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疣梭子蟹反季节雌雄分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894630发布日期:2019-10-18 20:54阅读:557来源:国知局
三疣梭子蟹反季节雌雄分养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三疣梭子蟹反季节雌雄分养方法。



背景技术:

三疣梭子蟹是中国水产养殖重要品种之一,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近年来随着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池塘养殖业发展迅猛。

专利文献1(cn107361001a)提供了一种一年两茬的三疣梭子蟹养殖方法,能够在1~2月、6~7月两个时间段提供成蟹,用于填补了5月至8月间三疣梭子蟹的供应空白,以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此养殖方法的第一茬均为雌蟹,属个体较大的成品膏蟹,品质较高;第二茬为雌雄混养,品质相对较差。

从目前养殖实践来看,第二茬养殖中的雌雄混养存在一些弊端:(1)雄蟹抢食能力强,雌蟹不易抢到饵料,致使雌蟹养成规格变小;(2)雌雄个体蜕壳不同步,特别是最后一次成熟蜕壳,雄蟹通常比雌蟹提前15~30天左右,致使正在蜕壳或刚刚蜕壳的软壳蟹易被残杀,从而降低成活率;(3)雌雄混养导致雄蟹难以单独捕捞,通常情况下只能与雌蟹同时上市,因此难以卖到好价格。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提高反季节梭子蟹的经济效益,克服雌雄混养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三疣梭子蟹反季节雌雄分养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三疣梭子蟹反季节雌雄分养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s1.在9月中旬,挑选处于孵化阶段的抱卵蟹,投放至育苗池中,育苗池温度不高于26℃,盐度24~28‰,溶解氧4~5mg/l,期间投喂鲜活贝类,经15~20天,孵化出溞状幼体;

步骤s2.在工厂环境下作大规格苗种培育,,至仔蟹期,进行雌雄分拣,分池或分网箱培养;

步骤s3.次年4月中旬将仔蟹转移到养殖池,雌雄分养,养殖到150-200克/只的成品蟹后捕捞上市,雄蟹的捕捞时间为6月初至6月底,雌蟹的捕捞时间为从7月初至7月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雌雄分养,削弱了雌雄蟹因生长速度不一致带来的自相残杀,大大提高养殖成活率,提高产量;更重要的是反季节单独饲养的雄蟹较之雌蟹能提前15~30天上市,填补市场的前期空白,在梭子蟹5~8月禁渔期的大多数时间内,均能为消费者提供产品,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的雌雄分拣在仔蟹长至甲宽3~3.5厘米或以上,肉眼可区分雌雄时进行。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的雌雄分拣具体为,在环境光照度在40lux以下时,在育苗池边缘吊起白炽灯,以灯光引诱幼蟹聚集,再用网兜捕捞后放入水盆中,人工分开雌雄后,分别投入不同的育苗池或网箱中。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还包括如下内容:

s2.1.投饵:z1期投食小球藻,z2~z3期投食轮虫幼体、丰年虫幼体,z4~c2期投食卤虫,定时、定质、定量、定点,少量多次投喂;

s2.2.换水:z1~z2期每日加水6~8cm深,z3期起每日换水,排出残饵、死苗,换水时保持水温稳定,避免水温突变;

s2.3.调水:每次换水后施加微生态制剂;

s2.4.防残:定期向育苗池中泼洒遮光剂,z1期为小球藻,z2~z3期为腐殖酸,z4~c1期为沸石粉,维持池水可视深度25~30cm;

s2.5.防病:育苗用水采用消毒海水,饵料、培育池及育苗工具均作消毒处理。

优选的:所述育苗池配有循环水设施,所述循环水设施设有滤水器与水泵,滤水器中添加3000~5000ppm高锰酸钾溶液,滤水器内壁设有紫外灯;所述步骤s2.2中,z3~z4期的换水通过在循环水设施中的水循环流动来实现。

优选的:所述育苗池包括相邻设置的多个,所述步骤s2.2中,m期及m期以后的换水通过相邻两个育苗池之间的倒苗来实现;相邻的所述育苗池之间设有转苗装置,所述转苗装置为带倒须结构与闸板的喇叭口网筒,所述喇叭口网筒的大头连通上游的育苗池、小头连通下游的育苗池;相邻的所述育苗池之间的倒苗通过灯光引诱实现或/和饵料引诱技术实现。

优选的:所述步骤s2.5中的防病措施具体为:育苗用海水以7ppm~10ppm漂白粉或含有效氯3ppm的消毒剂处理2小时~8小时后,再经等量硫代硫酸钠中和,确认无余氯即为可用的消毒海水;轮虫幼体、丰年虫幼体用300ppm福尔马林浸泡5分钟~10分钟,卤虫、小鱼虾经1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分钟~10分钟处理;培育池及育苗工具经100ppm漂白粉溶液浸泡1天后,再用消毒海水冲洗干净。

优选的:所述育苗池面积10~20㎡,水深1.2~1.4m,为四周高、中间低的锅状结构,所述育苗池的底部均布若干布气孔,所述育苗池的四周设有倾斜设置的旋流气孔,所述育苗池的最低处设有排废孔。

优选的:所述步骤s3中,雄蟹加强投喂,快速肥育,雌蟹正常投喂。

优选的:所述步骤s3中,雄蟹的养殖密度为2000~2500只/亩,雌蟹的养殖密度为1600~2000只/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育苗池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育苗池的循环水设施与冷却设施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多个育苗池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转苗装置的示意图。

育苗池100、旋流气孔101、布气孔102、排废孔103、滤水器200、水泵300、中转池400、冷却换热器500、冷水机组600、转苗装置700、喇叭口网筒701、倒须结构702、闸板7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三疣梭子蟹的幼体发育阶段一般分为:

(1)第ⅰ期溞状幼体(z1期),2~3天;

(2)第ⅱ期溞状幼体(z2期),3~4天;

(3)第ⅲ期溞状幼体(z3期),3~4天;

(4)第ⅳ期溞状幼体(z4期),3~4天;

(5)大眼幼体(m期),5~6天;

(6)第ⅰ~ⅱ期仔蟹生长期(c1~c5期)。

本实施例的三疣梭子蟹反季节雌雄分养方法主要包括抱卵蟹孵化、大规格育苗、雌雄分养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步骤s1.抱卵蟹孵化。

在9月中旬,挑选处于孵化阶段的抱卵蟹,投放至育苗池100中,育苗池100温度不高于26℃,盐度24~28‰,溶解氧4~5mg/l,期间投喂鲜活野杂鱼,经15~20天,孵化出溞状幼体。选择9月中旬作为抱卵蟹的孵化时机,避免了幼蟹当年早熟,又保证次年6~7产品上市时规格较大;特别的,在8~9月期间采用降温的方式保证抱卵蟹处于最佳环境温度。

本实施例的育苗池100可设置在室内,通过设置空调房等措施能保证育苗池100内水温相对恒定。育苗池100也可采用图2中所示内置冷却换热器500、冷却换热器500连通冷水机组600来实现降温,8~9月一般为高温天气,不用考虑升温的问题,因此冷却换热器500配合冷水机组600就能够满足育苗池100的水温要求,与空调房相比,在设备成本、运行维护成本及可靠性等方面优势都很明显。

本实施例的育苗池100如图1、图2所示,面积10~20㎡,水深1.2~1.4m,为四周高、中间低的锅状结构,育苗池100的底部均布若干布气孔102,所述育苗池的四周设有倾斜设置的旋流气孔101,所述育苗池100的最低处设有排废孔103。本实施例的布气孔102起补气补氧的作用;旋流气孔101能使育苗池100内水体产生旋流,可将育苗池100内的残饵、死苗等送入排废孔103中,以进入下一步的循环水设施中过滤。

步骤s2.大规格苗种培育。

s2.1.投饵:z1期投食小球藻,z2~z3期投食轮虫幼体、丰年虫幼体,z4~m期投食卤虫,c1期开始投食小鱼虾,定时、定质、定量、定点,少量多次投喂。

s2.2.换水:z1~z2期每日加水6~8cm深,z3期起每日换水,排出残饵、死苗,换水时保持水温稳定,避免水温突变。

本实施例的换水按三疣梭子蟹的幼体发育阶段分为三种不同的方式:

(1)z1~z2期以加水为主,此阶段幼体代谢较慢,残饵、死苗及粪便比较少,通过加水即可满足水质要求,避免频繁换水导致损失过多的幼体。

(2)z3~z4期的换水通过在如图2所示的循环水设施中的水循环流动来实现,育苗池100配有循环水设施,循环水设施设有滤水器200与水泵300,滤水器200中添加3000~5000ppm高锰酸钾溶液,滤水器内壁设有紫外灯。

(3)m期及m期以后的换水通过相邻两个育苗池100之间的倒苗来实现,如图3、图4所示,相邻的育苗池100之间设有转苗装置700,转苗装置700为带倒须结构702与闸板703的喇叭口网筒701,喇叭口网筒701的大头连通上游的育苗池、小头连通下游的育苗池。相邻的育苗池100之间的倒苗通过灯光引诱实现或/和饵料引诱技术实现,灯光引诱技术,在喇叭口网筒701旁悬挂一盏灯,利用蟹的趋光习性,吸引梭子蟹穿过喇叭口网筒701,饵料引诱技术,即在转苗期间,停止在上游的育苗池投喂,在喇叭口网筒701附近位置多投饵料,吸引梭子蟹穿过喇叭口网筒701。

m期及m期以后的倒苗换水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灯光引诱实现或/和饵料引诱技术将蟹苗倒入临近的育苗池100中,当然在倒苗之前,需要对空育苗池100清洗并换水。特别的,本实施例为工厂化育苗,因此育苗池100均设置在车间内,通常来说,在无阳光直射、无室内照明情况下,车间内较为阴暗,光照度基本在40lux以下,适于利用蟹的趋光习性进行倒苗。因此m期及m期以后的倒苗换水,在除了晴天中午的大多数时间内都可进行,而无需等到傍晚或晚上,利于操作人员工作。

本实施例的三种换水方式分别与三疣梭子蟹的幼体发育阶段相适应,在保持水质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了工作量,而且倒苗的过程对蟹苗起到了人工选择的作用,淘汰了部分活力不足的病苗和弱苗。

s2.3.调水:盐度20-26‰,ph8.5-8.9,do>5毫克/升,氨氮<0.4毫克/升,亚硝酸盐<0.15毫克/升,保持水质清新,水色呈黄绿色或黄褐色;持续向养殖池塘中增氧曝气,每次换水后施加微生态制剂。本实施例选择em生物菌作为微生态制剂,随同饵料一起投放,可抑制或杀死水中残留的病原体和有害生物菌,促进培育水体中的有益菌群快速繁殖,保持育苗水体的生态平衡;em生物菌进入梭子蟹幼体内还能发生作用,其肠道内通过乳酸菌分解饵料,消化吸收营养成分,从而增强梭子蟹的吸收功能和防病抗逆能力,促进其健康生长,提高成活率。

s2.4.防残:定期向育苗池中泼洒遮光剂,z1期为小球藻,z2~z3期为腐殖酸,z4~c1期为沸石粉,维持池水可视深度25~30cm。本实施例根据蟹苗的发育阶段选择不同的防残遮光剂,利于蟹苗生长,而且具有调节水质、平衡ph值的作用。

s2.5.防病:育苗用水采用消毒海水,饵料、培育池及育苗工具均作消毒处理。具体为,育苗用海水以7ppm~10ppm漂白粉或含有效氯3ppm的消毒剂处理2小时~8小时后,再经等量硫代硫酸钠中和,确认无余氯即为可用的消毒海水;轮虫幼体、丰年虫幼体用300ppm福尔马林浸泡5分钟~10分钟,卤虫、小鱼虾经1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分钟~10分钟处理;培育池及育苗工具经100ppm漂白粉溶液浸泡1天后,再用消毒海水冲洗干净。

s2.6.雌雄分拣:在幼蟹生长至仔蟹期,通常是c5期,仔蟹长至甲宽3~3.5厘米或以上,肉眼可区分雌雄时进行雌雄分拣,分池或分网箱培养;雌雄分拣具体步骤为,在环境光照度在40lux以下时,在育苗池边缘吊起白炽灯,以灯光引诱幼蟹聚集,再用网兜捕捞后放入水盆中,人工分开雌雄后,分别投入不同的育苗池或网箱中。

步骤s3.雌雄分养。

次年4月中旬将育苗池中的仔蟹转移到养殖池,雌雄分养。雄蟹养殖池中保留少量的雌蟹,养殖密度为2000~2500只/亩;而雌蟹养殖池中只有雌蟹,养殖密度为1600~2000只/亩。养殖到150-200克/只的成品肉蟹,即可捕捞上市。

单独饲养的雄蟹生长速度较快,通过增加投喂频率的方法来加强投喂,基本上都能在6月初至6月底上市,即使生长较慢,推迟至7月上市,依然能卖出理想的价格,因此可适当提高养殖密度,以获得更高的产量。相反的,雌蟹生长较慢,一旦雌蟹的上市时间推迟到8月初禁渔期结束,蟹农将会损失惨重,因此雌蟹必须控制养殖密度,以保证雌蟹的生长速度,确保雌蟹能在7月初至7月底上市。

2019年在舟山地区的试验养殖池塘采用本实施例雌雄分养养殖方法,三月中旬在养殖池中投入日本对虾苗,在4月中旬将雌雄幼蟹分别投放入不同的养殖池。其中,雄蟹的捕捞时间为6月初至6月底,雌蟹的捕捞时间为7月初至7月底,日本对虾的捕捞时间跟同池的梭子蟹捕捞时间保持一致。其中雄蟹及同池日本对虾的产量如表1所示,雌蟹及同池日本对虾的产量如表2所示,与专利文献1中第二茬梭子蟹肉蟹的平均产量(125千克/亩)相比,增长明显。

一般认为,在雄蟹群中保持一定数量的雌蟹可刺激雄蟹生长,有助于雄蟹的生长发育,使其个体更大、肌肉更多,能更早的成熟。但另一方面,雄蟹与雌蟹交配会消耗自身营养与能力,雄蟹会变瘦、变虚弱,因此必须严格控制雌蟹数量。由表1可知,雄蟹养殖池中雌蟹数量控制在3~5%时,成蟹上市的时间更早,最终的产量也更高。此处的捕捞标准指随机打捞养殖池中20只以上梭子蟹,其个体平均重量大于175克。

由表1、表2可知,采用本实施例雌雄分养的养殖方法,削弱了雌雄蟹因生长速度不一致带来的自相残杀,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了产量;更重要的是反季节单独饲养的雄蟹较之雌蟹能提前15~30天上市,填补市场的前期空白,在梭子蟹5~8月禁渔期的大多数时间内,均能为消费者提供产品,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例。而这些属于本发明的实质精神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