现每层育种框向边侧移动,移动后的上部育种不遮挡下部育种框,进而使得隔层育种框均能均匀受光,同时在移动育种装置或者种苗不需要光照,只需通过连杆调节机构将每层育种框向中部移动即可,不仅移动方便,同时不占用空间。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均匀受光的蓝杉育种装置,包括底育种框,底育种框的两端均铰接固定有连杆调节机构,两个连杆调节机构的中部均铰接固定有中育种框,同时顶部均铰接固定有顶育种框,蓝杉分别在底育种框、中育种框和顶育种框中进行育种;

底育种框的底面四角均安装固定有万向轮,同时底育种框的左右边的两端侧壁外表面由外到内均一体连接固定有一个第一铰接轴和一个第二铰接轴;

连杆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调节连杆、第二调节连杆和第三调节连杆,第一调节连杆的长度为第二调节连杆和第三调节连杆长度的二倍,中育种框的左右侧壁外表面分别一体连接固定有第三铰接轴、第四铰接轴和第五铰接轴,其中第四铰接轴位于第三铰接轴和第五铰接轴之间,同时顶育种框的左右侧壁外表面分别一体连接固定有第六铰接轴和第七铰接轴;

第一调节连杆的一端铰接固定于第一铰接轴上,中心点处铰接固定于中育种框侧壁的第四铰接轴上,第一调节连杆的另一端铰接固定于第七铰接轴上,第二调节连杆的一端铰接固定于第二铰接轴上,另一端铰接固定于第五铰接轴上,第三调节连杆的一端铰接固定于第三铰接轴上,另一端铰接固定于第六铰接轴上。

进一步地,第一铰接轴和第二铰接轴连接组成第一直线,第三铰接轴、第四铰接轴和第五铰接轴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第三铰接轴、第四铰接轴和第五铰接轴连接组成第二直线,第六铰接轴和第七铰接轴连接组成第三直线,同时第一直线、第二直线和第三直线均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第三铰接轴和第四铰接轴之间的距离与第四铰接轴和第五铰接轴之间的距离相同,第三铰接轴和第四铰接轴之间的距离与第六铰接轴和第七铰接轴之间的距离相同,并且第六铰接轴和第七铰接轴之间与第一铰接轴和第二铰接轴之间的距离相同。

进一步地,中育种框和顶育种框的框底长度和宽度完全相同,同时底育种框的宽度与中育种框的宽度相同,底育种框的长度为中育种框的长度的二倍。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设置多层育种框,可以同时进行大量蓝杉的育种,节省空间,每层育种框中间通过连杆调节机构铰接固定,通过连杆调节机构的调节作用可以实现每层育种框向边侧移动,移动后的上部育种不遮挡下部育种框,进而使得隔层育种框均能均匀受光,同时在移动育种装置或者种苗不需要光照,只需通过连杆调节机构将每层育种框向中部移动即可,不仅移动方便,同时不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育种装置均匀受光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育种装置当需要移动育种装置或者种苗不需要光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以下详细说明。

一种均匀受光的蓝杉育种装置,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底育种框1,底育种框1的两端均铰接固定有连杆调节机构2,两个连杆调节机构 2的中部均铰接固定有中育种框3,同时顶部均铰接固定有顶育种框4;

底育种框1的底面四角均安装固定有万向轮5,同时底育种框1的左右边的两端侧壁外表面由外到内均一体连接固定有一个第一铰接轴11和一个第二铰接轴12;第一铰接轴11和第二铰接轴12连接组成第一直线;

连杆调节机构2包括第一调节连杆21、第二调节连杆22和第三调节连杆23,第一调节连杆21的长度为第二调节连杆22和第三调节连杆23长度的二倍,中育种框3的左右侧壁外表面分别一体连接固定有第三铰接轴31、第四铰接轴32和第五铰接轴33,其中第四铰接轴32位于第三铰接轴31和第五铰接轴33之间,第三铰接轴31、第四铰接轴32和第五铰接轴33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第三铰接轴31、第四铰接轴32和第五铰接轴33连接组成第二直线,第三铰接轴31和第四铰接轴32之间的距离与第四铰接轴32和第五铰接轴33之间的距离相同,同时顶育种框4的左右侧壁外表面分别一体连接固定有第六铰接轴41和第七铰接轴42,第六铰接轴41和第七铰接轴42连接组成第三直线;第三铰接轴31和第四铰接轴32之间的距离与第六铰接轴41和第七铰接轴42之间的距离相同,并且第六铰接轴41和第七铰接轴42之间与第一铰接轴11和第二铰接轴12之间的距离相同;同时第一直线、第二直线和第三直线均平行设置;

第一调节连杆21的一端铰接固定于第一铰接轴11上,中心点处铰接固定于中育种框3侧壁的第四铰接轴32上,第一调节连杆21的另一端铰接固定于第七铰接轴42上,第二调节连杆22的一端铰接固定于第二铰接轴12上,另一端铰接固定于第五铰接轴33上,第三调节连杆21的一端铰接固定于第三铰接轴31上,另一端铰接固定于第六铰接轴41上,其中第三铰接轴31和第六铰接轴41均位于底育种框1的边侧上方,同时第五铰接轴33和第七铰接轴42均位于底育种框1的中部上方;

中育种框3和顶育种框4的框底长度和宽度完全相同,同时底育种框1 的宽度与中育种框3的宽度相同,底育种框1的长度为中育种框3的长度的二倍;

其工作原理是:

由于第一直线、第二直线和第三直线均平行设置,第三铰接轴31和第四铰接轴32之间的距离与第四铰接轴32和第五铰接轴33之间的距离相同,第三铰接轴31和第四铰接轴32之间的距离与第六铰接轴41和第七铰接轴 42之间的距离相同,并且第六铰接轴41和第七铰接轴42之间与第一铰接轴11和第二铰接轴12之间的距离相同,所以第一调节连杆21、第二调节连杆22和第三调节连杆23平行设置;

在育种装置需要均匀受光时:拉动第三调节连杆23的顶端向边侧移动,带动顶育种框4向边侧移动,通过顶育种框4带动第一调节连杆21的顶端向边侧移动,同时由于第一调节连杆21的顶端向边侧移动,带动中部也向边侧移动,第一调节连杆21的一端限位固定,第一调节连杆21中部向边侧移动时带动中育种框3向边侧移动,通过中育种框3带动第二调节连杆 22顶端向边侧移动,由于第一调节连杆21、第二调节连杆22和第三调节连杆23平行设置,根据平行四边形原理,中育种框3和顶育种框4向边侧移动过程中,方向始终保持不变,中育种框3和顶育种框4的框底始终平行朝下,进而使得中育种框3和顶育种框4中的种苗和土壤不会洒出;由于第一调节连杆21的长度为第二调节连杆22和第三调节连杆23长度的二倍,第一调节连杆21的中心点处铰接固定于中育种框3侧壁的第四铰接轴 32上,所以顶育种框4向边侧移动的距离为中育种框3向边侧移动距离的二倍,在移动至最边侧时,两个中育种框3位于底育种框1两边上方,且中育种框3不能遮挡底育种框1,顶育种框4位于中育种框3的边侧上方,且顶育种框4不能遮挡中育种框3,此时底育种框1、中育种框3和顶育种框4中的种苗均暴露在光下,互不影响,均能受光;

当需要移动育种装置,或者种苗不需要光照,为了节省空间时,向中部推动第三调节连杆23的顶端,带动顶育种框4向中部移动,通过顶育种框4带动第一调节连杆21的顶端向中部移动,同时由于第一调节连杆21 的顶端向中部移动,带动第一调节连杆21中部也向中部移动,第一调节连杆21的一端限位固定,第一调节连杆21中部向中部移动时带动中育种框3 向中部移动,通过中育种框3带动第二调节连杆22顶端向中部移动,由于中育种框3和顶育种框4的框底长度和宽度完全相同,同时底育种框1的宽度与中育种框3的宽度相同,底育种框1的长度为中育种框3的长度的二倍,移动至两个中育种框3的一边相接,两个顶育种框4的一遍相接,并且两边中育种框3和两个顶育种框4的与底育种框1的两边在同一平面内,此时在水平方向的占用空间小,不仅便于移动,并且放置节省空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