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水产高密度立体化饲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351781发布日期:2019-08-06 22:31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水产高密度立体化饲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水产饲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态水产高密度立体化饲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青蛙属于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两栖类动物,成体无尾,卵产于水中,体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经过变异,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绝大部分青蛙通过体外受精繁殖,受精卵在母体外孵化成蝌蚪,蛙体型较苗条,多善于游泳。颈部不明显,无肋骨。前肢的尺骨与桡骨愈合,后肢的胫骨与腓骨愈合,因此爪不能灵活转动,但四肢肌肉发达。

青蛙在养殖过程中多在水池中散养,青蛙散养过程中容易扎堆挤压,养殖密度受限,其次青蛙由于四肢发达因此青蛙易于起跳,青蛙跳起后容易碰到坚硬的墙壁,多造成青蛙嘴部受伤磨损,时间稍长甚至造成蛙群感染。

基于上述已有技术,本申请人作了持久而有益的探索与反复的设计,并且进行了非有限次数的试验,终于找到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办法并且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态水产高密度立体化饲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生态水产高密度立体化饲养装置,包括饲养房屋、斜坡、蓄水槽、隔膜组件和饲养组件,饲养房屋内设置有斜坡,斜坡底部设置有蓄水槽,蓄水槽上部设置塑料格栅,塑料格栅上部设有隔膜组件,隔膜组件之间设置有饲养组件;

所述斜坡设置于饲养房屋两侧,斜坡为水泥材质,斜坡截面为直角梯形,斜坡侧面与水平线的夹角α为35-60度,斜坡底部与蓄水槽上端面相平齐;

所述蓄水槽设置于斜坡底部,蓄水槽为矩形状结构,蓄水槽四周设置有水泥壁,蓄水槽深度为0.5-1m,蓄水槽中线与饲养房屋纵向中线重合;

所述隔膜组件包括立柱、黑膜和隔网,立柱截面为矩形状,立柱高度为1-1.5m,立柱选用塑料材质,立柱底部设置于安装槽内,相邻立柱之间固定设置有黑膜,黑膜之间形成养殖室;

所述饲养组件包括泡沫板、支撑柱、下料板、挡边板,泡沫板为圆形状,泡沫板选用聚苯乙烯,泡沫板上固定有支撑柱,支撑柱选用pp或pe材质,支撑柱为圆柱状结构,下料板底部与支撑柱上部固定连接,下料板表呈圆盘状,且下料板中部开设有入料口,下料板截面为锥形状,下料板与水平线的夹角β为3-8度,下料板选用黑色abs塑料材质,入料口中心线与泡沫板中心线重合。

所所述述蓄水槽上部固定有支撑板,支撑板为矩形状,支撑板一端与蓄水槽侧壁固定连接,支撑板数量为四个均匀固定于蓄水槽端部内侧壁上,支撑板设置于蓄水槽侧壁中上部。

所述支撑板上部设置有格栅,格栅底部抵近支撑板上部,格栅选用塑料格栅,格栅为矩形状并与蓄水槽匹配设置,格栅设置于斜坡下端面下部。

所述蓄水槽内设置有水层,水层高度大于格栅上端面。

所述格栅上部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为矩形中空状,安装槽数量为三个且间隔纵向平行设置,安装槽从格栅一侧延伸至另一侧。

所述黑膜包括黑膜一和黑膜二,黑膜一固定于纵向并排的立柱之间,黑膜一底端面与纵向并排的立柱底部相平齐,黑膜一上端面与纵向并排的立柱上部相固定,黑膜一和纵向并排的立柱底部均设置于安装槽内,立柱的宽度略小于安装槽宽度,横向并排的立柱之间固定设置有黑膜二,黑膜二上端面与黑膜一上端面相平齐,黑膜二底部设置有隔网,隔网选用塑料材质的网格结构,隔网上部两侧与横向的立柱侧壁固定连接,隔网下部两侧与安装槽外部相搭接,隔网底部与格栅相抵进,黑膜二与黑膜一之间形成养殖室,养殖室为矩形状。

所述下料板外围固定有挡边板,挡边板环绕下料板边缘一周且挡边板截面为内凹状。

所述蓄水槽一侧设有入水管,蓄水槽另一侧设有出水管,入水管出口设置于格栅下部并位于蓄水槽靠上部位置,入水管数量为三个且均匀分布,格栅一侧中部设有入水管开口,入水管开口呈“凵”状,出水管入口设置于格栅下部并位于蓄水槽靠下部位置,格栅另一侧中部设有出水管开口,出水管开口呈“凵”状。

所述斜坡呈倒“八”字状设置于饲养房屋内,斜坡上部设有平面区,斜坡上部搭接设有有人行板,人行板为矩形状木板结构,

所述的生态水产高密度立体化饲养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格栅放置于蓄水槽上部,将格栅底部放置于支撑板上;

2)将立柱插入安装槽内,立柱宽度略小于安装槽宽度,将黑膜一固定于纵向的立柱之间,将黑膜二固定于横向的立柱之间,在横向的立柱之间固定隔网,隔网垂直向下设置,隔网底部抵近格栅,隔网上部与黑膜二相抵近;

3)打开入水管,向蓄水槽内加水,当水层没过格栅上端面10-20cm时候关闭入水管;

4)从入水管开口处投放泥鳅苗进入蓄水槽;

5)将青蛙苗放入养殖室内;

6)将泡沫板放入养殖室中部,并漂浮于水层上部,将黄粉虫或泥鳅放置于下料板上,黄粉虫在自身的移动下从入料口落下至泡沫板上,青蛙进食完毕后即从泡沫板跳下进入格栅上;

7)青蛙的排泄物从格栅落入蓄水槽内,蓄水槽内的泥鳅对青蛙的排泄物进行清理;

8)开启出水管将蓄水槽内的废水排出;

9)将立柱和黑膜拆除,青蛙从格栅跳至斜坡上,进入平面区休憩活动,再从斜坡跳至蓄水槽上的格栅;

10)将格栅拆除,青蛙从蓄水槽跳至斜坡上,进入平面区休憩活动,再从斜坡跳至蓄水槽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结构合理,使用方法简单,能够改善青蛙养殖的生存环境,提高青蛙养殖的密度和饲养环境,避免了青蛙起跳碰壁对自身的伤害,斜坡可以给青蛙提供攀爬休憩的环境,蓄水槽能给青蛙提供适宜的阴湿环境,同时与泥鳅套养实现了青蛙排泄物的合理利用,隔膜组件避免了青蛙的碰撞损伤,饲养组件便于配合养殖室对青蛙进行集中饲养。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发明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黑膜一与立柱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饲养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a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饲养房屋1、斜坡2、蓄水槽3、支撑板31、格栅32、水层321、安装槽322、隔膜组件4、立柱41、黑膜42、隔网43、黑膜一421、黑膜二422、隔网43、养殖室44、饲养组件5、泡沫板51、支撑柱52、下料板53、挡边板54、入水管31、出水管35、入水管开口323、出水管开口324、人行板22、平面区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仅用来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5所示的一种生态水产高密度立体化饲养装置,包括饲养房屋1、斜坡2、蓄水槽3、隔膜组件4和饲养组件5,饲养房屋1内设置有斜坡2,斜坡2底部设置有蓄水槽3,蓄水槽3上部设置塑料格栅32,塑料格栅32上部设有隔膜组件4,隔膜组件4之间设置有饲养组件5,斜坡2设置于饲养房屋1两侧,斜坡2为水泥材质,斜坡2截面为直角梯形,斜坡2侧面与水平线的夹角α为35-60度,优选的为47度,斜坡2底部与蓄水槽3上端面相平齐。斜坡2用于青蛙爬坡练习,增加青蛙的活动量,蓄水槽3设置于斜坡2底部,蓄水槽3为矩形状结构,蓄水槽3四周设置有水泥壁,蓄水槽3深度为0.5-1m,蓄水槽3中线与饲养房屋1纵向中线重合。蓄水槽3用于青蛙排泄物的收集和泥鳅的养殖。

蓄水槽3上部固定有支撑板31,支撑板31为矩形状,支撑板31一端与蓄水槽3侧壁固定连接,支撑板31数量为四个均匀固定于蓄水槽3端部内侧壁上,支撑板31设置于蓄水槽3侧壁中上部。

支撑板31上部设置有格栅32,格栅32底部抵近支撑板31上部,格栅32选用塑料格栅,格栅32为矩形状并与蓄水槽3匹配设置,格栅32设置于斜坡2下端面下部,蓄水槽32内设置有水层321,水层321高度大于格栅32上端面。

格栅32上部设置有安装槽322,安装槽322为矩形中空状,安装槽322数量为三个且间隔纵向平行设置,安装槽322从格栅32一侧延伸至另一侧,

隔膜组件4包括立柱41、黑膜42和隔网43,立柱41截面为矩形状,立柱41高度为1-1.5m,立柱41选用塑料材质,立柱41底部设置于安装槽322内,立柱41纵向设置且数量为若干个如选择三个,相邻立柱41之间固定设置有黑膜42,黑膜42之间形成养殖室44,黑膜42选用地膜材质颜色为黑色,这样一方面遮阳,避免青蛙受到光照影响,给青蛙提供较阴湿的环境,一方面较普通的水泥壁黑膜42具有冲撞缓冲作用,避免青蛙在弹跳撞在坚固的墙壁上造成伤害,另一方面降低了成本,便于拆卸、移动。

黑膜42包括黑膜一421和黑膜二422,黑膜一421固定于纵向并排的立柱41之间,黑膜一421底端面与纵向并排的立柱41底部相平齐,黑膜一421上端面与纵向并排的立柱41上部相固定,黑膜一421和纵向并排的立柱41底部均设置于安装槽322内,黑膜一421和纵向并排的立柱41连接牢固,安装于安装槽322内不易倾倒,黑膜一421与立柱41连接密封紧密避免青蛙从立柱41间逃逸,立柱41的宽度略小于安装槽322宽度,立柱41可以嵌入安装槽322内,这样避免青蛙逃逸,横向并排的立柱41之间固定设置有黑膜二422,黑膜二422上端面与黑膜一421上端面相平齐,黑膜二422底部设置有隔网43,隔网43选用塑料材质的网格结构,隔网43上部两侧与横向的立柱41侧壁固定连接,黑膜一421和黑膜二422便于分割不同的养青蛙的区域,避免青蛙扎堆,隔网43下部两侧与安装槽322外部相搭接,隔网43底部与格栅32相抵进,黑膜二422与黑膜一421之间形成养殖室44,养殖室44为矩形状。隔网43用于便于相邻养殖室44之间水流的流动交换,避免养殖室44内的水变质。

饲养组件5包括泡沫板51、支撑柱52、下料板53、挡边板54,泡沫板51为圆形状,泡沫板51选用聚苯乙烯或epe珍珠棉板,泡沫板51用于漂浮于水面,给养殖室44内的青蛙一个休憩进食位置,泡沫板51上固定有支撑柱52,支撑柱52选用pp或pe材质,支撑柱52为圆柱状结构,支撑柱52耐腐蚀性强使用寿命长,支撑柱52数量为若干个如选择两个,当支撑柱52数量为两个时,支撑柱52围绕着泡沫板51中心均匀固定于泡沫板51上,下料板53底部与支撑柱52上部固定连接,下料板53表呈圆盘状,且下料板53中部开设有入料口531,下料板53截面为锥形状,下料板53与水平线的夹角β为3-8度,优选的为3度,下料板53选用黑色abs塑料材质,下料班53黑色可以起到遮阳作用,另外abs材质耐侵蚀,增加了饲料组件的使用寿命,入料口531中心线与泡沫板51中心线重合,饲养人员将黄粉虫或泥鳅放置在下料板53,黄粉虫或泥鳅顺着下料板53并从入料口531落入泡沫板51上,此时因为下料板53的遮阳作用,泡沫板51的环境较阴湿,加上食物吸引,青蛙从养殖室44底部聚集在泡沫板51上集中进食。

下料板53外围固定有挡边板54,挡边板54环绕下料板53边缘一周且挡边板54截面为内凹状。挡边板54避免黄粉虫或泥鳅脱离下料板53。

蓄水槽3一侧设有入水管31,蓄水槽3另一侧设有出水管35,入水管31出口设置于格栅32下部并位于蓄水槽3靠上部位置,入水管31数量为三个且均匀分布,格栅32一侧中部设有入水管开口323,入水管开口323呈“凵”状,出水管35入口设置于格栅32下部并位于蓄水槽3靠下部位置,格栅32另一侧中部设有出水管开口324,出水管开口324呈“凵”状。

斜坡2呈倒“八”字状设置于饲养房屋1内,斜坡2上部设有平面区21,斜坡2上部搭接设有有人行板22,人行板22为矩形状木板结构,人行板22便于饲养员站在上面进行喂食或其他作业。

使用时将格栅32放置于蓄水槽3上部,将格栅32底部放置于支撑板31上;

将立柱41插入安装槽322内,立柱41宽度略小于安装槽322宽度,将黑膜一421固定于纵向的立柱41之间,将黑膜二422固定于横向的立柱41之间,在横向的立柱41之间固定隔网43,隔网43垂直向下设置,隔网43底部抵近格栅32,隔网43上部与黑膜二422相抵近;

打开入水管31,向蓄水槽3内加水,当水层321没过格栅32上端面10-20cm时候关闭入水管31;

从入水管开口323处投放泥鳅苗进入蓄水槽3;

将青蛙苗放入养殖室44内;

将泡沫板51放入养殖室44中部,并漂浮于水层321上部,将黄粉虫或泥鳅或幼蚕放置于下料板53上,幼蚕选用品相较差的幼蚕作为饲养青蛙的饲料,黄粉虫在自身的移动下从入料口531落下至泡沫板51上,因为下料板53下部较暗阴凉,且泡沫板51上具有食物,青蛙会跳上泡沫板51进食从入料口531落下的黄粉虫,青蛙进食完毕后即从泡沫板51跳下进入格栅32上;

青蛙的排泄物从格栅32落入蓄水槽3内,蓄水槽3内的泥鳅对青蛙的排泄物进行清理;

开启出水管35将蓄水槽3内的废水排出;

在需要青蛙增加活动量时,可以将立柱41和黑膜42拆除,青蛙从格栅32跳至斜坡2上,进入平面区21休憩活动,再从斜坡2跳至蓄水槽3上的格栅32;

将格栅32拆除,青蛙从蓄水槽3跳至斜坡2上,进入平面区21休憩活动,再从斜坡2跳至蓄水槽3内。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所示”、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