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麦育种用培育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72216发布日期:2019-09-29 14:17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麦育种用培育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育种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麦育种用培育盆。



背景技术:

在小麦培育幼苗过程中,常用的育苗盆其盆底和盆身连为一体,使用该种育苗盆,小麦种苗育成以后进行移栽时,由于幼苗在生长过程中,根系会抓住育苗盆的内壁,而且土壤也会在育苗盆内变结实,导致进行移苗困难,种苗不易从育苗盆中脱出,脱盆时小麦种苗的根系容易弄断,影响成活率,缓苗期延长。现在的育苗盆多是是一次性使用的,移苗的时候,将育苗盆弄坏将幼苗移出;或者用塑料育苗袋进行育苗,在移栽时,破坏育苗袋再进行移栽,这种方式塑料袋大量废弃,耗费资源,影响环保。而现有的可拆卸育苗盆往往是通过连接件或者绳子之类的连接结构组装在一起,使用时给工作人员带来诸多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麦育种用培育盆,结构简单,操作便利,且能够对幼苗根系进行保温。

一种小麦育种用培育盆,包括培育盆,所述培育盆为上端敞口的中空圆柱形结构,所述培育盆内部上端平行于所述培育盆底面固设有面板;

所述培育盆底端开设有两个位置相对的抽拉口,所述抽拉口内卡设有接水盘;所述培育盆两侧还分别向上竖直固设有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通过固设在所述支撑杆顶端的水平杆一体连接,所述水平杆朝向所述培育盆内的一侧间隔固设有若干照明灯;

所述面板上间隔开设有若干通槽,每个所述通槽内均卡设有育种盘,每个所述育种盘均由第一穴孔盘及第二穴孔盘卡接而成,所述第一穴孔盘右侧边缘间隔设有若干第一半穴孔,所述第一半穴孔为上端敞口的半圆桶状结构,所述第二穴孔盘左侧边缘间隔设有与所述第一半穴孔相匹配的若干第二半穴孔,每个所述第一半穴孔底面直形边缘均开设有第一卡槽,每个所述第二半穴底面直形边缘均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相匹配的第一卡条,所述第一卡条卡接在所述第一卡槽内,将所述第一穴孔盘及所述第二穴孔盘连接;所述第一半穴孔所在的所述第一穴孔盘的侧面上均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半穴孔所在的所述第二穴孔盘的侧面上均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槽相匹配的第二卡条,所述第二卡条卡接在所述第二卡槽内,且将所述第一半穴孔及位置对应的所述第二半穴孔连接成完整的穴孔;

每个所述穴孔内沿所述穴孔内壁及底面铺设有保温层,每个所述穴孔的底部还开设有渗水孔。

优选地,所述接水盘的直径小于所述抽拉口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半穴孔的底面低于所述第一穴孔盘的下表面,所述第二穴孔盘的底面低于所述第二穴孔盘的下表面。

优选地,所述保温层为厚度为0.5cm的密质海绵结构,且所述保温层上开设有与所述渗水孔一一对应的开孔。

优选地,所述接水盘外侧固设有拉环。

优选地,所述水平杆上安装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所述照明灯电连接。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麦育种用培育盆,结构简单,可实现快速组装和拆卸,大大节省了移苗时间,为工作人员提供了便利。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麦育种用培育盆,在穴孔盘内铺设有密质海绵层,能够对幼苗根系进行保温,也具有一定的保湿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麦育种用培育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麦育种用培育盆中穴孔的纵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麦育种用培育盆中第一穴孔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麦育种用培育盆中第二穴孔盘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培育盆、11-抽拉口、12-接水盘、121-拉环、13-支撑杆、14-水平杆、15-照明灯、2-面板、3-育种盘、301-第一半穴孔、302-第二半穴孔、31-第一穴孔盘、311-卡槽、312-卡条、313-第二卡槽、314-第二卡条、32-第二穴孔盘、33-保温层、34-渗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予以实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固设”、“连接”、“固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一种小麦育种用培育盆,具体如图1-4所示,包括培育盆1,所述培育盆1为上端敞口的中空圆柱形结构,所述培育盆1内部上端平行于所述培育盆1底面固设有面板2;

所述培育盆1底端开设有两个位置相对的抽拉口11,每个所述抽拉口11均与所述培育盆1内部相互连通,所述抽拉口11内卡设有接水盘12;所述接水盘12的直径小于所述抽拉口11的长度,所述接水盘12外侧固设有拉环121,拉环可以方便所述接水盘12的安装;所述培育盆1两侧还分别向上竖直固设有支撑杆13,两个所述支撑杆13通过固设在所述支撑杆13顶端的水平杆14一体连接,所述水平杆14朝向所述培育盆1的一侧间隔固设有若干照明灯15,小麦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所述照明灯15能够为小麦提供光照;所述水平杆14上还安装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所述照明灯15电连接,能够为所述照明灯15持续供电;

所述面板2上间隔开设有若干通槽20,每个所述通槽20内均卡设有育种盘3,每个所述育种盘3均由第一穴孔盘31及第二穴孔盘32卡接而成,所述第一穴孔盘31右侧边缘从上到下间隔设有若干第一半穴孔301,所述第一半穴孔301为上端敞口的半圆桶状结构,所述第一半穴孔301的底面低于所述第一穴孔盘31的下表面设置,所述第二穴孔盘32左侧边缘从上到下间隔设有与所述第一半穴孔301相匹配的若干第二半穴孔302,所述第二半穴孔302的底面低于所述第一穴孔盘32的下表面设置;每个所述第一半穴孔301底面直形边缘均开设有第一卡槽311,每个所述第二半穴孔302底面直形边缘均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311相匹配的第一卡条312,所述第一半穴孔301所在的所述第一穴孔盘31的侧面上均开设有第二卡槽313,所述第二半穴孔302所在的所述第二穴孔盘32的侧面上均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槽313相匹配的第二卡条314,所述第一卡条312卡接在所述第一卡槽311内,同时所述第二卡条314卡接在所述第二卡槽313内,将所述第一穴孔盘31及所述第二穴孔盘32连接,且将所述第一半穴孔301及位置对应的所述第二半穴孔302连接成完整的穴孔,拆分时直接将所述一卡条312与所述第一卡槽311、所述第二卡条314与所述第二卡槽313拉分开,即可实现所述第一穴孔盘31、所述第二穴孔盘32与小麦种苗的分离;

每个所述穴孔内沿所述穴孔内壁及底面铺设有保温层33,所述保温层33为厚度为0.5cm的密质海绵结构,该保温层可以为小麦幼苗持续保温,还可以保持水分;每个所述穴孔的底部还开设有渗水孔34,且所述渗水孔34均位于所述接水盘12的上方,所述保温层33上开设有与所述渗水孔34一一对应的开孔。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其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