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牡丹苗种植培育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44953发布日期:2019-10-12 23:30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一种牡丹苗种植培育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牡丹苗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牡丹苗种植培育容器。



背景技术:

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偶尔近枝顶的叶为3小叶;顶生小叶宽卵形,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绿色,有时具白粉,侧生小叶狭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叶柄长5-11厘米,和叶轴均无毛,花单生枝顶,苞片5,长椭圆形;萼片5,绿色,宽卵形,花瓣5或为重瓣,玫瑰色、红紫色、粉红色至白色,通常变异很大,倒卵形,顶端呈不规则的波状;花药长圆形,长4毫米;花盘革质,杯状,紫红色;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长圆形,密生黄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牡丹素有“花中之王”、“国色天香”等美称。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牡丹种植中,大多采用的方法是先培育牡丹种苗,然后将培育好的牡丹种苗移植进行栽种,而牡丹种苗培育一般都是大面积培育,牡丹种苗培育成功后将牡丹种苗从培养槽内取出,但是现在所使用的培养槽不方便取出,很容易对牡丹种苗的根系造成损伤,影响移植的成活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牡丹苗种植培育容器,具有方便取出且便于使用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牡丹苗种植培育容器,包括培育上板,所述培育上板的正下方设置有培育底板,且培育上板与培育底板两端的板体之间均设置有支撑侧板,所述培育底板上设置活动有盛水盒,所述培育上板上活动式设置有多个培育筒组件,所述支撑侧板底部板体的内侧面上开设有卡合槽,所述培育上板的板体上开设有多个台阶型培育槽,且培育上板外边缘的板体上围设有培育围板。

优选的,所述培育筒组件包括第一培育筒、第二培育筒和培育底盖,所述第一培育筒与第二培育筒相对设置,且第一培育筒与第二培育筒的底部设置有培育底盖,所述第一培育筒的顶部筒体上设置有搭载耳板,所述培育底盖盖体的底部开设有漏水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培育筒的结构与第二培育筒的结构完全一致。

优选的,所述第一培育筒的底部筒体和第二培育筒的底部筒体与培育底盖的盖体螺纹啮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培育筒、第二培育筒和培育底盖之间形成一个独立的培育筒单元。

优选的,所述培育筒组件通过搭载耳板和台阶型培育槽与培育上板插入式搭载连接。

优选的,所述培育筒组件与培育上板插入式搭载连接时,所述培育筒组件的上端面筒体略低于培育上板的上端面板体。

优选的,所述盛水盒通过卡合槽与支撑侧板的板体插入式卡合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土壤及牡丹籽放置在培育筒组件内,然后往培育上板上浇入营养液,由于培育筒组件的上端面筒体略低于培育上板的上端面板体,通过此种方式,营养液可以很好的浸入到培育筒组件内,过多的营养液可以通过漏水孔流入到盛水盒内,通过盛水盒收集流出的营养液,避免资源的浪费。

2、本实用新型培育筒组件通过搭载耳板和台阶型培育槽与培育上板插入式搭载连接,通过此种方式,方便培育筒组件与培育上板之间的拆装,培育底板上设置活动有盛水盒,盛水盒通过卡合槽与支撑侧板的板体插入式卡合固定连接,通过此种方式,方便盛水盒使用时的拆装。

3、本实用新型第一培育筒的底部筒体和第二培育筒的底部筒体与培育底盖的盖体螺纹啮合连接,通过此种方式,方便培育筒组件使用时的拆装,从而方便将培育筒组件内的牡丹植株和土壤一起取出,避免损伤植株根系,有效保证植株的成活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培育筒组件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培育上板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中:1、培育上板;11、培育围板;12、台阶型培育槽;2、支撑侧板;21、卡合槽;3、培育底板;4、培育筒组件;41、第一培育筒;411、搭载耳板;42、第二培育筒;43、培育底盖;431、漏水孔;5、盛水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牡丹苗种植培育容器,包括培育上板1,培育上板1的正下方设置有培育底板3,且培育上板1与培育底板3两端的板体之间均设置有支撑侧板2,培育底板3上设置活动有盛水盒5,培育上板1上活动式设置有多个培育筒组件4,支撑侧板2底部板体的内侧面上开设有卡合槽21,培育上板1的板体上开设有多个台阶型培育槽12,且培育上板1外边缘的板体上围设有培育围板11。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培育筒组件4包括第一培育筒41、第二培育筒42和培育底盖43,第一培育筒41与第二培育筒42相对设置,且第一培育筒41与第二培育筒42的底部设置有培育底盖43,第一培育筒41的顶部筒体上设置有搭载耳板411,培育底盖43盖体的底部开设有漏水孔431。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培育筒41的结构与第二培育筒42的结构完全一致。

为了方便培育筒组件4使用时的拆装,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培育筒41的底部筒体和第二培育筒42的底部筒体与培育底盖43的盖体螺纹啮合连接。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培育筒41、第二培育筒42和培育底盖43之间形成一个独立的培育筒单元。

为了方便培育筒组件4与培育上板1之间的拆装,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培育筒组件4通过搭载耳板411和台阶型培育槽12与培育上板1插入式搭载连接。

为了方便营养液流到培育筒组件4内,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培育筒组件4与培育上板1插入式搭载连接时,培育筒组件4的上端面筒体略低于培育上板1的上端面板体。

为了方便盛水盒5使用时的拆装,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盛水盒5通过卡合槽21与支撑侧板2的板体插入式卡合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培育筒组件4通过搭载耳板411和台阶型培育槽12与培育上板1插入式搭载连接,通过此种方式,方便培育筒组件4与培育上板1之间的拆装,培育底板3上设置活动有盛水盒5,盛水盒5通过卡合槽21与支撑侧板2的板体插入式卡合固定连接,通过此种方式,方便盛水盒5使用时的拆装,使用时,将土壤及牡丹籽放置在培育筒组件4内,然后往培育上板1上浇入营养液,由于培育筒组件4与培育上板1插入式搭载连接时,培育筒组件4的上端面筒体略低于培育上板1的上端面板体,通过此种方式,营养液可以很好的浸入到培育筒组件4内,过多的营养液可以通过漏水孔431流入到盛水盒5内,通过盛水盒5收集流出的营养液,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第一培育筒41的底部筒体和第二培育筒42的底部筒体与培育底盖43的盖体螺纹啮合连接,第一培育筒41、第二培育筒42和培育底盖43之间形成一个独立的培育筒单元,通过此种方式,方便培育筒组件4使用时的拆装,从而方便将培育筒组件4内的牡丹植株和土壤一起取出,避免损伤植株根系,有效保证植株的成活率。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