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虾共生与鳜鱼共养的稻田种养轮作生态模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49229发布日期:2019-03-19 23:16阅读:6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稻田种养轮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稻虾共生与鳜鱼共养的稻田种养轮作生态模式。



背景技术:

稻田生态系统涵盖水域、土壤及农田生态系统,是人类长期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人工生态系统。该系统主要特征有:栽培稻是优势种群、田块长期(120-320d)淹没于适度深度水幕下、物质积累和土壤理化变化存在复杂的干湿交替等。它包容性和开放性极强,结构与服务功能有极大变更、利用和挖掘空间。

但稻田生态系统正在逐步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壤质地与土层、容量和渗透率、持水特征和含水量、水稻植株根系长度等物理指标下降;土壤有机碳、氮素、矿化态氮磷钾、ph值、有害重金属含量和存在状态等化学指标与适宜状况逆向流变;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多样性单一;土壤微生物量或c/n、区系、活动、酶活性和土壤的呼吸、氮磷钾贡献率等生物指标下降等。这与长期不合理施用生理性氮肥及过量施用磷肥等有关。另外除草剂、杀虫剂等的长期施用,也破坏了生物平衡,易引发稻田生态系统脆弱。

鉴于此,如何保障稻田生态系统的质量及积极探索并实施与保障其质量相关的休耕轮作生产方式日渐为农业产业界所重视。对于中国这样水稻种植、淡水渔业养殖和人口大国而言,稻虾共生和稻渔轮作愈来愈被视为一种兼具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的有效技术;稻田养鱼在中国稻区有丰富的实践,并建立了众多的稻渔种养结合新模式;主要有:单季稻栽培+养鱼,双季稻栽培+养鱼,稻渔轮作,秧苗田养鱼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稻虾共生与鳜鱼共养的稻田种养轮作生态模式,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稻虾共生与鳜鱼共养的稻田种养轮作生态模式,包括用于种养的稻田,所述稻田包括相连在一起的田块一和田块二,稻与虾共生于田块一,其中虾是克氏原螯虾,田块二则灌水为池,养殖鳜鱼、饵料鱼和克氏原螯虾,次年两田块的系统服务功能互换;系统服务功能的往复循环交替,形成“稻+虾”共生系统、“鳜+饵料鱼+虾”混养生态系统、以及“稻虾共生”与“鳜鱼共养”稻田种养轮作生态模式;包括以下步骤:

一.稻田条件:选择稻田平整,地势低洼,水源条件较好且水体无污染的稻田;

二.前期工程建设:在稻田四周开挖环沟,沟宽5m,深1.3m,开挖的土方筑坝,坝高1.2m,四周设立防逃网;

三.苗种投放:

虾苗:按照稻田稻虾连作的技术规范要求,在田块一移栽伊乐藻,进水,投放虾苗;每亩投放虾苗50斤,虾苗规格60-80尾/斤,投喂菜粕、黄豆、新鲜杂鱼等饲料;

鳜鱼饵料鱼:田块二在第一年不种植水稻,按照10:4:1比例,投放鲢、鳙、草鱼水花1500万尾,作为鳜鱼饵料鱼培育,同时补充300~400万尾鲫鱼夏花;一个月后在田块二投放自主培养的鳜鱼苗种5010尾,鳜鱼苗种长度规格为8~10cm;

四.养殖管理:虾:一是主要投喂菜粕、黄豆、新鲜杂鱼等饲料;二是据存塘量和天气情况进行调整投喂,再据放养密度和生长情况也可选择全价配合饲料;三是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调水,主要是根据水质状况定期使用芽孢、乳酸菌、改底颗粒菌,定期补充有机钙等微量元素;四是及时捕捞;放苗后20天,按照捕大留小原则,及时捕捞商品虾上市;

鳜:一是鳜鱼苗种下塘前一定要做好杀虫处理,重点关注车轮虫、斜管虫,鳜体重3两以前,尤其重点关注寄生虫发生;二是针对锚头蚤,在8月份以后重点关注;三是水质调节,即定期检查水质指标,每半个月使用一次微生态制剂,以调水稳水;四是保证饵料鱼与鳜的协同生长。

水稻种植,水稻品种选择,要求生长期在100-120d左右,如生长期短的“中早39”等品种;水稻收割,收割后及时灌水培养虾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稻田生态系统功能改善。稻田开展鳜养殖与稻栽培的轮作,是一种稻田休耕模式。养殖后的稻田,由于养殖投喂的饲料残饵、鱼类粪便的沉积为翌年水稻生长提供了肥料,水稻吸收n、p,土壤消纳有机碎屑、ss、cod,代谢物为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等异养微生物生长发育提供了碳源和能量,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土壤的容重、<0.001mm微团含量和分散系数降低,>0.25mm团聚体含量和土壤结构系数上升,呼吸速率提高20%,降低了化肥使用。水稻种植的稻田进行水产品养殖,虾、鱼等水生动物摄食与活动,土壤温度降低0.04~0.5℃,氧化还原电位提高20%,水体溶解氧含量增加50%,有利于鱼虾生长,改善了土壤通透性,促进水稻根系发育,稻田土壤脲酶活性提高5%、脱氢酶活性提高10%、蛋白酶活性提高7%,土壤菌相的改变有效抑制了20%的ch4等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同时田间杂草密度降低,裸藻和枝角类的优势度显著增加,圆蛛类、狼蛛类和跳蛛类等有益昆虫种群数量也明显提高,降低农药的使用,减少了病害的发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实现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一种稻虾共生与鳜鱼共养的稻田种养轮作生态模式,包括用于种养的稻田,所述稻田包括相连在一起的田块一和田块二,稻与虾共生于田块一,其中虾是克氏原螯虾,田块二则灌水为池,养殖鳜鱼、饵料鱼和克氏原螯虾,次年两田块的系统服务功能互换;系统服务功能的往复循环交替,形成“稻+虾”共生系统、“鳜+饵料鱼+虾”混养生态系统、以及“稻虾共生”与“鳜鱼共养”稻田种养轮作生态模式;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稻田条件:选择稻田平整,地势低洼,水源条件较好且水体无污染的稻田;

步骤二.前期工程建设:在稻田四周开挖环沟,沟宽5m,深1.3m。开挖的土方筑坝,坝高1.2m,四周设立防逃网;

步骤三.苗种投放:

虾苗:按照稻田稻虾连作的技术规范要求,在田块一移栽伊乐藻,进水,投放虾苗;每亩投放虾苗50斤,虾苗规格60-80尾/斤,投喂菜粕、黄豆、新鲜杂鱼等饲料;

鳜鱼饵料鱼:田块二在第一年不种植水稻,按照10:4:1比例,投放鲢、鳙、草鱼水花1500万尾,作为鳜鱼饵料鱼培育,同时补充300~400万尾鲫鱼夏花;一个月后在田块二投放自主培养的鳜鱼苗种5010尾,鳜鱼苗种长度规格为8~10cm;

步骤四.鳜鱼苗种长度规格为8~10cm养殖管理:虾:一是主要投喂菜粕、黄豆、新鲜杂鱼等饲料;二是据存塘量和天气情况进行调整投喂,再据放养密度和生长情况也可选择全价配合饲料;三是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调水,主要是根据水质状况定期使用芽孢、乳酸菌、改底颗粒菌,定期补充有机钙等微量元素;四是及时捕捞;放苗后20天,按照捕大留小原则,及时捕捞商品虾上市;

鳜:一是鳜鱼苗种下塘前一定要做好杀虫处理,重点关注车轮虫、斜管虫,鳜体重3两以前,尤其重点关注寄生虫发生;二是针对锚头蚤,在8月份以后重点关注;三是水质调节,即定期检查水质指标,每半个月使用一次微生态制剂,以调水稳水;四是保证饵料鱼与鳜的协同生长。

水稻种植。水稻品种选择,要求生长期在100-120d左右,如生长期短的“中早39”等品种;水稻收割,收割后及时灌水培养虾苗。

生态效益分析,苗种自给。稻虾共生确保克氏原螯虾苗种本地化培育,为池塘或其他养虾模式的苗种供应提供保障。实践证明:苗种本地化培育是关键,本试验的1号田块,2016年虾主要是收购的苗种,产量88kg,2017年通过本塘培育,单产196.7kg,苗种成活率大大提高。

稻田生态系统功能改善。稻田开展鳜养殖与稻栽培的轮作,是一种稻田休耕模式。养殖后的稻田,由于养殖投喂的饲料残饵、鱼类粪便的沉积为翌年水稻生长提供了肥料,水稻吸收n、p,土壤消纳有机碎屑、ss、cod,代谢物为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等异养微生物生长发育提供了碳源和能量,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土壤的容重、<0.001mm微团含量和分散系数降低,>0.25mm团聚体含量和土壤结构系数上升,呼吸速率提高20%,降低了化肥使用。水稻种植的稻田进行水产品养殖,虾、鱼等水生动物摄食与活动,土壤温度降低0.04~0.5℃,氧化还原电位提高20%,水体溶解氧含量增加50%,有利于鱼虾生长,改善了土壤通透性,促进水稻根系发育,稻田土壤脲酶活性提高5%、脱氢酶活性提高10%、蛋白酶活性提高7%,土壤菌相的改变有效抑制了20%的ch4等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同时田间杂草密度降低,裸藻和枝角类的优势度显著增加,圆蛛类、狼蛛类和跳蛛类等有益昆虫种群数量也明显提高,降低农药的使用,减少了病害的发生。经济效益分析表1-5。

表12016年投入情况单位:元

表22017年投入情况单位:元

表32016年效益情况单位:斤、元

表42017年效益情况单位:斤、元

表5效益情况单位:亩、元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的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