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培养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45320发布日期:2019-10-12 23:34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培养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用真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培养袋。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食用菌的国家之一,有悠久的食用及药用真菌的历史,在我国早期历史文献中记述了菌类的栽培。很多真菌具有良好的经济及使用价值,例如蝉花,蝉花是我国一种传统珍贵的食材,是一种可食用的虫草类真菌,具有上千年的食用历史,南北朝时期《雷公炮炙论》、隋唐时期《药性论》、明朝时期《本草纲目》均有蝉花食药用记载,蝉花已作为药膳成为我国民间的滋补佳品。

然而蝉花资源十分有限,加上不合理的人工采挖以及生态条件变化的影响,产量逐年下降,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通过人工方式,在恒温、恒湿、稳定光照强度的洁净室中培育可有效规避以上问题,但人工培育蝉花的容器多为罐头瓶、塑料盒等,透气方式多为透气膜,这样不利于产业化、采购成本较高、重复清洗浪费大量水资源且人工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培养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真菌培养袋,包括:用于填充真菌培养基质的袋体,所述袋体设置袋口和若干个透气单元;开合装置,设置于所述袋口处,用于打开或者关闭所述袋口。

可选的,所述开合装置为拉链。

可选的,所述开合装置为扎绳。

可选的,所述袋体设置第一固定口和第二固定口,所述第一固定口和第二固定口分别位于所述袋口的两侧,所述扎绳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口和第二固定口处。

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口和第二固定口的数量均为多个,所述扎绳交错穿插于在所述多个第一固定口和所述多个第二固定口处。

可选的,所述扎绳是由尼龙制成的。

可选的,所述若干个透气单元均匀设置,透气单元中设置有细孔。

可选的,所述袋体是由聚丙烯或者聚碳酸酯制成的。

可选的,所述袋体设置有第一卡孔和第二卡孔;

所述开合装置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

所述第一夹板的一表面设置有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所述第一凸柱上设置有第一弹性卡合部,所述第二凸柱上设置有第二弹性卡合部;

所述第二夹板设置有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

当所述第一凸柱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卡孔和第一固定孔,并且所述第一弹性卡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二夹板远离所述第一夹板的一表面,以及,所述第二凸柱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卡孔和第二固定孔,并且所述第二弹性卡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二夹板远离所述第一夹板的一表面时,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卡合固定,并且夹持所述袋体。

可选的,所述培养袋还包括吊绳;所述吊绳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夹板固定,所述吊绳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夹板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袋本体为食品级塑料袋,袋口包扎方式方便快捷,提高了接种效率;在培养袋设置有透气单元,每个透气单元中密布透气孔,降低了种植培养真菌的成本,方便可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培养袋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培养袋实施例中透气单元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培养袋实施例中开合装置为拉链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培养袋实施例中开合装置为扎绳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培养袋实施例中开合装置为扎绳,并且袋口处设置有固定口的正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培养袋实施例中开合装置为扎绳,并且袋口处设置有固定口的背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培养袋实施例中开合装置为扎绳,并且袋口处设置有多处固定口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培养袋实施例中开合装置为夹板的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培养袋实施例中开合装置为夹板的正面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培养袋实施例中开合装置为夹板的侧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培养袋实施例中开合装置为夹板,并且夹板上设置有吊绳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阅图1,图1为培养袋的结构示意图,培养袋包括培养袋的袋体10和开合装置20。

对于上述袋体10,培养袋的袋体10表面分布有透气单元11,并设置有袋口14,袋体10用于填充真菌培养基质12,透气单元11使袋体10的空间与外界空间连通,从而使得袋体10的空气与外界空气进行交换。在一些实施例中,透气单元11上分布有细小圆孔110,如图2所示。其中,培养袋的袋体10可选为食品级塑料材质,可用聚丙烯或者聚碳酸酯等耐高温材料。

对于上述开合装置20,开合装置20用于关闭袋口14。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开合装置20的结构为拉链21,袋体10填充真菌培养基质12后,通过闭合拉链21即可关闭袋口14,具有透气单元11的培养袋即可用于培养种植真菌,培养袋的开合简单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开合装置20的结构为扎绳22,当袋体10填充完真菌培养基质12后,用扎绳22将培养袋的袋口14扎紧,则关闭袋口14,此时培养袋即可用于培养种植真菌。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扎绳22固定袋口14的牢固性,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培养袋的袋体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口231和第二固定口232,分别位于培养袋的袋口14的两侧,扎绳22分别穿过第一固定口231和第二固定口232后,即可扎紧扎绳22来关闭袋口1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培养袋上午袋口14两侧的第一固定口231和第二固定口组232的数量为多个,且一一对应,扎绳22交错穿插于第一固定口231和第二固定口232,此时扎紧扎绳22即可关闭袋口14。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图9和图10,培养袋的袋体10上设置有第一卡孔101和第二卡孔102,开合装置20包括第一夹板251和第二夹板252,对于第一夹板251,第一夹板251的一表面设置有第一凸柱2511和第二凸柱2512,第一凸柱2511上设置有第一弹性卡合部2513,第二凸柱2512上设置有第二弹性卡合部2514;对于第二夹板252,第二夹板252设置有第一固定孔2521和第二固定孔2522。培养袋的袋体10内填充有培养基质11后,将第一凸柱2511依次穿过所述袋体10的第一卡孔101和第一固定孔2521,此时第一弹性卡合部2513卡合于第二夹板252远离第一夹板251的一表面,同时,第二凸柱2512依次穿过第二卡孔102和第二固定孔2522,并且第二弹性卡合部2514卡合于第二夹板252远离第一夹板251的一表面时,此时第一夹板251与第二夹板252卡合固定,并且夹持住袋体10。即制作出用于培养种植真菌的真菌培养袋。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培养袋的运输方便性,如图1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培养袋的夹板25处上设置了吊绳26,吊绳26与第二夹板252紧密连接,吊绳26长度大于第二夹板252的长度,吊绳26的设置更加方便人工或者机械对培养袋的运输及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袋本体为食品级塑料袋,袋口包扎方式方便快捷,提高了接种效率;在培养袋设置有透气单元,每个透气单元中密布透气孔,降低了种植培养真菌的成本,方便可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