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头及采用该打草头的打草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90345发布日期:2020-02-22 02:11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打草头及采用该打草头的打草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园林工具,具体涉及一种打草头及采用该打草头的打草机。



背景技术:

打草机作为一种园林类工具中的一种草坪修整工具,其广泛的受到人们的关注。通常情况下,打草机会包括用于打草的打草头,打草头内设置有用于缠绕打草绳的线轴。目前,用户为了将打草绳缠绕至线轴,通常需要将线轴拆卸下来手动的缠绕打草绳,很显然,这样的操作比较费时费力,降低了工作效率。为此,市面上还出现了不需要拆卸线轴就能够将打草绳缠绕至线轴的打草头,但是,依然需要用户手动对齐打草头的外出线孔与线轴的内穿线孔,才能实现绕线。由于专业性、操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用户在穿线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将线轴的内穿线孔与打草头的外穿线孔对齐,且在穿线过程中,由于打草绳本身较软,所以在穿线过程,无法快速的将打草绳从一个外穿线孔穿过并从另一个外穿线孔穿出,从而耗时耗力,降低用户体验。用户还是需要经常将线轴拆卸下来才能实现绕线,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方便用户操作并能够提升绕线工作效率的打草头及采用该打草头的打草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打草头,包括:线轴,设置有为缠绕打草绳的绕线槽;头壳,设置为容纳至少部分所述线轴;第一引导结构,形成于所述头壳上或连接至所述头壳,所述第一引导结构设置为在穿线时引导所述打草绳以不进入所述线轴的方式穿过所述头壳;第二引导结构,形成于所述线轴上或连接至所述线轴,所述第二引导结构设置为在绕线时通过所述线轴与所述头壳之间产生的相对转动引导所述打草绳离开第一引导结构并缠绕至所述线轴的绕线槽。

进一步地,所述头壳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引导结构形成或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上;第二壳体,所述线轴设置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供所述打草绳穿入或穿出的外穿线孔。

进一步地,所述打草头还包括线扣,所述线扣可拆卸连接至所述外穿线孔处;其中,所述线扣形成有穿线孔,所述穿线孔被设置为在所述打草绳移动至所述线轴上之前允许打草绳插入所述头壳,且所穿线孔还被设置为所述打草绳移动至所述线轴之后允许所述打草绳穿出所述头壳。

进一步地,所述穿线孔沿平行所述头壳轴线方向的长度大于其沿所述头壳周向方向延伸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导结构包括:穿线通道,设置为引导所述打草绳穿过所述头壳;及缺口,与所述穿线通道连通并设置为供所述打草绳穿入或穿出。

进一步地,所述穿线通道包括:穿线引导区,设置为供所述打草绳穿过;暂存区,设置为暂存穿过所述穿线引导区的所述打草绳;及转动区,设置为供所述第二引导结构在所述转动区中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导结构上形成有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第三凸起部和第四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和所述第二凸起部构成所述暂存区;所述第二凸起部和所述第三凸起部构成所述穿线引导区;所述第三凸起部和所述第四凸起部构成所述转动区。

进一步地,所述线轴包括:绕线槽,被设置为供所述打草绳缠绕;止挡部,设置为阻止所述打草绳沿所述第一轴线方向脱离所述绕线槽,所述止挡部还设置为形成所述第二引导结构或与所述第二引导结构连接;及容纳槽,设置为容纳部分所述打草绳。

进一步地,所述止挡部上形成有开口,所述第二引导结构位于所述开口处,所述第二引导结构设置为在所述打草头处于所述绕线模式时引导所述打草绳进入所述绕线槽中。

一种打草机,包括:打草头;及马达,设置为驱动所述打草头以第一轴线为轴转动;线轴,设置为缠绕打草绳;头壳,设置为容纳至少部分所述线轴;第一引导结构,形成于所述头壳上或连接至所述头壳,所述第一引导结构设置为在穿线时引导所述打草绳穿过所述头壳;及第二引导结构,形成于所述线轴上或连接至所述线轴;所述打草机还具有绕线模式,所述第二引导结构设置为在绕线时通过所述线轴与所述头壳之间产生的相对转动引导所述打草绳移动并缠绕至所述线轴。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通过设置第一引导件引导打草绳穿过头壳,并通过设置第二引导件引导打草绳进入线轴进而能够绕线,避免用户需要对准线轴和头壳的相对位置来进行穿线和绕线,从而增加了用户的工作效率和操作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中的打草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打草机的打草头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的打草头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打草头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打草头的第一壳体和第一引导结构的组合立体图;

图6是图5中的打草头的第一壳体和第一引导结构的组合平面图;

图7是图3中的打草头的线轴的立体图;

图8是图7中的打草头的线轴的平面图;

图9是图3中的打草头的线轴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3中的打草头的线扣的平面图;

图11是图10中的打草头的线扣的立体图;

图12是图3中的打草头的驱动部和配合部配合的平面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二中的打草头的分解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的打草头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三中的打草头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5中的打草头的分解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的打草头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18是图16中的打草头的第二壳体的平面图;

图19是图16中的打草头的线扣的第一面的平面图;

图20是图16中的打草头的线扣的第二面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图1所示为一实施例中的打草机100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打草机100包括打草头10、驱动装置20和操作装置30。

如图1和图2所示,驱动装置20能驱动打草头10绕第一轴线101转动,从而带动打草绳11转动切割植被。操作装置30用于供用户操作以控制打草机100。

驱动装置20包括马达和驱动轴。其中,驱动轴连接至打草头10从而驱动打草头10围绕第一轴线101转动。

如图2和图3所示,打草头10包括线轴12和头壳13,线轴12用于缠绕打草绳11并容纳在头壳13内,线轴12上设置有绕线槽127(参考图7);如图3和图4所示,头壳13上形成有供打草绳11穿过的外穿线孔133,外穿线孔133处还设置有出线扣19。在一实施例中,头壳13包括第一壳体131和第二壳体132,这样便于头壳13与线轴12装配,也便于用户打开头壳13检测头壳13内部的情况。

如图2-图4所示,沿第一轴线101方向从上至下,打草头10依次包括头壳13、线轴12及操作件14;头壳13形成有一个容纳空间,线轴12安装在该容纳空间内,操作件14通过一个中间件15连接至头壳13。与线轴12连接以驱动线轴12转动的驱动轴设置于马达上,驱动轴驱动打草头10以第一轴线101为轴转动,也即是说,线轴12与驱动装置20连接以将驱动装置20输出的动力引入打草头10。操作件14与线轴12连接并至少部分伸出至头壳13的外部以供用户操作。打草头10具有绕线模式和打草模式,该绕线模式为手动绕线模式。当打草头10处于手动绕线模式时,用户可以转动操作件14从而使得线轴12相对头壳13以第一轴线101为轴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这时打草绳11能够被缠绕至线轴12上。而当用户通过操作主开关启动马达时,马达能够驱动线轴12以第一轴线101为轴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从而使得打草机100处于打草模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马达看向打草头10,第一转动方向可以认为是逆时针方向,对应的,第二转动方向可以认为是顺时针方向,当然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马达上的驱动轴也可以与头壳13连接,操作件14也可以与头壳13构成同步转动,这样,用户可以通过转动操作件14带动头壳13转动以使得线轴12和头壳13之间产生相对转动,从而将打草绳11缠绕至线轴12上。

如图5至图9所示,为方便用户在不拆卸打草头10的情况下快速将打草绳11穿入打草头10内并能缠绕至线轴12上,本申请通过设置一个引导组件,引导打草绳11缠绕至线轴12上。其中,引导组件包括第一引导结构16和第二引导结构125,第一引导结构16方便用户将打草绳11从打草头10的内部快速穿过,并通过第二引导结构125引导打草绳11缠绕至线轴12上。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引导结构16为设置在头壳13上的穿线通道,第二引导结构125设置在线轴12上,穿线通道位于线轴12之外,这样,当线轴12安装在打草头10内部时,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头壳13上的一个外穿线孔133将打草绳11穿入头壳13上的穿线通道内,并从另一个外穿线孔133穿出,此时,打草绳11在穿线通道的引导下贯穿了打草头10,再旋转线轴12,通过线轴12上的第二引导结构125再次引导打草绳11进入线轴12的绕线槽127,继续转动线轴12,最终将打草绳11全部缠绕至线轴12上,实现打草绳11的存储。

如图5所示,第一壳体131上形成有用于穿线的开口131c,第二壳体132与第一壳体131连接并构成同步转动。在第一壳体131和第二壳体132连接后,第一壳体131和第二壳体132共同围绕第一轴线101形成上述容纳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31和第二壳体132通过卡扣连接,从而使得第一壳体131和第二壳体132构成可拆卸连接。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壳体131包括第一面131a和第二面131b,在第一面131a上形成或连接有第一气流件131d,第一气流件131d在随打草头10转动时产生远离打草头10的气流。第一气流件131d为形成于第一壳体131的第一面131a上的扇叶,扇叶在高速旋转时一方面能够阻止草屑缠绕至马达的驱动轴上,另一方面还能够对马达进行散热。在一实施例中,扇叶上还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有防缠盖18,防缠盖18能够防止草屑进入打草头10内,避免打草头10失效。

如图4至图6所示,第一壳体131的第二面131b上形成或连接有第一引导结构16。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结构16与第一壳体131分别成型,并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引导结构16和第一壳体131不限于上述连接方式,还可通过卡接或粘接等其他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等方式,只要能够将第一引导结构16连接至第一壳体131且不产生相对位移即可。或者,第一引导件16与第一壳体131一体成型。本实施例在图6中定义了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如图6所示,当第一引导结构16和第一壳体131固定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时,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了可供打草绳11通过的通道,在左右方向上,第一壳体131形成一个用于连接第二壳体132的连接部。其中,第一引导结构16形成有缺口161,第一壳体131上形成有开口131c(参考图5),缺口161和开口131c一一对应并连通外穿线孔133,供打草绳11穿入或穿出。第一壳体131和第一引导结构16形成的整体结构上围绕第一轴线101形成一个可供驱动轴穿过的第一通孔,第一引导结构16围绕第一通孔形成穿线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定义穿线通道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第一平面与第一壳体131的第二面131b基本共面。如图6所示,在第一平面上,第一引导结构16围绕第一通孔分布有多个凸起部,多个凸起部将第一平面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可供打草绳11穿过的穿线引导区166、打草绳11的暂存区167和可供第二引导结构125转动的转动区168。多个凸起部包括第一凸起部162、第二凸起部163、第三凸起部164和第四凸起部165,第一凸起部162所在位置的圆周半径至第四凸起部165所在位置的圆周半径逐渐增大,第一凸起部162至第四凸起部165均为凸出于第一平面的凸棱。其中,第一凸起部162和第二凸起部163构成了打草绳11的暂存区167,第二凸起部163和第三凸起部164构成了穿线引导区166,第三凸起部164和第四凸起部165构成了转动区168。

第一凸起部162为围绕第一通孔形成的连续且光滑的圆周;第二凸起部163为围绕第一通孔形成的连续且不规则的圆弧或线段,第二凸起部163包含一条或多条圆弧或线段,并在缺口161处形成引导打草绳11插入的引导部169,引导部169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基本呈三角形,引导部169突出于第二凸起部163所在的圆周并关于图示前后方向对称,引导部169与第二凸起部163一体成型,引导部169连续且光滑,便于引导打草绳11插入。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169关于左右方向对称设置了两个。两个引导部169将穿线引导区166分成两个区段,打草绳11从两个区段都能通过,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其中一个引导区段封闭,仅开通一个引导区段供打草绳11穿过。第三凸起部164为围绕第一通孔形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圆弧,并在缺口161处断开,从而形成两个关于前后方向对称的圆弧段,第四凸起部165为围绕第一通孔形成的连续的圆弧,并在缺口161处断开,形成可供打草绳11穿出或穿入的开口。

如图7至图8所示,线轴12包括主体部121和围绕主体部121形成的止挡部,止挡部包括第一止挡部122和第二止挡部123,第一止挡部122和第二止挡部123之间形成绕线槽127。止挡部用于阻止打草绳11沿第一轴线101方向脱离绕线槽127。在垂直于第一轴线101所在方向的平面内,第一止挡部122和第二止挡部123的投影基本重合且形成一个围绕主体部121的圆环;主体部121包括第一段121a和第二段121b,第一段121a为一个围绕第一轴线101形成的空心圆柱,第二段121b也为一个围绕第一轴线101形成的空心圆柱,其中,第一段121a圆柱的外径小于第二段121b圆柱的外径,第一段121a和第二段121b在靠近第一止挡部122的位置连接,且偏离第一止挡部122所在位置。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止挡部122还围绕主体部121第一段121a形成有容纳打草绳11的容纳槽126,该容纳槽126为主体部121的第一段121a和第一止挡部122之间形成的圆缺,且该容纳槽126与暂存区167在垂直于第一轴线101的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本实施例中,容纳槽126与暂存区167基本重合,且容纳槽126与暂存区167构成一个可以容纳至少部分打草绳11的容纳部。第一止挡部上122还形成有引导打草绳11缠绕至绕线槽127的第二引导结构125。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止挡部122形成有两个关于第一轴线101对称的开口122a,该开口122a基本为多边形状且与容纳槽126连通,在容纳槽126和开口122a的连接处形成引导打草绳11缠绕至绕线槽127的支点部,支点部用于给打草绳11施加一个反向作用力,避免用户绕线时作用力的方向与打草绳11的方向基本一致,从而无法绕线。第二引导结构12设置在第一止挡部122上且位于开口122a处,开口122a处形成的凸出于第一止挡部122所在平面并远离第一止挡部122的结构即为第二引导结构125。如图9所示,第二引导结构125为一个凸起,并自止挡部向上翘起,并具有引导面125a,该引导面125a光滑且连续且与第一止挡部122一体成型,或者在线轴12本体强度不足的前提下,第二引导结构125也可以是一个满足强度要求且独立的元件,并与第一止挡部122固定连接。此外,为避免打草绳11从第二引导结构125的上端滑出,还设置第二引导结构125与头壳13之间的间隙小于打草绳11的直径。这样,打草绳11仅能从开口122a处滑入容纳槽126中。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引导结构125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引导结构125分别位于第一止挡部122的两个开口122a处。

为配合打草绳11能够顺利插入第一引导结构16的穿线通道内,还设置了如图10至图11所示的线扣19,该线扣19包括第三面和第四面,其中,线扣19的第三面包括一个穿线孔191,穿线孔191具体为一个腰型孔,并沿一个与第一轴线101平行的直线方向延伸。如图11所示,线扣19第四面形成了一个开孔逐渐扩大且侧壁为连续且光滑的引导面192。第三面与第四面通过穿线孔191连通。线扣19设置有两个,两个线扣19分别安装于头壳13的外穿线孔133上,打草绳11从其中一个线扣19穿入,从另一个线扣19穿出,线扣19的穿线孔191上的引导面192能够便于打草绳11穿出。在一实施例中,穿线模式下,该线扣19的穿线孔191既可实现打草绳11的穿入,也可实现打草绳11的穿出。

如图3和图4所示,操作件14与线轴12构成同步转动,线轴12相对第一壳体131在沿第一轴线101方向上的位置固定,操作件14还与线轴12构成沿第一轴线101或者平行于第一轴线101的方向的滑动连接。操作件14至少部分位于头壳13的外侧,头壳13上还形成有使操作件14从容纳空间外沿第一轴线101方向部分伸入至容纳空间内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可以由第二壳体132形成,操作件14还能够封闭至少部分第二通孔。如图2所示,操作件14位于头壳13之外的部分形成给用户操作的操作部141。当用户转动操作部141时,操作件14能够带动线轴12随操作件14同步转动。操作部141以第一轴线101为轴围绕第二壳体132转动,操作部141与第二壳体132之间还形成有连通容纳空间内部和外部的间隙,从而能够避免操作部141与第二壳体132之间具有磨损,同时提供了操作部141在沿第一轴线101方向滑动的运动行程。在一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灰尘进入到间隙中,在该间隙处还可以设置防尘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141在围绕第一轴线101的圆周方向上包围至少部分头壳13,这使得头壳13至少部分位于操作部141围绕而成的空间内,这样使得操作部141的直径较大,从而方便用户能够更舒适的转动操作件14。而为了使得马达能够驱动打草头10以第一轴线101为轴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实现打草功能,如图3和图4所示,打草头10还包括用于在线轴12和头壳13之间实现动扭矩传递的中间件15。中间件15与线轴12构成同步转动,且在沿第一轴线101方向上,中间件15与线轴12构成滑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件15通过螺钉与操作件14构成固定连接,中间件15与操作件14构成的整体与线轴12构成同步转动,且该整体还能相对线轴12在沿第一轴线101的方向上滑动。在其它实施例中,中间件15也可以与操作件14一体成型。在一实施例中,在线轴12和头壳13之间实现扭矩传递的零件并不限制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这时中间件15可以理解为多个零件中的一个。

如图所示12,中间件15上形成有驱动部151,头壳13上形成有与驱动部151配合的配合部132a。在一实施例中,配合部132a上形成有驱动面132b和跨越面132c。驱动部151位于与配合部132a的驱动面132b接触的位置时,驱动面132b阻止线轴12相对头壳13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以接收驱动部151的驱动力,这时如果马达驱动线轴12以第一轴线101为轴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那么通过驱动部151与驱动面132b的配合使得头壳13会随着线轴12一并以第一轴线101为轴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从而实现打草功能。而当用户转动操作件14以第一轴线101为轴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时,配合部132a的跨越面132c将会允许驱动部151沿着跨越面132c滑动,这时中间件15、操作件14和线轴12所构成的整体能够相对头壳13以第一轴线101为轴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进而能够将打草绳11缠绕至线轴12上以实现绕线的功能。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需要绕线时,用户需要一只手握持头壳13,另一只手转动操作件14以第一轴线101为轴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这时跨越面132c允许线轴12相对头壳13以第一轴线101为轴转动。在其它实施例中,打草头10还可以设置有限制头壳13的转动的限制装置,这样用户则不需要一只手握持头壳13,另一只手转动操作件14以实现绕线功能,而是用户只要使得打草机100的位置固定,用一只手来转动操作件14即能实现打草绳11被缠绕至线轴12上,从而避免了打草绳11在手臂上缠绕的问题。在其它实施例中,当头壳13与马达连接并能将马达输出的驱动力引进打草头10内时,操作件14和中间件15可以均与头壳13构成同步转动,中间件15还与头壳13构成滑动连接,通过中间件15的动力传递,能够使得线轴12随头壳13转动以实现打草功能。

操作件14在相对线轴12沿第一轴线101方向滑动时还能够滑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操作件14滑动至第一位置时,中间件15也随着操作件14一并沿第一轴线101方向滑动至驱动位置,这时驱动部151与配合部132a构成配合,这时如果马达驱动线轴12以第一轴线101为轴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那么头壳13会在驱动部151的驱动下随线轴12一并转动,从而这时打草头10处于打草模式。而当打草机100在打草的过程中时,如果这时用户使打草头10敲击地面,地面会向操作件14施加一个反作用力以使得操作件14沿第一轴线101方向滑动至第二位置,中间件15也会随着操作件14一并沿第一轴线101滑动至非驱动位置,这时驱动部151脱离配合部132a,从而线轴12会相对头壳13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从而使打草头10处于放线模式,打草绳11伸出头壳13的长度增大。

如图3和图4所示,打草头10还包括偏压的设置在线轴12和操作件14之间以偏压操作件14朝向第一位置运动的偏压元件17,偏压元件17可以为螺旋弹簧。配合部132a的跨越面132c与驱动部151构成滑动配合,从而跨越面132c能够允许中间件15和操作件14构成的整体相对配合部132a沿跨越面132c滑动。

操作件14上还连接有接触件142,接触件142与操作件14的操作部141连接。接触件142位于容纳空间外,接触件142包括在打草头10进行打草时与地面接触的接触面。接触件142与操作件14构成能以第一轴线101为轴转动的转动连接。这样,当打草头10在进行打草时,打草头10将会以第一轴线101为轴高速旋转,打草头10转动的速度较高,而通过接触件142与地面的接触能够有效防止打草头10的磨损,提高了打草头10的使用寿命。接触件142通过一个连接件可转动的连接至操作件14,本实施例中,该连接件为单向轴承143,单向轴承143能够使得接触件142以第一轴线101为轴沿第一转动方向相对操作件14转动且阻止接触件142相对操作件14以第一轴线101为轴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其中,操作件14和接触件142所构成的整体能够封闭第二壳体132所形成的第二通孔。

当用户需要绕线时,将打草绳11通过一个线扣19的穿线孔191的上侧穿入,经过第一引导结构16的引导作用,从另一个线扣19穿出并位于穿线孔191的上侧位置。在此期间,线轴12相对于头壳13处于任意位置。用户不需要将头壳12和线轴13之间进行任何的对齐操作,这极大的提高了用户的操作便利性。此时用户操作打草头10的操作部141沿第一方向转动,操作件14能够带动线轴12随操作件14沿第一轴线101方向同步转动,线轴12上的第二引导结构125此时位于第一引导结构16的转动区168内。当第二引导结构125转动至第一引导结构16的缺口161处时,打草绳11被第二引导结构125的引导面125a推动,并从第一引导结构16的引导区166进入暂存区167,沿第二引导结构125的引导面125a至少部分滑落至线轴12的容纳槽126内并同时进入绕线槽127内。此时,打草绳11穿过穿线孔191的部位沿穿线孔191的孔壁向下移动。在一实施例中,打草绳11在线扣19的位置由穿线孔191位置上侧位置滑落至下侧位置;由于打草绳11至少部分被限位在线轴12的容纳槽126内,且在支点部的作用下,在线轴12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时,给打草绳11施加了一个背离第一转动方向的作用力,打草绳11得以缠绕至绕线槽127内,继续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操作件14,从而带动线轴12持续绕线,直至完成绕线;在绕线过程中,用户由于疲劳或本身操作的原因,在操作操作件14转动的时候是非连续的,由于驱动部151与驱动面132b的配合使得线轴12和头壳13无法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故而在打草绳11自身具有刚度的前提下,打草绳11也不会沿第二转动方向自动转出。

当用户完成绕线后,可以操作操作装置30控制打草机100开始打草,并在打草绳11磨损至预设情况下时,通过敲击接触件142,此时操作件14和线轴12可以沿第一轴线101方向由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线轴12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实现放线,当打草绳11放出至预设长度时,可以继续打草。

通过设置第一引导结构16引导打草绳11穿过头壳13,并通过设置第二引导结构125引导打草绳11进入线轴12进而能够绕线,避免用户需要对准线轴12和头壳13的相对位置来进行穿线和绕线,从而增加了用户的工作效率和操作体验。

实施例二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引导结构还可以连接至头壳的其他位置,如图13至图14展示了实施例二中的打草头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打草头具有与实施例一中相同的驱动装置和操作装置,以下仅介绍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例一中不同的结构。

图13中定义了上侧和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引导件41通过固定件连接至第二壳体42上,并位于线轴43和中间件44之间,第三引导件41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第一引导结构16的结构相同,仅位置和朝向不同;第四引导件45位于线轴43的第二止挡部上,第四引导件45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第二引导结构125的结构相同,仅位置不同;为配合打草绳穿过,如图14所示,在头壳上还设置了两个头壳线扣46,头壳线扣46也具有第一穿线孔191和第二穿线孔191,其中,第一穿线孔191位于图示头壳线扣46的下侧位置,第二穿线孔191位于图示头壳线扣46的上侧位置,打草绳从图示下侧的第一穿线孔191穿入第三引导件41的穿线通道,并从另一个头壳线扣46的第一穿线孔191穿出,使操作件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打草绳在第四引导件45的作用下至少部分转入线轴43的容纳槽126内,继续转动操作件,以与实施例一相同的原理实现绕线,直至完成绕线。

实施例三

在一实施例中,打草机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的驱动装置和操作装置,以下仅介绍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中不同的结构。如图15-图17展示了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打草机的打草头50,在本实施方式中,头壳包括第一壳体部51和第二壳体部52。第一引导结构521设置在第二壳体部52上,第二壳体部52具体为远离驱动装置的一端。第二引导结构531设置在线轴53上,并设置在靠近第一引导结构521的一侧。第一引导结构521与第二壳体部52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第一引导结构521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可供打草绳穿过的引导区521a、打草绳暂存区521b和可供第二引导结构531转动的转动区521c。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区521a实际上是围绕第一轴线501分布的一段弧形区域。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引导区521a也可以是一段与第一轴线501相交或靠近第一轴线501的直线区域。

如图18-图20所示,第二壳体部52还包括一个可供打草绳穿入或穿出的线扣522。线扣522包括沿一个围绕第一轴线501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外穿线孔522a,其具体为一个腰型孔。线扣522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和第二面连通并构成上述外穿线孔522a。第一面形成有可供打草绳穿入或穿出的第一引导面522b,第一引导面522b光滑且连续。第二面形成有可供打草绳穿入或穿出的第二引导面522c,第二引导面522c光滑且连续。在围绕第一轴线501的圆周方向上,第一引导面522b的最外缘连接远离第一引导面522b的第二引导面522c的最内缘时,其具有连接线l1和l2,l1和l2之间构成一个预设的夹角a。在本实施方式中,线扣522上的外穿线孔522a在一个垂直于第一轴线501方向的长度大于其沿第一轴线501方向上的长度。从而在穿线时,允许打草绳在围绕第一轴线501的圆周方向具有较大的活动范围,以便打草绳适应第一引导结构521。线扣522的外穿线孔522a沿第一轴线501方向的高度与第一引导结构521的引导区521a沿第一轴线501方向的高度基本相同。即二者之间基本不存在高度差,从而不会使得打草绳从其中一个线扣522穿入引导区521a并从另一个线扣522穿出时产生错位,而无法快速穿出。事实上,由于外穿线孔522a沿一个垂直于第一轴线501方向上分布的长度较长,从而使得打草绳在穿入线扣522时,能够有较大的范围以适应引导区521a的弯曲,从而使得打草绳本身的弯曲量减小,避免打草绳从另一个线扣522穿出时,由于变形量过大而偏离线扣522的外穿线孔522a,导致无法穿出。另一方面,还能使得打草绳从另一端穿出线扣522时,由于具有较大的周向空间,使得打草绳偏离外穿线孔522a的几率降低。事实上,在第一引导结构521的引导区521a的作用下,打草绳的穿入和穿出范围被限制在外穿线孔522a的两个连接线l1和l2构成的夹角a的范围内。此外,外穿线孔522a的两个引导面还有效引导打草绳穿入至第一引导结构521的引导区521a内,并避免打草绳偏离引导区521a而进入至转动区521c内。

在该实施例中还设有一种阻尼装置,用于使头壳和线轴53产生相对转动。同时还设置有控制阻尼装置启动的控制开关。阻尼装置具体可以是一种对头壳产生阻尼作用的止挡销(图未示出);阻尼装置还可以是一个单向轴承54和与之配合的转动支承件55;其中,单向轴承54能使它所连接的两个零件或部分仅能在一个旋向上相对转动,而在另一个旋向上是无法相对转动的。转动支承件55的作用在于可转动地连接打草头310中的一部分并对其转动构成支承,转动支承件55可以是打草机中容纳马达的第一壳体也可以是其他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的部件,比如打草护罩。

更具体而言,单向轴承54设置在转动支承件55和第一壳体部51之间使它们构成单向的转动连接,即以转动支承件55作为参照物时,第一壳体部51能向其中一个旋向转动而不能向另一个旋向转动。

驱动轴止转地连接至线轴53以使线轴53能相对转动支承件55双向转动,既以转动支承件55作为参照物时,线轴53既能正转也能反转。

与前述类似,线轴53形成有第一周向传动结构,第一壳体部51形成有能与第一周向传动结构配合的第二周向传动结构,区别在于,第一周向传动结构和第二周向传动结构的能实现传动的传动面中的至少一个是平行于轴线的,这使得它们在向某一旋向的转动时是无法脱开配合的。

基于以上的硬件,可使马达(图未示)正转时,驱动轴带动线轴53正转,此时第一周向传动结构和第二周向传动结构通过平行于轴线的传动面实现扭矩传动,同时设置单向轴承54使第一壳体部51能相对转动支承件55(即相对打草机整体)是可以正转的。那么此时,线轴53和第一壳体部51同步转动,打草机可以执行切割模式。当在马达反转时,驱动轴带动线轴53反转,而第一壳体部51因为单向轴承54阻止其反转而使线轴53和第一壳体部51产生相对运动,此时第一周向传动结构和第二周向传动结构脱开配合则因为接触面为斜面的原因,第一周向传动结构和第二周向传动结构并不能彻底阻碍线轴53和第一壳体部51的相对运动,所以此时线轴53和第一壳体部51能连续的产生相对转动,从而使打草机可以执行自动绕线模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打草机还包括能够将打草绳缠绕至线轴53的自动绕线模式。具体的,当打草绳从线扣522的外线扣522穿入至引导区521a后,自另一个线扣522的外穿线孔522a穿出。此时,启动自动绕线模式,电机驱动线轴53相对头壳转动。设置在线轴53上的第二引导结构531开始在转动区521c内转动,直至第二引导结构531运动至第一引导结构521的缺口521d处时,打草绳被第二引导结构531的引导面推动,并从第一引导结构521的引导区521a进入暂存区521b,沿第二引导结构531的引导面至少部分滑落至线轴53的容纳槽内并同时进入绕线槽内。线轴53继续相对头壳转动,则打草绳被持续缠绕至绕线槽内。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