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茶菇菌糠配制灰树花栽培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451345发布日期:2019-08-17 01:17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菌糠再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油茶菇菌糠配制灰树花栽培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油茶菇,又名茶树菇、茶薪菇,在分类学上隶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田头菇等。油茶菇风味浓郁,口感极佳,营养丰富,含有18种氨基酸和多种矿质元素,其中有8种氨基酸为人体必需氨基酸。油茶菇具有较高的保健和药用价值,有利尿、健脾等功效,具有抗衰老、提高免疫力、降低胆固醇等功能,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成为我国食用菌栽培的主要品种之一。野生油茶菇生长在腐朽的油茶树树枝与树根上,其风味较佳、风味独特,但野生油茶菇产量较少,促使人工栽培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目前,油茶菇人工栽培通常以棉籽壳、木屑为主要原料配制成培养基之后进行栽培,致使在栽培油茶菇之后,经常会产生大量的菌糠、废菌棒或者说食用菌下脚料,这些物料通常是以焚烧或者直接用于有机肥生产做原料等方式处理。可是,在栽培油茶菇的废菌糠中依然含有大量适合于其他食用菌种生长的营养物质,将其直接焚烧或者应用于有机肥生产中,造成了大量营养资源的浪费,使得食用菌培养基原材料成本较高,培养基原料生物学转化率较低。为此,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将食用菌菌糠进行二次利用研究,使得对食用菌栽培过程产生的废菌糠、废菌棒等中的营养充分应用,实现降低食用菌栽培成本目的。

例如:专利申请号为201710547746.8中公开了利用食用菌废菌棒的大球盖菇高产栽培方法,经过将栽培地的菇床铺设废菌棒料之后,使得其形成大球盖菇栽培的菇床,并结合管理过程,使得缓解了大球盖菇日常市场紧缺和集中上市导致的经济效益不好的情形;再例如:专利申请号为201510995667.4中公开了废菌棒制作的香菇菌棒及其制作方法,以废菌棒、木屑、麸皮、白糖、石膏、丰优素作为原料,配制成香菇生产用栽培料,使得营养成分得到快速利用,降低原料成本;再例如:专利申请号为201510411241.x中公开了由平菇废菌棒再生的白灵菇菌棒及其制备方法,采用废菌棒中加入玉米芯、麸皮、蔗糖、石灰、碳酸钙、尿素和多菌灵配制成白灵菇栽培用食用菌,使得白灵菇产量高,栽培基生物效率能够达到90%以上;再例如:专利申请号为201610540259.4中公开了秸秆与废菌棒制备秀珍菇的方法,经过对金针菇菌糠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筛选适合于金针菇菌糠的秀珍菇菌株,筛选出菌株,并根据生物学特征,将农作物秸秆与金针菇进行配合,筛选出最佳培养基配方,实现秀珍菇的栽培,降低秀珍菇栽培料原料成本;再例如:专利申请号为201510570655.7中公开了食用菌下脚料有色双孢菇高效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采用麦麸、紫薯粉、花生粕、冻绿叶微粉、食用菌下脚料等为原料配制双孢菇培养基,使得双孢菇栽培周期缩短,品质好;再例如专利申请号为201410147558.2中公开了杏鲍菇废菌棒再利用的方法及其应用中介绍了利用废菌棒制备新的培育菌棒的方法。

可见,现有技术中充分开展了食用菌废菌棒、食用菌下脚料等菌糠在特定食用菌品种中的栽培研究,同时也开展了特定品种的食用菌栽培菌糠在特定食用菌品种栽培中的研究,例如:专利申请号为201810239731.x中公开了用香菇菌糠栽培茶树菇的方法,经过对菌糠、棉籽壳和木屑加水,使得物料含水量达到80%,闷堆发酵,称取麸皮、玉米粉加入到发酵料中制备成茶树菇栽培基,使得生物转化率高,灭菌效果好,但是在该技术研究中,并未得到具体菌糠二次利用栽培茶树菇,能够使得茶树菇对栽培料的生物学转化率有多高;再例如:专利申请号为201610101175.0的利用香菇废菌棒制备的灰树花栽培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公开了将香菇废菌棒粉碎料、木屑、棉籽壳、麦麸、玉米粉、黄豆粉、红糖、石膏原料配制成灰树花栽培料,使得丰富了栽培原料的来源,降低了栽培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得灰树花对栽培基原料的生物学转化率维持在83%以内。

可是,对于油茶菇菌糠应用于灰树花栽培料制备还未见报道,也未见有关于将食用菌按照何种方式或者与何种原料配制成灰树花栽培料,能够使得灰树花对栽培料的生物学转化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的研究和报道;基于此,本研究者在长期从事食用菌生产与研究过程中,针对油茶菇栽培废菌棒、下脚料、菌糠等进行二次利用,并针对灰树花食用菌品种,对二次利用过程中的原料配比以及处理方法进行研究,为油茶菇菌糠二次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油茶菇菌糠配制灰树花栽培料及其制备方法。

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油茶菇菌糠配制灰树花栽培料,原料成分以质量份计为:油茶菇菌糠20-40份、木屑3-8份、棉籽壳1-5份、麸皮1-5份、蔗糖1-10份、红壤土5-8份、轻钙0.1-0.7份。

优选,所述的原料成分以质量份计为:油茶菇菌糠30份、木屑5份、棉籽壳3份、麸皮4份、蔗糖6份、红壤土7份、轻钙0.5份。

优选,所述的油茶菇菌糠是油茶菇生产过程产生的废菌棒和/或废菌袋和/或下脚料,经过粉碎至颗粒度≤10mm的颗粒后,调整水分含量为20-50%,在温度为40-60℃下堆放处理至少5天所获得的产物。

优选,所述的棉籽壳含水量≤10%。

优选,所述的麦麸含水量≤9%。

优选,所述的木屑是杉木枝条和/或桃树修剪枝条粉碎而成。

优选,所述的杉木枝条与桃树修剪枝条混合质量比为0.1-0.5:1。

本发明创造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上述的油茶菇菌糠配制灰树花栽培料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油茶菇生产过程产生的废菌棒和/或废菌袋和/或下脚料,经过粉碎至颗粒度≤10mm的颗粒后,调整水分含量为20-50%,在温度为40-60℃下堆放处理至少5天,得油茶菇菌糠;

(2)将油茶菇菌糠、木屑、棉籽壳、麸皮、蔗糖、红壤土、轻钙混合,搅拌均匀,在空气湿度≥70%,温度为30-50℃环境下,堆放处理10-15天,加水调整含水量至65-68%,即得。

本发明创造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上述油茶菇菌糠配制灰树花栽培料的应用,包括如下步骤:

(1)将油茶菇菌糠配制灰树花栽培料装袋,灭菌,冷却,得灭菌袋;

(2)向灭菌袋中接种灰树花菌种,制得接种袋;

(3)将接种袋摆放在菇房内发菌,进行常规出菇管理,即可。

优选,所述的发菌是在温度为23-28℃,空气湿度为65-72%的条件下进行的。

本发明创造中未做明确限定或者特别说明的,均按照常规技术和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操作方式进行操作即可。

采用的棉籽壳、麸皮、蔗糖、轻钙等成分,均采用市场上购买即可,其他成分为人工制作,例如木屑采用杉木枝条和/或桃树修剪枝条粉碎而成;红土壤经过人工采集、干燥、粉碎而成;上述的轻钙,即就是轻质碳酸钙。

本发明创造中采用的油茶菇菌糠是栽培油茶菇之后的废菌棒、废菌袋和/或下脚料等,其中在栽培油茶菇过程中的栽培基的原料成分是:油茶壳和/或棉籽壳、麦麸、玉米粉、石膏混合而成。

本发明创造经过油茶菇菌糠、木屑、棉籽壳、麸皮、蔗糖、红壤土、轻钙进行配制成灰树花栽培料,并将其用于灰树花的栽培,不仅使得灰树花栽培料原料来源得到丰富,减少了油茶菇菌糠对环境的污染,还使得油茶菇菌糠中未被吸收的营养成分得到二次利用,而且这些剩余养分有利于灰树花菌丝的吸收,促进了灰树花快速生长,提高了灰树花产量,缩短了灰树花栽培周期,降低了灰树花栽培成本。

本发明创造经过将油茶菇菌糠进行灰树花栽培二次转化利用,实现了变废为宝,降低了环境污染,而且极大程度的加快了菌丝的快速生长,使得现蕾时间提前,灰树花产量提高,生物学转化率得到了改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限定,但要求保护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所作的描述。

试验1:油茶菇菌糠用于配制灰树花栽培料配方研究

1.1材料与方法

1.1.1材料

1.1.1.1菌种:经过市场上购买灰树花菌种,该试验选用的是华南农大食品学院提供的灰树花菌株作为菌种。

1.1.1.2灰树花栽培基配制:

在以下配方中:油茶菇菌糠是由油茶壳10kg、棉籽壳5kg、麦麸1.2kg、玉米粉0.9kg、石膏0.5kg混合而成的油茶菇栽培基在栽培油茶菇后所剩下的下脚料;经过粉碎至颗粒度≤10mm的颗粒后,调整水分含量为20-50%,在温度为40-60℃下堆放处理至少5天所获得的产物。各配方组是直接将原料成分混合配制而成。

配方1:油茶菇菌糠20kg、木屑3kg、棉籽壳1kg、麸皮1kg、蔗糖1kg、红壤土5kg、轻钙0.1kg。棉籽壳含水量9%,麦麸含水量9%。杉木枝条直接粉碎成木屑。

配方2:油茶菇菌糠30kg、木屑5kg、棉籽壳3kg、麸皮4kg、蔗糖6kg、红壤土7kg、轻钙0.5kg。棉籽壳含水量7%,麦麸含水量9%。桃树修剪枝条直接粉碎成木屑

配方3:油茶菇菌糠40kg、木屑8kg、棉籽壳5kg、麸皮5kg、蔗糖10kg、红壤土8kg、轻钙0.7kg。棉籽壳含水量10%,麦麸含水量8%。桃树修剪枝条与杉木枝条按照质量比为1:0.1混合粉碎成木屑。

配方4:油茶菇菌糠30kg、木屑5kg、棉籽壳3kg、麸皮4kg、蔗糖8kg、红壤土7kg、轻钙0.6kg。棉籽壳含水量7%,麦麸含水量9%。桃树修剪枝条与杉木枝条按照质量比为1:0.5混合粉碎成木屑。

配方5:油茶菇菌糠20kg、木屑8kg、棉籽壳5kg、麸皮5kg、蔗糖1kg、红壤土6kg、轻钙0.7kg。棉籽壳含水量5%,麦麸含水量7%。桃树修剪枝条与杉木枝条按照质量比为1:0.3混合粉碎成木屑。

配方6:木屑5kg、棉籽壳4kg、麸皮2kg、蔗糖1kg、红壤土5kg、轻钙0.1kg;棉籽壳含水量10%,麦麸含水量8%。桃树修剪枝条与杉木枝条按照质量比为1:0.3混合粉碎成木屑。

配方7:油茶壳10kg、棉籽壳5kg、麦麸1.2kg、玉米粉0.9kg、石膏0.5kg,蔗糖2kg,红壤土8kg,轻钙0.2kg。棉籽壳含水量8%,麦麸含水量8%。桃树修剪枝条与杉木枝条按照质量比为1:0.1混合粉碎成木屑。

1.1.2方法

采用尺寸为14cm×60cm×0.003cm的方型薄膜袋栽培作为栽培袋,将栽培基按照每袋装干料800g,每个小区设置50袋,重复三个小区;设计7个配方组。采用100℃的常压灭菌锅灭菌处理10h,等待培养基冷却到常温之后,将菌种接种在栽培袋上,并按照常规方法,在温度为23-28℃,空气湿度为65-72%的条件下进行发菌处理,通风避光的培养室内进行培养,待菌丝满袋后,再将其按照常规出菇管理方法进行出菇管理,至菌盖充分展开,菌孔伸长时采摘。

测定每个处理组的子实体产量,根据:生物学转化率=(子实体产量/栽培基重量)×100%计算生物学转化率,并将结果记录如下表1所示。

1.2试验结果与分析

表1

由表1的数据显示可见,本发明创造经过将油茶菇菌糠加入到灰树花栽培料中完全替换油茶壳和/或部分替换棉籽壳,能够使得灰树花对栽培料的生物学转化率达到83.9%以上,而且灰树花菌丝生长速度加快,有助于缩短灰树花栽培周期,降低灰树花栽培成本;并且经过研究分析可见,对于油茶菇菌糠替换油茶壳或者部分棉籽壳制备成灰树花栽培料,并在其中加入不同的木屑,将会对灰树花的生物学转化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尤其以木屑为桃树修剪枝条与杉木枝条按照质量比为1:0.3混合粉碎成处理组中的生物学转化率较高;而相反,对于配方组6和配方组7中,虽然采用了桃树修剪枝条与杉木枝条混合粉碎成木屑加入,但未加入油茶菇菌糠或者为采用油茶菇菌糠替换棉籽壳、油茶壳等原料,使得栽培灰树花过程中的生物学转化率有所下降,而且灰树花菌丝布满袋的周期也受到影响。

试验2栽培料制备方法研究

2.1材料与方法

2.1.1材料

2.1.1.1菌种:利用试验1中的菌种。

2.1.1.2栽培料制备

在试验1的基础上,选定配方5作为栽培料各原料配比组,并在配方5的基础上,在制备栽培料的过程中,将其按照如下处理组进行制备处理:

处理1:将油茶菇菌糠、木屑、棉籽壳、麸皮、蔗糖、红壤土、轻钙混合,搅拌均匀,在空气湿度≥70%,温度为30-50℃环境下,堆放处理15天,加水调整含水量至65%。

处理2:将油茶菇菌糠、木屑、棉籽壳、麸皮、蔗糖、红壤土、轻钙混合,搅拌均匀,在空气湿度≥70%,温度为30-50℃环境下,堆放处理14天,加水调整含水量至68%。

处理3:将油茶菇菌糠、木屑、棉籽壳、麸皮、蔗糖、红壤土、轻钙混合,搅拌均匀,在空气湿度≥70%,温度为30-50℃环境下,堆放处理10天,加水调整含水量至67%。

处理4:将油茶菇菌糠、木屑、棉籽壳、麸皮、蔗糖、红壤土、轻钙混合,搅拌均匀,在空气湿度≥70%,温度为30-50℃环境下,堆放处理12天,加水调整含水量至69%。

处理5:直接混合之后,灭菌栽培。

2.1.2方法

参见试验1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并将结果记录在下表2中。

2.2试验结果与分析

表2

由表2的数据显示可知:对于在栽培料配制过程中,恰当的堆放处理周期以及堆放之后的含水量恰当调整与控制,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灰树花对栽培料生物学转化率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灰树花菌丝生长速度;本发明创造经过控制栽培料堆放之后的含水量在65-68%之间,将会使得生物学转化率均高于89%,有助于降低灰树花栽培料营养成分浪费,降低栽培成本。

试验3不同种类的油茶菇菌糠试验研究

在上述试验1和2的基础上,本研究者将配制过程中的油茶菇菌糠的基本培养基进行如下调整:

(1)由油茶壳10kg、麦麸1.2kg、玉米粉0.9kg、石膏0.5kg混合而成的油茶菇栽培基在栽培油茶菇后所剩下的下脚料作为油茶菇菌糠;

(2)由棉籽壳5kg、麦麸1.2kg、玉米粉0.9kg、石膏0.5kg混合而成的油茶菇栽培基在栽培油茶菇后所剩下的下脚料;

并按照配方5的配制方式和处理3的方式进行配制或制备,并分别记录为试验3和试验4,并按照上述试验的处理方法进行灰树花生物学转化率以及生长周期进行检测,其结果如下表3所示:

表3

由表3的数据显示可见,对于油茶菇菌糠主要成分不同,将会影响油茶菇菌糠应用于灰树花栽培过程中的生物学转化率;尤其是结合试验1、试验2得出的结果来看,对于油茶菇菌糠在栽培油茶菇前,其原料成分中同时含有油茶壳、棉籽壳成分时,其使得油茶菇菌糠用于栽培灰树花时的灰树花对栽培料的生物学转化率较优;而对于仅仅只含有油茶壳或者棉籽壳成分时,其能够使得油茶菇菌糠用于栽培灰树花时,灰树花对栽培料的生物学转化率维持在88.5%以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灰树花生长性能,缩短灰树花栽培周期,降低灰树花栽培成本。

试验4将油茶菇菌糠用于栽培油茶菇试验

根据试验1的操作方法进行操作,其中:菌种是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选育的茶薪1号油茶菇。栽培基配方按照试验1的配方1-7组进行配制;处理方法参照试验1,并在试验1的基础上,采用薄膜袋装栽培料,干基重计每袋800g,每个配方组设计20袋,将其灭菌处理之后,采用常规无菌操作技术对培养基进行接种,在15-30℃下发菌处理30-50天,在温度10-35℃下催蕾和生长。并对上述栽培基栽培油茶菇的生物学转化率进行测试,其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

表4可见,对于油茶菇菌糠不适宜再进行二次利用作为油茶菇栽培基原料生产油茶菇,其将会导致油茶菇产量大幅度的下降,相对采用单纯的油茶壳和/或棉籽壳来说,其生物学转化率大幅度下降,这也许是油茶菇菌糠中的有效成分已经不再适宜栽培油茶菇的缘故。

除此之外,本研究者在研究上述试验的过程中,在试验4的基础上,还将试验1中配方1-7应用于香菇(庆科20)栽培,栽培处理方式按照现有技术中常规操作技术手段进行操作即可;并对香菇栽培过程中产量进行统计,其结果如下表5所示:

表5

表5可见,对于油茶菇菌糠按照本发明创造的配制方法以及配比方式作为原料配制成香菇栽培料栽培香菇时,其不适宜栽培香菇,容易导致香菇产量下降,影响香菇产业的正常发展,造成香菇栽培成本反而较高,虽然其利用了油茶菇菌糠废弃物作为原料,但是在香菇栽培过程中,需要人工采摘等工作量,而相关的产量却下降了,将会造成香菇栽培成本增加。

综上可见,对于食用菌废菌棒,即就是食用菌菌糠或者称为食用菌下脚料,其并不是均适合于二次利用栽培食用菌,但是其在针对特定的食用菌菌种,在合适在添加比例下,是能够实现二次利用栽培,提高其产量;本发明创造经过对灰树花生长习性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对油茶菇菌糠二次利用生产食用菌的研究,使得将油茶菇栽培产生的菌糠应用于灰树花栽培,并对栽培料的原料配比进行控制,有效的提高了灰树花对栽培料中养分的利用,提高了灰树花的产量,改善了灰树花栽培过程的生物学转化率,降低了灰树花栽培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