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作物移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85972发布日期:2019-04-03 03:33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农作物移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移植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能够将多种农作物的幼苗或种子半自动地移植到种植地,从而能够减少移栽农作物幼苗时所需的作业时间和劳动力,还能够大幅提高生产性和作业效率的农作物移植装置。



背景技术:

在农产物市场开放后,农作物的收入相对于水稻种植高,从而处于栽培面积逐年增加的趋势。

尤其,国内消费较多的洋葱、大葱、大蒜等农作物的栽培面积的增加率更明显,对于这样的栽培面积较大的农作物而言,为了提高发芽成功率并实现栽培过程中的有效的管理,通常在幼苗板播种而发芽之后移植到种植地。

此时,将在幼苗板发芽的幼苗移植到种植地的作业通常需要以如下方式进行:作业人携带预定数量的幼苗并以蹲下的状态执行将为了保温等而覆盖塑料布的种植地的田埂上的塑料布用锄头等穿透而以预定深度刨地后种植幼苗并重新覆盖土的一系列作业,因此幼苗的移植作业需要较多的时间,并且在将持有的幼苗全部移植之后需要再次去拿预定数量的幼苗,并在拿过来幼苗后再次在蹲下的状态下执行如上的移植作业,因此劳动强度非常高,所以作业人也回避这样的作业。

因此,农户在招募幼苗移植作业所需的人力时存在困难,并且由于作业人力难求现象而导致人工成本大幅上升,从而成为生产成本上升的原因,并且由于人力短缺而导致无法按时执行幼苗移植作业,从而还存在无法顺利进行农作物栽培的问题

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最近开发了如下的移植装置,包括:主框架,设置有多个移送轮;间歇行驶单元,包括连接于多个移送轮中的至少一个的行驶轴、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与所述行驶轴连接且配备有多个锯齿的主闩圆盘、与所述主闩圆盘的锯齿咬合的操作闩、移动所述操作闩而使所述主闩圆盘及所述行驶轴向正方向旋转所述多个锯齿的布置角度的闩操作机构;移植单元,具有抓持幼苗或种子的多个料斗、为了将所述幼苗或种子的至少一部分投入土里而以使各个料斗的至少一部分能够钻入到土里的方式使所述多个料斗升降的料斗升降装置;防逆旋转止动器,与所述主闩圆盘的锯齿咬合而防止所述主闩圆盘及所述行驶轴的逆旋转。

对于上述的农作物移植装置而言,如果将发芽的幼苗堆载于幼苗板,且操作员在乘坐的状态下间歇性地行驶的同时操作员把要移植的幼苗以手动方式一个一个地投入移植单元的料斗,则可以使投入有幼苗的料斗被投入到种植地的地面的同时自动执行将料斗内部的幼苗移植到种植地的作业,从而不仅可以减少农作物移植的作业所需的劳动力,还可以大幅减少农作物的移植作业所需的作业时间。

但是,如上所述的现有的农作物移植装置中,配备有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与行驶轴连接的多个锯齿的主闩圆盘起到变速器和齿轮箱的作用,这种方式在为了幼苗的移植而间歇地行驶预定距离时,导致行驶距离的调节不自由,不仅如此,使较多齿轮的连接变得复杂,导致机械装置的结构非常复杂,从而使装置的重量增加,据此会降低行驶燃油经济性,并且由于复杂的机械装置的构成而存在装置的维修、管理及维护困难的问题。

并且,为了将幼苗移植到种植地,由多个料斗构成的移植单元中,所有料斗仅在相同高度下进行升降,因此当在种植地的田埂不平坦的情况下进行一列一列的幼苗移植时,存在根据田埂的平坦度而无法对部分幼苗进行移植的问题。

并且,当为了将幼苗移植于种植地而使移植装置的移送轮沿着垄沟滚动时,在形成于田埂两侧的垄沟的高度不平坦的情况下,主框架向一侧倾斜,因此即使田埂平坦,移植单元的料斗也会沿着倾斜的主框架而倾斜地升降,所以存在幼苗的移植无法准确地实现等多种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当把多个农作物的幼苗及种子移植到种植地时,可以在受到田埂或垄沟的倾斜度或平坦度的影响并不大的情况下进行移植,因此能够大幅提高移植的准确性,并且可以简化机械结构而使装置的维修、管理及维护容易,并且能够将用于移植的间歇行驶更为简便且正确地设置,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执行更多样的农作物的移植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农作物移植装置,包括:

主框架,主框架上分别设置有行驶驾驶座、备苗架和驱动轮;

变速器部,变速器部安装在主框架上,变速器部的两侧通过传动轴与驱动轮连接,变速器部控制从传动轴传递的动力进而控制驱动轮转换方向;

移植单元部,移植单元部安装于主框架的前方,移植单元部包括料斗支撑台、升降装置和开闭装置,料斗支撑台设置有多个移植料斗,升降装置控制料斗支撑台升降以使移植料斗的下端部能够钻进土里,开闭装置开闭移植料斗以抓持幼苗或移植幼苗;

引擎,引擎安装在主框架上;

液压装置部,液压装置部安装在主框架上,引擎和液压马达装置部通过传动轴为驱动轮提供动力,进而驱动驱动轮;

升降单元,升降单元安装在于主框架上,升降单元上的升降体和线圈弹簧控制移植单元部沿上下方向弹性转动;

覆土部,覆土部安装在移植单元部上,覆土部通过线圈弹簧弹性设置并通过料斗支撑台的升降而沿上下方向进行振动,进而同时在地面的移植单元部周围覆盖土;以及

前车轴,前车轴设置于主框架的前方下部,前车轴沿上下方向转动,前车轴的两侧端部设置有前轮,前车轴与前轮之间设置有伸缩框架,伸缩框架调节两个前轮之间的宽度。

优选的,升降单元构还包括第一气缸,第一气缸垂直的设置在突出形成于主框架的上部的支撑台上,第一气缸的连杆连接于升降体的上部,支撑台的两个侧壁垂直地设置第一导轨,第一导轨引导设置于升降体的两侧面的第一引导块。

优选的,移植单元部构成为:使向升降引导台的后方突出形成的支撑轴以被设置于升降体的中心部的轴承支撑的方式结合后,利用线圈弹簧连接升降引导台的两侧和升降体的两侧,在升降引导台的中央,将第二气缸垂直设置而将第二气缸的连杆连接于以预定间距设置有多个移植料斗的料斗支撑台的中央,并在升降引导台的两侧垂直地设置第二导轨,第二导轨引导设置于料斗支撑台的两侧的第二引导块。

优选的,在料斗支撑台上部设置长孔,而在各长孔以螺栓螺母方式结合移植料斗,从而能够调节移植料斗之间的间距。

优选的,在移植单元部的一侧面的上下部设置用于感测料斗支撑台的升降时的位置的感测传感器,进而使感测传感器控制第二气缸的动作。

优选的,覆土部在移植单元部的升降引导台的下部沿着横向设置连接台,连接台设置弹簧,弹簧位于各移植料斗之间,各板弹簧的端部设置覆土轮,连接台的两侧端部设置支架,支架与升降引导部之间弹性设置线圈弹簧,并利用线圈弹簧将借助料斗支撑台的升降而进行上下振动的振动杠杆弹性设置于支架。

优选的,在升降体的中央下部设置沿着轨道而上下升降的田埂高度感测辊,田埂高度感测辊感测待移植农作物的田埂的高度,从而自动调节升降体的高度。

优选的,前车轴的中央突出形成支撑轴,支撑轴被设置于主框架的底面的轴支撑部支撑,将设置有前轮的伸缩框架的内侧端部以对称的方式插入于前车轴的两侧端部,并使紧固螺栓通过前车轴和伸缩框架的长孔,并用螺母紧固,从而能够使插入于前车轴的伸缩框架的位置得到固定,同时能够使位于左右的前轮之间的宽度得到调节,以能够在两侧端部自由旋转。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可以借助对应于垄沟的倾斜度而维持主框架的水平的前轮部以及对应于田埂的平坦度而与田埂的地面水平地进行移植作业的移植单元部而正确地执行幼苗或种子的移植作业,可以提高移植作业的效率,并且可以大幅减少移植作业所需的作业时间或人工成本,并且,可以简化机械结构而使装置的维修、管理及维护容易,并且能够简便地调节用于移植的行驶的形态或间歇行驶的间距,可以有效地执行更为多样的农作物的移植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正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4是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驱动部的平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移植单元部的正面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移植单元部的背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移植单元部的侧面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移植单元部的侧剖面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气缸的运行状态的侧剖面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第二气缸的运行状态的侧剖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料斗支撑台的升降状态的侧剖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覆土部的构成的侧面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13、图14和图15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覆土部的运行状态的侧面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移植单元部的平面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前轮部的正面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前轮部的伸缩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附图中的图1至图14示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如附图所示,农作物移植装置包括:主框架1,行驶驾驶座101和备苗架102,设置有驱动轮103,并且在前方设置有一对前轮702,所述驱动轮103借助设置于一侧的驱动单元而被驱动并借助变速器部4控制从驱动单元传递的动力而能够转换方向;

移植单元部,设置于主框架1的前方并包括料斗支撑台505、升降装置及开闭装置,所述料斗支撑台505设置有多个移植料斗504,所述升降装置使料斗支撑台505升降以使安装于料斗支撑台505的移植料斗504的下端部能够钻进土里,所述开闭装置开闭移植料斗504以抓持幼苗或移植幼苗,

其中,在主框架1设置引擎2和液压装置部3,借助液压装置部3的液压马达而驱动驱动轮103,

所述移植单元部可转动地结合于借助主框架1的升降单元升降的升降体106,从而能够借助线圈弹簧502的弹性而沿上下方向进行弹性转动,

在移植单元部设置有覆土部,所述覆土部通过线圈弹簧601弹性设置并借助料斗支撑台505的升降而沿上下方向进行振动的同时在地面的移植部周围覆盖土,

包括前轮部,在能够沿上下方向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主框架1的前方下部的前车轴7的两侧端部设置有前轮702,并借助设置于前车轴7与前轮702之间的伸缩框架703而能够调节位于左右的前轮702之间的宽度。以下,对主要构成部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根据附图中的图1至图18中示出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发明利用设置于主框架1的引擎2而驱动液压马达,并利用液压马达驱动驱动轮103,从而能够实现厘米单位的精确的间歇行驶,因此在将幼苗或种子移植到种植地时,可以自由地调节移植间距。

并且,通过从液压马达接收动力的变速器部4的控制而能够实现前进和后退,并且能够改变如下的多种行驶模式:用于移动的连续行驶;为了农作物的移植而重复移动预定距离并停止的间歇行驶;连续自动地重复间歇行驶的自动行驶;每当操作驱动开关时移动预定距离后停止的手动行驶。

并且,通过将液压马达的动力传递给驱动轮103的变速器部4的控制而控制两侧驱动轮103的旋转速度,从而可以进行方向调节。为此,本发明的液压装置部3包括:液压泵,接收引擎2的动力而将动力提供给液压马达及多个气缸;三通手动阀,通过调节将液压传递至马达及气缸方向,或者直接排出到液压箱而起到主离合器作用;安全阀,控制液压马达的液压;驱动部电磁阀,控制所述液压马达的驱动;止回阀,防止液压的逆流及冲击;液压马达驱动部液压块ass’y,安装所述安全阀、电磁阀、止回阀;测试点,确认所述安全阀的压力;移植单元升降气缸;料斗开闭气缸;电磁阀,确定移植单元部的整体液压的驱动与否;各个移植部电磁阀,对调节气缸进行控制,所述调节气缸调节移植单元及水平控制部的上下高度;减压阀,控制多个气缸的流量;液控单向阀,防止气缸部液压的逆流及冲击;移植部液压块ass’y,安装气缸部的电磁阀、压力表、止回阀;液压冷却器,冷却运行后返回的液压油;液压箱,存储及供应液压油;液压过滤器,在从液压箱向泵供应液压油之前过滤液压油。从而,本发明的液压装置部3不仅可以对液压进行精确的控制,还可以利用液压驱动驱动轮103,并借助液压实现用于升降体106的升降的第一气缸105、用于料斗支撑台505的升降的第二气缸503、用于移植料斗504的开闭的开闭装置的动作。在此,省略构成液压装置部的多种液压部件的图示。

另外,在主框架1前方,在向上突出形成的支撑台104垂直设置第一气缸105,并将第一气缸105的连杆连接于升降体106上部,并在支撑台104的两侧壁垂直设置第一导轨109,所述第一导轨109引导设置于升降件106的两侧面的第一引导块108,并且,在升降体106结合移植部单元而借助升降体106的升降实现移植单元部的升降。

即,对于移植单元部而言,使向升降引导台5的后方突出形成的支撑轴501以被设置于升降体106的中心部的轴承106a支撑的方式设置后,利用线圈弹簧502连接升降引导台5的两侧和升降体106的两侧,从而使支撑轴501维持设置于升降体106的轴承106a的升降引导台5的水平状态,并且即使升降引导台5由于外部的物理作用而向一侧倾斜,如果作用于升降引导台5的物理作用解除,则可以借助连接于升降引导台5的两侧与升降体106的两侧的线圈弹簧502的复原力而使升降引导台5再次维持水平状态。

并且,在升降引导台5的中央,将第二气缸503垂直设置并将第二气缸503的连杆连接于以预定间距设置有多个移植料斗504的料斗支撑台505的中央,并在升降引导台5的两侧垂直地设置第二导轨507,所述第二导轨507引导设置于料斗支撑台505的两侧的第二引导块506。

因此,设置有多个移植料斗504的料斗支撑台505借助第二气缸503而沿着升降引导台5的第二导轨507而进行垂直升降,从而能够将投入移植料斗504内部的幼苗或种子移植到种植地的田埂。

此时,在田埂沿左右方向不平坦并倾斜的情况下,在料斗支撑台505借助维持水平的升降引导台5的第二气缸503而下降的过程中,由于倾斜的田埂的平坦面而使设置于料斗支撑台505的多个移植料斗504中的一侧的移植料斗504首先接触到地面,在此过程中,田埂地面的反作用力仅作用到接触到地面的移植料斗504,因此在受到反作用力的瞬间,结合于升降体106而借助线圈弹簧502维持水平的升降引导台5以被升降体106的轴承106a支撑的支撑轴501为中心进行旋转。

因此,在借助升降引导台5的第二气缸503而升降的料斗支撑台505的倾斜度与倾斜的田埂的地面一致后,由于第二气缸503的连杆的持续的下降而使设置于料斗支撑台505的移植料斗504的下端部向田埂的地面投入预定的深度,然后借助开闭移植料斗504的开闭装置而使所有移植料斗504一致地开闭,同时借助第二气缸503使料斗支撑台505上升,从而即使存在田埂的左右倾斜度,使沿着垂直于田埂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形成的一列的移植作业与位置无关地以均匀且相同的深度进行移植,并且在完成移植作业之后,如果移植料斗504从田埂的地面被完全排出,则借助连接于升降引导台5的两侧与升降体106的两侧的线圈弹簧502的复原力而使升降引导台5再次维持水平状态。

并且,在移植单元部的一侧面的上部及下部分别设置感测料斗支撑台505的升降时的位置的感测传感器508,从而如果料斗支撑台505上升至最高点,则对此进行感测而停止第二气缸503的连杆的进入,如果料斗支撑台505下降至最低点,则对此进行感测而通过控制第二气缸503使第二气缸503的引出被停止,从而进行设置于料斗支撑台505的移植料斗504的准确的升降,因此可以使幼苗或种子手动投入移植料斗504的投入口的作业,或者使投入于移植料斗504的幼苗或种子的移植作业准确地进行。

并且,在升降体106的中央下部设置沿着轨道上下升降的田埂高度感测辊107,从而在主框架1沿着田埂而行驶的过程中,使田埂高度感测辊107持续地感测田埂的高度而控制第一气缸105的运行,从而能够自动调节借助第一气缸105升降的升降体106的高度,因此高度借助升降体106而得到调节的移植单元部的高度能够被自动调节,从而能够准确地进行借助移植单元部的幼苗或种子的移植作业。

另外,如附图中的图12至图15所示,在移植料斗504以预定的深度投入田埂之后,将被投入移植料斗504内部的幼苗或种子排出到投入有移植料斗504的田埂地面,并在移植料斗504从田埂脱离之后执行将土覆盖于移植幼苗或种子的移植部的覆土作业,从而完成最终移植作业,为了上述的覆土作业而构成如下的覆土部:在移植单元部的升降引导台5的下部沿着横向设置连接台6,并在连接台6将板弹簧602以位于各个移植料斗504之间的方式设置,且在各个板弹簧602的端部设置覆土轮603,并在连接台6的两侧端部设置支架604而在支架604与升降引导台5之间弹性设置线圈弹簧601,并将借助料斗支撑台505的升降而沿着上下方向振动的振动杠杆605利用线圈弹簧606弹性设置于支架604。

因此,如附图中的图13所示,当料斗支撑台505下降时,利用线圈弹簧606弹性设置于支架604的振动杠杆605被料斗支撑台505按压而下降,然后如图14所示,当执行设置于料斗支撑台505的移植料斗504的移植作业时,振动杠杆605位于料斗支撑台505的槽内部。

因此,在完成借助移植料斗504的移植作业之后,如附图中的图15所示,如果料斗支撑台505上升,则振动杠杆605由于料斗支撑台505而被抬起,同时设置有振动杠杆605的支架604以及与所述支架604一体地形成的连接台6借助振动杠杆605而旋转。

此时,设置于连接台6的两侧端部的支架604与升降引导台5之间弹性设置有线圈弹簧601,因此在连接台6由于振动杠杆605而旋转之后,如果由料斗支撑台505施加到振动杠杆605的压力被解除,则使连接台6旋转的振动杠杆605的压力也被解除,因此连接台6由于线圈弹簧601的复原力而回到原位置。

此时,由于线圈弹簧601而欲回到原位置的连接台6的旋转力以及由于线圈弹簧606而欲回到原位置的振动杠杆605的旋转力在瞬间发挥作用而使连接台6快速旋转,因此在设置于连接台6的板弹簧602产生振动,从而使设置于板弹簧602的端部的覆土轮603将借助移植料斗504实现移植的移植部周围的土反复敲打而执行覆土作业。

如上所述,如果由于覆土轮603的反复敲打而实现覆土,则移植部周围变硬实而实现牢固的覆土,并且防止实现移植的移植部周围产生凹陷的槽,从而当喷洒药剂等时可以防止药剂等聚集于槽。

另外,如附图中的图16所示,在料斗支撑台505上部以预定间距设置长孔505a,并将移植料斗504通过螺栓螺母方式结合于各个长孔505a,因此可以沿着长孔505a而将移植料斗504的位置沿着左右方向方便地调节,因此移植料斗504之间的间距易于调节,因此当进行一列的移植作业时,能够容易调节构成一列的作物之间的间距,从而可以以适合各作物的生长的间距移植农作物。

另外,如附图中的图17至图18所示,前轮部在形成为方管的前车轴7的中央突出形成支撑轴701而使所述支撑轴701被设置于主框架1的底面的轴支撑部支撑,从而如图13所示地使在两侧端部设置有前轮702的前车轴7借助支撑轴701而在主框架1进行旋转的同时改变前轮702的高度。

因此,当为了移植而在田地行驶时,在两侧前轮702分别所处的两侧垄沟的高度彼此不同的情况下,位于高度高的垄沟的前轮702将会向上抬起,位于高度低的垄沟的前轮702将会向下下降,同时前车轴7将会以被主框架1的轴支撑部支撑的支撑轴701为中心进行旋转。

如上所述,如果前车轴7由于前轮702所处的两侧垄沟的高度差而旋转从而与地面的倾斜度对应,则不论地面的左右倾斜,都可以抑制主框架1向左右倾斜,因此不仅可以进行更为稳定的行驶,还可以在驾驶员乘坐于驾驶席101的情况下,提高乘坐舒适度并实现稳定的设备操作。

并且,将设置有前轮702的伸缩框架703的内侧端部以对称的方式插入到前车轴7的两侧端部,且使紧固螺栓704贯通分别形成于前车轴7和伸缩框架703的长孔703a,并用螺母紧固,从而使插入于前车轴7的伸缩框架703的位置能够得到固定,同时使位于左右的前轮702之间的宽度能够得到调节,其中,前轮72形成为脚轮形态,以在前轮部的前车轴7的两侧端部自由地旋转。

因此,前轮702能够自由旋转,所以即使在移植装置行驶于路面不均匀的田地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自然的旋转,且能够进行更为稳定的行驶。

并且,通过调节在前车轴7的两侧端部插入设置的伸缩框架703的位置,能够调节两侧前轮702之间的宽度,因此可以将前轮702的宽度以与形成于田埂的两侧的垄沟的宽度匹配的方式调节,从而能够使移植装置行驶顺利。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