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工厂化池塘内循环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82246发布日期:2019-07-17 05:14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半工厂化池塘内循环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工厂化池塘内循环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现代渔业的快速发展,基于我国传统池塘养殖所面临土地、水资源严重匮乏、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缺少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等问题,已开始制约我国水产业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养殖病害频发,引发较大经济损失;基础工程设施薄弱,集约化程度亟待提高;效益提升乏力;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养殖水域生态安全等问题已充分突显。而在渔业工业化养殖推进过程中,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建设由于投资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导致其发展进程缓慢,因此半工厂化、开放式、模块化的循环水养殖系统相对于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系统成本大大降低,也具备和集成工厂化循环水系统的集约、占地小、环保、高效核心技术和系统特色,养殖环境可控、低碳环保、水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是我国现代渔业养殖发展的必然趋势。

公开号为CN 105766769A,公开日为2016年07月20日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开放式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池、水处理单元和水泵,所述养殖池的出水口与水处理单元的入水口相连,所述水处理单元的出水口与水泵的入水口相连,水泵的出水口与养殖池的入水口相连;所述水处理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废水预处理池、吸附沉降池、生物池和回水池;所述水泵的入水口与回水池相连;所述养殖池包括养殖间,养殖间中设有曝气推水装置、栅栏挡板A和集污装置A,所述栅栏挡板A设于曝气推水装置和集污装置A之间,所述曝气推水装置设于养殖间上游,栅栏挡板A设于养殖间的下游。

该专利文献公开的开放式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占地面积小,有效养殖面积大,且养殖水体可以得到有效处理并循环利用;养殖池中的曝气推水装置既起到曝气增氧作用,又能起到推动养殖水流动,促进饲料残渣及粪便的有效收集。

公开号为CN 105961305A,公开日为2016年09月28日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渔光一体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单元、净水单元、光伏发电装置和用于推动水体流动的推水装置,所述养殖单元的出水口与净水单元的入水口连通,所述净水单元的出水口与养殖单元的入水口连通,所述推水装置设置在净水单元中;所述光伏发电装置包括若干光伏电板、连接光伏电板的逆变器、连接逆变器的配电装置,所述配电装置供电给推水装置,所述光伏电板设置在净水单元上方。

该专利文献公开的渔光一体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将光伏发电与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结合,提高池塘水面利用率,从而提高养殖户养殖效益;通过只在净水单元设置光伏电板,而将养殖单元暴露在阳光下,在发电的同时也不影响池塘的生产力,保证养殖效益。

但是,以上述专利文献为代表的现有技术均存在下述缺陷:

1、进水溶解氧含量较低,推水效果欠佳,水体交换量少;

2、养殖单元内高密度养殖的溶解氧水平较低,造成养殖高峰期养殖单元内增氧效率低;

3、养殖饲料投料较分散,易飘出摄食区,造成饲料浪费;养殖废物容易沉积形成死水区而破坏水质,排污效果差,造成池塘水体污染,影响鱼的正常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半工厂化池塘内循环养殖系统,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提高进水溶解氧含量,增强推水效果,增大水体交换量,提高养殖单元内高密度养殖的溶解氧水平,降低水体污染,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鱼的快速生长。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半工厂化池塘内循环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单元、排污单元和净水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单元的出水口与排污单元的进水口相连通,排污单元的出水口与净水单元的进水口相连通,净水单元的出水口与养殖单元的进水口相连通;

所述养殖单元包括流水槽、固定在流水槽进水前端的曝气增氧装置、设置在流水槽内的沉水式气提器、一级辅助增氧装置、二级辅助增氧装置、防死水区装置和拦料装置,所述防死水区装置位于流水槽的前端,拦料装置位于流水槽的后端,所述沉水式气提器包括曝气盘和用于向曝气盘供气的罗茨风机,所述一级辅助增氧装置为中间进气式曝气管,中间进气式曝气管沿流水槽长度方向一侧底部布置,所述二级辅助增氧装置为陶瓷曝气盘,陶瓷曝气盘沿流水槽长度方向另一侧底部布置,所述防死水区装置包括微孔曝气管和固定在流水槽底部的防回流板,微孔曝气管固定在防回流板与流水槽的结合处;所述拦料装置包括防逃网和两端进气式曝气管,防逃网沿流水槽宽度方向固定在流水槽的底壁上,防逃网的长度为1.5米,两端进气式曝气管悬浮于流水槽内水面下0.5米处,两端进气式曝气管的长度为5米;

所述排污单元包括一级排污设备和二级排污设备,所述一级排污设备包括集污槽、排污槽、设置在集污槽上的真空行走式吸污器和固液分离器;所述真空行走式吸污器包括第一滑轨、滑板、第二滑轨、行走电机、吸污泵、吸污管、吸污头和排污管,所述第一滑轨固定在集污槽的一侧,第二滑轨固定在集污槽的另一侧,滑板的一端与第一滑轨滑动连接,滑板的另一端与第二滑轨滑动连接,所述行走电机和吸污泵均设置在滑板上,所述吸污管的一端与吸污泵的进口端连接,吸污管的另一端与吸污头连接,所述排污管的一端与吸污泵的出口端连接,排污管的另一端伸入排污槽内,所述固液分离器位于排污槽下方,排污槽通过管道与固液分离器连接;所述二级排污设备位于固液分离器上方,二级排污设备包括底排污口、预埋管、排污管道、排污竖井和电动阀,所述预埋管安装在排污竖井内,底排污口位于排污竖井的底部,固液分离器通过排污管道与预埋管连通,电动阀安装在排污管道上;

所述净水单元包括净水单元本体、设置在净水单元本体内的推水装置、微孔增氧机和水生植物,所述净水单元本体的横截面呈长方形,所述推水装置为水车增氧机,所述水生植物位于净水单元本体的末端,所述水车增氧机为四个,四个水车增氧机定向安装在净水单元本体的四个角上,四个水车增氧机的推水方向形成一个逆时针的循环水路,净水单元本体长度方向一侧上的两个水车增氧机的间距与净水单元本体长度方向另一侧上的两个水车增氧机的间距相同。

所述中间进气式曝气管为8根,中间进气式曝气管的长度为2米,任意两根相邻中间进气式曝气管的间距为0.5米。

所述流水槽为三个,三个流水槽并排布置,任意一个流水槽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底部均布置有陶瓷曝气盘,陶瓷曝气盘为30个,任意一个流水槽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底部各布置5个,同一侧上任意两个相邻陶瓷曝气盘的间距为2.5米。

所述曝气增氧装置为OHR曝气器,OHR曝气器为3个,三个流水槽的进水前端均固定有一个OHR曝气器。

所述微孔曝气管为两端进气,微孔曝气管的长度为6米。

所述两端进气式曝气管沿流水槽宽度方向布置,两端进气式曝气管与防逃网的间距为1米。

所述二级排污设备位于一级排污设备后方,二级排污设备与一级排污设备之间的间距为3米。

所述集污槽的横截面呈等腰倒梯形状,集污槽的顶部为3米,集污槽的底部为1米。

所述吸污头与集污槽底壁之间的距离为3厘米,吸污头上固定有刷毛。

所述微孔增氧机为两台,一台微孔增氧机固定在净水单元本体的前端,另一台微孔增氧机固定在净水单元本体的末端。

所述水生植物为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沉水植物靠近净水单元本体的末端,浮水植物位于沉水植物与净水单元本体的末端之间。

所述沉水植物为苦草、金鱼藻、狐尾藻、黑藻、眼子菜或伊乐藻。

所述浮水植物为浮萍、凤眼蓝、大薸、槐叶萍、凤眼莲或水葫芦。

养殖单元的工作原理如下:

来自于净化单元末端的中上层高溶氧水体经过曝气增氧装置进行第一步增氧,然后通过沉水式气提器的作用进一步增氧并被推向流水槽内;流水槽中养殖有高密度的鱼虾,流水槽内的一级辅助增氧装置常开,用以进一步增加水体溶氧,供应鱼虾生长,当夏季高温季节或缺氧时,则开启二级辅助增氧装置进行紧急增氧;鱼虾生长产生的鱼粪残饵在随水流朝流水槽后端移动的过程中不断沉降;此外,流水槽内的防死水区装置可防止水流回流至沉水式气提器下部的死角位置,避免鱼粪残饵堆积而危害水质;拦料装置能够有效防止未及时被鱼虾食用的饲料随水流流出流水槽外,避免饲料浪费。

排污单元的工作原理如下:

养殖单元内鱼虾产生的鱼粪残饵含有不同粒径和密度的颗粒物,随水流作用移动时逐渐沉降,粒径大、密度大的颗粒物先沉降到流水槽后端排污区域,这部分污物就通过一级排污设备定期清理;而颗粒小、密度略小的颗粒物则沉降在二级排污设备所在的底排污口,通过电动阀实现定期开关排污;通过两级排污处理,能够极大的降低鱼粪残饵对水体的危害,保障水质,促进鱼虾生长。

净水单元的工作原理如下:

养殖单元流水的水体还含有不可沉降的鱼粪残饵颗粒物及溶解性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通过净水单元内的水生植物进行净化,同时水体被推水装置推动形成水体循环,辅以微孔增氧机增氧,可以充分利用水中好养微生物进行污染物降解;净水单元中的植物、微生物利用养殖生产排出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生存,并通过光合作用利用鱼虾呼吸产出的二氧化碳生成氧气回复水体到高溶氧状态,然后高溶氧水体再循环进入养殖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养殖单元利用流水养殖高密度鱼虾,鱼虾产生鱼粪残饵部分由排污单元排出,另一部分未沉降和溶解的污染物则进入净水单元,净化后水体恢复到高溶氧状态,又再次循环进入养殖单元,周而复始,形成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本实用新型,防死水区装置位于流水槽的前端,拦料装置位于流水槽的后端,沉水式气提器包括曝气盘和用于向曝气盘供气的罗茨风机,一级辅助增氧装置为中间进气式曝气管,中间进气式曝气管沿流水槽长度方向一侧底部布置,二级辅助增氧装置为陶瓷曝气盘,陶瓷曝气盘沿流水槽长度方向另一侧底部布置,防死水区装置包括微孔曝气管和固定在流水槽底部的防回流板,微孔曝气管固定在防回流板与流水槽的结合处;拦料装置包括防逃网和两端进气式曝气管,防逃网沿流水槽宽度方向固定在流水槽的底壁上,防逃网的长度为1.5米,两端进气式曝气管悬浮于流水槽内水面下0.5米处,两端进气式曝气管的长度为5米,能够提高进水溶解氧,并辅助推水,增加推水效果,使高溶氧水进入流水槽,通过中间进气式曝气管和陶瓷曝气盘的合理布置,有效提高了养殖单元内高密度养殖的溶解氧水平,进而能够有效提高增氧效率,拦料装置能够有效防止未及时被鱼虾食用的饲料随水流流出流水槽外,提高了饲料利用率;真空行走式吸污器包括第一滑轨、滑板、第二滑轨、行走电机、吸污泵、吸污管、吸污头和排污管,第一滑轨固定在集污槽的一侧,第二滑轨固定在集污槽的另一侧,滑板的一端与第一滑轨滑动连接,滑板的另一端与第二滑轨滑动连接,行走电机和吸污泵均设置在滑板上,吸污管的一端与吸污泵的进口端连接,吸污管的另一端与吸污头连接,排污管的一端与吸污泵的出口端连接,排污管的另一端伸入排污槽内,固液分离器位于排污槽下方,排污槽通过管道与固液分离器连接;二级排污设备位于固液分离器上方,二级排污设备包括底排污口、预埋管、排污管道、排污竖井和电动阀,预埋管安装在排污竖井内,底排污口位于排污竖井的底部,固液分离器通过排污管道与预埋管连通,电动阀安装在排污管道上,采用真空自吸方式,抽提集污槽底部的沉积污物至排污槽,利用高低差,污物经排污槽流向固液分离器,能够有效减少水体污染;通过两级排污处理,能够极大的降低鱼粪残饵对水体的危害,保障水质,促进鱼虾生长;净水单元本体的横截面呈长方形,推水装置为水车增氧机,水生植物位于净水单元本体的末端,水车增氧机为四个,四个水车增氧机定向安装在净水单元本体的四个角上,四个水车增氧机的推水方向形成一个逆时针的循环水路,净水单元本体长度方向一侧上的两个水车增氧机的间距与净水单元本体长度方向另一侧上的两个水车增氧机的间距相同,通过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净化水体中含有的不可沉降的鱼粪残饵颗粒物及溶解性有机污染物;辅以微孔增氧机增氧,能够充分利用水中好养微生物进行污染物降解,极大的增强了净水效果,四个水车增氧机的推水方向形成一个逆时针的循环水路,能够使养殖单元水体与净水单元水体进行有效交换,向养殖单元提供良好的优质水源;通过将养殖单元的出水口与排污单元的进水口连通,排污单元的出水口与净水单元的进水口连通,净水单元的出水口与养殖单元的进水口连通形成的养殖系统,较现有技术而言,能够有效提高进水溶解氧含量,增强推水效果,增大水体交换量,提高养殖单元内高密度养殖的溶解氧水平,降低水体污染,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鱼的快速生长。

二、本实用新型,中间进气式曝气管为8根,中间进气式曝气管的长度为2米,任意两根相邻中间进气式曝气管的间距为0.5米,能够使整个流水槽内溶解氧更加均匀,增强增氧效果。

三、本实用新型,流水槽为三个,三个流水槽并排布置,任意一个流水槽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底部均布置有陶瓷曝气盘,陶瓷曝气盘为30个,任意一个流水槽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底部各布置5个,同一侧上任意两个相邻陶瓷曝气盘的间距为2.5米,能够进一步提高高密度养殖的溶解氧水平,特别是解决养殖高峰期养殖单元内增氧效率低下的问题。

四、本实用新型,曝气增氧装置为OHR曝气器,OHR曝气器为3个,三个流水槽的进水前端均固定有一个OHR曝气器,能够进一步提高进水溶解氧和推水效果,有效防止夏季养殖单元整体溶氧低的情况产生。

五、本实用新型,微孔曝气管为两端进气,微孔曝气管的长度为6米,能够防止养殖废物沉积形成死水区而破坏水质,降低对水体的污染。

六、本实用新型,两端进气式曝气管沿流水槽宽度方向布置,两端进气式曝气管与防逃网的间距为1米,能够有效拦截浮性饲料,防止饲料飘出摄食区,减少饲料浪费。

七、本实用新型,二级排污设备位于一级排污设备后方,二级排污设备与一级排污设备之间的间距为3米,一级排污设备和二级排污设备采用特定的位置布置,能够提高排污效率,减少水体污染。

八、本实用新型,集污槽的横截面呈等腰倒梯形状,集污槽的顶部为3米,集污槽的底部为1米,便于有效集污,利于后序排污处理。

九、本实用新型,吸污头与集污槽底壁之间的距离为3厘米,吸污头上固定有刷毛,能够加强去污,进一步提高排污效果。

十、本实用新型,微孔增氧机为两台,一台微孔增氧机固定在净水单元本体的前端,另一台微孔增氧机固定在净水单元本体的末端,能够进一步提高增氧效果,保障水中溶解氧含量。

十一、本实用新型,水生植物为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沉水植物靠近净水单元本体的末端,浮水植物位于沉水植物与净水单元本体的末端之间,通过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的种植,能够有效保障水质净化效果。

十二、本实用新型,沉水植物为苦草、金鱼藻、狐尾藻、黑藻、眼子菜或伊乐藻,沉水植物生长不仅能够从水体中获得营养,有效吸收水体中的氮、磷,而且能够从底泥中获得营养,生长茂盛,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十三、本实用新型,浮水植物为浮萍、凤眼蓝、大薸、槐叶萍、凤眼莲或水葫芦,能进一步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净化水质。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真空行走式吸污器安装在集污槽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养殖单元,2、排污单元,3、净水单元,4、流水槽,5、沉水式气提器,6、曝气盘,7、罗茨风机,8、中间进气式曝气管,9、陶瓷曝气盘,10、微孔曝气管,11、防回流板,12、防逃网,13、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4、集污槽,15、排污槽,16、真空行走式吸污器,17、固液分离器,18、第一滑轨,19、滑板,20、第二滑轨,21、行走电机,22、吸污泵,23、吸污管,24、吸污头,25、排污管,26、底排污口,27、预埋管,28、排污管道,29、排污竖井,30、电动阀,31、微孔增氧机,32、水生植物,33、水车增氧机,34、OHR曝气器,35、刷毛,36、沉水植物,37、浮水植物。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半工厂化池塘内循环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单元1、排污单元2和净水单元3,所述养殖单元1的出水口与排污单元2的进水口相连通,排污单元2的出水口与净水单元3的进水口相连通,净水单元3的出水口与养殖单元1的进水口相连通;

所述养殖单元1包括流水槽4、固定在流水槽4进水前端的曝气增氧装置、设置在流水槽4内的沉水式气提器5、一级辅助增氧装置、二级辅助增氧装置、防死水区装置和拦料装置,所述防死水区装置位于流水槽4的前端,拦料装置位于流水槽4的后端,所述沉水式气提器5包括曝气盘6和用于向曝气盘6供气的罗茨风机7,所述一级辅助增氧装置为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沿流水槽4长度方向一侧底部布置,所述二级辅助增氧装置为陶瓷曝气盘9,陶瓷曝气盘9沿流水槽4长度方向另一侧底部布置,所述防死水区装置包括微孔曝气管10和固定在流水槽4底部的防回流板11,微孔曝气管10固定在防回流板11与流水槽4的结合处;所述拦料装置包括防逃网12和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防逃网12沿流水槽4宽度方向固定在流水槽4的底壁上,防逃网12的长度为1.5米,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悬浮于流水槽4内水面下0.5米处,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的长度为5米;

所述排污单元2包括一级排污设备和二级排污设备,所述一级排污设备包括集污槽14、排污槽15、设置在集污槽14上的真空行走式吸污器16和固液分离器17;所述真空行走式吸污器16包括第一滑轨18、滑板19、第二滑轨20、行走电机21、吸污泵22、吸污管23、吸污头24和排污管25,所述第一滑轨18固定在集污槽14的一侧,第二滑轨20固定在集污槽14的另一侧,滑板19的一端与第一滑轨18滑动连接,滑板19的另一端与第二滑轨20滑动连接,所述行走电机21和吸污泵22均设置在滑板19上,所述吸污管23的一端与吸污泵22的进口端连接,吸污管23的另一端与吸污头24连接,所述排污管25的一端与吸污泵22的出口端连接,排污管25的另一端伸入排污槽15内,所述固液分离器17位于排污槽15下方,排污槽15通过管道与固液分离器17连接;所述二级排污设备位于固液分离器17上方,二级排污设备包括底排污口26、预埋管27、排污管道28、排污竖井29和电动阀30,所述预埋管27安装在排污竖井29内,底排污口26位于排污竖井29的底部,固液分离器17通过排污管道28与预埋管27连通,电动阀30安装在排污管道28上;

所述净水单元3包括净水单元本体、设置在净水单元本体内的推水装置、微孔增氧机31和水生植物32,所述净水单元本体的横截面呈长方形,所述推水装置为水车增氧机33,所述水生植物32位于净水单元本体的末端,所述水车增氧机33为四个,四个水车增氧机33定向安装在净水单元本体的四个角上,四个水车增氧机33的推水方向形成一个逆时针的循环水路,净水单元本体长度方向一侧上的两个水车增氧机33的间距与净水单元本体长度方向另一侧上的两个水车增氧机33的间距相同。

本实施例为最基本的实施方式,防死水区装置位于流水槽的前端,拦料装置位于流水槽的后端,沉水式气提器包括曝气盘和用于向曝气盘供气的罗茨风机,一级辅助增氧装置为中间进气式曝气管,中间进气式曝气管沿流水槽长度方向一侧底部布置,二级辅助增氧装置为陶瓷曝气盘,陶瓷曝气盘沿流水槽长度方向另一侧底部布置,防死水区装置包括微孔曝气管和固定在流水槽底部的防回流板,微孔曝气管固定在防回流板与流水槽的结合处;拦料装置包括防逃网和两端进气式曝气管,防逃网沿流水槽宽度方向固定在流水槽的底壁上,防逃网的长度为1.5米,两端进气式曝气管悬浮于流水槽内水面下0.5米处,两端进气式曝气管的长度为5米,能够提高进水溶解氧,并辅助推水,增加推水效果,使高溶氧水进入流水槽,通过中间进气式曝气管和陶瓷曝气盘的合理布置,有效提高了养殖单元内高密度养殖的溶解氧水平,进而能够有效提高增氧效率,拦料装置能够有效防止未及时被鱼虾食用的饲料随水流流出流水槽外,提高了饲料利用率;真空行走式吸污器包括第一滑轨、滑板、第二滑轨、行走电机、吸污泵、吸污管、吸污头和排污管,第一滑轨固定在集污槽的一侧,第二滑轨固定在集污槽的另一侧,滑板的一端与第一滑轨滑动连接,滑板的另一端与第二滑轨滑动连接,行走电机和吸污泵均设置在滑板上,吸污管的一端与吸污泵的进口端连接,吸污管的另一端与吸污头连接,排污管的一端与吸污泵的出口端连接,排污管的另一端伸入排污槽内,固液分离器位于排污槽下方,排污槽通过管道与固液分离器连接;二级排污设备位于固液分离器上方,二级排污设备包括底排污口、预埋管、排污管道、排污竖井和电动阀,预埋管安装在排污竖井内,底排污口位于排污竖井的底部,固液分离器通过排污管道与预埋管连通,电动阀安装在排污管道上,采用真空自吸方式,抽提集污槽底部的沉积污物至排污槽,利用高低差,污物经排污槽流向固液分离器,能够有效减少水体污染;通过两级排污处理,能够极大的降低鱼粪残饵对水体的危害,保障水质,促进鱼虾生长;净水单元本体的横截面呈长方形,推水装置为水车增氧机,水生植物位于净水单元本体的末端,水车增氧机为四个,四个水车增氧机定向安装在净水单元本体的四个角上,四个水车增氧机的推水方向形成一个逆时针的循环水路,净水单元本体长度方向一侧上的两个水车增氧机的间距与净水单元本体长度方向另一侧上的两个水车增氧机的间距相同,通过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净化水体中含有的不可沉降的鱼粪残饵颗粒物及溶解性有机污染物;辅以微孔增氧机增氧,能够充分利用水中好养微生物进行污染物降解,极大的增强了净水效果,四个水车增氧机的推水方向形成一个逆时针的循环水路,能够使养殖单元水体与净水单元水体进行有效交换,向养殖单元提供良好的优质水源;通过将养殖单元的出水口与排污单元的进水口连通,排污单元的出水口与净水单元的进水口连通,净水单元的出水口与养殖单元的进水口连通形成的养殖系统,较现有技术而言,能够有效提高进水溶解氧含量,增强推水效果,增大水体交换量,提高养殖单元内高密度养殖的溶解氧水平,降低水体污染,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鱼的快速生长。

实施例2

一种半工厂化池塘内循环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单元1、排污单元2和净水单元3,所述养殖单元1的出水口与排污单元2的进水口相连通,排污单元2的出水口与净水单元3的进水口相连通,净水单元3的出水口与养殖单元1的进水口相连通;

所述养殖单元1包括流水槽4、固定在流水槽4进水前端的曝气增氧装置、设置在流水槽4内的沉水式气提器5、一级辅助增氧装置、二级辅助增氧装置、防死水区装置和拦料装置,所述防死水区装置位于流水槽4的前端,拦料装置位于流水槽4的后端,所述沉水式气提器5包括曝气盘6和用于向曝气盘6供气的罗茨风机7,所述一级辅助增氧装置为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沿流水槽4长度方向一侧底部布置,所述二级辅助增氧装置为陶瓷曝气盘9,陶瓷曝气盘9沿流水槽4长度方向另一侧底部布置,所述防死水区装置包括微孔曝气管10和固定在流水槽4底部的防回流板11,微孔曝气管10固定在防回流板11与流水槽4的结合处;所述拦料装置包括防逃网12和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防逃网12沿流水槽4宽度方向固定在流水槽4的底壁上,防逃网12的长度为1.5米,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悬浮于流水槽4内水面下0.5米处,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的长度为5米;

所述排污单元2包括一级排污设备和二级排污设备,所述一级排污设备包括集污槽14、排污槽15、设置在集污槽14上的真空行走式吸污器16和固液分离器17;所述真空行走式吸污器16包括第一滑轨18、滑板19、第二滑轨20、行走电机21、吸污泵22、吸污管23、吸污头24和排污管25,所述第一滑轨18固定在集污槽14的一侧,第二滑轨20固定在集污槽14的另一侧,滑板19的一端与第一滑轨18滑动连接,滑板19的另一端与第二滑轨20滑动连接,所述行走电机21和吸污泵22均设置在滑板19上,所述吸污管23的一端与吸污泵22的进口端连接,吸污管23的另一端与吸污头24连接,所述排污管25的一端与吸污泵22的出口端连接,排污管25的另一端伸入排污槽15内,所述固液分离器17位于排污槽15下方,排污槽15通过管道与固液分离器17连接;所述二级排污设备位于固液分离器17上方,二级排污设备包括底排污口26、预埋管27、排污管道28、排污竖井29和电动阀30,所述预埋管27安装在排污竖井29内,底排污口26位于排污竖井29的底部,固液分离器17通过排污管道28与预埋管27连通,电动阀30安装在排污管道28上;

所述净水单元3包括净水单元本体、设置在净水单元本体内的推水装置、微孔增氧机31和水生植物32,所述净水单元本体的横截面呈长方形,所述推水装置为水车增氧机33,所述水生植物32位于净水单元本体的末端,所述水车增氧机33为四个,四个水车增氧机33定向安装在净水单元本体的四个角上,四个水车增氧机33的推水方向形成一个逆时针的循环水路,净水单元本体长度方向一侧上的两个水车增氧机33的间距与净水单元本体长度方向另一侧上的两个水车增氧机33的间距相同。

所述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为8根,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的长度为2米,任意两根相邻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的间距为0.5米。

所述流水槽4为三个,三个流水槽4并排布置,任意一个流水槽4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底部均布置有陶瓷曝气盘9,陶瓷曝气盘9为30个,任意一个流水槽4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底部各布置5个,同一侧上任意两个相邻陶瓷曝气盘9的间距为2.5米。

本实施例为一较佳实施方式,中间进气式曝气管为8根,中间进气式曝气管的长度为2米,任意两根相邻中间进气式曝气管的间距为0.5米,能够使整个流水槽内溶解氧更加均匀,增强增氧效果。

流水槽为三个,三个流水槽并排布置,任意一个流水槽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底部均布置有陶瓷曝气盘,陶瓷曝气盘为30个,任意一个流水槽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底部各布置5个,同一侧上任意两个相邻陶瓷曝气盘的间距为2.5米,能够进一步提高高密度养殖的溶解氧水平,特别是解决养殖高峰期养殖单元内增氧效率低下的问题。

实施例3

一种半工厂化池塘内循环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单元1、排污单元2和净水单元3,所述养殖单元1的出水口与排污单元2的进水口相连通,排污单元2的出水口与净水单元3的进水口相连通,净水单元3的出水口与养殖单元1的进水口相连通;

所述养殖单元1包括流水槽4、固定在流水槽4进水前端的曝气增氧装置、设置在流水槽4内的沉水式气提器5、一级辅助增氧装置、二级辅助增氧装置、防死水区装置和拦料装置,所述防死水区装置位于流水槽4的前端,拦料装置位于流水槽4的后端,所述沉水式气提器5包括曝气盘6和用于向曝气盘6供气的罗茨风机7,所述一级辅助增氧装置为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沿流水槽4长度方向一侧底部布置,所述二级辅助增氧装置为陶瓷曝气盘9,陶瓷曝气盘9沿流水槽4长度方向另一侧底部布置,所述防死水区装置包括微孔曝气管10和固定在流水槽4底部的防回流板11,微孔曝气管10固定在防回流板11与流水槽4的结合处;所述拦料装置包括防逃网12和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防逃网12沿流水槽4宽度方向固定在流水槽4的底壁上,防逃网12的长度为1.5米,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悬浮于流水槽4内水面下0.5米处,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的长度为5米;

所述排污单元2包括一级排污设备和二级排污设备,所述一级排污设备包括集污槽14、排污槽15、设置在集污槽14上的真空行走式吸污器16和固液分离器17;所述真空行走式吸污器16包括第一滑轨18、滑板19、第二滑轨20、行走电机21、吸污泵22、吸污管23、吸污头24和排污管25,所述第一滑轨18固定在集污槽14的一侧,第二滑轨20固定在集污槽14的另一侧,滑板19的一端与第一滑轨18滑动连接,滑板19的另一端与第二滑轨20滑动连接,所述行走电机21和吸污泵22均设置在滑板19上,所述吸污管23的一端与吸污泵22的进口端连接,吸污管23的另一端与吸污头24连接,所述排污管25的一端与吸污泵22的出口端连接,排污管25的另一端伸入排污槽15内,所述固液分离器17位于排污槽15下方,排污槽15通过管道与固液分离器17连接;所述二级排污设备位于固液分离器17上方,二级排污设备包括底排污口26、预埋管27、排污管道28、排污竖井29和电动阀30,所述预埋管27安装在排污竖井29内,底排污口26位于排污竖井29的底部,固液分离器17通过排污管道28与预埋管27连通,电动阀30安装在排污管道28上;

所述净水单元3包括净水单元本体、设置在净水单元本体内的推水装置、微孔增氧机31和水生植物32,所述净水单元本体的横截面呈长方形,所述推水装置为水车增氧机33,所述水生植物32位于净水单元本体的末端,所述水车增氧机33为四个,四个水车增氧机33定向安装在净水单元本体的四个角上,四个水车增氧机33的推水方向形成一个逆时针的循环水路,净水单元本体长度方向一侧上的两个水车增氧机33的间距与净水单元本体长度方向另一侧上的两个水车增氧机33的间距相同。

所述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为8根,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的长度为2米,任意两根相邻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的间距为0.5米。

所述流水槽4为三个,三个流水槽4并排布置,任意一个流水槽4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底部均布置有陶瓷曝气盘9,陶瓷曝气盘9为30个,任意一个流水槽4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底部各布置5个,同一侧上任意两个相邻陶瓷曝气盘9的间距为2.5米。

所述曝气增氧装置为OHR曝气器34,OHR曝气器34为3个,三个流水槽4的进水前端均固定有一个OHR曝气器34。

所述微孔曝气管10为两端进气,微孔曝气管10的长度为6米。

所述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沿流水槽4宽度方向布置,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与防逃网12的间距为1米。

本实施例为又一较佳实施方式,曝气增氧装置为OHR曝气器,OHR曝气器为3个,三个流水槽的进水前端均固定有一个OHR曝气器,能够进一步提高进水溶解氧和推水效果,有效防止夏季养殖单元整体溶氧低的情况产生。

微孔曝气管为两端进气,微孔曝气管的长度为6米,能够防止养殖废物沉积形成死水区而破坏水质,降低对水体的污染。

两端进气式曝气管沿流水槽宽度方向布置,两端进气式曝气管与防逃网的间距为1米,能够有效拦截浮性饲料,防止饲料飘出摄食区,减少饲料浪费。

实施例4

一种半工厂化池塘内循环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单元1、排污单元2和净水单元3,所述养殖单元1的出水口与排污单元2的进水口相连通,排污单元2的出水口与净水单元3的进水口相连通,净水单元3的出水口与养殖单元1的进水口相连通;

所述养殖单元1包括流水槽4、固定在流水槽4进水前端的曝气增氧装置、设置在流水槽4内的沉水式气提器5、一级辅助增氧装置、二级辅助增氧装置、防死水区装置和拦料装置,所述防死水区装置位于流水槽4的前端,拦料装置位于流水槽4的后端,所述沉水式气提器5包括曝气盘6和用于向曝气盘6供气的罗茨风机7,所述一级辅助增氧装置为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沿流水槽4长度方向一侧底部布置,所述二级辅助增氧装置为陶瓷曝气盘9,陶瓷曝气盘9沿流水槽4长度方向另一侧底部布置,所述防死水区装置包括微孔曝气管10和固定在流水槽4底部的防回流板11,微孔曝气管10固定在防回流板11与流水槽4的结合处;所述拦料装置包括防逃网12和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防逃网12沿流水槽4宽度方向固定在流水槽4的底壁上,防逃网12的长度为1.5米,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悬浮于流水槽4内水面下0.5米处,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的长度为5米;

所述排污单元2包括一级排污设备和二级排污设备,所述一级排污设备包括集污槽14、排污槽15、设置在集污槽14上的真空行走式吸污器16和固液分离器17;所述真空行走式吸污器16包括第一滑轨18、滑板19、第二滑轨20、行走电机21、吸污泵22、吸污管23、吸污头24和排污管25,所述第一滑轨18固定在集污槽14的一侧,第二滑轨20固定在集污槽14的另一侧,滑板19的一端与第一滑轨18滑动连接,滑板19的另一端与第二滑轨20滑动连接,所述行走电机21和吸污泵22均设置在滑板19上,所述吸污管23的一端与吸污泵22的进口端连接,吸污管23的另一端与吸污头24连接,所述排污管25的一端与吸污泵22的出口端连接,排污管25的另一端伸入排污槽15内,所述固液分离器17位于排污槽15下方,排污槽15通过管道与固液分离器17连接;所述二级排污设备位于固液分离器17上方,二级排污设备包括底排污口26、预埋管27、排污管道28、排污竖井29和电动阀30,所述预埋管27安装在排污竖井29内,底排污口26位于排污竖井29的底部,固液分离器17通过排污管道28与预埋管27连通,电动阀30安装在排污管道28上;

所述净水单元3包括净水单元本体、设置在净水单元本体内的推水装置、微孔增氧机31和水生植物32,所述净水单元本体的横截面呈长方形,所述推水装置为水车增氧机33,所述水生植物32位于净水单元本体的末端,所述水车增氧机33为四个,四个水车增氧机33定向安装在净水单元本体的四个角上,四个水车增氧机33的推水方向形成一个逆时针的循环水路,净水单元本体长度方向一侧上的两个水车增氧机33的间距与净水单元本体长度方向另一侧上的两个水车增氧机33的间距相同。

所述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为8根,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的长度为2米,任意两根相邻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的间距为0.5米。

所述流水槽4为三个,三个流水槽4并排布置,任意一个流水槽4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底部均布置有陶瓷曝气盘9,陶瓷曝气盘9为30个,任意一个流水槽4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底部各布置5个,同一侧上任意两个相邻陶瓷曝气盘9的间距为2.5米。

所述曝气增氧装置为OHR曝气器34,OHR曝气器34为3个,三个流水槽4的进水前端均固定有一个OHR曝气器34。

所述微孔曝气管10为两端进气,微孔曝气管10的长度为6米。

所述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沿流水槽4宽度方向布置,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与防逃网12的间距为1米。

所述二级排污设备位于一级排污设备后方,二级排污设备与一级排污设备之间的间距为3米。

所述集污槽14的横截面呈等腰倒梯形状,集污槽14的顶部为3米,集污槽14的底部为1米。

本实施例为又一较佳实施方式,二级排污设备位于一级排污设备后方,二级排污设备与一级排污设备之间的间距为3米,一级排污设备和二级排污设备采用特定的位置布置,能够提高排污效率,减少水体污染。

集污槽的横截面呈等腰倒梯形状,集污槽的顶部为3米,集污槽的底部为1米,便于有效集污,利于后序排污处理。

实施例5

一种半工厂化池塘内循环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单元1、排污单元2和净水单元3,所述养殖单元1的出水口与排污单元2的进水口相连通,排污单元2的出水口与净水单元3的进水口相连通,净水单元3的出水口与养殖单元1的进水口相连通;

所述养殖单元1包括流水槽4、固定在流水槽4进水前端的曝气增氧装置、设置在流水槽4内的沉水式气提器5、一级辅助增氧装置、二级辅助增氧装置、防死水区装置和拦料装置,所述防死水区装置位于流水槽4的前端,拦料装置位于流水槽4的后端,所述沉水式气提器5包括曝气盘6和用于向曝气盘6供气的罗茨风机7,所述一级辅助增氧装置为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沿流水槽4长度方向一侧底部布置,所述二级辅助增氧装置为陶瓷曝气盘9,陶瓷曝气盘9沿流水槽4长度方向另一侧底部布置,所述防死水区装置包括微孔曝气管10和固定在流水槽4底部的防回流板11,微孔曝气管10固定在防回流板11与流水槽4的结合处;所述拦料装置包括防逃网12和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防逃网12沿流水槽4宽度方向固定在流水槽4的底壁上,防逃网12的长度为1.5米,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悬浮于流水槽4内水面下0.5米处,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的长度为5米;

所述排污单元2包括一级排污设备和二级排污设备,所述一级排污设备包括集污槽14、排污槽15、设置在集污槽14上的真空行走式吸污器16和固液分离器17;所述真空行走式吸污器16包括第一滑轨18、滑板19、第二滑轨20、行走电机21、吸污泵22、吸污管23、吸污头24和排污管25,所述第一滑轨18固定在集污槽14的一侧,第二滑轨20固定在集污槽14的另一侧,滑板19的一端与第一滑轨18滑动连接,滑板19的另一端与第二滑轨20滑动连接,所述行走电机21和吸污泵22均设置在滑板19上,所述吸污管23的一端与吸污泵22的进口端连接,吸污管23的另一端与吸污头24连接,所述排污管25的一端与吸污泵22的出口端连接,排污管25的另一端伸入排污槽15内,所述固液分离器17位于排污槽15下方,排污槽15通过管道与固液分离器17连接;所述二级排污设备位于固液分离器17上方,二级排污设备包括底排污口26、预埋管27、排污管道28、排污竖井29和电动阀30,所述预埋管27安装在排污竖井29内,底排污口26位于排污竖井29的底部,固液分离器17通过排污管道28与预埋管27连通,电动阀30安装在排污管道28上;

所述净水单元3包括净水单元本体、设置在净水单元本体内的推水装置、微孔增氧机31和水生植物32,所述净水单元本体的横截面呈长方形,所述推水装置为水车增氧机33,所述水生植物32位于净水单元本体的末端,所述水车增氧机33为四个,四个水车增氧机33定向安装在净水单元本体的四个角上,四个水车增氧机33的推水方向形成一个逆时针的循环水路,净水单元本体长度方向一侧上的两个水车增氧机33的间距与净水单元本体长度方向另一侧上的两个水车增氧机33的间距相同。

所述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为8根,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的长度为2米,任意两根相邻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的间距为0.5米。

所述流水槽4为三个,三个流水槽4并排布置,任意一个流水槽4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底部均布置有陶瓷曝气盘9,陶瓷曝气盘9为30个,任意一个流水槽4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底部各布置5个,同一侧上任意两个相邻陶瓷曝气盘9的间距为2.5米。

所述曝气增氧装置为OHR曝气器34,OHR曝气器34为3个,三个流水槽4的进水前端均固定有一个OHR曝气器34。

所述微孔曝气管10为两端进气,微孔曝气管10的长度为6米。

所述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沿流水槽4宽度方向布置,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与防逃网12的间距为1米。

所述二级排污设备位于一级排污设备后方,二级排污设备与一级排污设备之间的间距为3米。

所述集污槽14的横截面呈等腰倒梯形状,集污槽14的顶部为3米,集污槽14的底部为1米。

所述吸污头24与集污槽14底壁之间的距离为3厘米,吸污头24上固定有刷毛35。

所述微孔增氧机31为两台,一台微孔增氧机31固定在净水单元本体的前端,另一台微孔增氧机31固定在净水单元本体的末端。

本实施例为又一较佳实施方式,吸污头与集污槽底壁之间的距离为3厘米,吸污头上固定有刷毛,能够加强去污,进一步提高排污效果。

微孔增氧机为两台,一台微孔增氧机固定在净水单元本体的前端,另一台微孔增氧机固定在净水单元本体的末端,能够进一步提高增氧效果,保障水中溶解氧含量。

实施例6

一种半工厂化池塘内循环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单元1、排污单元2和净水单元3,所述养殖单元1的出水口与排污单元2的进水口相连通,排污单元2的出水口与净水单元3的进水口相连通,净水单元3的出水口与养殖单元1的进水口相连通;

所述养殖单元1包括流水槽4、固定在流水槽4进水前端的曝气增氧装置、设置在流水槽4内的沉水式气提器5、一级辅助增氧装置、二级辅助增氧装置、防死水区装置和拦料装置,所述防死水区装置位于流水槽4的前端,拦料装置位于流水槽4的后端,所述沉水式气提器5包括曝气盘6和用于向曝气盘6供气的罗茨风机7,所述一级辅助增氧装置为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沿流水槽4长度方向一侧底部布置,所述二级辅助增氧装置为陶瓷曝气盘9,陶瓷曝气盘9沿流水槽4长度方向另一侧底部布置,所述防死水区装置包括微孔曝气管10和固定在流水槽4底部的防回流板11,微孔曝气管10固定在防回流板11与流水槽4的结合处;所述拦料装置包括防逃网12和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防逃网12沿流水槽4宽度方向固定在流水槽4的底壁上,防逃网12的长度为1.5米,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悬浮于流水槽4内水面下0.5米处,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的长度为5米;

所述排污单元2包括一级排污设备和二级排污设备,所述一级排污设备包括集污槽14、排污槽15、设置在集污槽14上的真空行走式吸污器16和固液分离器17;所述真空行走式吸污器16包括第一滑轨18、滑板19、第二滑轨20、行走电机21、吸污泵22、吸污管23、吸污头24和排污管25,所述第一滑轨18固定在集污槽14的一侧,第二滑轨20固定在集污槽14的另一侧,滑板19的一端与第一滑轨18滑动连接,滑板19的另一端与第二滑轨20滑动连接,所述行走电机21和吸污泵22均设置在滑板19上,所述吸污管23的一端与吸污泵22的进口端连接,吸污管23的另一端与吸污头24连接,所述排污管25的一端与吸污泵22的出口端连接,排污管25的另一端伸入排污槽15内,所述固液分离器17位于排污槽15下方,排污槽15通过管道与固液分离器17连接;所述二级排污设备位于固液分离器17上方,二级排污设备包括底排污口26、预埋管27、排污管道28、排污竖井29和电动阀30,所述预埋管27安装在排污竖井29内,底排污口26位于排污竖井29的底部,固液分离器17通过排污管道28与预埋管27连通,电动阀30安装在排污管道28上;

所述净水单元3包括净水单元本体、设置在净水单元本体内的推水装置、微孔增氧机31和水生植物32,所述净水单元本体的横截面呈长方形,所述推水装置为水车增氧机33,所述水生植物32位于净水单元本体的末端,所述水车增氧机33为四个,四个水车增氧机33定向安装在净水单元本体的四个角上,四个水车增氧机33的推水方向形成一个逆时针的循环水路,净水单元本体长度方向一侧上的两个水车增氧机33的间距与净水单元本体长度方向另一侧上的两个水车增氧机33的间距相同。

所述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为8根,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的长度为2米,任意两根相邻中间进气式曝气管8的间距为0.5米。

所述流水槽4为三个,三个流水槽4并排布置,任意一个流水槽4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底部均布置有陶瓷曝气盘9,陶瓷曝气盘9为30个,任意一个流水槽4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底部各布置5个,同一侧上任意两个相邻陶瓷曝气盘9的间距为2.5米。

所述曝气增氧装置为OHR曝气器34,OHR曝气器34为3个,三个流水槽4的进水前端均固定有一个OHR曝气器34。

所述微孔曝气管10为两端进气,微孔曝气管10的长度为6米。

所述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沿流水槽4宽度方向布置,两端进气式曝气管13与防逃网12的间距为1米。

所述二级排污设备位于一级排污设备后方,二级排污设备与一级排污设备之间的间距为3米。

所述集污槽14的横截面呈等腰倒梯形状,集污槽14的顶部为3米,集污槽14的底部为1米。

所述吸污头24与集污槽14底壁之间的距离为3厘米,吸污头24上固定有刷毛35。

所述微孔增氧机31为两台,一台微孔增氧机31固定在净水单元本体的前端,另一台微孔增氧机31固定在净水单元本体的末端。

所述水生植物32为沉水植物36和浮水植物37,沉水植物36靠近净水单元本体的末端,浮水植物37位于沉水植物36与净水单元本体的末端之间。

所述沉水植物36为苦草、金鱼藻、狐尾藻、黑藻、眼子菜或伊乐藻。

所述浮水植物37为浮萍、凤眼蓝、大薸、槐叶萍、凤眼莲或水葫芦。

本实施例为最佳实施方式,水生植物为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沉水植物靠近净水单元本体的末端,浮水植物位于沉水植物与净水单元本体的末端之间,通过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的种植,能够有效保障水质净化效果。

沉水植物为苦草、金鱼藻、狐尾藻、黑藻、眼子菜或伊乐藻,沉水植物生长不仅能够从水体中获得营养,有效吸收水体中的氮、磷,而且能够从底泥中获得营养,生长茂盛,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浮水植物为浮萍、凤眼蓝、大薸、槐叶萍、凤眼莲或水葫芦,能进一步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净化水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