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厚颌鲂苗种规模化培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511265发布日期:2019-08-24 09:07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厚颌鲂苗种规模化培育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鱼类苗种规模化培育方法,尤其是一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厚颌鲂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厚颌鲂(megalobramapellegrini)隶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以及岷江、嘉陵江等主要支流的中下游,是长江上游体型较大的定居性鱼类,具有较高的渔业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水质污染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原因,厚颌鲂的资源量急剧下降,从受威胁程度、遗传多样性、价值等方面定量评估厚颌鲂已达室内急切保护状态。为促进水电工程开发与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维护长江上游水生生物多样性,在金沙江梯级水电开发环境保护工作中明确将厚颌鲂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并要求定期组织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

然而厚颌鲂苗种培育过程中应激反应强烈、鱼苗耗氧量高、生长缓慢以及易爆发病害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严重困扰了规模化繁育和增殖放流工作的组织实施,鉴于此,

当前亟需在系统研究厚颌鲂仔、稚、幼鱼生长发育特点、生理生态学特性以及营养生理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一种健康、环保、高效的厚颌鲂苗种规模化培育方法,既显著提高鱼苗抗应激能力,同时又能够有效增强病害防御能力,解决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难题,为物种保护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厚颌鲂苗种规模化培育方法,针对传统苗种培育过程中存在的瓶颈性技术难点,本发明通过综合运用猎食性鱼类混养、生态池塘肥源缓释调控、营养免疫强化以及抗应激训练等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人工培育条件下厚颌鲂鱼苗生长缓慢、应激反应强烈以及易爆发病害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本发明根据不同阶段厚颌鲂苗种生长发育特点将整个苗种培育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玻纤缸微流水培育(2-15日龄)、大水面生态池塘培育(16-90日龄)以及流水池塘集约化培育(90日龄以上),该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玻纤缸微流水培育:2~15日龄早期鱼苗阶段可采用玻纤缸微流水模式进行培育,培育池内均匀布设气石进行曝气,3~4日龄开始投喂饵料,培育全过程保持微流水,光照强度控制在500lx以内;

(2)大水面生态池塘培育:16~90日龄鱼苗采用大水面生态池塘模式进行培育,鱼苗下池前应先做好池塘水质培育工作,苗种培育过程中持续调控育苗池水质,维持优良生态环境和充足适口的生物饵料;

(3)池塘集约化培育:90日龄以上的幼鱼采用池塘集约化培育模式,该阶段鱼苗应逐步驯食人工配合饲料,池塘进水转换为常流水,并定期进行鱼苗拉网锻炼。

优选地,上述步骤(1)中,鱼苗培育池为直径6.0m,水深60cm的圆形玻纤缸,玻纤缸注水后1~2天先在池内转入3~5尾鳗鳅幼鱼,待2~3天鳗鳅逐步适应养殖环境后再转入2日龄厚颌鲂仔鱼,苗种培育密度为1500~2000尾/m2。3~4日龄卵黄囊耗尽开始投喂煮熟的蛋黄作为开口饵料,每天早、中、晚各投喂1次,日投饵量为体重的2%~3%;培育池采用微流水模式,日交换量约为全池水量的5~10%,培苗池水温为20~22℃。

优选地,步骤(2)中,16日龄稚鱼应由玻纤缸微流水培育模式转为大水面生态池塘培育,培苗池以长方形土池为宜,池深1.5~2m,面积以2~3亩为宜。鱼苗入池前7~10天开始着手水质培育和射流式增氧机安装调试等相关准备工作,待池水微绿,枝角类、桡足类幼体达到2~3个/ml即可转苗入池。转苗前应按照2~3ppm的浓度全池泼洒植物多糖(汇邦品牌“应激解毒灵”),降低下塘初期鱼苗应激反应,苗种培育密度控制在80~100尾/m2。培育池采用微流水模式,每天4:00、12:00、20:00定时开启增氧机进行曝气增氧,溶解氧维持在5mg/l以上。培苗期间不需添加外源饵料,仅以池内培育的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为食;每周用试剂盒进行培苗池主要水质指标氨氮、亚硝氮以及溶解氧的监测,保证关键水质指标在苗种生长适宜范围内。

所述的水质培育工作应按照以下步骤操作:苗种培育池应配套源水调配池1个,源水调配池以长方形水泥池为宜,池深1.5~2.0m,面积100~200m2,池内出水口位置设圆形pvc排水站管,管径150~250mm,站管高1.50m,排水站管距离池底1.0m以上位置设计排水孔,可进行中表层排水,调配池出水即为苗种培育池源水。鱼苗转入培苗池前7~10天先在调配水池内投放有机肥(鸡粪)100~150kg,加注新水至50~60cm,同时按照1~2ppm的浓度全池泼洒经扩增培育的芽孢杆菌(汇邦品牌“益乐多菌”)。经2~3天发酵培育后,调配水池开始加注新水,进水量控制在3~5m3/h。此时,调配水池内表层有机肥水即可通过站管排水孔溢排进入培苗池。除调配水池进水外,培苗池还应同时开启外源水进水,进水量控制在20~30m3/h。调配水池和培苗池进水均应用40~80目纱绢网进行过滤,清除大型敌害生物。培苗池注满水后即可关闭外源水进水,同时降低调配水池进水量,苗种培育期间每隔7~10天向调配水池泼洒汇邦品牌“爽水精华”、“益水宝”以及“益乐多菌”等调水改底药品,调配水池则始终以低速、缓流的形式持续向培苗池补水,日补水量控制在5~10m3

优选地,上述步骤(3)中,90日龄以上幼鱼可转为流水池塘集约化培育模式,该阶段应开启外源水进水,进水量应达到300~500m3/天,同时调配池进水量适量增加至5~10m3/天。鱼苗饵料由生物饵料逐步过渡到人工配合饲料,饲料投喂应按照“四定”投喂法则操作,每天投喂2次,日投饵量为体重的2%~3%。3月龄以上鱼苗每半月组织1次拉网锻炼,增强鱼苗抗应激能力和耐操作性。

优选地,鱼苗摄食的人工配合饲料为免疫增强型配合饲料,饲料蛋白含量约为35%,粒径以1.0mm左右为宜,按照0.3%~0.5%的比例在配合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免疫增强剂以酵母粉作为载体,各有效成分重量比为1:1-1.5:1.5-2.5:2.5-3.5:0.8-1.2:0.5-1.5,进一步优选地,有效成分包括:低聚壳聚糖、维生素a、维生素e、泛酸钙、葡萄糖以及烟酸,各有效成分重量比为1:1:2:3:1:1。

所述的拉网锻炼是采用人为驱赶和网具捆束相结合的方法增强鱼苗体质和抗应激能力。首次拉网锻炼仅进行驱赶训练,拉网前先将培苗池水位放低至50~60cm,按照2~3ppm的浓度全池泼洒植物多糖,然后2人1组在培苗池内往复拖网4~5次,拖网过程中网具底纲绷直并距离池底10cm左右;第二次拉网锻炼采用围网方式,需要4人同时拖网进行操作,从培苗池两端开始,2人1组相向拖网,底纲绷直并紧贴培苗池底,鱼池中部汇合后将捕捞的鱼苗集中转入一侧网具内进行捆束操作,将起捕的网具按照“收紧-放松”的节奏连续操作5~6次,增强鱼苗耐受胁迫和人为操作的能力。网具捆束的过程中应在鱼苗集中部位泼洒植物多糖(汇邦品牌“应激解毒灵”),局部浓度以达到4~5ppm为宜,捆束锻炼结束后将鱼苗放回原池并补水至原定水位,同时按照1~2ppm的浓度分别添加益生菌(汇邦品牌“益乐多菌”)和商品肥料(汇邦品牌“益水宝”),保证苗种培育池水质环境稳定。

按照上述培育方法,4~5月龄厚颌鲂幼鱼全长可达6cm以上,鱼苗运动、捕食以及环境适应能力显著增强,此时即可择机组织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将人工培育的大规格鱼种放归自然环境。

本发明提供的厚颌鲂苗种规模化培育方法,有效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在系统研究厚颌鲂仔、稚、幼鱼不同发育期生理生态学特点、养殖生态习性以及营养生理需求的基础上将整个苗种培育过程划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构建了连续高效、衔接有序的苗种培育模式;

2、本发明在大水面生态池塘培育模式中创新性的研发应用了高效稳定的肥源缓释技术,在关键水质指标连续监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实施药物综合调控,实现了培苗池藻相-有益菌-浮游动物的动态平衡,保证养殖环境水质优良的同时提供了充足、适口的生物饵料,为鱼苗健康、快速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3、本发明在充分研究厚颌鲂幼鱼生长特点及环境胁迫耐受能力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针对性较强的人工拉网锻炼模式,通过人为驱赶、网具捆束以及抗应激药物缓解相结合的方法,循序渐渐提高鱼苗抗应激和耐受人为操作的能力,为增殖放流活动实施奠定了基础;

4、本发明根据鱼类营养免疫技术原理,研究筛选了适合厚颌鲂苗种的营养免疫添加剂,通过与人工配合饲料混合投喂,增强了鱼苗机体抵抗病害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厚颌鲂苗种生长情况曲线图;

图2厚颌鲂苗种生长情况实物图;

其中图2a为初孵仔鱼,全长6.5mm;图2b为25日龄稚鱼,全长28.6mm,体质量0.11g;图2c为40日龄幼鱼,全长41.2mm,体质量0.60g;图2d为120日龄幼鱼,全长71.3mm,体质量3.50g。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应用实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受实例限制。

实施例1

本方法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溪洛渡向家坝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实施应用,培育试验苗种来源于放流站自行催产繁殖获得,繁殖所用亲鱼均为人工驯养成熟,具体情况如下:

一种厚颌鲂苗种规模化培育方法,该方法根据厚颌鲂仔、稚、幼鱼生长发育规律、养殖生态学习性以及营养生理需求特点,将整个苗种培育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玻纤缸微流水培育、大水面生态池塘培育以及流水池塘集约化培育,该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玻纤缸微流水培育:2~15日龄早期鱼苗阶段可采用玻纤缸微流水模式进行培育,培育池内均匀布设气石进行曝气,4日龄开始投喂饵料,培育全过程微量补水,光照强度控制在500lx以内;

(2)大水面生态池塘培育:16~90日龄鱼苗采用大水面生态池塘模式进行培育,鱼苗下池前应先做好池塘水质培育工作,苗种培育过程中持续调控育苗池水质,维持优良生态环境和充足适口的生物饵料;

(3)流水池塘集约化培育:90日龄以上的幼鱼采用池塘集约化培育模式,该阶段鱼苗应逐步驯食人工配合饲料,池塘进水转换为常流水,并定期进行鱼苗拉网锻炼。

优选地,上述步骤(1)中,鱼苗培育池为直径6.0m,水深60cm的圆形玻纤缸,玻纤缸注水后1~2天先在池内转入3~5尾鳗鳅幼鱼,待2~3天鳗鳅逐步适应养殖环境后再转入2日龄厚颌鲂仔鱼,苗种培育密度为1500~2000尾/m2。4日龄卵黄囊耗尽开始投喂煮熟的蛋黄作为开口饵料,每天早、中、晚各投喂1次,日投饵量为体重的2%~3%;培育池采用微流水模式,日交换量约为全池水量的10%~15%,培苗池水温为20~22度。

优选地,步骤(2)中,16日龄稚鱼应由玻纤缸微流水培育模式转为大水面生态池塘培育,培苗池以长方形土池为宜,池深1.5~2m,面积以2~3亩为宜。鱼苗入池前7~10天开始着手水质培育和射流式增氧机安装调试等相关准备工作,待池水微绿,枝角类、桡足类幼体达到2~3个/ml即可转苗入池。转苗前应按照2~3ppm的浓度全池泼洒植物多糖(汇邦品牌“应激解毒灵”),苗种培育密度控制在300~500尾/m2。培育池采用微流水模式,每天4:00、12:00、20:00定时开启增氧机进行曝气增氧,保持溶解氧大于5mg/l。培苗期间不需添加外源饵料,仅以池内培育的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为食;每周用试剂盒进行培苗池主要水质指标氨氮、亚硝氮以及溶解氧的监测,保证关键水质指标在苗种生长适宜范围内。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水质培育工作应按照以下步骤操作:苗种培育池应配套源水调配池1个,源水调配池以长方形水泥池为宜,池深1.5~2.0m,面积100~200m2,池内出水口位置设圆形pvc排水站管,管径150~250mm,站管高1.50m,排水站管距离池底1.0m以上30cm设计排水孔,可进行中表层排水,调配池出水即为苗种培育池源水。鱼苗转入培苗池前7~10天先在调配水池内投放有机肥(鸡粪)100~150kg,加注新水至60cm,同时按照1~2ppm的浓度全池泼洒经扩增培育的芽孢杆菌(汇邦品牌“益乐多菌”)。经2~3天发酵培育后,调配水池开始加注新水,进水量控制在3~5m3/h。此时,调配水池内表层有机肥水即可通过站管排水孔溢排进入培苗池。除调配水池进水外,培苗池还应同时开启外源水进水,进水量控制在20~30m3/h。调配水池和培苗池进水均应用40目纱绢网进行过滤,清除大型敌害生物。培苗池注满水后即可关闭外源水进水,同时降低调配水池进水量,苗种培育期间定期向调配水池泼洒汇邦品牌“爽水精华”、“益水宝”以及“益乐多菌”等调水改底药品,调配水池则始终以低速、缓流的形式持续向培苗池补水,日补水量控制在5~10m3

优选地,90日龄以上幼鱼可转为流水池塘集约化培育模式,该阶段应开启外源水进水,进水量应达到300~500m3/天,同时调配池进水量适量增加至5~10m3/天。鱼苗饵料由生物饵料逐步过渡到人工配合饲料,饲料投喂应按照“四定”投喂法则操作,每天投喂2次,日投饵量为体重的2%~3%。4月龄以上鱼苗每半月组织1次拉网锻炼,增强鱼苗抗应激能力和耐操作性。

进一步优选地,鱼苗摄食的人工配合饲料为免疫增强型配合饲料,饲料蛋白含量约为35%,粒径以1.0mm左右为宜,按照0.3%的比例在配合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免疫增强剂以酵母粉作为载体,有效成分主要包括:低聚壳聚糖、维生素a、维生素e、泛酸钙、葡萄糖以及烟酸,各有效成分重量比为1:1:2:3:1:1。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拉网锻炼是采用人为驱赶和网具捆束相结合的方法增强鱼苗体质和抗应激能力。首次拉网锻炼仅进行驱赶训练,拉网前先将培苗池水位放低至50~60cm,按照2~3ppm的浓度全池泼洒植物多糖(汇邦品牌“应激解毒灵”),然后2人1组在培苗池内往复拖网4~5次,拖网过程中网具底纲绷直并距离池底10cm左右;第二次拉网锻炼采用围网方式,需要4人同时拖网进行操作,从培苗池两端开始,2人1组相向拖网,底纲绷直并紧贴培苗池底,鱼池中部汇合后将捕捞的鱼苗集中转入一侧网具内进行捆束操作,将起捕的网具按照“收紧-放松”的节奏连续操作5~6次,增强鱼苗耐受胁迫和人为操作的能力。网具捆束的过程中应在鱼苗集中部位泼洒植物多糖,局部浓度以达到4~5ppm为宜,捆束锻炼结束后将鱼苗放回原池并补水至原定水位,同时按照1.5ppm的浓度分别添加益生菌(汇邦品牌“益乐多菌”)和商品肥料(汇邦品牌“益水宝”),保证苗种培育池水质环境稳定。

按照上述培育方法,4~5月龄厚颌鲂幼鱼全长可达6cm以上,鱼苗运动、捕食以及环境适应能力显著增强,此时即可择机组织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将人工培育的大规格鱼种放归自然环境。

厚颌鲂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应用效果

培育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规模化苗种培育方法较传统流水养殖在苗种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应用本发明方法培育厚颌鲂鱼苗,15日龄鱼苗成活率可达到80%以上;培育至幼鱼阶段,90日龄鱼苗成活率约为60~70%,120日龄以上鱼苗成活率为55~60%;在生长发育方面,厚颌鲂初孵仔鱼全长(6.57±0.42)mm,玻纤缸微流水培育阶段(2-15日龄),鱼苗尚处于开口摄食的早期,生长相对缓慢,9日龄鱼苗全长(10.73±0.40)mm;转入大水面生态池塘培育模式后,鱼苗摄食量显著增加,鱼苗生长速度明显加快,25日龄鱼苗全长达到(28.20±0.70)mm;30日龄以上鱼苗消化系统已发育完全,摄食强度进一步增加,鱼苗进入快速生长期,40日龄鱼苗全长(41.32±0.55)mm;120日龄鱼苗全长(71.26±0.35)mm,总体达到增殖放流规格。在该种苗种培育模式下厚颌鲂仔、稚、幼鱼各阶段生长情况详见图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