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松墨天牛成虫诱捕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17374发布日期:2019-07-10 09:16阅读:5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松墨天牛成虫诱捕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松墨天牛成虫诱捕器,属于害虫防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的癌症,是能够对松树造成毁灭性危害的外来入侵检疫性森林病害。目前,我国大陆地区有16省300多个县级行政区发生松材线虫病,导致大面积松林枯死或被迫砍伐,造成的经济和生态损失巨大。随着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国内贸易频度快速增多,该病在我国的扩散蔓延速度日益加剧,对我国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因此,控制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是我国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中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

松材线虫病在我国主要依靠松墨天牛(又称松褐天牛)成虫携带传播,因此控制松墨天牛成虫能够有效阻止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通过在松材线虫病侵染林分挂设安装有引诱剂的松墨天牛成虫诱捕器,能快速降低松墨天牛成虫密度,降低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的风险,具有效果好、成本低、易操作、无污染和见效快等优点。

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种松墨天牛诱捕器在生产实践中得以应用,如:“松墨天牛诱捕器”(专利申请号:200920111229.7)、“一种松墨天牛诱捕器”(专利申请号:201020645815.2)和“一种松褐天牛诱捕器(专利申请号:201320321116.6)”等。但现有的这些诱捕器主要存在如下不足:(a)缺乏专门的防逃逸装置,捕获的松墨天牛成虫容易逃逸,从而造成挂设诱捕器周边的局部松林发病严重;(b)顶盖和接虫器不能折叠,导致体积较大,不方便野外携带;(c)组装和拆卸费时,连接不牢固,在野外受强风影响容易脱落解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松墨天牛成虫诱捕器,能够阻止捕获的松墨天牛逃逸,且结构简单,连接牢固,便于野外携带和组装,使用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松墨天牛成虫诱捕器,包括挡虫板,所述挡虫板的上端连接有顶盖,所述挡虫板的下端插接有接虫器,所述接虫器的中部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出虫口,所述出虫口上套接有与挡虫板相连接并固定接虫器的防逃逸接头,所述防逃逸接头的下部可拆连接有集虫器。

进一步地,所述挡虫板由两片长方形板组成,所述长方形板的一端沿中心线开设有卡槽,两片长方形板经卡槽相互交叉卡合形成十字状。

进一步地,两片长方形板沿中心线自上而下间隔设置有用于将两片长方形板固定在一起的扎线。

进一步地,所述顶盖呈倒锥形并可呈十字对角折叠,顶盖上设置有四个用于与长方形板上端边角相插接的开口,所述开口设置于折叠线上并呈十字对称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挡虫板上端的四个边角均设置有圆孔,挡虫板上端的边角穿过开口后其圆孔内穿设有挂绳或挂钩。

进一步地,所述长方形板的中部开设有相互交叉并用于安放松墨天牛成虫引诱剂的槽口。

进一步地,所述接虫器呈锥形漏斗状并可呈十字对角折叠,接虫器上设置有四个用于与长方形板下端边角相插接的开孔,所述开孔设置于折叠线上并呈十字对称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防逃逸接头上部呈中空四角状且四角分别设置有连接孔,防逃逸接头的中部外壁设置有用于集虫器的瓶口相卡接的卡槽或相螺接的外螺纹,防逃逸接头的下部呈漏斗状。

进一步地,所述挡虫板下端的四个边角分别设置有圆孔,挡虫板下端的边角穿过开孔后其圆孔内穿设有与连接孔相连接的扎线。

进一步地,所述集虫器的下端设置有若干个出水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该松墨天牛成虫诱捕器具有结构简单,连接牢固,便于野外携带和组装,具有单独的防逃逸接头,可有效防止捕获的松墨天牛成虫逃逸,野外使用效果好等优点。该松墨天牛成虫诱捕器和松墨天牛成虫引诱剂配合使用,能够诱捕到大量的松墨天牛成虫,从而快速、显著地降低松墨天牛虫口密度,有效地阻止松材线虫病的扩散蔓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挂绳或挂钩,2-折叠线,3-开口,4-顶盖,5-圆孔,6-档虫板,7-扎线,8-槽口,9-接虫器,10-开孔,11-折叠线,12-圆孔,13-防逃逸接头,14-连接孔,15-扎线,16-防逃逸接头漏斗,17-集虫器瓶口,18-集虫器,19-出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参考图1

一种松墨天牛成虫诱捕器,包括挡虫板6,所述挡虫板的上端连接有顶盖4,所述挡虫板的下端插接有接虫器9,所述接虫器的中部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出虫口,所述出虫口上套接有与挡虫板相连接并固定接虫器的防逃逸接头13,所述防逃逸接头的下部可拆连接有集虫器18。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盖4、挡虫板6和接虫器9均由中空聚丙烯板制作而成,防逃逸接头13和集虫器18均由实心聚丙烯板制作而成。

本实施例中,所述挡虫板由两片长84cm、宽35cm的两片长方形板组成,所述长方形板的一端沿中心线开设有卡槽,两片长方形板经卡槽相互交叉卡合形成十字状。

本实施例中,两片长方形板沿中心线自上而下间隔设置有用于将两片长方形板固定在一起的扎线7,使得两片长方形板可沿中心线折叠。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盖呈倒锥形并可呈十字对角折叠,顶盖上设置有四个长5cm并用于与长方形板上端边角相插接的开口3,所述开口设置于折叠线2上并呈十字对称布置。所述顶盖直径为53cm。

本实施例中,所述挡虫板上端的四个边角均设置有一个直径为0.4cm的圆孔5,挡虫板上端的边角穿过开口后其圆孔内穿设有挂绳或挂钩1,以便该松墨天牛成虫诱捕器挂在树木上。

本实施例中,两片长方形板的中部开设有规格为5cm×14cm的槽口8,两槽口相互交叉并用于安放松墨天牛成虫引诱剂,槽口内设置有用于安放引诱剂的挂钩。

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虫器呈锥形漏斗状并可呈十字对角折叠,接虫器上设置有四个长为5cm用于与长方形板下端边角相插接的开孔10,从而使得挡虫板6下部的四角能够插入,所述开孔设置于折叠线11上并呈十字对称布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虫器外径为50cm,明显小于顶盖外径以防止林冠掉落物进入诱捕器中;所述接虫器的出虫口直径为7cm。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逃逸接头上部呈中空四角状且四角分别设置有连接孔14,防逃逸接头的中部呈中空圆柱状,外径11cm,且外壁设置有用于集虫器的瓶口相卡接的卡槽或相螺接的外螺纹,防逃逸接头的下部呈漏斗16状,下部开口处直径为6.5 cm,以保证从接虫器内掉落的松墨天牛成虫进入集虫器。

本实施例中,防逃逸接头下部的漏斗侧壁与安装好后的集虫器18内壁呈25°夹角,以防止沿集虫器18内壁爬出的松墨天牛成虫逃逸。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逃逸接头四角对角长32.5cm,略小于长方形板的宽度,所述挡虫板下端的四个边角分别设置有一个直径为0.4cm的圆孔,挡虫板下端的边角穿过开孔后其圆孔内穿设有与连接孔相连接的扎线15,从而通过扎线15穿过档虫板下部的圆孔12和防逃逸接头四角的连接孔14将档虫板6、接虫器9和防逃逸接头13连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集虫器呈中空圆柱体状,瓶高28cm,瓶口17及瓶身内径均为11cm;集虫器瓶口17有内设置有卡槽(或内螺纹)与防逃逸接头13中部外壁的卡槽(或外螺纹)配合,集虫器的下端设置有若干个直径小于3 mm的出水孔19,以便雨水排出。

该松墨天牛成虫诱捕器的使用方法如下:

(1)将两片折叠在一起的长方形档虫板6打开成十字交叉状,打开折叠的倒锥形顶盖4,开口朝下,将挡虫板6上部四角分别插入顶盖4折叠线2上的四个呈十字对称的开口3中;

(2)将挂绳或挂钩穿过档虫板6上部对称的圆孔5中;

(3)打开折叠的接虫器9,开口朝上,将呈十字交叉状的挡虫板6下部的四角分别插入接虫器9折叠线11上的四个呈十字对称的开口10中;

(4)将防逃逸接头13四角朝上套在接虫器9上,防逃逸接头13的四角朝向与档虫板6下部四角朝向一致,用扎线15分别穿过朝向一致的防逃逸接头13四角的连接孔14和档虫板6下部四角的圆孔,并扎紧扎线;

(5)将集虫器18通过卡槽或螺纹与防逃逸接头13连接;

(6)将松墨天牛成虫引诱剂安装在在挡虫板6中部槽口8处;

(7)将安装好的松墨天牛成虫诱捕器悬挂在松林中树木的枝条上,诱捕器下端离地面不少于2 m,每个诱捕器间距100~150 m;

(8)挂在林中的诱捕器通过松墨天牛成虫引诱剂散发出对松墨天牛成虫具有引诱活性的挥发性物质,林间松墨天牛成虫在感受到这些挥发性物质后,会朝诱捕器作定向飞行,在撞击到诱捕器的十字交叉状挡虫板6后,由于具有假死习性,松墨天牛成虫会掉落到接虫器9中,并沿接虫器9底部开口和防逃逸接头13底部开口滑入集虫器18中;由于诱捕器顶盖6直径大于挡虫板6宽度和接虫器13上部直径,能够较好地遮挡林冠掉落物进入诱捕器中;掉落在集虫器18中的松墨天牛成虫会沿着瓶壁向上爬行,但受到防逃逸接头13下部漏斗壁与集虫器18内壁夹角的限制而无法逃逸。同时,顶盖4和挡虫板6通过插接配合挂绳或挂钩1连接固定,挡虫板6、接虫器9和防逃逸接头13通过插接和扎线连接固定,使诱捕器各部件连接牢固,能够保证诱捕器在野外强风条件下不会脱落或散架;顶盖4、挡虫板6和接虫器9均可以折叠成片状,十分便于包装运输和野外大量携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