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插水稻秸秆高密度育壮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542633发布日期:2019-08-27 21:22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业种植业技术范畴,特别涉及水稻机插壮秧培育的方法。



背景技术:

80年代初,中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初期由于当时劳动力富余,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特定条件下,有效地激发了农村生产力的活力,使农业生产农村经济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腾飞,农村农业农民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突出表现为,一是农村劳动力结构渐趋老龄化,且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比例呈显著下降态势;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迅速,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呈新的发展方向。因此,适应农业机械化生产及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传统塑盘、软盘等育秧技术成本高(不够简洁、需要秧盘、钢构大棚)、污染环境、操作不够灵活、程序复杂、秧苗质量低(移栽成活率低)、生产效率低。需要一种机械化的培育技术,机械化插秧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环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解决育秧技术成本高、操作不够灵活、污染环境、程序复杂、秧苗质量低(移栽成活率低)、生产效率低等问题,提供一种适合机械栽植的水稻壮秧培育技术,综合利用秸秆再生资源、水稻育秧技术、机械化播种等手段,减少了取土、筛土、调酸、拌肥、拌药等生产过程,对机插水稻培育壮秧方法进行高效节本轻简化改进。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机插水稻秸秆高密度育壮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育秧床址;

2)耕翻冻融;

3)备种:选择优质水稻良种;种子入库做好发芽试验;落谷前作晒种处理,在麻布上把种子摊铺进行晒种处理;将种子放于盐水中,将漂浮在水面的空瘪稻谷捞尽,取出沉于水下的稻谷,并用清水洗净。

4)制备育秧基质:在耕翻冻融的苗床区,在播种前,准备秸秆盘土育秧基质,并对基质均匀拌施育苗伴侣;

5)制作有孔地膜:制好备用;

6)做秧板:上水,水旋平整,刮平后排水,让板面自然沉淀;进行秧板人工平整,填平裂缝并充分拍实;

7)浸种催芽:对已备好种子进行浸种催芽;

8)摆盘:①铺有孔地膜;②将秸秆秧盘整齐摆放在底膜上,秧盘边缘与砖道对齐,保证秧盘尺寸不变形,整体成线。

9)落谷:①播种将秧盘浇透,秸秆秧盘浇透底水标志为秸秆秧盘颜色变深,用脚踩能踩出水,表示秸秆秧盘底水已浇足;②机械播种;③机械铺盖秸秆盘土基质;④盖无纺布,上水淹足板面;

10)秧苗管理:①揭无纺布:两叶一心时揭无纺布;②水肥管理:秧苗三叶期以前,保持床土湿润不发白;移栽前控水,促进秧苗盘根老健;根据苗情及时追施断奶肥和移嫁肥;③病虫草害防治;同时,拔去杂株和杂草;

11)移栽:在四叶一心期,移栽。

优选地,包括以下步骤:

1)选育秧床址;

2)耕翻冻融;

3)备种:选择优质水稻良种;种子入库10天内做好发芽试验;落谷前3-4天作晒种处理,在麻布上把种子摊铺10cm厚度进行晒种处理;将种子放于盐水中,将漂浮在水面的空瘪稻谷捞尽,取出沉于水下的稻谷,并用清水洗净。

4)制备育秧基质:在耕翻冻融的苗床区,在播种前45天左右,准备秸秆盘土育秧基质,按每亩秧池约6m³基质土准备,并对基质均匀拌施育苗伴侣;

5)制作有孔地膜:地膜厚度0.5mm,孔距2.5cm×2.5cm,制好备用;

6)做秧板:播种前15天上水,水旋平整,刮平后排水,让板面自然沉淀;播种前2天进行秧板人工平整,填平裂缝并充分拍实;

7)浸种催芽:对已备好种子进行浸种催芽;

8)摆盘:①铺有孔地膜;②将秸秆秧盘整齐摆放在底膜上,秧盘边缘与砖道对齐,秧盘边缘与边缘相隔0.2cm为宜(秧盘浇水后会膨胀),保证秧盘尺寸不变形,整体成线。

9)落谷:①播种前2-3天将秧盘浇透,秸秆秧盘浇透底水标志为秸秆秧盘颜色变深,用脚踩能踩出水,表示秸秆秧盘底水已浇足;②机械播种;③机械铺盖秸秆盘土基质;④盖无纺布,上水淹足板面;

10)秧苗管理:①揭无纺布:两叶一心时揭无纺布;②水肥管理:秧苗三叶期以前,保持床土湿润不发白;移栽前控水,促进秧苗盘根老健;根据苗情及时追施断奶肥和移嫁肥;③病虫草害防治:每5天防治一次;同时,拔去杂株和杂草;

11)移栽:在四叶一心期,苗高达12cm,白根8-10条,秧龄25天移栽。

优选地,所述步骤1)所述的秧板和大田面积比例为1:65。

优选地,步骤3)所述的备种量,按照每亩大田5kg种子。

优选地,所述步骤3)所述的发芽试验指标为发芽率达≥85%,纯度达99%。

优选地,所述步骤3)所述的种子摊铺厚度为10cm左右,盐水比例为18:82。

优选地,所述步骤4)所述的秸秆育秧基质,成品要求粒径5mm以下,ph值为5.5~6.5,含水量≤10%。

优选地,所述步骤4)所述的制备育秧基质,育苗伴侣的用量为每4米400g,其中n、p、k>25%;要充分混合均匀,先用少量基质兑育苗伴侣粗拌,然后用粗拌好的基质和剩余的基质进行二次搅拌,反复抄翻,达到均匀一致。

优选地,所述步骤6)所述的秧板宽度为2米。

优选地,所述步骤7)所述浸种所用药配方为每亩用种量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3g、6%杀螟丹4毫升和水6-7.5kg;所述步骤8)所述的催芽完成指根芽比例适当,颜色鲜白,气味清香,无酒味;

所述步骤9)所述的秧盘浇水,采用微喷分2次浇水,第一次浇水30分钟左右,间隔20分钟以上进行二次补水;播种量以干种计每米秧板播95g-100g种子;铺盖基质厚度为3mm~5mm,做到均匀、不露种;

所述步骤10)所述的揭无纺布的方法是由部分至全部逐渐揭;所述步骤11)所说的移栽时间:达到四叶一心至五叶一心。

本发明的原理:1、水稻是在水生环境下完成进化的植物2、稻田土壤盐碱度适中,杂草少,利于水稻生长3、水稻是感温作物。

本发明的优点:

1、成本低(无需秧盘、钢构大棚)、操作灵活简单、秧苗质量好(移栽成活率99%)、效率高(每平方米约15000根苗)

本发明的优点:

1、水稻实行机插秧,培育适合机插的壮秧苗是其重要的技术环节。本项机插水稻壮秧培育技术较传统塑盘、软盘等育秧技术成本低(简洁、无需秧盘、钢构大棚)、操作灵活、简单、秧苗质量高(移栽成活率99%)、效率高(每平方米约15000根苗)

2、成功解决了制约机插秧技术推广应用的诸多问题,切实推动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3、节约材料和人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一种机插水稻秸秆高密度育壮秧方法,

1)选育秧床址;

2)耕翻冻融;

3)备种:选择优质水稻良种;种子入库10天内做好发芽试验;落谷前3-4天作晒种处理,在麻布上把种子摊铺10cm厚度进行晒种处理;将种子放于盐水中,将漂浮在水面的空瘪稻谷捞尽,取出沉于水下的稻谷,并用清水洗净。

4)制备育秧基质:在耕翻冻融的苗床区,在播种前45天左右,准备秸秆盘土育秧基质,按每亩秧池约6m³基质土准备,并对基质均匀拌施育苗伴侣;

5)制作有孔地膜:地膜厚度0.5mm,孔距2.5cm×2.5cm,制好备用;

6)做秧板:播种前15天上水,水旋平整,刮平后排水,让板面自然沉淀;播种前2天进行秧板人工平整,填平裂缝并充分拍实;

7)浸种催芽:对已备好种子进行浸种催芽;

8)摆盘:①铺有孔地膜;②将秸秆秧盘整齐摆放在底膜上,秧盘边缘与砖道对齐,秧盘边缘与边缘相隔0.2cm为宜(秧盘浇水后会膨胀),保证秧盘尺寸不变形,整体成线。

9)落谷:①播种前2-3天将秧盘浇透,秸秆秧盘浇透底水标志为秸秆秧盘颜色变深,用脚踩能踩出水,表示秸秆秧盘底水已浇足;②机械播种;③机械铺盖秸秆盘土基质;④盖无纺布,上水淹足板面;

10)秧苗管理:①揭无纺布:两叶一心时揭无纺布;②水肥管理:秧苗三叶期以前,保持床土湿润不发白;移栽前控水,促进秧苗盘根老健;根据苗情及时追施断奶肥和移嫁肥;③病虫草害防治:每5天防治一次;同时,拔去杂株和杂草;

11)移栽:在四叶一心期,苗高达12cm,白根8-10条,秧龄25天移栽。

所述步骤1)所述的秧板和大田面积比例为1:65。

步骤3)所述的备种量,按照每亩大田5kg种子。

所述步骤3)所述的发芽试验指标为发芽率达≥85%,纯度达99%。

所述步骤3)所述的种子摊铺厚度为10cm左右,盐水比例为18:82。

所述步骤4)所述的秸秆育秧基质,成品要求粒径5mm以下,ph值为5.5~6.5,含水量≤10%。

所述步骤4)所述的制备育秧基质,育苗伴侣的用量为每4米400g,其中n、p、k>25%;要充分混合均匀,先用少量基质兑育苗伴侣粗拌,然后用粗拌好的基质和剩余的基质进行二次搅拌,反复抄翻,达到均匀一致。

所述步骤6)所述的秧板宽度为2米。

所述步骤7)所述浸种所用药配方为每亩用种量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3g、6%杀螟丹4毫升和水6-7.5kg;所述步骤8)所述的催芽完成指根芽比例适当,颜色鲜白,气味清香,无酒味;

所述步骤9)所述的秧盘浇水,采用微喷分2次浇水,第一次浇水30分钟左右,间隔20分钟以上进行二次补水;播种量以干种计每米秧板播95g-100g种子;铺盖基质厚度为3mm~5mm,做到均匀、不露种;

所述步骤10)所述的揭无纺布的方法是由部分至全部逐渐揭;所述步骤11)所说的移栽时间:达到四叶一心至五叶一心。

本发明的原理:水稻是在水生环境下完成进化的植物;稻田土壤盐碱度适中,杂草少,利于水稻生长;水稻是感温作物。机械化插秧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环节,不仅省工省时节本,且深受广大农户的肯定和欢迎。

本发明成功解决了制约机插秧技术推广应用的诸多问题,切实推动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据调查,实行本发明所述的机插水稻培育壮秧方法可使整季水稻栽插提前10天左右结束;每亩栽秧成本可以降低60%左右;机插秧可使水稻增产5%左右。

本发明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