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积热储粮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89733发布日期:2020-01-14 23:03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积热储粮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粮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排积热储粮架。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的生产及储存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中国近五十年来大量出土的文物和历史考证,中国原始农业启蒙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发展于新时期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左右)。而粮食的储藏是农业栽培的继续,储藏技术是伴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发展的。进入新时期时代以后,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粮食出现了剩余,才逐渐由粮食加工发展到储藏。

粮食囤积时会因为呼吸作用产生热量和水分,而散粮囤积时,各个颗粒间隔较小,热量与水分难以散发,时间一长就会细菌滋生使粮食产生霉变,因此需要将屯粮中的热量和水分散发掉,保证粮食的存储时间更为长久,但是现有储粮仓散热和除潮方式较为复杂,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积热储粮架,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排积热储粮架,包括架体、罐体和螺旋流道,罐体固连在架体上,螺旋流道固连在罐体内,其中,螺旋流道呈螺旋状,螺旋流道截面为圆弧状,螺旋流道中部开设有排热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屯放粮食时,只需将粮食倒在螺旋流道处,此时粮食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沿螺旋流道下移,存满后,螺旋流道则起到使粮食分层的作用,且每层粮食的量较少,便于散热;此时向排热孔通气,利用空气的流动将产生的热量带走,配合分层后粮食的导热性能提高,使螺旋流道的排积热效果更为明显,使粮食不易霉变。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螺旋流道顶部开设有气孔,所述气孔外径介于0.5mm-3mm,所述气孔与排热孔相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气孔可使罐体内气体循环流动,使空气穿过粮食之间的间隙,进而带走更深层次的热量,进一步提高排积热效果。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罐体顶部固连有进料口,进料口与罐体相通,进料口位于螺旋流道的正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将粮食投入到罐体内进行存储。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进料口一侧固连有风带,风带一端伸入罐体内与排热孔相通,风带另一端伸出罐体外且弯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风带可将冷空气灌入螺旋流道内,且风带弯折减少占用空间。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风带弯折端高度高于进料口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风带还具有挡料的作用,避免在投放粮食时,粮食飞溅出罐体外。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进料口顶部固连有料斗,料斗为圆台状,料斗敞口处位于上方,料斗顶部高度低于风带弯折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料斗增大进料口的口径,使进料口能倒入较多粮食,提高存放效率。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罐体内侧中部固连有支柱,支柱弧面与螺旋流道中部固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支柱不仅起到固定螺旋流道位置的作用,还具有隔断效果,使粮食稳定分层。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罐体内壁中开设有气道,气道与排热孔相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粮食外侧也能受到冷却作用,进一步提高粮食的保存期限。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带有排热孔的螺旋流道,使粮食分层提高导热性,同时在排热孔内通入冷却空气,将粮食底部产生的积热带走,并且配合气孔和粮食颗粒之间的间隙,将更深层次的热量带走,有效排除粮食积热,提高粮食储藏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总装效果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3是图2中a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架体;2、罐体;21、进料口;22、料斗;23、支柱;24、出料口;25、气道;3、螺旋流道;31、排热孔;4、风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其他目的,现结合所附较佳实施例附以附图详细说明如下,本附图所说明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

一种排积热储粮架,结合图2、图3,包括架体1、罐体2和螺旋流道3,罐体2为圆柱状罐,罐体2顶部封闭且固连有进料口21,进料口21与罐体2相通,进料口21位于螺旋流道3的正上方,可将粮食投入到罐体2内进行存储,进料口21顶部固连有料斗22,料斗22为圆台状,料斗22敞口处位于上方,设置料斗22增大进料口21的口径,使进料口能倒入较多粮食,提高存放效率;罐体2底部为漏斗状且开设有出料口24,便于取用粮食;罐体2固连在架体1上,螺旋流道3固连在罐体1内,其中螺旋流道3呈螺旋状,螺旋流道3截面为圆弧状,螺旋流道3中部开设有排热孔31,排热孔31沿螺旋流道3的螺旋方向分布,螺旋流道3顶部间隔开设有若干个气孔,所述气孔外径介于0.5mm-3mm,所述气孔与排热孔31相通。

结合图2、图3,在屯放粮食时,只需将粮食从进料口21倒在螺旋流道3处,此时粮食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沿螺旋流道3下移,存满后,螺旋流道3则起到使粮食分层的作用,且每层粮食的量较少,导热性有所提高,便于散热;此时向排热孔31通入温度约5℃,压强低于大气压的空气,利用空气的流动和温差将粮食产生的热量带走,配合分层后粮食的导热性能提高,使螺旋流道3的排积热效果更为明显,使粮食不易霉变,设置气孔可使罐体2内气体循环流动,使空气穿过粮食之间的间隙,进而带走更深层次的热量,进一步提高排积热效果。

结合图1、图2,进料口21一侧固连有风带4,风带4一端伸入罐体2内与排热孔31相通,风带4另一端伸出罐体2外且弯折,风带4弯折端高度高于进料口21高度,料斗22顶部高度低于风带4弯折端,设置风带4可将冷空气灌入螺旋流道3内,且风带4弯折可减少占用空间,使风带4还具有挡料的作用,避免在投放粮食时,粮食飞溅出罐体2外。

结合图2、图3,罐体2内侧中部固连有圆柱状的支柱23,支柱23弧面与螺旋流道3中部固连,设置支柱23不仅起到固定螺旋流道3位置的作用,还具有隔断效果,使粮食稳定分层,罐体2内壁中开设有气道25,气道25与排热孔31相通,使粮食外侧也能受到冷却作用,进一步提高粮食的保存期限。

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实用新型内容及具体实施方式意在证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技术方案的实际应用,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内,当可作各种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