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袋接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54672发布日期:2019-06-11 22:29阅读:554来源:国知局
菌袋接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用菌栽培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菌袋接种装置。



背景技术:

在食用菌固体菌种生产中,目前多用750mL的玻璃菌种瓶开展二级种和三级种的扩繁,在接种生产料袋(菌袋)时,采用接种钩将玻璃瓶中三级种(栽培种)钩入栽培料袋,此接种方法耗时费力,效率不够高,熟手一般500~700袋/小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生产成本;而且还会对菌种造成一定的破坏;另由于采取开口式出菇,菌袋在食用菌转茬及采菇破坏出菇口等都可能会引起菌袋的污染,间接提升了耳农的生产、管理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食用菌菌袋接种装置,以提高接种效率和接种质量。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菌袋接种装置,包括菌种承载器、封口器和套环,所述菌种承载器包括端板,在端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环形壁,在端板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环形壁,在端板的中部设置有连通第一环形壁的内腔和第二环形壁的内腔的通孔;所述第一环形壁能够套设安装于套环内,并且在第一环形壁的内腔设置有隔板,通过所述隔板将内腔分割为多个隔槽;所述封口器能够封堵地安装于所述第二环形壁的内腔内。

进一步的是:在封口器内设置有贯穿的通气孔。

进一步的是:所述隔板设置有两块,两块隔板成十字交叉设置。

进一步的是:在菌种承载器的外周设置有外突的第一挡边。

进一步的是:在封口器的外周设置有外突的第二挡边。

进一步的是:在套环的外周靠近第一挡边的一端设置有第三挡边。

进一步的是:通孔的直径与第二环形壁的内径一致。

进一步的是:通孔的直径为第一环形壁的内径的一半。

进一步的是:菌种承载器、封口器和套环分别由黑色塑料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菌袋接种装置后,可将菌种直接在菌种承载器中扩繁培养,接种时直接将菌种承载器至于菌袋口部即可,免去了接种钩钩取菌种的操作环节,因此在接种过程中对菌种几乎不会造成破坏;而且,可有效地提高接种速度,同时可降低菌袋开口接种过程中被环境污染的概率。通过设置封口器和菌种承载器的完美结合,在出菇前,可通过封口器进行封口,而在出菇时,直接将封口器取下,即可进行出菇;而且通过菌种承载器在菌袋的口部起到支撑保护作用,在采摘食用菌时不会伤及到菌袋出菇口,另外还可避免喷洒水直接喷入菌袋,减少了出菇期菌袋被污染的概率。另外,针对部分食用菌出菇的特殊性要求,可以在菌丝满袋,准备出菇时将菌种承载器整体从套环中拔出,实现搔菌出菇。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装置可实现多次回收利用,减少生产材料浪费,节约成本,降低了出菇期菌袋污染率,该装置结构简单,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A-A截面对应的剖视图,同时为本实用新型与菌袋装配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菌种承载器1、端板11、第一环形壁12、第二环形壁13、通孔14、隔板15、隔槽16、第一挡边17、封口器2、通气孔21、第二挡边22、套环3、第三挡边31、菌袋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4中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菌袋接种装置,包括菌种承载器1、封口器2和套环3,所述菌种承载器1包括端板11,在端板1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环形壁12,在端板11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环形壁13,在端板11的中部设置有连通第一环形壁12的内腔和第二环形壁13的内腔的通孔14;所述第一环形壁12能够套设安装于套环3内,并且在第一环形壁12的内腔设置有隔板15,通过所述隔板15将内腔分割为多个隔槽16;所述封口器2能够封堵地安装于所述第二环形壁13的内腔内。

其中,菌种承载器1为用于在生产菌种时,直接将菌种在相应的隔槽16内进行培养;每个菌种承载器1内直接培养菌袋4接种所需的菌种量;这样,在接种时无需对菌种进行钩取分袋,直接将单个菌种承载器1扣入到菌袋4的接种口即可。在实际接种过程中,为了便于菌种承载器1能方便地扣入到菌袋4的口部,需要先将套环3套设在菌袋的口部,并将菌袋4的口部从套环3内穿过后外翻,然后在套环3内对应形成相应的接种口部,之后再将菌种承载器1套设在套环3内即可完成接种操作,具体可参照附图3中所示。当然,不失一般性,菌种承载器1套设在套环3内后应当具有一定的防脱落效果,即可设置菌种承载器1与套环3为小间隙或者零间隙的配合关系。

本实用新型中的封口器2为用于对菌种承载器1的第二环形壁13的内部通道进行临时封堵,以满足菌丝生长所需环境;更具体的,可在封口器2上设置有通气孔21,这样可通过通气口21向菌袋4内通气。当菌袋4内的菌丝长满后即将开始出菇前,将封口器2取下即可通过第二环形壁13内的通道进行出菇;并且在仅取下封口器2后,由于出菇口为通过菌种承载器1上的第二环形壁13,因此在采摘时,可通过菌种承载器1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避免了采摘过程中对出菇口的破坏;另外,菌种承载器1也可避免喷水直接喷入菌袋造成出菇期菌袋被污染的情况。另外,对于部分食用菌出菇的特殊性,本实用新型中也可在出菇时将整个菌种承载器1取下后进行出菇。

本实用新型中设置的隔板15,一方面是可提高菌种承载器1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隔板15将第一环形壁12的内腔分割形成相应的隔槽16,以便于容纳和直接生产菌种。更具体的,参照附图中所示,本实用新型中进一步优选隔板15设置有两块,两块隔板成十字交叉设置;相应的将形成四个隔槽16。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通孔14,其主要是通过与第二环形壁13配合后用于出菇,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优选设置该通孔14的直径与第二环形壁13的内径一致。考虑到在设置有通孔14后,因通孔的存在导致在隔槽16内生产菌种会有一定影响,为此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设置通孔14的直径为第一环形壁12的内径的一半。

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菌种承载器1和封口器2均为套设地安装结构,因此为了在相应的套设安装过程中起到端部限位作用,分别在菌种承载器1的外周设置有外突的第一挡边17,在封口器2的外周设置有外突的第二挡边22。通过第一挡边17与套环3的端部配合,起到对菌种承载器1套装配合时的限位;通过第二挡边22与第二环形壁13的端部配合,起到对封口器2套装配合时的限位。另外,在套环3的外周靠近第一挡边17的一端设置有第三挡边31;设置第三挡边31的目的是用于在套环3的外周套设相应的橡胶圈,并起到对橡胶圈的有效防脱落效果,进而确保菌袋4的口部从套环3内穿过并外翻后进行有效地固定约束。

更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的菌种承载器1、封口器2和套环3均可分别由黑色塑料材料制成。而对于各部件的尺寸以及材料壁厚等参数,则可根据常规的菌袋大小、出菇口大小以及各部件的结构强度等进行合理设置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