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脚板薯极早熟优质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028027发布日期:2019-06-28 22:20阅读:684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脚板薯极早熟优质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脚板薯,学名叫扁山药,在类植物分学上属薯蓣科薯蓣属,为多年生草本蔓生植物,湖南、江西省地方品种,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均广泛栽培。

传统脚板薯栽培上市晚,且薯块的形状不规整,商品性不佳,影响了脚板薯的产业化发展。传统栽培方案一般是4月份播种移栽,11月份采收,收获期晚,且薯块形状不整齐,多分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脚板薯上市晚,影响产品的销售价格;薯块形状不规则,影响产品的商品性、包装与运输,最终影响脚板薯产业的发展的缺陷,提供一种脚板薯极早熟优质栽培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脚板薯极早熟优质栽培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s1:种薯选择

选用未发生病虫害,个体新鲜色亮,无畸形色斑,块茎大小适中的种薯作种,切块,用多菌灵浸种或喷洒,再拌草木灰或石灰,晾晒1~2天后即可播种;进一步的s1中将种薯切成100~200g/块的大块,每亩用种量200~400㎏。

种块切好后,用50%多菌灵粉剂稀释800倍浸种或喷洒,再拌草木灰或石灰可防腐,晾晒1~2天后即可播种。

s2:播种

2月下旬开始播种,播种在大棚或中小棚保护地条件下进行,播种时先将种薯集中平播于苗床,播种深度为5~7cm,播后再覆盖地膜;

s3:保护地移栽,合理密植

3月中下旬,待芽长达0.5±0.2cm时,移栽至大田,定植后,覆盖地膜或小拱棚进行保温升温;定植时先打好定形洞,移栽前先用稻草把定形洞填满,再在稻草上盖细土,再把种薯栽在定形洞的上方;优选的,定植密度以2000株/667m2左右为宜。优选2000±150株/667m2。定植后,为促进脚板薯早发快发,宜覆盖地膜或小拱棚进行保温升温。定形洞的深度50±5㎝,洞截面为圆形,真径为12±2㎝,稻草上细土的厚度为3~9cm。

s4:整地施基肥

前作收获后,施优质有机肥或充分腐熟的人粪尿,深翻40~50cm;播种前10~15天,施磷肥、硫酸钾和碳酸氢铵,优选的施肥量为硫酸钾20kg左右、碳酸氢铵30kg左右,深翻30~40cm,耙细整平,做高垄,垄高30±5cm,垄宽70~90cm,垄沟宽30~40cm;优选的,每667m2施优质有机肥3000±200kg或充分腐熟的人粪尿2000kg±200kg;

s5:及时施追肥

进入茎叶旺长期后,可利用雨天施尿素,块茎膨大期施入三元复合肥,或株施已发酵好的饼肥;优选的,尿素的施肥量为667m2撒施尿素3~4㎏,三元复合肥的50~60㎏,或株施已发酵好的饼肥0.05㎏左右。

s6:水份管理

种块播种后,为提高发芽率,尽快出苗,需保持土壤墒情,春旱应适当浇水,茎叶生长前期,只需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即可,茎叶旺长期,正值高温干旱,叶片蒸腾量大,需于傍晚灌水,并待其渗透后适时排水,块茎膨大期,应始终保持土壤湿润,以利块茎膨大;

s7:提早采收

6月底至7月上中旬,块茎达500g以上,即可开始采收。如市场销售价格高,可一次性采收完毕;如市场售价不理想,可推迟采收,任块茎继续生长。采收时先割除藤蔓,留5cm左右的茬作为标记,在垄的一端用铁铲直接挖取块茎。收好的块茎在田间稍作晾晒,去掉根毛和泥土,即可上市销售。

进一步的,栽培时选用砂土或壤土地种植脚板薯,表面光滑,产量高,品质好,土壤ph为6.0~6.5。而黏土地上生长的脚板薯块茎,产量较低,表面凹凸不平,品质下降。

进一步的,常见病害主要有:炭疽病、枯萎病、褐斑病、病毒病、茎腐病等。其中疽病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进行防治,每次用药间隔7~10天,连续防治2~3次,连雨天增加喷药次数;

枯萎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分剂600~700倍液,可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间隔15天左右1次,共防治3~4次;

褐斑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病毒病发病初期可喷洒20%的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0.5%的抗毒剂1号水剂500倍液进行防治;

茎腐病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4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或95%敌克松200~300倍液灌根,共灌2~3次,每次间隔10~15天。

常见虫害主要有:地下害虫(地老虎、金龟子、蝼蛄),以及红蜘蛛、斜纹夜蛾等。

地下害虫可在整地时,每667㎡撒1.5㎏敌百虫原粉掺毒土进行防治;红蜘蛛可用灭幼脲和齐螨素10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斜纹夜蛾可用灭杀毙乳油6000~8000倍液,40%氰戊菊酯乳油4000~60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7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种薯优选,提早播种,实行保护地育苗及保护地移栽,合理密植和打洞栽培等技术手段在确保亩产量不减少的前提下,可显著改善脚板薯的外观形状,由传统的多分叉形改变为长扁块形,并提早脚板薯上市90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

一种脚板薯极早熟优质栽培方法

s1种薯选择

脚板薯以块茎作为繁殖材料。选用未发生病虫害,个体新鲜色亮,无畸形色斑,块茎大小适中的种薯作种。切块时宜切大块,以100~200g/块为宜,每亩用种量200~400㎏。

种块切好后,用50%多菌灵粉剂稀释800倍浸种或喷洒,再拌草木灰或石灰可防腐,晾晒1~2天后即可播种。

s2提早播种,实行保护地育苗

一般于2月下旬开始播种,播种在大棚或中小棚保护地条件下进行,播种时先将种薯集中平播于苗床,播种深度以5~7cm为宜,播后再覆盖地膜。

s3保护地移栽,合理密植

3月中下旬,待芽长达0.5cm左右时,移栽至大田,定植密度以2000株/667m2左右为宜。定植后,为促进脚板薯早发快发,宜覆盖地膜或小拱棚进行保温升温。

s4打洞栽培

定植时先打好定形洞,洞的深度50㎝,洞截面为圆形,真径为12㎝。移栽前先用稻草把洞填满,再在稻草上盖5㎝的细土,再把种薯栽在洞的上方。

s5田间管理

5.1土壤选择

脚板薯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无论砂土、壤土还是黏土地都能栽培。但是以砂土和壤土地上生长的脚板薯块茎整齐,表面光滑,产量高,品质好;而黏土地上生长的脚板薯块茎,产量较低,表面凹凸不平,品质下降。因此应尽可能选择砂土或壤土地种植脚板薯。脚板薯忌连作,耐酸性土壤,在土壤ph6.0~6.5的范围内都能正常生长。

5.2整地施基肥

前作收获后,每667m2施优质有机肥3000kg或充分腐熟的人粪尿2000kg,深翻40~50cm。播种前10~15天,每667m2施磷肥50kg、硫酸钾20kg、碳酸氢铵30kg,深翻30~40cm,耙细整平,做高垄,垄高30cm。垄宽70~90cm,垄沟宽30~40cm。

5.3及时施追肥

进入茎叶旺长期后,可利用雨天每667m2撒施尿素3~4㎏。块茎膨大期每667m2施三元复合肥50~60㎏,或株施已发酵好的饼肥0.05㎏。

s6水份管理

种块播种后,为提高发芽率,尽快出苗,以保持土壤墒情,春旱应适当浇水.茎叶生长前期,只需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即可。茎叶旺长期,正值高温干旱,叶片蒸腾量大,需于傍晚灌水,并待其渗透后适时排水。块茎膨大期,应始终保持土壤湿润,以利块茎膨大。

s7提早采收

6月底至7月上中旬,块茎一般可达500g以上,即可开始采收。如市场销售价格高,可一次性采收完毕;如市场售价不理想,可推迟采收,任块茎继续生长。采收时先割除藤蔓,留5cm左右的茬作为标记,在垄的一端用铁铲直接挖取块茎。收好的块茎在田间稍作晾晒,去掉根毛和泥土,即可上市销售。

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害主要有:炭疽病、枯萎病、褐斑病、病毒病、茎腐病等。炭疽病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进行防治,每次用药间隔7~10天,连续防治2~3次,连雨天增加喷药次数;枯萎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分剂600~700倍液,可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间隔15天左右1次,共防治3~4次;褐斑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病毒病发病初期可喷洒20%的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0.5%的抗毒剂1号水剂500倍液进行防治;茎腐病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4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或95%敌克松200~300倍液灌根,共灌2~3次,每次间隔10~15天。

常见虫害主要有:地下害虫(地老虎、金龟子、蝼蛄),以及红蜘蛛、斜纹夜蛾等。

地下害虫(地老虎、金龟子、蝼蛄等)可在整地时,每667㎡撒1.5㎏敌百虫原粉掺毒土进行防治;红蜘蛛可用灭幼脲和齐螨素10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斜纹夜蛾可用灭杀毙乳油6000~8000倍液,40%氰戊菊酯乳油4000~6000倍液等喷雾进行防治,7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本发明在确保亩产量不减少的前提下,通过栽培手段的优化,显著改善脚板薯的外观形状,由传统的多分叉形改变为长扁块形,并将早脚板薯上市90天,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