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炭在制备白蚁驱避剂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10020发布日期:2020-05-06 19:27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生物质炭在制备白蚁驱避剂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白蚁防治领域,具体涉及生物质炭在制备白蚁驱避剂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白蚁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害虫,在热带和亚热带,白蚁的危害尤为严重。我国已查知在23个省、市有分布,危害面积接近全国总面积的40%(黄复生等,2000)。它们扩散力强,破坏迅速,在短期内就能造成巨大损失。白蚁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约20~25亿元(李小鹰和王以燕,2003)。目前,防治的主要方法仍是化学防治,其危害大,对生态环境破环严重,尤其在古木保护中,使用一般方法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且可能对古木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生物质炭是通过作物秸秆高温无氧裂解产生的一种固体颗粒状物质,其具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促进作物生长等多项优异效果(lehmann,2007;张阿凤等,2009;powlsonetal.,2011;liuetal.,2013;brassardetal.,2016;burrelletal.,2016;hussainetal.,2017)。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生物质炭在制备白蚁驱避剂中的应用。

本发明通过将一定用量的生物质炭配置于土壤,进行白蚁的选择和非选择实验,验证了生物质炭能够驱避白蚁,对白蚁存在趋避效应,白蚁不愿意在施用生物质炭的土壤中取食其中的木块。

因此本发明提供生物质炭在制备白蚁驱避剂中的应用。

优选,所述的白蚁驱避剂含有质量分数5~20%的生物质炭。如含质量分数5~20%生物质炭的土壤。

进一步优选,所述的白蚁驱避剂含有质量分数10%的生物质炭。如含质量分数10%生物质炭的土壤。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驱避白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生物质炭施用于待驱避白蚁的地方,对白蚁进行驱避。

优选,将生物质炭施用于待驱避白蚁的土壤中,对白蚁进去驱避。

优选,所述的将生物质炭施用于待驱避白蚁的土壤中,生物质炭在土壤中的含量为质量分数5~20%。

进一步优选,所述的将生物质炭施用于待驱避白蚁的土壤中,生物质炭在土壤中的含量为质量分数10%。

本发明发现将生物质炭施用于土壤,能起到有效驱避白蚁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将一定剂量的生物质炭配施到土壤中,从而趋避白蚁。本发明具有良好的趋避效果,且因其绿色无害,能促进作物生长等,将其用于堤坝防护、古木保护,不但能起到趋避白蚁的目的,还能改善土壤环境,有利于林木植被的生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上,要优于其他化学驱避剂。

附图说明:

图1是白蚁群体选择性实验装置俯视图与主视图(右下);

图2是白蚁群体的选择性情况,注:粗黑线上半部分表示未添加生物质炭的处理,下半部分表示添加生物质炭的处理,各实心数据点表示原始数据情况,*表示选择上下两部分间存在显著差异,数字表示在各选择小盆中白蚁数量的均值±标准误。

图3是白蚁群体非选择性实验装置俯视图(上)与主视图(下);

图4是白蚁群体的非选择性情况,注:粗黑线上半部分表示未添加生物质炭的处理,下半部分表示添加生物质炭的处理,各实心数据点表示原始数据情况,*表示选择上下两部分间存在显著差异,数字表示在各选择小盆中白蚁数量的均值±标准误。各初始阶段,白蚁群体均放置于粗黑线下半部分代表的小盆中。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以下实施例中使用的生物质炭是采购于南京勤丰秸秆研发有限公司,是由水稻秸秆在无氧高温情况下热解获得的固体颗粒物。

实施例1:

采用选择性实验,经过一定时间后,统计白蚁对施用和不施用生物质炭处理土壤的选择性。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从野外原生白蚁巢群附近采集回土壤,晒干粉碎,过20目筛,通过体重比(干样),分别配置5%、10%和20%的生物质炭的施用量土壤处理(即在土壤中添加生物质炭,使得生物质炭的重量占比为:5%、10%和20%),将未施用生物质炭的土壤作为对照组(记为ck),每500g含生物质炭的土壤或ck的未施用生物质炭的土壤,加水80ml,混匀后,备用。实验装置如图1,三个小盆(直径5.5cm,高5.5cm,距底0.5cm处,侧边有直径1.0cm的圆形孔)呈直角放置,每个小盆由一空心管道(内径0.7cm,外径1.0cm,长5.5cm)连接,便于白蚁选择爬行。其中,a小盆中放置湿润蛭石(遮盖小孔道,约1.5cm高),b小盆中放置55g(能遮盖住小孔道,约1.5cm高)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并于其上放置一块潮湿的松木快,便于吸引白蚁取食,c小盆中放置55g未施用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ck对照,同样于其上放置一块潮湿的松木快。实验分别设置:ck-5%(即c盘放置未施用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ck对照,而b盘放置质量分数5%的含生物质炭的土壤)、ck-10%(即c盘放置未施用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ck对照,而b盘放置质量分数10%的含生物质炭的土壤)与ck-20%(即c盘放置未施用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ck对照,而b盘放置质量分数20%的含生物质炭的土壤),三组实验,每组设置10个重复。

实验开始时,每个重复挑选大小活性均相似的工蚁45头和兵蚁5头,作为一个群体,将其放置于铺有蛭石的a小盆中。将所有装置,均放置于黑暗通风,温湿度一致的培养箱中。20d后,统计各装置中,生物质炭和ck对照中的白蚁数量。以此判断其选择性,由于时间较长,各盆中白蚁数较为稳定,其结果也更加可靠。

结果:

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施用生物质炭的处理确实对白蚁的选择性存在显著影响(如图2),具体影响如下:

1)在ck-5%处理组中,白蚁群体在选择去施用生物质炭还是空白对照中取食木块,无显著偏好性(z=-0.75,p=0.45)。在质量分数5%生物质炭的土壤中,白蚁平均数量为23.7±1.54头,在ck中,白蚁平均数量为22.1±1.49头。

2)在ck-10%处理组中,白蚁群体在选择去施用生物质炭还是空白对照中取食木块,已开始存在显著的偏好性(z=5.58,p<0.001)。在质量分数10%生物质炭的土壤中,白蚁平均数量为13.7±1.17头,在ck中,白蚁平均数量为24.8±1.58头。选择去ck中取食的数量是选择去生物质炭中取食数量的1.8倍,表明白蚁明显偏好于去未施用生物质炭的土壤中取食木块,而不选择去施用10%生物质炭土壤处理中取食。

3)在ck-20%处理组中,白蚁群体在选择去施用生物质炭还是空白对照中取食木块,存在显著偏好性(z=13.76,p<0.001)。在质量分数20%生物质炭的土壤中,白蚁平均数量为5.1±0.71头,在ck中,白蚁平均数量为39.5±1.99头。选择去ck中取食的数量是选择去生物质炭中取食数量的7.7倍,更加表明白蚁明显偏好于去未施用生物质炭的土壤中取食木块,而不选择去施用20%的生物质炭土壤处理中取食。

从三组实验看,随着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白蚁对未施用生物质炭的选择性更强,即,生物质炭的施用量越高,越不利于白蚁选择取食。

实施例2:

采用非选择性实验,将白蚁放置于施用生物质炭的土壤中,通过一定时间后,分析其是否离开,判断其趋避效果。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从野外原生白蚁巢群附近采集回土壤,晒干粉碎,过20目筛,通过体重比(干样),分别配置质量分数5%、10%和20%的生物质炭的施用量土壤处理,将未施用生物质炭的土壤作为对照组(记为ck),每500g含生物质炭的土壤或者土壤,加水80ml,混匀后,备用。实验装置如图3,由一空心管道(内径0.7cm,外径1.0cm,长5.5cm)连接的两个小盆(直径5.5cm,高5.5cm,距底0.5cm处,有一直径1.0cm的圆形孔)组成,管道便于白蚁选择爬行。其中,a小盆中放置55g(能遮盖住小孔道,约1.5cm高)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并于其上放置一块潮湿的松木快,便于白蚁取食,b小盆中放置55g未施用生物质炭处理的ck对照,同样于其上放置一块潮湿的松木快。实验分别设置:ck-0%(即均是未施用生物质炭的土壤)、ck-5%(即b盘放置未施用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ck对照,而a盘放置质量分数5%的含生物质炭的土壤)、ck-10%(即b盘放置未施用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ck对照,而a盘放置质量分数10%的含生物质炭的土壤)与ck-20%(即b盘放置未施用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ck对照,而a盘放置质量分数20%的含生物质炭的土壤),四组实验,每组设置10个重复。

实验开始时,每个重复挑选大小活性均相似的工蚁20头和兵蚁5头,作为一个群体,将其放置于施用生物质炭的a小盆中,其中ck-0%的处理组中,放置白蚁群体的小盆,用马克笔进行标记,以便于后期区分。将所有装置,均放置于黑暗通风,温湿度一致的培养箱中。7d后,统计各装置中,各小盆中的白蚁数量。以此判断其非选择性,即趋避效应,由于时间较长,各盆中白蚁数较为稳定,其结果也更加可靠。

结果:

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生物质炭的处理确实对白蚁的非选择性存在显著影响(如图4),具体影响如下:

1)在ck-0%处理组中(白蚁初始放置与0%小盆中),白蚁群体在选择离开初始位置取食,还是停在初始位置取食,有明显的差异(z=-9.16,p<0.001)。在0%中,白蚁平均数量为18.6±1.36头,在ck中,白蚁平均数量为3.3±0.57头。即,在均是未施用生物质炭的土壤中,白蚁并不显著逃离初始位置,且更多的停留在初始位置取食木块。

2)在ck-5%处理组中,白蚁群体在选择离开初始位置取食,还是停在初始位置(5%)取食,有明显的差异(z=9.13,p<0.001)。在质量分数5%生物质炭的土壤中,白蚁平均数量为4.4±0.66头,在ck中,白蚁平均数量为20.1±1.42头。逃离是留下的4.6倍,趋避率达到80.4%。即,5%的生物质炭对白蚁存在显著的趋避性,更多的白蚁选择离开初始位置(5%),不在初始位置取食其中的木块,而是去往未施用生物质炭的小盆中取食木块。

3)在ck-10%处理组中,白蚁群体在选择离开初始位置取食(10%),还是停在初始位置(10%)取食,有明显的差异(z=10.40,p<0.001)。在质量分数10%生物质炭的土壤中,白蚁平均数量为2.3±0.48头,在ck中,白蚁平均数量为22.4±1.50头。逃离是留下的9.7倍,趋避率达到89.6%。即,10%的生物质炭对白蚁存在显著趋避性,更多的白蚁选择离开初始位置(10%),不在初始位置取食其中的木块,而是去往未施用生物质炭的小盆中取食木块。

4)在ck-20%处理组中,白蚁群体在选择离开初始位置取食(20%),还是停在初始位置(20%)取食,有明显的差异(z=5.65,p<0.001)。在质量分数20%生物质炭的土壤中,白蚁平均数量为7.8±0.88头,在ck中,白蚁平均数量为16.9±1.30头。逃离是留下的2.2倍,趋避率达到67.7%。即,20%的生物质炭对白蚁存在显著趋避性,更多的白蚁选择离开初始位置(20%),不在初始位置取食其中的木块,而是去往未施用生物质炭的小盆中取食木块。

5)从四组实验看,在没有施用生物质炭的处理中,无趋避效应,白蚁更偏向于停留在原地取食,而对施用生物质炭的土壤中,白蚁更多的选择离开,不在原地取食,即所有施用生物质炭的处理均具有趋避效应。

结论:

实施例1和实施例2结果表明,在施用生物质炭和未施用生物质炭的土壤环境中,白蚁不选择在施用生物质炭的土壤环境中取食,且将白蚁放置于施用生物质炭的土壤环境中时,白蚁选择离开,而到未施用生物质炭的土壤中取食。以上两个实验,从选择性(正面)和非选择性(反面)上均证实了生物质炭施用于土壤中,能够对土壤白蚁存在趋避效应,白蚁不愿意在施用生物质炭的土壤中取食其中的木块。因此,能够将生物质炭作为白蚁驱避剂,施用于土壤中。并且上述两个实施例中,存活白蚁总体回收率均达到85%以上,因此不考虑生物质炭对白蚁具有致死作用。同时作为参考,及考虑到实用经济等相关问题,本专利建议将10%用量的生物质炭作为白蚁驱避剂施用于土壤,以趋避白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