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螟蛾类和夜蛾类通用诱捕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4119发布日期:2019-05-21 20:41阅读:1321来源:国知局
一种螟蛾类和夜蛾类通用诱捕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保护和昆虫诱捕工具领域,特别是一种利用昆虫生活习性和飞行习性设计制成的可同时捕捉螟蛾科和夜蛾科昆虫的通用诱捕器及其防虫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化学农药的使用非常普遍。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对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市场的供应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使用,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也逐渐增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已经严重地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螟蛾科幼虫主要为植食性,取食活体植物或干的植物组织,但也有取食蜂蜡和可可的。螟蛾科许多种类是农业上的重要害虫,如玉米螟、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

夜蛾科成虫均在夜间活动,趋光性强,多数种类对糖、酒、醋混合液表现有强的趋性。少数种类喙端锋利,能刺破成熟的果实。绝大多数幼虫植食性,为害方式多种多样,有的钻入地下为害,咬断植株根茎、幼苗,如地老虎类;有的蛀茎或蛀果为害,如棉铃虫;有的则暴露在寄主表面为害,如粘虫等。

目前,已有多种蛾类诱捕器的报道,但诱捕种类比较单一,暂无有关可同时诱捕多种蛾类害虫的诱捕器的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同时捕捉螟蛾科和夜蛾科昆虫的蛾类通用诱捕器及其使用方法,能更有效捕捉螟蛾科和夜蛾科害虫,提高田间害虫诱捕率,降低其危害率,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螟蛾类和夜蛾类通用诱捕器,包括:顶盖,固定于顶盖上的诱芯悬挂杆,集虫器,导虫器上锥台,固定于导虫器上锥台下方的导虫器下锥台,固定于导虫器下锥台下方或导虫器上锥台中部的诱芯固定杆,诱芯悬挂杆或诱芯固定杆上设有装有诱捕剂的诱芯,诱芯材质为天然橡胶或PVC,固定诱捕器的撑杆。

其中,所述顶盖为圆形,中间部分微微向上突起,其上设有安插诱芯悬挂杆的孔。诱芯悬挂杆上有两个安插诱芯的孔,可放置橡胶头诱芯亦可悬挂PVC毛细管诱芯,顶部设有悬挂孔。

进一步的,所述集虫器为上粗下细的圆筒,圆筒上方外侧有两个用于固定撑杆的耳状物,呈对称分布。集虫器上设有24个方形进虫孔。

进一步的,所述导虫器上锥台呈锥形,网状,中部设有两个用于固定诱芯固定杆的小孔。固定于导虫器上锥台下方的导虫器下锥台呈网状,外侧设有两个用于固定撑杆的耳状物,对称分布,与集虫器上的两个耳状物对应。在双耳连线的垂直方向设有两个小口,用于固定诱芯固定杆。

进一步的,所述诱芯固定杆上设有诱芯固定孔,可放置橡胶头诱芯亦可悬挂PVC毛细管诱芯。撑杆为黄色纤维杆。

进一步的,所述顶盖直径5-60cm,中间安插孔1-10cm,通气孔0.1-1cm;诱芯悬挂杆长5-15cm,诱芯固定孔直径0.1-2cm,悬挂孔0.1-2cm;集虫器大口直径10cm-50cm,小口直径5cm-30cm,高4cm-60cm;进虫孔0.1cm-10cm;导虫器上锥台大口直径5cm-20cm,小口直径0.1cm-10cm,高2cm-40cm;导虫器下锥台大口直径10cm-100cm,小口直径5cm-50cm,高2cm-30cm;诱芯固定杆长5-60cm;撑杆直径0.1cm-10cm,高50cm-200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螟蛾类和夜蛾类通用诱捕器利用昆虫的生活习性和飞行习性,诱捕效果良好,对人畜无毒无害;既可用作螟蛾类诱捕器也可用作夜蛾类诱捕器,减少了投资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蛾类通用诱捕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标:1-顶盖;2-固定于顶盖上的诱芯悬挂杆;3-集虫器;4-导虫器上锥台;5-下锥台;6-固定于导虫器下锥台下方或导虫器上锥台中部的诱芯固定杆;7-固定诱捕器的撑杆;8-用于固定撑杆的耳状物;9-方型进虫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将诱芯固定到诱芯悬挂杆上或者诱芯固定杆上。

将诱芯悬挂杆安插在顶盖上或者将诱芯固定杆固定在诱捕器底部的导虫器的上锥台中部或者下锥台下部。

将诱捕器通过固定杆放置于需要防治的田间,悬挂高度为下锥台底部距地面0.5-1.0米,定期清理集虫器内的害虫,并定期更换诱芯,以确保诱捕效果。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地点: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五泉镇

实验面积:4亩(其中诱捕2亩,对照2亩)

作物品种:玉米

防治对象:玉米螟

引诱剂:玉米螟性信息素

在成虫飞扬前(6月6日),将6套诱捕器均匀放置于2亩玉米地内,一个月更换一次诱芯。同时在相邻的2亩玉米地内设置空白对照,空白对照为常规管理。7月15日收回诱捕器。每隔3天调查实验区诱捕器内诱到的玉米螟数量;在实验区和对照区各选取3点,每点选择诱捕器周边15株玉米,每隔15天左右调查玉米螟的卵量和幼虫数。

表1 诱捕玉米螟成虫数量调查表

表2 卵块和幼虫数调查表

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天每个诱捕器诱捕成虫1.4头左右;实验区玉米上的卵块和幼虫数均低于对照区玉米上的卵块和幼虫数,说明实验区的处理对玉米螟起到了控制作用。

实施例二

地点: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

面积:6亩(其中诱捕3亩,对照3亩)

作物品种:甘蓝

防治对象:斜纹夜蛾

引诱剂:斜纹夜蛾性信息素

于成虫飞扬前,将15套诱捕器均匀放置于3亩甘蓝地内,一个月更换一次诱芯。同时在相邻的3亩甘蓝地内设置空白对照(常规管理)。每隔三天调查诱捕器内诱虫数量;于甘蓝成熟期,调查结球甘蓝上的幼虫数,实验区和对照区分别取三个点,每个点取100株甘蓝。

表3 数据调查表

注:实验持续期30天。

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每天每个诱捕器可诱到斜纹夜蛾2头;与对照区相比,实验区结球甘蓝上幼虫数减少了45.1%,说明斜纹夜蛾诱芯和诱捕器的配套使用对斜纹夜蛾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实施例三

地点:北京市大兴区

面积:3亩(桃树)、3亩(花椰菜)

作物种类:桃、花椰菜

防治对象:桃蛀螟、斜纹夜蛾

引诱剂:桃蛀螟引诱剂、斜纹夜蛾引诱剂

试验地为桃园,经往年调查该桃园桃蛀螟危害较严重;附近地块种植秋茬花椰菜,主要害虫为斜纹夜蛾。由于桃蛀螟在桃园的发生危害期主要在7月前,因此在5月份先将9套诱捕器配合桃蛀螟引诱剂设置在桃园用于诱捕桃蛀螟。在8月即桃果采收后,将桃园的9套诱捕器桃蛀螟引诱剂摘除,重新设置斜纹夜蛾引诱剂安装至花椰菜地里。以上引诱剂均为每月更换一次,每隔7天调查诱捕器内诱虫数量。

表4 数据调查表

注:实验持续期135天。

试验结果表明,每个诱捕器累计可诱捕到桃蛀螟45头,诱捕到斜纹夜蛾125头。通过本试验表明,该诱捕器可实现螟蛾类害虫和夜蛾类害虫的交替捕获,先诱捕发生期早的害虫,再诱捕发生期晚的害虫,节约生产成本。

实施例四

地点:北京市通州区

面积:1亩(设施大棚1亩/棚)

作物品种:番茄

防治对象:棉铃虫、桃蛀螟

引诱剂:棉铃虫引诱剂、桃蛀螟引诱剂

由于设施大棚前期基础管理较差,未安装防虫网等保护措施,因此棉铃虫、桃蛀螟等均有发生。将5套诱捕器均匀设置于1亩番茄大棚地内,一个月更换一次诱芯。每隔7天调查诱捕器内诱虫数量。

表5 数据调查表

注:实验持续期60天。

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每天每个诱捕器可诱到棉铃虫0.69头,诱捕到桃蛀螟0.32头;由试验结果及经验可见,设施大棚内棉铃虫、桃蛀螟虽有发生,但发生量低于露地,该试验点棉铃虫发生量低于桃蛀螟。并且,通过本试验表明,该诱捕器可在同一作物上诱捕两类害虫。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