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青蛙诱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62421发布日期:2019-07-03 03:10阅读:1293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青蛙诱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青蛙捕捉,具体涉及一种智能青蛙诱捕装置。



背景技术:

青蛙的弹跳能力惊人,且警惕性高,人类难以靠近,靠人力很难捕捉到,因此人们也使用网兜捕获,但使用网兜不好控制力度和方向,青蛙在逃离捕捉时很可能导致青蛙受伤。而且青蛙的视觉仅能分辨活动的物体,如通过诱捕的方式,常常需要活物昆虫或者模拟昆虫来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青蛙难以靠人力捕捉,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方便捕蛙的智能青蛙诱捕装置。

该技术方案为,智能青蛙诱捕装置包括诱蛙装置、青蛙陷阱、自动机构。其中,诱蛙装置包括:电机、偏心轮、簧片、绳子、仿形昆虫、支架,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支架上,所述偏心轮的轴心连接在所述电机的轴上;所述簧片为具有一定长度的薄片,所述簧片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架,另一端连接绳子且悬空布置,所述绳子的另一端系上所述仿形昆虫;所述簧片至少部分地与所述偏心轮的圆周面接触;及青蛙陷阱,布置在所述诱蛙装置的下方,包括:诱捕箱、倒V型盖板,所述诱捕箱的上方具有开口,所述倒V型盖板具有覆盖所述诱捕箱开口的面积,所述倒V型盖板的中部铰接于所述诱捕箱,所述倒V型盖板位于所述仿形昆虫下方;及止动机构,包括:电动推杆、重量传感器、控制器;所述重量传感器位于所述诱捕箱的底部,所述控制器连接至所述重量传感器;所述电动推杆竖直布置在所述倒V型盖板上方,所述电动推杆连接至所述控制器。

其技术原理为,由于青蛙的视力只能分辨活动的物体,青蛙的捕食对象大多是活动的昆虫。本方案的智能青蛙诱捕装置通过电机带动仿形昆虫的运动来模拟活动的昆虫,电机固定在支架上,通过电机带动偏心轮转动,偏心轮的圆周面与簧片接触,而簧片一端固定于支架上,另一端连接绳子悬空布置,绳子上连接仿形昆虫,簧片相当于悬臂梁,且簧片具有良好的弹性。这样电机转动带动偏心轮转动,则推动簧片形变,悬臂端就上下跳动,带动仿形昆虫在空中移动,模拟昆虫活动,起到很好诱蛙效果。青蛙陷阱的诱捕箱的上方具有开口,倒V型盖板具有覆盖所述开口的面积,所述倒V型盖板的中部铰接于所述诱捕箱,所述倒V型盖板位于所述仿形昆虫下方。当青蛙受到仿形昆虫的诱捕之后,青蛙就会跳起试图吃到昆虫。青蛙落下后掉到仿形昆虫下面的倒V型盖板上,由于倒V型盖板铰接于所述诱捕箱,青蛙的重量压在倒V型盖板上,V型盖板将会绕着铰接点旋转,形成倾斜角度,青蛙就会从倒V型盖板上面滑下,掉入诱捕箱,这样就完成了一次诱捕。当青蛙掉入后,倒V型盖板又会自动回复到完全覆盖出口的状态。为了自动控制诱捕的青蛙的数量,使诱捕箱中青蛙的数量不至于过多导致青蛙被压死,还设置了位于诱捕箱底部的重量传感器,该重量传感器将诱捕青蛙的重量传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竖直布置,电动推杆位于倒V型盖板的上方,当数量达到规定值,则控制器控制电机自动推动锁止倒V型盖板,这样即使青蛙跳上倒V型盖板,倒V型盖板也不再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连接至所述控制器。控制器可以控制电机的转动和停止,这样,当诱捕的青蛙达到一定量时,可以自动停止诱蛙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电动推杆布置在所述倒V型盖板的铰接点上方,所述电动推杆的头部连接有止动头,所述止动头具有和所述倒V型盖板的形状贴合的形状。由于止动头形状和倒V型盖板的形状贴合,因此,当控制器控制电动推杆,止动头和倒V型盖板贴合,这样倒V型盖板就被锁止,这样,即使有青蛙跳上倒V型盖板,倒V型盖板也不再转动。另外也能防止青蛙从诱捕箱中逃离。

进一步的,所述止动机构还包括止动块;所述止动块固定在所述倒V型盖板与所述诱捕箱的铰接点;所述电动推杆的头部位置和所述止动块的位置对应,所述电动推杆的头部连接有止动头,所述止动头具有贴合所述止动块的形状。这是止动机构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即在倒V型盖板与诱捕箱的铰接点固连一个止动块,而止动头的形状和止动块的形状贴合,因此同样实现了倒V型盖板的自动锁止。

进一步的,所述偏心轮与所述簧片接触的位置靠近所述簧片连接所述绳子的一端。偏心轮和簧片接触点距离簧片与绳子连接一端,有利于簧片较大幅度的变形。

进一步的,将所述偏心轮更换为凸轮。将偏心轮换为凸轮同样能起到顶动簧片的作用。

进一步的,还包括警报器,所述警报器连接至所述控制器。通过报警器,可以在诱捕到的青蛙数量达到一定量时进行报警,提醒人们取走诱捕的青蛙。

该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簧片的摆动来带动绳子上的诱饵来达到模拟昆虫活动来吸引青蛙符合青蛙的只能分辨活动物体的习性,簧片的变形容易,电机可以调节转速,来调节活动的频率。使用该装置,能更有效地引诱蛙类;

2、青蛙陷阱上的倒V型盖板铰接在诱捕箱上,具有自动回复封闭出口的能力,可以防止青蛙逃跑。

3、止动机构可以通过重量传感器监测掉入陷阱的蛙的重量,当达到一定量时,通过重量传感器的数字,控制器控制电机关闭,同时控制电动推杆锁止倒V型盖板,可以智能停止捕蛙,防止诱捕箱中的青蛙过多累积导致青蛙被压死。

附图说明:

图1为智能青蛙诱捕装置的示意图,该示意图中智能青蛙诱捕装置的倒V型盖板处于锁止状态;

图2为智能青蛙诱捕装置的示意图,该示意图中倒V型盖板被处于开启状态的,此时倒V型盖板处于初始状态;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智能青蛙诱捕装置的示意图,此时倒V型盖板处于转动的状态;

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

图中标记:1-电机、2-偏心轮、3-簧片、4-绳子、5-仿形昆虫、6-支架、7-诱捕箱、8-倒V型盖板、9-推杆支架、10-电动推杆、11-止动块、12-止动头、13-重量传感器、14控制器、15-铰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为一较佳的实施例,智能青蛙诱捕装置包括诱蛙装置和青蛙陷阱,还包括一个止动机构。诱蛙装置设置在青蛙陷阱的上方,诱蛙装置通过模拟昆虫的活动来引诱青蛙,将一个仿形昆虫5系在绳子的一端上,绳子的另一端固定在簧片3上。簧片3是具有一定长度的薄片,簧片3的一端固定于支架6,因此类似于悬臂梁,使得簧片3容易变形,悬空端带动绳子上的昆虫上下抖动。簧片3的变形是通过一个电机1带动一个偏心轮2来实现的,电机1固定在支架6上,偏心轮2和电机轴连接,在电机1转动时,偏心轮2转动,使偏心轮2的圆周面与簧片3接触,则但偏心轮2转动时,簧片3受偏心轮2的圆周面挤压变形,并且随着时间变化而不同。因而簧片3的悬空端上下摆动,带动仿形昆虫5上下抖动,模拟昆虫的活动。电机1的布置方向可以是和簧片3平行布置的,即电机轴和簧片3的长度方向一致,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的方向,例如电机轴和簧片3的长度方向垂直,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为使得簧片3变形更容易,偏心轮2圆周面和簧片3的接触点应该靠近簧片3的悬空端。

位于诱蛙装置下方的青蛙陷阱包括诱捕箱7和倒V型盖板8,诱捕箱7的上方具有开口,本实施例中,将诱捕箱7开口以下的部分埋于地里。倒V型盖板8的V型中部铰接在诱捕箱7上,这样倒V型盖板8就可以绕铰接点9转动,倒V型盖板8在没转动时可以将诱捕箱7的开口封闭。本实施例中诱蛙装置的支架6可以固定在诱捕箱7上或者和诱捕箱7一体,也可以单独固定在地面上。当青蛙受到仿形昆虫5的引诱之后,青蛙就会跳起试图吃到昆虫。青蛙落下后掉到仿形昆虫5下面的倒V型盖板8上,由于倒V型盖板8铰接于所述诱捕箱7,青蛙的重量压在倒V型盖板8上的一边上,倒V型盖板8将会绕着铰接点9旋转,形成倾斜角度,青蛙就会从倒V型盖板8上面滑下,掉入诱捕箱7,这样就完成了一次诱捕。如图4,显示了倒V型盖板8旋转形成倾斜角度,青蛙将会从倒V型盖板和诱捕箱7的间隙中掉入。当青蛙掉入后,倒V型盖板8又会自动回复到完全覆盖出口的状态。

为了自动控制诱捕的青蛙的数量,使诱捕箱7中青蛙的数量不至于过多导致青蛙被压死,还设置了位于诱捕箱7底部的重量传感器13,重量传感器13将诱捕箱7中青蛙的重量传给控制器14,控制器14控制电动推杆10,电动推杆10竖直布置,如图1所示,电动推杆10通过电动推杆支架9固定在倒V型盖板的上方,电动推杆支架9固定在诱捕箱7上。当重量传感器13监测到青蛙的重量达到规定值,则控制器14控制电动推杆10锁止倒V型盖板8,此时即使青蛙跳上倒V型盖板8,倒V型盖板8也不再转动,青蛙不会掉入诱捕箱。控制器14同样连接至电机1,当重量达到规定值,控制器14发送指令停止电机1,这样仿形昆虫5将停止跳动,不在诱捕青蛙。

该锁止机构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倒V型盖板锁止的,在倒V型盖板8的铰接点15上设置一个止动块11,电动推杆10的头部设置一个和止动块11形状贴合的止动头12,如图3和图5所示,当止动头12和止动块11贴合时,使得倒V型盖板8被锁止,但止动头12和止动块11分离时,使得倒V型盖板8可以旋转。

实施例二:

可以将偏心轮2更换为凸轮,凸轮也能够起到和偏心轮一样的推动作用。

实施例三:

应当理解,上述仿形昆虫5作为诱饵只是一种方式,凡是可以起到引诱作用的物体均可以作为诱饵,例如饲料,以及真实的昆虫,甚至仅仅是一个绳结。对于蛙类来说,这些活动的物体都可能被当做潜在的猎物,因此不应当限制诱饵的种类,诱饵的形状大小只要不超过蛙类捕食的范围即可。

实施例四:

智能青蛙诱捕装置还包括警报器,警报器连接至控制器。通过报警器14,这样可以在诱捕到的青蛙数量达到一定量时进行报警,提醒人们取走诱捕的青蛙。

实施例五:

上述实施例中的止动机构,也可以不设置止动块,而将电动推杆10的头部设置一个特定形状的止动头,该止动头具有和倒V型盖板8的V型一致的形状,同样可以起到锁止倒V型盖板8的效果。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