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插式喷、滴一体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08893发布日期:2019-04-16 22:21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地插式喷、滴一体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水灌溉领域,具体涉及地插式喷、滴一体化设备。



背景技术:

植物栽培过程中,为了保证其正常生长,必须提供充足的水分。尤其是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充足的水分供应是获取高产、稳产的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在自然条件下,由于降水量及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满足植物对水分的要求,必须人为的进行灌溉,以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

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各种节水灌溉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的首选。喷灌和滴灌由于设备造价低廉、操作简单、适应性强,是目前常用的节水灌溉方式。传统的喷灌或者滴管设备一般只能进行单独的喷灌或者滴灌,难以满足栽培过程中不同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也难以充分发挥喷灌和滴灌两种灌溉方式优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地插式喷、滴一体化设备,将喷灌和滴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且根据不同的需求随时进行转换,在满足植物生长所需水分的同时,最大程度的节约水资源。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地插式喷、滴一体化设备,包括:插入结构、下喷头和上喷头组成;所述的下喷头由连通管和外壳组成,所述的外壳设置出水孔;所述的外壳围绕所述的连通管外侧壁设置;所述的连通管的一个末端位于所述的外壳之内,另一个末端伸出所述的外壳之外;

所述的插入结构由连接壁、连通管、进水管和与侧壁下边缘相连的插头组成;所述的外壳与所述的连接壁相连接;所述的连接壁围绕所述的连通管设置,所述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的进水管相连接,另一端低于或者平行与所述的连接壁的上边缘;

所述的上喷头由壳体、出水管组成;所述的出水管一端与伸出所述外壳之外的连通管的末端相连通,另一端设于所述的壳体内;所述的壳体上设有小孔;所述出水管位于所述壳体内的末端设有出水口,所述的出水口边缘与所述的壳体相抵接;所述的出水口与所述壳体上小孔的交错设置。

进一步,所述连通管位于所述外壳的末端设有狭部,所述的狭部的直径小于所述连通管的直径;所述狭部的长度小于连接管与连通管连接处的长度。

进一步,所述的插头远离下喷头的一端设有尖端,所述的进水管设于所述插头上,并且朝向所述的尖端倾斜。

进一步,所述的外壳的内侧壁与所述的连接壁的外侧壁相接,所述连接壁的内侧壁设有一系列凸棱,所述下喷头内侧壁设有与凸棱相卡和的卡板。

进一步,围绕所述的连通管所述的外壳内的内侧壁上还设有内环,所述的内环设置与所述的出水孔与所述的连通管之间,所述内环末端位于所述的外壳内,并且沿着所述连通管延伸的方向设置。

进一步,所述的连接壁和下喷头通过螺旋相连接;所述的壳体与所述的出水管通过螺旋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出水管上还设有扇片,所述的扇片数目为2枚,沿着所述的出水管直径延伸的方向,对应设置与所述出水管的外侧壁上。

进一步,所述的出水管位于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胶帽,所述的胶帽对应所述的出水口的位置设有胶栓,所述的胶栓与所述出水口相抵接的侧壁设有凸点,所述的胶栓上设有通孔,所述的通孔的位置与所述壳体上小孔的位置交错排列。

进一步,所述的出水管末端的侧壁末端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上设有凹槽,所述的凹槽对应所述的胶帽上的通孔设置。

进一步,所述的胶帽边缘设有回折,所述的回折上设有凸起的卡环,所述的卡环围绕所述的出水管的外侧壁设置,对应所述卡环的位置,所述的出水管外侧壁上设有卡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地插式喷、滴一体化设备,可通过插入结构直接插入到植物附近,并且可根据植物的需水量,通过调整下喷头和山喷头的水流量,分别达到喷灌和/或滴灌的效果,满足植物的供水需求。当植物不需要灌溉时,又可将两个喷头同时关闭,起到关闭水源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用水管将进水管与供水管道相连通,调整外壳与插入结构的相对位置,即可控制通过插入结构的流入连通管内的水量。当外壳朝向远离插入结构的方向移动时,连通管也随之移向远离连接管的一侧。由于连通管的末端位于外壳之内,其末端也高于外壳的下边缘,而连接管的末端低于或者平行与连接壁的上边缘。当外壳尚未与连接壁分离时,连通管的末端已经与连接管相分离,水即可从连接管进入到下喷头内,并顺着出水孔喷出,形成喷灌的效果。当外壳朝向插入结构方向移动时,连通管也随之移动,其末端逐渐与连接管相接近,进入连通内的水量逐渐减小,连通管的末端完全进入到连接管后,连通管与连接管相抵接,进入连通管内的水量完全中断,外壳的出水也随之中断,水顺着连通管进入到上喷头的出水管内。当上喷头的壳体远离出水口位置移动时,壳体与出水管的出水口之间形成空隙,进入到出水管内的水即可通过空隙从壳体上的小孔中喷出。由于出水口与小孔交错设置,并不直接连通,当水流从出水口流向小孔时,可缓和水流的冲击力,减缓水流速度。相对于下喷头的水柱,上喷头喷出的水流更为细小和缓和。当壳体朝向出水口位置移动时,壳体逐渐接近出水口,壳体与出水口之间的空隙逐渐变小,水流逐渐减小。由于上喷头的水流比较细小以及缓和,随着水量的减小,可在出水口处形成滴灌的效果。当壳体与出水口的边缘相抵接的时候,水流被完全阻断,上喷头也被关闭。在生产过程中,可根据植物的需水量调整上喷头和下喷头,分别选择喷灌、滴灌或者喷灌和滴灌同时使用。并且可以根据需水量的不同,分别调整两个喷头的出水量,达到按需供水的效果,最大程度的节约水资源,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地插式喷、滴一体化设备实施例1的上喷头和下喷头均关闭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地插式喷、滴一体化设备实施例1的上喷头和下喷头均供水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地插式喷、滴一体化设备实施例2的上喷头和下喷头均关闭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地插式喷、滴一体化设备实施例2的上喷头关闭、下喷头供水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地插式喷、滴一体化设备实施例2的卡板和凸棱连接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地插式喷、滴一体化设备实施例3的卡板和凸棱连接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地插式喷、滴一体化设备实施例3的上喷头关闭、下喷头供水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插入结构,2为下喷头,3为上喷头,21为连通管,22为外壳,23为出水孔,24为连通管位于外壳之内的末端,25为连通管伸出外壳之外的末端,11为连接壁,12为连通管,13为进水管,14为插头,31为壳体,32为出水管,33为小孔,34为出水口,26为狭部,15为尖端,4为螺旋,5为扇片,6为胶帽,61为胶栓,62为凸点,63为通孔,35为凸起,36为凹槽,37为回折,38为卡环,39为卡槽,16为凸棱,27为卡板,28为内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地插式喷、滴一体化设备,如图1-2所示,包括:插入结构1、下喷头2和上喷头3组成;

所述的下喷头由连通管21和外壳22组成,所述的外壳设置出水孔23;所述的外壳围绕所述的连通管外侧壁设置;所述的连通管的一个末端24位于所述的外壳之内,另一个末端25伸出所述的外壳之外;

所述的插入结构由连接壁11、连通管12、进水管13和与侧壁下边缘相连的插头14组成;所述的外壳与所述的连接壁相连接,出水口设于远离外壳和连接壁的连接处,并且外壳位于连接壁的内侧;所述的连接壁围绕所述的连通管设置,所述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的进水管相连接,另一端低于或者平行与所述的连接壁的上边缘;

所述的上喷头由壳体31和出水管32组成;所述的出水管一端与位于所述外壳之外的连通管的末端25相连通,另一端设于所述的壳体内;所述的壳体上设有小孔33;所述出水管位于所述壳体内的末端的设有出水口34,所述的出水口边缘与所述的壳体相抵接;所述的出水口与所述壳体的小孔的交错设置。

所述连通管位于所述外壳的末端设有狭部26,所述的狭部的直径小于所述连通管的直径;所述狭部的长度小于连接管与连通管连接处的长度。所述的插头远离下喷头的一端设有尖端15,所述的进水管设于所述插头上,并且朝向所述的尖端倾斜。所述的连接壁和下喷头通过螺旋4相连接;所述的壳体与所述的出水管也通过螺旋相连接。所述的出水管上还设有扇片5,所述的扇片数目为2枚,沿着所述的出水管直径延伸的方向,对应设置与所述出水管的外侧壁上。所述的出水管位于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胶帽6,所述的胶帽对应所述的出水口的位置设有胶栓61,所述的胶栓与所述出水口相抵接的侧壁设有凸点62,所述的胶栓上设有通孔63,所述的通孔的位置与所述壳体上小孔的位置交错排列。所述的出水管末端的侧壁末端设有凸起35,所述凸起上设有凹槽36,所述的凹槽对应所述的胶帽上的通孔设置。所述的通孔至少为2个,呈中心对称排列。所述的胶帽边缘设有回折37,所述的回折上设有凸起的卡环38,所述的卡环围绕所述的出水管的外侧壁设置,对应所述卡环的位置,所述的出水管外侧壁上设有卡槽39。

本实施例中,连通管末端设有狭部,连通管与连接管相互分离的过程中,当狭部移动到连接管末端时,连接管内的水即可从狭部与连接管的间隙中流入连通管中,外壳只需移动较小的距离,即可实现喷灌操作。由于狭部的长度小于连接管与连通管连接处的长度,在连通管移向连接管的过程中,除了狭部之外,连接管还有一部分与连通管相连接,可以利用连通管与连接管相抵接的作用,完全阻断连接管内的水进入到连通管中。插头设有尖端,更便于插入植物附近的土壤或者其他培养基时,同时由于尖端的体积和面积较小,可以减小对植物根部的损伤。进水管朝向所述的尖端倾斜,进水管与连接管之间夹角为钝角,从进水管进入的水流只需较小的弯道即可进入,减少了管道对水流的阻碍作用,水流更为顺畅。连接壁和下喷头以及壳体与出水管均通过螺旋连接,可有效防止由于水流冲击力过大将上述连接部位冲开。到同时螺旋结构比较容易调整,可以根据需水量的不同,逐步调节出水量,使水分的供应更为精准。出水管上设置2枚相对应的扇片,便于固定出水管,更有利于调整壳体与出水管的相对位置,从而控制上喷头的出水量。胶栓设置在出水口内,并且在侧壁设有凸点,使胶栓与侧壁之间留有空隙,既可以保证出水管内的水流出,又可稳定胶栓与出水口的相对位置,保证水流冲击力过大,使胶帽与出水管分离。胶帽回折上的卡环与出水管外侧壁上的卡槽相卡和,胶帽与出水管的固定更为稳固。胶栓上的通孔与壳体上的小孔交错排列,可以减缓水流的速度,有利于形成滴灌效果。而对应通孔设置的凹槽,可使水流在凹槽内汇集,有利于水流均匀地从通孔中喷出。本实施例中,通孔设置为5个,并且呈中心对称的形状,旋转排列,形成的液滴更为细小,分布的更加均匀,具有一定的雾化效果。

实施例2

一种地插式喷、滴一体化设备,如图3-5所示,其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的内侧壁与所述的连接壁的外侧壁相接,所述插入结构的内侧壁设有一系列凸棱16,所述下喷头内侧壁设有与凸棱相卡和的卡板27。

本实施例中,外壳的内侧壁与连接壁的外侧壁相接,在调整水量的时候,不仅外壳的操作更为方便,而且可以直观的观察到外壳移动的距离,使水量的控制更加准确。卡板和凸棱相互卡合,增加外壳与连接壁的相对位置的稳定性,避免由于水流冲击力过大或者其他外界因素,导致外壳和连接壁相互滑动导致的水量增加或者相互分离。

为了便于操作,卡板数目可设置为2枚,沿着所述连通管的直径方向排列。这样可在外壳的两侧可形成相对平衡的卡合力,既增加了外壳与连接壁之间的稳定性,又使外壳受力均匀,转动更为方便。

实施例3

一种地插式喷、滴一体化设备,如图6-7所示,其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区别特征在于,围绕所述的连通管所述的外壳内的内侧壁上还设有内环28,所述的内环设置与所述的出水口与所述的连通管之间,所述内环末端位于所述的外壳内,并且沿着所述连通管延伸的方向设置。所述的卡板27设于所述的内环上。

内环的存在,有利于稳定外壳的结构,增加外壳的稳固性。卡板设置在内环上,减小了卡板的长度,可有效避免外壳转动过程中,在由于卡板与卡槽卡合力过大,导致卡板弯曲或者变形。

上述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连接供水管道与进水管,可在进水管的末端设置挡止部7和抵接面8,该抵接面垂直于该进水管的轴向,挡止部位于抵接面远离供水管道的一侧,并且垂直与进水管的轴向,其截面为矩形。抵接部的存在,可使插接的水管更好的抵接进水管,有效防止水管从进水管滑脱。而挡止部的存在,可有效避免水管插入进水管过深,操作更为简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