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于亲螺培育及采卵孵化的装置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145067发布日期:2019-11-15 23:25阅读:785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于亲螺培育及采卵孵化的装置和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亲螺培育及采卵孵化的装置和方法,属于水产养殖领域。



背景技术:

疣荔枝螺(thaisclavigerakuster)俗称“辣螺”或“苦螺”,分布在我国南北沿海潮间带中下区的岩礁上。疣荔枝螺成体壳高30~45mm,味道鲜美,颇受消费者青睐。现因过度采捕,资源几近匮乏,急需通过人工增殖方式修复资源。在实施资源增殖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苗种供应问题。人工繁育是苗种供应的重要途径。在繁育过程中,疣荔枝螺交配后,雌螺会产出卵囊并粘附于基质(即附着基)上。选择什么样的附着基才能高效获得优质卵囊是人工繁育工作需要面对的首要环节。

在腹足类人工繁育过程中,有关采集卵囊的附着基主要包括石块、水泥板、瓦片、筛网和波纹板等器材。在我们实验和生产过程中,发现石块、水泥板和瓦片等器材较为笨重,十分不利于操作;筛网的透水性较好,但材质较软,不利于卵囊胶质底座的附着,附着上的卵囊经常出现底座脱离附着基而造成卵囊发红死亡的弊端。波纹板材质透明便于观察,轻便有利于操作管理,但是单层的波纹板不利于水体空间的综合利用。

另外,上述附着基在使用时都处于开放状态,使得腹足类亲螺常常逃逸至附着基外部,给换池操作带来诸多不便。可见,上述器材和方法各有利弊,但皆需改良。也就是说,在腹足类人工繁育过程中,针对亲螺栖息和采集卵囊的附着基,急需开发既方便操作、又能综合利用水体,还能防止亲螺逃逸的一种新型装置,并以这种装置为载体而形成的亲螺培育和高效采卵孵化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于亲螺培育及采卵孵化的装置,本发明的另一目是提供以该装置为载体的亲螺培育和高效采卵孵化的方法,以克服现有腹足类亲螺培育及采卵孵化器材和方法的上述缺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适于亲螺培育及采卵孵化的装置,该装置主体为一箱式结构体,其由两个筐体扣合而成,所述筐体的四周设有网格状小孔,用于海水交换,所述筐体内设有多层细杆,每层设有若干根细杆,且每层细杆上放置有波纹板。

进一步的,所述波纹板上还设有穿行孔,用于亲螺能够穿行。

进一步的,所述两个筐体的一侧通过合页进行固定连接;所述两个筐体的另一侧通过卡扣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的上端还设有吊绳,该吊绳的另一端系有浮漂,浮漂为整个装置提供浮力,使筐体悬挂在水层中,并可随着池水深度上下浮动;通过调整吊绳长度,控制筐体吊挂水层深度。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的底端也设有波纹板。

进一步的,所述波纹板为透明聚乙烯,用于亲螺栖息和采集卵囊,多层聚乙烯波纹板形成的多层空间可高效地增加亲螺栖息和卵囊附着面积,透明材质有利于观察卵囊胶质基座的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波纹板设置4个穿行孔,穿行孔在波纹板上均匀分布,以便于亲螺在波纹板正反两面之间穿行,也有利于海水交换;穿行孔的大小至少为两个亲螺的宽度,并且开孔的四周保持平滑,以便于亲螺能够无障碍自由穿行,同时光滑的孔周可有效避免亲螺穿行过程中足部受伤。

进一步的,所述的筐体长为30~35cm,宽为15~20cm,高为10~15cm;所述筐体四周网格状小孔对角线长为1~1.2cm;所述细杆为塑料材制或木制,长为18~25cm;所述波纹板长为25~30cm,宽为10~15cm,其上的开孔直径为4~6cm。浮漂为塑料或泡沫材质,直径约为12cm,在水中的浮力确保在3kg以上;所述吊绳为聚乙烯材质,直径约为3mm。

一种适于亲螺培育及采卵孵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亲螺培育:首先将亲螺进行前处理,将亲螺放置上述适于亲螺培育及采卵孵化的装置内的波纹板上,然后将整个装置放于培育池中,并使用砂滤海水蓄养亲螺;

(2)亲螺采卵:亲螺产出的卵囊主要附着于波纹板上,多个卵囊基部相连成卵簇,当波纹板上卵簇的占据一定面积时,取出装置内的亲螺,把装置和波纹板连同卵囊一起移入孵化池中孵化;

(3)孵化:孵化期间,连续微量充气,每天换水,待卵囊孵出足够数量的幼虫后,将装置和波纹板连同未孵化的卵囊转移到新的孵化池继续孵化。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为保持蓄养环境的稳定,通过调整所述装置中吊绳的长度,使装置顶部距离水表30cm;通过开启卡扣打开装置检查残饵和死螺情况;清除摄食后残留的贝壳及死亡的亲螺后,投喂活体贝类,然后通过闭合卡扣关闭螺筐,并把螺筐放回培育池,继续蓄养亲螺;池水连续充气,培育池水深控制在80cm左右;日换水量为池水的30%~40%,每4天换池一次;在整个亲螺蓄养期间,每天至少检查一次亲螺摄食和运动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分析解决。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当波纹板一侧的卵囊占据一定面积,将所述装置翻转倒置,亲螺通过波纹板上的穿行孔到达波纹板继续采卵;当所述波纹板上卵簇的面积占据整板的60%以上时,取出装置内的亲螺,把装置和波纹板连同卵囊一起用砂滤海水冲洗干净后,移入孵化池中孵化。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培育池水位保持在85~90cm,每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孵化水体的1/3,孵化用海水盐度为s30~33,水温为27~29℃。

上述装置和方法适于疣荔枝螺亲螺培育、采卵与孵化方法,也可用到诸如脉红螺(rapanavenosa)或瘤荔枝螺(thaisbronni)等其他腹足类。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的筐体和附着基选材为塑料材质,使得整个装置坚固、轻便,易于搬动和操作;透明的附着基非常方便及时观察亲螺栖息状态和卵囊附着情况;巧妙地利用塑料材质或木质的细杆作为支架,把整个筐体分为立体的多层空间,增加了亲螺栖息和卵囊采集面积;筐体四周的网格状小孔便于亲螺残饵及粪便快速脱离装置,而且,大大增加了海水的通透性,保障了装置内海水的更新效率和水环境质量;附着基上设置的光滑的穿行孔既方便了亲螺的自由穿行,又有效降低了亲螺穿行过程中足部受伤的风险,同时也提高了附着基正反两面之间的海水交换速度和效果,还解决了幼虫从卵囊孵出时互相堆积的问题;卵囊采集完毕后,仅需移除亲螺便可把卵囊连同附着基和筐体整体转移进孵化池,有利于孵化过程中附着基的搬动,使得孵化操作变得轻松简便。

本发明基于疣荔枝螺栖息条件、卵囊分布特点与孵化要求,装置结构设计简单,取材方便,易于制作,且制作成本低,整套方法巧妙科学;既有利于操作,又能综合利用水体,还能防止亲螺逃逸。实践证明,本发明为腹足类苗种繁育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且达到了良好的亲螺培育和卵囊采集以及高效孵化的目的,装置和方法简单便捷,便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波纹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沿长边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波纹板及其穿行孔实物图。

其中,1-筐体,2-网格状小孔,3-细杆,4-卡扣,5-波纹板,6-穿行孔,7-合页,8-吊绳,9-浮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亲螺培育及采卵孵化装置,包括2个呈立方体的筐体1,筐体1长为30~35cm,宽为15~20cm,高为10~15cm;2个筐体1上下相对扣在一起,其中一边用塑料合页7相连,另一边可以闭合和开启;在筐体1四周开设网格状小孔2,网格状小孔2对角线长为1~1.2cm;上下筐体1各水平插入3根塑料材制或木制细杆3作为中间层波纹板附着基的支架,细杆3长为18~25cm;在筐体1的两个底面及细杆3支架上各放置一片聚乙烯波纹板5作为卵囊的附着基,波纹板5长为25~30cm,宽为10~15cm;每片波纹板5开设4个穿行孔6,穿行孔6直径为4~6cm,穿行孔6在板上均匀分布;上部筐体1设置1个卡扣结构4,方便闭合和开启装置;筐体上部固定一条吊绳8,吊绳8上端捆绑一个浮漂9,浮漂9为塑料或泡沫材质,直径约为12cm,吊绳8直径约为3mm。上、下筐体1之间的空间放入波纹板5后形成多层空间,在满足了疣荔枝螺爬壁习性的同时,大大增加了亲螺栖息和卵囊附着的面积;网格状小孔2便于亲螺残饵及粪便快速从装置中脱离至池底,而且,有效提高了海水的通透性,保障了装置内海水更新效率和水环境质量;卡扣4的设置方便了快速开启或闭合装置,给投喂及观察带来了便利。

实施例2:

以疣荔枝螺人工繁育中亲螺培育和卵囊采集与孵化为例详细说明本发明,基于实施例1提供的装置适于亲螺培育及采卵孵化的方法具体操作步骤为:

(a)制作疣荔枝螺亲螺培育及采卵孵化装置:在疣荔枝螺繁殖季节前的5~6月份,取2个呈立方体的筐体1,筐体1长为30~35cm,宽为15~20cm,高为10~15cm;筐体1四周开设网格状小孔2,小孔2对角线长为1~1.2cm;把2个立方体的筐体1上下相对扣在一起,其中一边用塑料合页7相连,另一边可以闭合和开启;上、下筐体1分别水平插入3根塑料制细杆3,形成一套支架,塑料制细杆长为18~25cm;取3片聚乙烯波纹板5,波纹板5长为25~30cm,长度略小于筐体1的长边,波纹板5宽为10~15cm,宽度略小于筐体1的窄边,每片波纹板5开设4个穿行孔6,穿行孔6直径为4~6cm,穿行孔6在板上均匀分布,穿行孔6周边打磨光滑;在筐体1的两个底面及细杆3支架上各放置一片波纹板5;如此重复制作12套装置。

(b)亲螺入池:于5~6月份,进亲螺20kg;把亲螺洗刷干净,用消毒剂消毒;随后取12套装置,每个装置各放入约1.7kg亲螺;放置亲螺时,把亲螺均匀放在多层空间内;然后闭合筐体1上的卡扣4,把筐体1封闭起来。筐体1封闭后,把装置连同其内的亲螺一起放入培育池,开始亲螺蓄养。

(c)亲螺蓄养:12套装置分别用吊绳8吊在浮漂9的下面,浮漂9的直径约为12cm,在水中的浮力约3kg,吊绳8为塑料材质,直径约为3mm;通过调整吊绳8长度,调整装置悬挂水层的深度,使筐体1顶部距离水表30cm。每天16:00左右,开启卡扣4把筐体1打开,检查残饵和死螺情况;清除摄食后残留的贝壳及死亡的亲螺后,投喂鲜活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μm)和四角蛤蜊(mactraveneriformis)等活体贝类,然后闭合卡扣4,并把装置放回培育池,继续蓄养亲螺。在整个蓄养期间,培育池水深控制在80cm左右。采取连续充气的方式使池水中溶解氧维持在正常水平,日换水量为池水的30%~40%,每4天换池一次。原池空出后,用消毒剂进行消毒,用新鲜的砂滤海水冲刷干净,备用。在整个亲螺蓄养期间,每天至少检查一次亲螺摄食和运动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分析解决。

(d)采卵方法:亲螺入池后7~8天左右即有产卵迹象,产卵期间操作不变;亲螺产出的卵囊主要附着在聚乙烯波纹板5上,少部分附着在筐体1上;多个卵囊基部相连成卵簇,注意观察卵囊的颜色,并及时统计卵簇数量和卵簇内卵囊数量;由于疣荔枝螺喜好倒立悬挂在波纹板5的反面产卵,所以待到波纹板5反面上采集卵囊数量足够时,将装置整体上下掉转过来,使其在卵囊较少的另一面继续产卵。

(e)孵化方法:当波纹板5上卵簇面积占据整板的60%以上时,取出筐体1内的亲螺,把筐体1和波纹板5连同卵囊一起用砂滤海水冲洗干净后,移入孵化池中孵化;孵化期间,孵化池水位保持在85~90cm,连续微量充气;每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水体的1/3;孵化用海水盐度为s30~33,水温为27~29℃。待卵囊孵出足够数量幼虫后,将筐体1和波纹板5连同未孵出的卵囊转移到新的培育池继续孵化。

卵囊采集与孵化结果:使用本发明装置和方法,平均每套装置约采集卵囊2万~3万个,共获得疣荔枝螺初期面盘幼虫4000万~5000万粒,孵化率95%以上;相比于当前培育及采卵技术,本发明对水体利用度及卵囊采集效率提升可达50%以上,卵囊孵化率可提升20~30%。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