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蜂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87567发布日期:2019-10-29 20:20阅读:90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蜂帽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蜂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蜂帽。



背景技术:

防蜂帽是养蜂人员在养蜂的过程中为防护头部以及脖颈处而采用的防护工具。

目前的防蜂帽的结构大多较为简单,一般都是由帽顶和防护网组成,而防护网与衣服处的连接往往不够严密,在有风的环境下很容易就会将防护网掀起,进而会导致养蜂人员被蜂蛰伤。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防护效果好,可以有效避免养蜂人员被蜂蛰伤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蜂帽,包括弧形帽顶、防护网和撑杆,所述弧形帽顶与防护网的上部固定连接,所述撑杆设置在防护网上,在防护网的底部设置有收紧绳,在收紧绳上设置有弹簧扣。

优选的,一种防蜂帽,还包括若干个支撑机构,每个支撑机构均包括定位杆,所述定位杆与防护网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的顶端与弧形帽顶通过合页铰接,在定位杆的底端设置有弹性伸缩机构,所述弹性伸缩机构的底端插接在开设于撑杆上部的卡槽内。

优选的,所述弹性伸缩机构包括套筒,所述套筒与定位杆的底端固定连接,在套筒的内部设置有滑套和第一弹簧,在滑套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顶端与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套筒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滑杆的底端插接在卡槽的内部。

优选的,在套筒上开设有长通孔,在长通孔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把手,所述第一把手的内端与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把手的外端位于套筒的外部。

优选的,一种防蜂帽,还包括照明机构,所述照明机构包括手电筒和固定机构,所述手电筒通过固定机构连接在弧形帽顶上。

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块、固定板和定位板,所述固定块和定位板均固定连接在弧形帽顶上,所述固定块和固定板分别设置在手电筒相对的两侧,在固定板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与定位板活动连接,在活动杆上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板和定位板连接,在活动杆的外端设置有第二把手。

优选的,所述固定块和固定板相对内侧的形状均为圆弧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收紧绳和弹簧扣的相互配合,可便于工作人员在佩戴该防蜂帽时将防护网的底部固定在脖颈处,使得防护网不会轻易与人体脱离,防护效果好。

2、本实用新型支撑机构的设置,便于对防护网进行固定,使得防护网不会轻易与人体的面部以及周围进行接触,可有效防止蜂透过防护网将养蜂人员蛰伤,同时在弹性机构、卡槽和合页的相互配合下,可便于控制定位杆与撑杆脱离并进行旋转,进而可方便工作完毕后对该防蜂帽进行收纳,方便使用。

3、本实用新型手电筒的设置,便于养蜂人员在夜间或光线不足的地方工作,且固定机构的设置,便于对手电筒进行固定,方便使用,在通过控制第二把手向右移动时,可解除固定板与固定块对手电筒的固定,便于养蜂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将手电筒取下进行手持工作,同时在将手电筒取下时也方便后期对该防蜂帽的清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弹性伸缩机构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弹性伸缩机构右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撑杆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弧形帽顶、2防护网、3撑杆、4收紧绳、5弹簧扣、61定位杆、62合页、63弹性伸缩机构、631套筒、632滑套、633滑杆、634第一弹簧、635长通孔、636第一把手、64卡槽、7手电筒、81固定块、82固定板、83第二弹簧、84定位板、85活动杆、86第二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防蜂帽,包括弧形帽顶1、防护网2和撑杆3,弧形帽顶1与防护网2的上部固定连接,撑杆3设置在防护网2上,撑杆3的设置,可对防护网2起到支撑作用,可避免防护网2轻易与人体接触并被蜂蛰伤,简单使用,在防护网2的底部设置有收紧绳4,在收紧绳4上设置有弹簧扣5。

通过收紧绳4和弹簧扣5的相互配合,可便于工作人员在佩戴该防蜂帽时将防护网2的底部固定在脖颈处,使得防护网2不会轻易与人体脱离,防护效果好。

实施例2

请参阅图2-5,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蜂帽与实施例1的一种防蜂帽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还包括若干个支撑机构。

具体的,每个支撑机构均包括定位杆61,定位杆61与防护网2固定连接,定位杆61的顶端与弧形帽顶1通过合页62铰接,在定位杆61的底端设置有弹性伸缩机构63,弹性伸缩机构63的底端插接在开设于撑杆3上部的卡槽64内。

支撑机构的设置,便于对防护网2进行固定,并在与撑杆3的配合下,使得防护网2不会轻易与人体的面部以及周围进行接触,可有效防止蜂透过防护网2将养蜂人员蛰伤,同时在弹性机构、卡槽64和合页62的相互配合下,可便于控制定位杆61与撑杆3脱离并进行旋转,进而可方便工作完毕后对该防蜂帽进行收纳,方便使用。

具体的,弹性伸缩机构63包括套筒631,套筒631与定位杆61的底端固定连接,在套筒631的内部设置有滑套632和第一弹簧634,在滑套63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杆633,滑杆633的顶端与第一弹簧634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弹簧634的另一端与套筒631的内壁固定连接,滑杆633的底端插接在卡槽64的内部。

具体的,在套筒631上开设有长通孔635,在长通孔635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把手636,第一把手636的内端与滑杆633固定连接,第一把手636的外端位于套筒631的外部。

弹性伸缩机构63和第一把手636的设置,在静止状态下,滑杆633会在第一弹簧634的作用下插接在卡槽64的内部,完成对防防护网2的定位,在通过控制第一把手636向上移动时,可带动滑杆633向上移动,使得滑杆633与卡槽64脱离,此时通过控制定位杆61旋转,即可完成对该防蜂帽的收纳。

实施例3

请参阅图6,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蜂帽与实施例2的一种防蜂帽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还包括照明机构。

具体的,照明机构包括手电筒7和固定机构,手电筒7通过固定机构连接在弧形帽顶1上,手电筒7的设置,便于养蜂人员在夜间或光线不足的地方工作,且固定机构的设置,便于对手电筒7进行固定,方便使用。

具体的,固定机构包括固定块81、固定板82和定位板84,固定块81和定位板84均固定连接在弧形帽顶1上,固定块81和固定板82分别设置在手电筒7相对的两侧,在固定板82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活动杆85,活动杆85与定位板84活动连接,在活动杆85上设置有第二弹簧83,第二弹簧83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板82和定位板84连接,在活动杆85的外端设置有第二把手86。

在通过控制第二把手86向右移动时,随着第二弹簧83的压缩,可解除固定板82与固定块81对手电筒7的固定,便于养蜂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将手电筒7取下进行手持工作,同时在将手电筒7取下时也方便后期对该防蜂帽的清洗。

具体的,固定块81和固定板82相对内侧的形状均为圆弧形,通过将固定块81和固定板82相对内侧的形状设置为圆弧形,可使得对手电筒7的固定更加稳定,方便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通过控制第二把手86向右移动,并将手电筒7置于固定块81和固定板82之间,松开第二把手86后,在第二弹簧83的作用下即可完成对手电筒7的固定,再通过控制第一把手636使定位杆61旋转,并使滑杆633插接在卡槽64的内部,此时撑杆3与定位杆61即可完成对防护网2的定位,再通过收紧绳4和弹簧扣5的相互配合,可使得工作人员将该防蜂帽防护网2的底部与脖颈处紧密连接,此时该防蜂帽即可正常使用,在需要手持手电筒7工作时,通过控制第二把手86向右移动,随着第二弹簧83的压缩,可解除固定板82与固定块81对手电筒7的固定,便可以将手电筒7取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