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玉米与燕麦带状间作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451520发布日期:2019-08-17 01:18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种植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玉米与燕麦带状间作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轻工业原料作物是世界人口所需要的重要粮食与工业原料之一,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二位居第三位,在我国更是已发展成为第一大经济作物。因此,重视和保障玉米作物生产的质量和产量,对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东北地区尤其是其西部半干旱地区面临着耕地利用集约度差、作物布局单一且现有种植制度可持续性低等一系列问题。间作作为一种可持续的集约化种植模式,对于确保东北地区西部半干旱区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间作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由间作形成的作物复合群体可增加对阳光的截取与吸收,减少光能的浪费;同时,两种作物间作还可产生互补作用,如宽窄行间作或带状间作中的高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但间作时不同作物之间也常存在着对阳光、水分、养分等的激烈竞争。因此,对株型高矮不一、生育期长短稍有参差的作物进行合理搭配和在田间配置宽窄不等的种植行距,有助于提高间作效果。当前的趋势是旱地、低产地、用人畜力耕作的田地及豆科、禾本科作物应用间作较多。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已开发出多种玉米间作种植方式,如玉米和紫花苜蓿间作的种植方法(详见中国专利cn106171432a)、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的种植方法(如中国专利cn103262740a)、或者夏玉米夏花生宽幅间作高产高效种植方法(如中国专利cn106900302a),不仅实现了玉米产量的提高,更兼具良好的生态效益,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但是,在上述已知的间作模式下,由于紫花苜蓿作为一种牧草,在与玉米间作后导致系统玉米产量降低,不利于确保粮食安全;而玉米与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模式,则由于带状种植方式设置的限制,使其不利于实现机械化作业;而夏玉米与夏花生宽幅间作的方式,则由于东北地区是春玉米、春花生产区,而不具备在东北地区推广应用的条件。可见,选择合适的作物进行间作种植,对于玉米间作种植具有重要的作用。燕麦(拉丁学名:avenasatival.)为禾本科植物,《本草纲目》中称之为雀麦、野麦子。在中国人日常食用的小麦、稻米、玉米等9种食粮中,以燕麦的经济价值最高,其主要表现在营养、医疗保健和饲用价值均高。燕麦中的β-葡聚糖可减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增加,预防和控制肥胖症、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燕麦富含的膳食纤维具有清理肠道垃圾的作用。现有技术中燕麦的种植多采用与豆类作物的间作种植,或者与紫花苜蓿的轮作来提高燕麦的产量,而对于玉米和燕麦的间作种植则未有报道。技术实现要素: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玉米与燕麦带状间作种植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玉米与燕麦带状间作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对种植地进行深耕细耙,选取优质玉米和燕麦种子,于种植前分别进行浸泡处理,备用;(2)种植时,按照带状排列方式,以3行燕麦间种2行玉米;(3)在燕麦种穴内撒入燕麦种植肥,在玉米种穴内撒入玉米种植肥,然后用种穴旁的土覆盖穴内的燕麦种子和玉米种子;(4)待燕麦和玉米出苗后,分别施入适宜的燕麦复混肥料和玉米复混肥料,并进行相应的田间管理;(5)在燕麦成熟后,对燕麦进行机械收获,并及时脱粒晒干;待玉米苞叶干枯发白的时候采收。具体的,所述步骤(2)中,控制玉米行距为45-55厘米,穴距为30-40厘米,每穴点播3-4粒玉米种子;控制燕麦行距为30-40厘米,穴距为20-30厘米,每穴点播2-3粒燕麦种子;控制玉米与燕麦之间的行距为60-70厘米。具体的,所述步骤(3)中,所述燕麦种植肥料为玉米秸秆和牛厩肥的混合物;所述玉米种植肥为稻草灰和牛厩肥的混合物。具体的,所述步骤(4)中:所述燕麦复混肥料包括如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氮3-8%、五氧化二磷5-12%、氧化钾3-5%、锌0.1-0.5%、硅0.2-0.4%、硼0.08-0.12%;所述玉米复混肥料包括如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氮5-9%、五氧化二磷3-10%、氧化钾3-5%、锌0.1-0.5%、硅0.2-0.4%、硼0.08-0.12%。具体的,所述步骤(1)中,所述种子浸泡处理中,所述玉米种子的浸泡时间为8-12h,所述燕麦种子的浸泡时间为1-2h。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还包括将浸泡后的玉米和/或燕麦种子在超临界状态下,以氨基酸离子液体进行处理的步骤。具体的,所述氨基酸离子液体包括甘氨酸硝酸盐。具体的,所述步骤(2)中,所述超临界处理步骤的温度为80-90℃、压力为8-10mpa。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还包括在种植时在所述玉米种穴和/或燕麦种穴内加入适宜的促发剂的步骤。具体的,所述的玉米与燕麦带状间作种植方法中:所述玉米种子促发剂为含花青素和聚谷酰胺水溶液,优选所述促发剂中,所述花青素的质量浓度为0.5-1.2wt%,所述谷氨酰胺的质量浓度为0.8-1.2wt%;所述燕麦种子促发剂为含花青素和聚天冬酰胺水溶液,优选所述促发剂中,所述花青素的质量浓度为0.5-1.2wt%,所述天冬酰胺的质量浓度为1-1.5wt%。具体的,所述步骤(4)中,所述田间管理步骤包括如下步骤:待燕麦和玉米出苗后进行筛选留苗处理,选择根正且健壮的苗留下,且同一穴中选择根部有一定间隙的两株留下;筛选留苗后10-20天进行第一次除草处理;于第一次除草施肥后45-50天进行第二次除草。本发明所述的玉米与燕麦带状间作种植方法,以玉米和燕麦这两种粮食作物进行带状间作种植,有效提高了玉米和燕麦的种植产量,增加了农业产值;并且间作种植模式采用宽带幅设计,有助于机械化操作,以期在确保系统粮食总产量增加的同时,适应机械化作业及当地主要种植习惯,达到大范围推广应用的目的。本发明所述的玉米与燕麦带状间作种植方法,在种植之前,通过将玉米种子和/或燕麦种子在超临界条件下进行离子液体促发活化,有效提高了种子的种植能力,有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本发明所述的玉米与燕麦带状间作种植方法,在种植之初,分别采用适宜的促发剂喷洒于种植穴对玉米和/或燕麦种子进行促发,有效提高了种子的种植能力,有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取得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实施例所述玉米与燕麦带状间作种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对种植地进行深耕细耙,在种植前12h,取优质的玉米种子置于水中浸泡12h并自然干燥至室温,取优质的燕麦种子置于水中浸泡1h并自然干燥至室温,备用;(2)种植时,以3行燕麦间种2行玉米,并控制燕麦距为30厘米,穴距为30厘米,每穴点播2粒燕麦种子;控制玉米行距为45厘米,穴距为40厘米,每穴点播3粒玉米种子;玉米与花生之间的行距为60厘米,并控制玉米种穴与燕麦种穴相互交错;(3)在点播燕麦的穴里撒下标准量的玉米秸秆(颗粒)和牛厩肥,在点播玉米的穴里撒下标准量的稻草灰和牛厩肥,然后用穴旁的土覆盖穴内的燕麦种子和玉米种子;(4)待燕麦和玉米出苗后,分别按照常规方式施入标准量的燕麦复混肥料和玉米复混肥料,其中,所述燕麦复混肥料的成为:氮3%、五氧化二磷12%、氧化钾3%、锌0.5%、硅0.2%、硼0.12%;所述玉米复混肥料的成分为:氮5%、五氧化二磷10%、氧化钾3%、锌0.5%、硅0.2%、硼0.12%;待燕麦和玉米苗株高达标时,进行筛选留苗处理,选择根正且健壮的苗留下,每个玉米种穴和燕麦种穴均留两株,且同一穴中选择根部有一定间隙的两株留下;筛选留苗后10-20天进行第一次除草及施加常规肥,第一次除草施肥后45-50天进行第二次除草及施加常规肥;(5)在燕麦成熟后,对燕麦进行机械收获,并及时脱粒晒干;待玉米苞叶干枯发白的时候采收。实施例2本实施例所述玉米与燕麦带状间作种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对种植地进行深耕细耙,在种植前12h,取优质的玉米种子置于水中浸泡8h并自然干燥至室温,取优质的燕麦种子置于水中浸泡2h并自然干燥至室温,备用;(2)种植时,以3行燕麦间种2行玉米,并控制燕麦距为40厘米,穴距为20厘米,每穴点播3粒燕麦种子;控制玉米行距为55厘米,穴距为30厘米,每穴点播4粒玉米种子;玉米与花生之间的行距为70厘米,并控制玉米种穴与燕麦种穴相互交错;(3)在点播燕麦的穴里撒下标准量的玉米秸秆(颗粒)和牛厩肥,在点播玉米的穴里撒下标准量的稻草灰和牛厩肥,然后用穴旁的土覆盖穴内的燕麦种子和玉米种子;(4)待燕麦和玉米出苗后,分别按照常规方式施入标准量的燕麦复混肥料和玉米复混肥料,其中,所述燕麦复混肥料的成为:氮8%、五氧化二磷5%、氧化钾5%、锌0.1%、硅0.4%、硼0.08%;所述玉米复混肥料的成分为:氮9%、五氧化二磷3%、氧化钾5%、锌0.1%、硅0.4%、硼0.08%;待燕麦和玉米苗株高达标时,进行筛选留苗处理,选择根正且健壮的苗留下,每个玉米种穴和燕麦种穴均留两株,且同一穴中选择根部有一定间隙的两株留下;筛选留苗后10-20天进行第一次除草及施加常规肥,第一次除草施肥后45-50天进行第二次除草及施加常规肥;(5)在燕麦成熟后,对燕麦进行机械收获,并及时脱粒晒干;待玉米苞叶干枯发白的时候采收。实施例3本实施例所述玉米与燕麦带状间作种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对种植地进行深耕细耙,在种植前12h,取优质的玉米种子置于水中浸泡10h并自然干燥至室温,取优质的燕麦种子置于水中浸泡1.5h并自然干燥至室温,备用;(2)种植时,以3行燕麦间种2行玉米,并控制燕麦距为25厘米,穴距为35厘米,每穴点播3粒燕麦种子;控制玉米行距为40厘米,穴距为35厘米,每穴点播3粒玉米种子;玉米与花生之间的行距为66厘米,并控制玉米种穴与燕麦种穴相互交错;(3)在点播燕麦的穴里撒下标准量的玉米秸秆(颗粒)和牛厩肥,在点播玉米的穴里撒下标准量的稻草灰和牛厩肥,然后用穴旁的土覆盖穴内的燕麦种子和玉米种子;(4)待燕麦和玉米出苗后,分别按照常规方式施入标准量的燕麦复混肥料和玉米复混肥料,其中,所述燕麦复混肥料的成为:氮5%、五氧化二磷8%、氧化钾4%、锌0.3%、硅0.3%、硼0.1%;所述玉米复混肥料的成分为:氮7%、五氧化二磷6%、氧化钾4%、锌0.3%、硅0.3%、硼0.1%;待燕麦和玉米苗株高达标时,进行筛选留苗处理,选择根正且健壮的苗留下,每个玉米种穴和燕麦种穴均留两株,且同一穴中选择根部有一定间隙的两株留下;筛选留苗后10-20天进行第一次除草及施加常规肥,第一次除草施肥后45-50天进行第二次除草及施加常规肥;(5)在燕麦成熟后,对燕麦进行机械收获,并及时脱粒晒干;待玉米苞叶干枯发白的时候采收。实施例4本实施例所述玉米与燕麦带状间作种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对种植地进行深耕细耙,在种植前12h,取优质的玉米种子置于水中浸泡10h并自然沥去多余水分,取优质的燕麦种子置于水中浸泡1.5h并自然干燥至室温,备用;将上述玉米种子置于装有甘氨酸硝酸盐离子液体的密闭容器中(控制所述离子液体的体积占所述密闭容器体积的3v/v%),在控制所述玉米种子与所述离子液体不接触的情况下,将反应容器进行升温至80℃,并排出空气,随后向容器中充入co2气体,并调节所述密闭容器内部空间的压力为10mpa,使密闭容器内部空间处于超临界co2状态,进行处理15min后,慢速泄压,即获得处理后的玉米种子,备用;(2)种植时,以3行燕麦间种2行玉米,并控制燕麦距为25厘米,穴距为35厘米,每穴点播3粒燕麦种子;控制玉米行距为40厘米,穴距为35厘米,每穴点播3粒玉米种子;玉米与花生之间的行距为66厘米,并控制玉米种穴与燕麦种穴相互交错;(3)在点播燕麦的穴里撒下标准量的玉米秸秆(颗粒)和牛厩肥,在点播玉米的穴里撒下标准量的稻草灰和牛厩肥,然后用穴旁的土覆盖穴内的燕麦种子和玉米种子;(4)待燕麦和玉米出苗后,分别按照常规方式施入标准量的燕麦复混肥料和玉米复混肥料,其中,所述燕麦复混肥料的成为:氮5%、五氧化二磷8%、氧化钾4%、锌0.3%、硅0.3%、硼0.1%;所述玉米复混肥料的成分为:氮7%、五氧化二磷6%、氧化钾4%、锌0.3%、硅0.3%、硼0.1%;待燕麦和玉米苗株高达标时,进行筛选留苗处理,选择根正且健壮的苗留下,每个玉米种穴和燕麦种穴均留两株,且同一穴中选择根部有一定间隙的两株留下;筛选留苗后10-20天进行第一次除草及施加常规肥,第一次除草施肥后45-50天进行第二次除草及施加常规肥;(5)在燕麦成熟后,对燕麦进行机械收获,并及时脱粒晒干;待玉米苞叶干枯发白的时候采收。实施例5本实施例所述玉米与燕麦带状间作种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对种植地进行深耕细耙,在种植前12h,取优质的玉米种子置于水中浸泡10h并自然干燥至室温,取优质的燕麦种子置于水中浸泡1.5h并自然沥去多余水分,备用;将上述燕麦种子置于装有甘氨酸硝酸盐离子液体的密闭容器中(控制所述离子液体的体积占所述密闭容器体积的3v/v%),在控制所述燕麦种子与所述离子液体不接触的情况下,将反应容器进行升温至90℃,并排出空气,随后向容器中充入co2气体,并调节所述密闭容器内部空间的压力为8mpa,使密闭容器内部空间处于超临界co2状态,进行处理15min后,慢速泄压,即获得处理后的燕麦种子,备用;(2)种植时,以3行燕麦间种2行玉米,并控制燕麦距为25厘米,穴距为35厘米,每穴点播3粒燕麦种子;控制玉米行距为40厘米,穴距为35厘米,每穴点播3粒玉米种子;玉米与花生之间的行距为66厘米,并控制玉米种穴与燕麦种穴相互交错;(3)在点播燕麦的穴里撒下标准量的玉米秸秆(颗粒)和牛厩肥,在点播玉米的穴里撒下标准量的稻草灰和牛厩肥,然后用穴旁的土覆盖穴内的燕麦种子和玉米种子;(4)待燕麦和玉米出苗后,分别按照常规方式施入标准量的燕麦复混肥料和玉米复混肥料,其中,所述燕麦复混肥料的成为:氮5%、五氧化二磷8%、氧化钾4%、锌0.3%、硅0.3%、硼0.1%;所述玉米复混肥料的成分为:氮7%、五氧化二磷6%、氧化钾4%、锌0.3%、硅0.3%、硼0.1%;待燕麦和玉米苗株高达标时,进行筛选留苗处理,选择根正且健壮的苗留下,每个玉米种穴和燕麦种穴均留两株,且同一穴中选择根部有一定间隙的两株留下;筛选留苗后10-20天进行第一次除草及施加常规肥,第一次除草施肥后40-50天进行第二次除草及施加常规肥;(5)在燕麦成熟后,对燕麦进行机械收获,并及时脱粒晒干;待玉米苞叶干枯发白的时候采收。实施例6本实施例所述玉米与燕麦带状间作种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对种植地进行深耕细耙,在种植前12h,取优质的玉米种子置于水中浸泡10h并自然沥去多余水分,取优质的燕麦种子置于水中浸泡1.5h并自然沥去多余水分,备用;将上述燕麦种子和玉米种子均置于装有甘氨酸硝酸盐离子液体的密闭容器中(控制所述离子液体的体积占所述密闭容器体积的3v/v%),在控制所述燕麦种子和与玉米种子与所述离子液体不接触的情况下,将反应容器进行升温至85℃,并排出空气,随后向容器中充入co2气体,并调节所述密闭容器内部空间的压力为9mpa,使密闭容器内部空间处于超临界co2状态,进行处理15min后,慢速泄压,即获得处理后的燕麦种子,备用;(2)种植时,以3行燕麦间种2行玉米,并控制燕麦距为25厘米,穴距为35厘米,每穴点播3粒燕麦种子;控制玉米行距为40厘米,穴距为35厘米,每穴点播3粒玉米种子;玉米与花生之间的行距为66厘米,并控制玉米种穴与燕麦种穴相互交错;(3)在点播燕麦的穴里撒下标准量的玉米秸秆(颗粒)和牛厩肥,在点播玉米的穴里撒下标准量的稻草灰和牛厩肥,然后用穴旁的土覆盖穴内的燕麦种子和玉米种子;(4)待燕麦和玉米出苗后,分别按照常规方式施入标准量的燕麦复混肥料和玉米复混肥料,其中,所述燕麦复混肥料的成为:氮5%、五氧化二磷8%、氧化钾4%、锌0.3%、硅0.3%、硼0.1%;所述玉米复混肥料的成分为:氮7%、五氧化二磷6%、氧化钾4%、锌0.3%、硅0.3%、硼0.1%;待燕麦和玉米苗株高达标时,进行筛选留苗处理,选择根正且健壮的苗留下,每个玉米种穴和燕麦种穴均留两株,且同一穴中选择根部有一定间隙的两株留下;筛选留苗后10-20天进行第一次除草及施加常规肥,第一次除草施肥后45-50天进行第二次除草及施加常规肥;(5)在燕麦成熟后,对燕麦进行机械收获,并及时脱粒晒干;待玉米苞叶干枯发白的时候采收。实施例7本实施例所述玉米与燕麦带状间作种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对种植地进行深耕细耙,在种植前12h,取优质的玉米种子置于水中浸泡10h并自然沥去多余水分,取优质的燕麦种子置于水中浸泡1.5h并自然沥去多余水分,备用;将上述燕麦种子和玉米种子均置于装有甘氨酸硝酸盐离子液体的密闭容器中(控制所述离子液体的体积占所述密闭容器体积的3v/v%),在控制所述燕麦种子和与玉米种子与所述离子液体不接触的情况下,将反应容器进行升温至85℃,并排出空气,随后向容器中充入co2气体,并调节所述密闭容器内部空间的压力为9mpa,使密闭容器内部空间处于超临界co2状态,进行处理15min后,慢速泄压,即获得处理后的燕麦种子,备用;(2)种植时,以3行燕麦间种2行玉米,并控制燕麦距为25厘米,穴距为35厘米,每穴点播3粒燕麦种子;控制玉米行距为40厘米,穴距为35厘米,每穴点播3粒玉米种子;玉米与花生之间的行距为66厘米,并控制玉米种穴与燕麦种穴相互交错;(3)在点播燕麦的穴里撒下标准量的玉米秸秆(颗粒)和牛厩肥,并于种植穴内加入燕麦促发剂水溶液(含花青素0.5wt%、谷氨酰胺1.2wt%)10ml;在点播玉米的穴里撒下标准量的稻草灰和牛厩肥;然后用穴旁的土覆盖穴内的燕麦种子和玉米种子;(4)待燕麦和玉米出苗后,分别按照常规方式施入标准量的燕麦复混肥料和玉米复混肥料,其中,所述燕麦复混肥料的成为:氮5%、五氧化二磷8%、氧化钾4%、锌0.3%、硅0.3%、硼0.1%;所述玉米复混肥料的成分为:氮7%、五氧化二磷6%、氧化钾4%、锌0.3%、硅0.3%、硼0.1%;待燕麦和玉米苗株高达标时,进行筛选留苗处理,选择根正且健壮的苗留下,每个玉米种穴和燕麦种穴均留两株,且同一穴中选择根部有一定间隙的两株留下;筛选留苗后10-20天进行第一次除草及施加常规肥,第一次除草施肥后45-50天进行第二次除草及施加常规肥;(5)在燕麦成熟后,对燕麦进行机械收获,并及时脱粒晒干;待玉米苞叶干枯发白的时候采收。实施例8本实施例所述玉米与燕麦带状间作种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对种植地进行深耕细耙,在种植前12h,取优质的玉米种子置于水中浸泡10h并自然沥去多余水分,取优质的燕麦种子置于水中浸泡1.5h并自然沥去多余水分,备用;将上述燕麦种子和玉米种子均置于装有甘氨酸硝酸盐离子液体的密闭容器中(控制所述离子液体的体积占所述密闭容器体积的3v/v%),在控制所述燕麦种子和与玉米种子与所述离子液体不接触的情况下,将反应容器进行升温至85℃,并排出空气,随后向容器中充入co2气体,并调节所述密闭容器内部空间的压力为9mpa,使密闭容器内部空间处于超临界co2状态,进行处理15min后,慢速泄压,即获得处理后的燕麦种子,备用;(2)种植时,以3行燕麦间种2行玉米,并控制燕麦距为25厘米,穴距为35厘米,每穴点播3粒燕麦种子;控制玉米行距为40厘米,穴距为35厘米,每穴点播3粒玉米种子;玉米与花生之间的行距为66厘米,并控制玉米种穴与燕麦种穴相互交错;(3)在点播燕麦的穴里撒下标准量的玉米秸秆(颗粒)和牛厩肥;在点播玉米的穴里撒下标准量的稻草灰和牛厩肥,并于种植穴内加入玉米促发剂水溶液(含花青素0.5wt%、天冬酰胺1.5wt%)10ml;然后用穴旁的土覆盖穴内的燕麦种子和玉米种子;(4)待燕麦和玉米出苗后,分别按照常规方式施入标准量的燕麦复混肥料和玉米复混肥料,其中,所述燕麦复混肥料的成为:氮5%、五氧化二磷8%、氧化钾4%、锌0.3%、硅0.3%、硼0.1%;所述玉米复混肥料的成分为:氮7%、五氧化二磷6%、氧化钾4%、锌0.3%、硅0.3%、硼0.1%;待燕麦和玉米苗株高达标时,进行筛选留苗处理,选择根正且健壮的苗留下,每个玉米种穴和燕麦种穴均留两株,且同一穴中选择根部有一定间隙的两株留下;筛选留苗后10-20天进行第一次除草及施加常规肥,第一次除草施肥后45-50天进行第二次除草及施加常规肥;(5)在燕麦成熟后,对燕麦进行机械收获,并及时脱粒晒干;待玉米苞叶干枯发白的时候采收。实施例9本实施例所述玉米与燕麦带状间作种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对种植地进行深耕细耙,在种植前12h,取优质的玉米种子置于水中浸泡10h并自然沥去多余水分,取优质的燕麦种子置于水中浸泡1.5h并自然沥去多余水分,备用;将上述燕麦种子和玉米种子均置于装有甘氨酸硝酸盐离子液体的密闭容器中(控制所述离子液体的体积占所述密闭容器体积的3v/v%),在控制所述燕麦种子和与玉米种子与所述离子液体不接触的情况下,将反应容器进行升温至85℃,并排出空气,随后向容器中充入co2气体,并调节所述密闭容器内部空间的压力为9mpa,使密闭容器内部空间处于超临界co2状态,进行处理15min后,慢速泄压,即获得处理后的燕麦种子,备用;(2)种植时,以3行燕麦间种2行玉米,并控制燕麦距为25厘米,穴距为35厘米,每穴点播3粒燕麦种子;控制玉米行距为40厘米,穴距为35厘米,每穴点播3粒玉米种子;玉米与花生之间的行距为66厘米,并控制玉米种穴与燕麦种穴相互交错;(3)在点播燕麦的穴里撒下标准量的玉米秸秆(颗粒)和牛厩肥,并于种植穴内加入燕麦促发剂水溶液(含花青素1.2wt%、谷氨酰胺0.8wt%)10ml;在点播玉米的穴里撒下标准量的稻草灰和牛厩肥,并于种植穴内加入玉米促发剂水溶液(含花青素1.2wt%、天冬酰胺1wt%)10ml;然后用穴旁的土覆盖穴内的燕麦种子和玉米种子;(4)待燕麦和玉米出苗后,分别按照常规方式施入标准量的燕麦复混肥料和玉米复混肥料,其中,所述燕麦复混肥料的成为:氮5%、五氧化二磷8%、氧化钾4%、锌0.3%、硅0.3%、硼0.1%;所述玉米复混肥料的成分为:氮7%、五氧化二磷6%、氧化钾4%、锌0.3%、硅0.3%、硼0.1%;待燕麦和玉米苗株高达标时,进行筛选留苗处理,选择根正且健壮的苗留下,每个玉米种穴和燕麦种穴均留两株,且同一穴中选择根部有一定间隙的两株留下;筛选留苗后10-20天进行第一次除草及施加常规肥,第一次除草施肥后45-50天进行第二次除草及施加常规肥;(5)在燕麦成熟后,对燕麦进行机械收获,并及时脱粒晒干;待玉米苞叶干枯发白的时候采收。对比例1本对比例的种植方式为仅仅在实施例3的种植方式基础上,仅仅按照玉米的播种种植方式进行玉米的单独种植;对比例2本对比例的种植方式为仅仅在实施例3的种植方式基础上,仅仅按照燕麦的播种种植方式进行燕麦的单独种植。实验例于2018年在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县选择500亩土地进行玉米与燕麦的间作种植的田间种植试验,分别按照上述实施例1-9和对比例1-2中种植的方法进行种植,待玉米和燕麦均收获后,计算各种植方式的产量结果,并记录结果于下表1。表1各实施例玉米和燕麦的产量编号玉米(kg/hm2)燕麦(kg/hm2)实施例114079.31215.6实施例214111.51298.1实施例314224.71332.8实施例416572.81335.1实施例514230.11621.4实施例616513.91626.0实施例717319.81625.7实施例816518.41812.3实施例917325.71815.9对比例113898.4--对比例2--1302.6从上表数据可见,本发明所述方法以玉米和燕麦进行间作种植,并选用宽幅带状间作种植方式,有效提高了玉米和燕麦的种植产量,增加了农业产值。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