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川西阔叶次生林水源涵养功能的改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451634发布日期:2019-08-17 01:18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川西阔叶次生林水源涵养功能的改造方法。



背景技术:

四川西部米亚罗林区植被垂直成带明显,其类型和生境随海拔及坡向而分异。原生森林分布于海拔2400~4200m之间,以亚高山暗针叶林为主,主要优势树种为岷江冷杉。该区1950~1978年间进行过大规模采伐,迹地初期多形成悬钩子或箭竹灌丛,经过长期演替,以桦木为主的次生阔叶树种的天然更新也普遍而大量的发生,形成大面积的次生阔叶林。这类林分具有同龄单层的特征,以红桦、糙皮桦为优势树种,并混生有槭树、椴树,以及许多较高大的灌木,如野樱桃、花楸等;原生针叶树种的更新均处于更新层、演替层,或是刚开始发生。前期调查得到,由于这类林分同龄、单层,植被和土壤垂直空间结构较为简单,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较差,为此,本发明将通过对该类林分的结构调整,实现提高林分水源涵养能力,促进森林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川西阔叶次生林水源涵养功能的改造方法,对人工林的生态系统干扰极小,可削减冠层乔木间的竞争自耗,提高乔木的净生产力,促进森林更新,增加森林的结构复杂性,推动林下环境与土壤多样性组成及其食物网关系的自然恢复。本发明通过多层立体的环境资源的高效的利用,实现森林光合碳利用效率最大化,在碳减排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碳积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提高川西阔叶次生林水源涵养功能的改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类型划分;2)乔木树分级;3)划分后的林分改造,根的调查结果,确认伐林的林窗大小、林窗数量、最佳组合与布局;4)补植抚育、调整,带状、块状,确定并标记疏伐对象;5)保留幼苗。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1)中类型划分包括:在6~10月对林分的生长情况、林分结构、地表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按乔木层的郁闭度划分为三个改造类型:i型林分,郁闭度大于等于0.7;ii型林分,郁闭度小于0.7且大于等于0.4;iii型林分,郁闭度小于0.4。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乔木树分级为:共分为4级,i级木为干形良好,生长活力强的林木;ii级木为干形较差或长势较弱的林木;iii级木为空腐木、出现衰败或部分死亡的林木;iv级为严重影响目的树种幼苗幼树生长的林木。

进一步地,所述i型林分采用下列方法改造:1)按“五砍五留”的选木原则,伐除ii级、iii级、iv级的成过熟木、霸王木、分叉木、弯曲木、折损木、病虫害木、衰弱木,并对红桦大树进行环割,促进其死亡速率,环割比例在10-20%之间;2)抚育:割除遮压目的树种的灌木以及与目的树种争水、肥的杂草,并将影响树木生长的枝条、死枝、枯枝和病虫害危害较重的枝条切除;3)抚育调整后保留2400-3600株/hm2幼苗幼树,林分郁闭度不低于0.6。

进一步地,所述ii型林分采用下列方法改造:1)伐除严重影响目的树种正向演替和生长的i、ii级木,抚育疏伐后郁闭度不能小于0.5;2)伐除ii级、iii级、iv级的成过熟木、霸王木、分叉木、弯曲木、折损木、病虫害木、衰弱木;3)对于小径级的清除植物,分散平铺于林地,以不影响幼苗幼树生长为准,对胸径大于10cm以上的清除林木,按用材林标准进行超材,集中堆放或运出林地;4)保留幼苗幼树,保留有经济价值的中小径木、幼苗、幼树,并可引进岷江冷杉、云杉等树种,以形成复层针阔混交林,加快演替进程。

更进一步地,所述iii型林分采用下列方法改造:1)对于局部不均匀的次生林,将其中较稀疏,且生长不良的地段进行带状皆伐,采伐带宽度一般为林分平均高的1~2倍,可引进种植岷江冷杉、云杉等较耐荫树种,按0.4m×0.4m×0.3m的规格挖穴,表土和心土分别堆放,先以表土填穴,然后以心土覆在穴面,造林密度为1500-3000棵/公顷;2):2)将林分清除杂灌、草本、枯落物等均匀分散在林地上

按上述方法改造后林分,在4年后,林地苔藓最大持水率、蓄积量和最大持水量:枯枝落叶最大持水率、蓄积量和最大持水量虽然两种经营方式均导致了土壤容重的降低,呈现蓄水能力增加的趋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对人工林的生态系统干扰极小,可削减冠层乔木间的竞争自耗,提高乔木的净生产力,促进森林更新,增加森林的结构复杂性,推动林下环境与土壤多样性组成及其食物网关系的自然恢复。本发明通过多层立体的环境资源的高效的利用,实现森林光合碳利用效率最大化,在碳减排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碳积存。

具体实施方式

实例1:一种提高川西阔叶次生林水源涵养功能的改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类型划分;2)乔木树分级;3)划分后的林分改造,根的调查结果,确认伐林的林窗大小、林窗数量、最佳组合与布局;4)补植抚育、调整,带状、块状,确定并标记疏伐对象;5)保留幼苗。

其中所述步骤1)中类型划分包括:在6~10月对林分的生长情况、林分结构、地表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按乔木层的郁闭度划分为三个改造类型:i型林分,郁闭度大于等于0.7;ii型林分,郁闭度小于0.7且大于等于0.4;iii型林分,郁闭度小于0.4。

所述步骤2)中乔木树分级为:共分为4级,i级木为干形良好,生长活力强的林木;ii级木为干形较差或长势较弱的林木;iii级木为空腐木、出现衰败或部分死亡的林木;iv级为严重影响目的树种幼苗幼树生长的林木。

所述i型林分采用下列方法改造:1)按“五砍五留”的选木原则,伐除ii级、iii级、iv级的成过熟木、霸王木、分叉木、弯曲木、折损木、病虫害木、衰弱木,并对红桦大树进行环割,促进其死亡速率,环割比例在10-20%之间;2)抚育:割除遮压目的树种的灌木以及与目的树种争水、肥的杂草,并将影响树木生长的枝条、死枝、枯枝和病虫害危害较重的枝条切除;3)抚育调整后保留2400-3600株/hm2幼苗幼树,林分郁闭度不低于0.6。

所述ii型林分采用下列方法改造:1)伐除严重影响目的树种正向演替和生长的i、ii级木,抚育疏伐后郁闭度不能小于0.5;2)伐除ii级、iii级、iv级的成过熟木、霸王木、分叉木、弯曲木、折损木、病虫害木、衰弱木;3)对于小径级的清除植物,分散平铺于林地,以不影响幼苗幼树生长为准,对胸径大于10cm以上的清除林木,按用材林标准进行超材,集中堆放或运出林地;4)保留幼苗幼树,保留有经济价值的中小径木、幼苗、幼树,并可引进岷江冷杉、云杉等树种,以形成复层针阔混交林,加快演替进程。

所述iii型林分采用下列方法改造:1)对于局部不均匀的次生林,将其中较稀疏,且生长不良的地段进行带状皆伐,采伐带宽度一般为林分平均高的1~2倍,可引进种植岷江冷杉、云杉等较耐荫树种,按0.4m×0.4m×0.3m的规格挖穴,表土和心土分别堆放,先以表土填穴,然后以心土覆在穴面,造林密度为1500-3000棵/公顷;2):2)将林分清除杂灌、草本、枯落物等均匀分散在林地上

按上述方法改造后林分,在4年后,林地苔藓最大持水率、蓄积量和最大持水量:枯枝落叶最大持水率、蓄积量和最大持水量虽然两种经营方式均导致了土壤容重的降低,呈现蓄水能力增加的趋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对人工林的生态系统干扰极小,可削减冠层乔木间的竞争自耗,提高乔木的净生产力,促进森林更新,增加森林的结构复杂性,推动林下环境与土壤多样性组成及其食物网关系的自然恢复。本发明通过多层立体的环境资源的高效的利用,实现森林光合碳利用效率最大化,在碳减排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碳积存。

以上是对本发明进行了实例的描述,显然本发明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