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碱水稻的田间管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669316发布日期:2020-10-28 12:20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稻种植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弱碱水稻的田间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其生长周期短,产量高,不仅深受人民的喜爱,而且也符合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需求。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及对水稻亩产量要求的提高,目前,越来越多的地区的水稻种植采用移栽的方式进行种植,通过移栽能够合理布局水稻的种植密度,促进根系发达、防止倒伏的发生。目前的广泛种植的水稻是一种碱性食品,研究发现偏酸性的食品经人体消化吸收后会酸化血液,引发各种疾病,而多食碱性和弱碱性食品可维持血液呈弱碱性,使得血液中乳酸、尿素等酸性物质大大减少,并能防止其在血管壁上沉淀,因而碱性和弱碱性食品有软化血管的作用。

相关技术中,弱碱水稻作为一种碱性食品得到研发并种植。弱碱水稻的田间管理方法均采用现有的水稻的田间管理方法,而并无针对性的田间管理方法,水稻的田间管理方法包括水层管理方法、施肥管理方法及病虫害管理方法等。众所周知,水稻全发育周期中水分管理可以改变土壤的理化状况,如有机质含量、氧化还原电位、ph值等,从而影响水稻的生长,最终影响水稻的亩产量。然而,我国地域广袤,南、北温差大,因而南、北方水稻全发育周期中水分管理会因纬度分布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地域差异,特别是对于东北三省地区种植的弱碱水稻。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弱碱水稻的田间管理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弱碱水稻的田间管理方法,该弱碱水稻的田间管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弱碱水稻的亩产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弱碱水稻的田间管理方法,包括水层管理方法,水层管理方法包括:

返青期,田间水位保持在苗身的2/3至不淹没苗心;

分蘖期,田间水位保持在2.8~3.2cm;

拔节孕穗期,田间水位保持在3~5cm;

抽穗结实期,间歇灌溉3~5cm的浅水层,其中,间歇灌溉是指灌溉一次3~5cm的浅水层,自然渗干至脚窝有水,再灌溉一次3~5cm的浅水层,如此反复;抽穗结实期包括灌浆期、乳熟期及腊熟期,其中,在灌浆期,自然渗干至脚窝有水与灌溉一次3~5cm的浅水层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2天,在乳熟期和腊熟期,自然渗干至脚窝有水与灌溉一次3~5cm的浅水层之间的时间间隔为3-5天。

优选地,分蘖期田间水位保持在3cm。

优选地,返青期田间水位保持在苗身的2/3。

优选地,若稻田为盐碱地,在分蘖期采用活水灌溉。

优选地,在有效分蘖终止期结束后,田间水位保持在6~8cm,其中,有效分蘖终止期为全田总茎数和最后穗数相等的时期。

优选地,分蘖期生长过旺时,排水晒田至田边开裂、田中硬皮即表层土壤不白。

优选地,所述弱碱水稻的田间管理方法还包括本田管理方法,本田管理方法包括整地,整地:搅浆整地深度12~15cm,且搅浆整地后田间水位保持在5~7cm。

优选地,整地后格田内高低差不大于3cm。

优选地,若该地块属于第一年开荒地或者土地极其不平处,土壤松软,结构板结,泡水后形成大量的淤泥,无法达到插秧条件或者在插秧时推泥浆,导致拥苗,插秧机插秧后泥浆将稻苗糊死,或者插秧后稻苗下沉,生根但无法扎入实地而导致稻苗养分不足,无法生长;本田管理方法还包括晒地,晒地:整地后将本田中的水全部排干,并晒田至稻苗能正常生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弱碱水稻的田间管理方法,具有以下技术效果:弱碱水稻的田间管理方法包括水层管理方法,水层管理方法包括:返青期,田间水位保持在苗身的2/3至不淹没苗心;分蘖期,田间水位保持在2.8~3.2cm;拔节孕穗期,田间水位保持在3~5cm;抽穗结实期,间歇灌溉3~5cm的浅水层,其中,间歇灌溉是指灌溉一次3~5cm的浅水层,自然渗干至脚窝有水,再灌溉一次3~5cm的浅水层,如此反复;抽穗结实期包括灌浆期、乳熟期及腊熟期,其中,在灌浆期,自然渗干至脚窝有水与灌溉一次3~5cm的浅水层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2天,在乳熟期和腊熟期,自然渗干至脚窝有水与灌溉一次3~5cm的浅水层之间的时间间隔为3-5天。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水稻的田间管理方法,本发明的通过对返青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及抽穗结实期的水层管理,有效提高了弱碱水稻的亩产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弱碱水稻的田间管理方法主要适用于寒地区域的弱碱水稻种植,特别是东北三省地区种植的弱碱水稻。

所述弱碱水稻的田间管理方法包括水层管理方法,水层管理方法包括返青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及抽穗结实期的水层管理。

由于秧苗在移栽时根系受伤,吸收能力降低,对水分非常敏感,插秧后如果缺水,秧苗返青缓慢甚至会造成秧苗死亡,同时,由于植伤等原因,秧苗有一段暂时停滞生长的恢复期,此时叶色有些变淡,这个时期的长与短和水温的高、低有直接关系,例如,北方水稻返青期最适的水温28~30℃,如水温低于15℃,稻叶生长将停止,稻根部还保有一定活力,如水温低于12℃,稻根停止生长。因此,插秧后一定要及时上深水护苗以增加水温,水温的增加有利于秧苗移栽后的返青。寒地稻作农时很紧,早返青一天,就可以为抽穗结实期抢回20℃以上的活动积温,对水稻安全抽穗,意义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水过深也会影响正常返青,还会给潜叶蝇提供了滋生条件。返青期田间水位保持在苗身的2/3至不淹没苗心,不仅可以将水温控制在适于水稻返青期最适的水温,而且可以有效避免潜叶蝇的滋生条件。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返青期田间水位保持在苗身的2/3。当返青期田间水位超过苗身的2/3时,水位的升高对水温的影响较小,但发生潜叶蝇的概率开始增加。

水稻分蘖期主要是长根、长叶、长分蘖营养体,是营养生长主要时期和决定穗数的关键时期。该时期的管理主要是促分蘖早生快发,增加有效穗,控制无效蘖,最高分蘖期时能达到正常的“拔节黄”,为丰产打下基础。分蘖期是决定单位面积穗数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为秆粗、穗大、粒多打好营养基础的时期。分蘖发生与水分有关:分蘖发生时需要充足的水分。在缺水或水分不足情况下,植株生理功能减退,分蘖养分供应不足,常会干枯致死,这就是“黄秧搁一搁,到老不发作”的原因。分蘖期田间水位保持在2.8~3.2cm,能提高地温水温,促进土壤养分分解,在分蘖节处的光照和氧气充足的条件下,有利于促进分蘖的发生和生长。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分蘖期田间水位保持在3cm。

在本实施例中,若稻田为盐碱地,在分蘖期采用活水灌溉。若稻田为盐碱地,在分蘖期采用活水灌溉可以防止水质变劣,危害稻苗。

分蘖的发生经历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的过程。当全田有10%的苗出现分蘖时,称为分蘖始期;分蘖增加最快时,称为分蘖盛期;全田分蘖数达到最多时,称为最高分蘖期;到全田总茎数和最后穗数相等时,称为有效分蘖终止期;以后称为无效分蘖期。

在本实施例中,在有效分蘖终止期结束后,田间水位保持在6~8cm以抑制分蘖发生。

在本实施例中,分蘖期生长过旺时,排水晒田至田边开裂、田中硬皮即表层土壤不白。这样可以控制生长,减少无效蘖,对防止倒伏有明显作用。

幼穗分化到抽穗,是水稻一生需水最多的时期,此时,植株生长旺盛,光合作用强,叶面蒸腾最大,因此不能干旱缺水,缺水则增加颖花败育和不实粒增加。但也不宜灌深水,深水影响根呼吸和根系发育,形成黑根、烂根,降低根系活力,因此拔节孕穗期要浅水勤灌,保持田间水位在3~5cm,不宜深水灌溉。

抽穗结实期间歇灌溉3~5cm的浅水层,其中,间歇灌溉是指灌溉一次3~5cm的浅水层,自然渗干至脚窝有水,再灌溉一次3~5cm的浅水层,如此反复;抽穗结实期包括灌浆期、乳熟期及腊熟期,其中,在灌浆期,自然渗干至脚窝有水与灌溉一次3~5cm的浅水层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2天,在乳熟期和腊熟期,自然渗干至脚窝有水与灌溉一次3~5cm的浅水层之间的时间间隔为3-5天。齐穗后的水稻与分蘖期完全不同,由于伸长节间的节点阻碍了氧气向根部运输,因此,抽穗结实期浅湿干间歇灌溉,保证了土壤透气性,给根部创造一个透气性好的环境以维持根系呼吸及增强根系活力。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弱碱水稻的田间管理方法还包括本田管理方法,本田管理方法包括整地,整地:搅浆整地深度12~15cm,且搅浆整地后田间水位保持在5~7cm。这样可以保证秧苗有足够的塇土层供根系发育。

在本实施例中,整地后格田内高低差不大于3cm。这样在灌溉时可以保证每撮秧苗被灌溉到水,放水处处干。

在本实施例中,若该地块属于第一年开荒地或者土地极其不平处,土壤松软,结构板结,泡水后形成大量的淤泥,无法达到插秧条件或者在插秧时推泥浆,导致拥苗,插秧机插秧后泥浆将稻苗糊死,或者插秧后稻苗下沉,生根但无法扎入实地而导致稻苗养分不足,无法生长;本田管理方法还包括晒地,晒地:整地后将本田中的水全部排干,并晒田至稻苗能正常生长。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弱碱水稻的田间管理方法,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弱碱水稻的田间管理方法包括水层管理方法,水层管理方法包括:返青期,田间水位保持在苗身的2/3至不淹没苗心;分蘖期,田间水位保持在2.8~3.2cm;拔节孕穗期,田间水位保持在3~5cm;抽穗结实期,间歇灌溉3~5cm的浅水层,其中,间歇灌溉是指灌溉一次3~5cm的浅水层,自然渗干至脚窝有水,再灌溉一次3~5cm的浅水层,如此反复;抽穗结实期包括灌浆期、乳熟期及腊熟期,其中,在灌浆期,自然渗干至脚窝有水与灌溉一次3~5cm的浅水层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2天,在乳熟期和腊熟期,自然渗干至脚窝有水与灌溉一次3~5cm的浅水层之间的时间间隔为3-5天。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水稻的田间管理方法,本发明的通过对返青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及抽穗结实期的水层管理,有效提高了弱碱水稻的亩产量。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