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高温蘑菇房恒温恒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52354发布日期:2020-07-21 12:18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高温蘑菇房恒温恒湿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高温蘑菇房恒温恒湿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通常中高温蘑菇养殖房需要营造一定温度、高湿度及高含氧量的环境,蘑菇房内养殖将伴随产生较多的生物热量,造成蘑菇房内温度升高,湿度下降,含氧量下降,现有蘑菇房通过引入一定温湿度及含氧量的新风解决上述问题,在引入新风时将新风与部分回风混合后先进行除湿,除湿将大大降低新风的温度,造成潜热的浪费,同时也将回风中的温度完全降低到凝露点以下较低温度,造成回风中热量的浪费,除湿后再对新风与回风的混合风进行加热与加湿到菇房需求温度后再送往蘑菇房供氧,新风与回风降温除湿后再热与加湿雾化将浪费大量的能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高温蘑菇房恒温恒湿系统,将新风与回风根据其现有的温湿度条件分别进行处理后混合输送,有效避免两部分能量不同的风同时处理导致处理过度造成的能量浪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中高温蘑菇房恒温恒湿系统,其包括呈密闭的培育室以及设置于所述培育室内的若干培育架与若干布风管;所述培育室设置有排风口;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培育室外侧的制冷加湿装置以及与所述制冷加湿装置连接的供水系统及供冷系统,所述制冷加湿装置设置有送风口、若干回风口以及若干新风口,若干所述布风管连接于所述送风口,所述培育室与所述回风口相连通。

上述中高温蘑菇房恒温恒湿系统中,所述制冷加湿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风机;所述壳体的周侧设置有回风口以及新风口,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有送风口。

上述中高温蘑菇房恒温恒湿系统中,所述壳体的回风口与所述风机之间均设置有与所述供水系统连接的降温组件,所述壳体的新风口与所述风机之间设置有与所述供水系统连接的加湿组件。

上述中高温蘑菇房恒温恒湿系统中,所述降温组件包括自壳体沿风机的方向依序设置的表冷器以及与所述供水系统连接喷淋管;所述表冷器通过管道连接与所述供冷系统连接,所述喷淋管设置有雾化喷头。

上述中高温蘑菇房恒温恒湿系统中,所述供冷系统包括用于根据培育室温度调节制冷量的水冷热泵机组,所述水冷热泵机组与所述表冷器之间连接有用于输送冷冻水的送水管以及用于回收冷冻水的回水管。

上述中高温蘑菇房恒温恒湿系统中,所述加湿组件包括湿膜层以及设置于所述湿膜层的分水盘,所述分水盘通过管道与所述供水系统连接。

上述中高温蘑菇房恒温恒湿系统中,所述供水系统包括用于供水的补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补水口连接的蓄水池以及通过管道与所述补水口连接的柱塞泵;所述分水盘通过管道与所述蓄水池相接,所述喷淋管通过管道与所述柱塞泵连接。

上述中高温蘑菇房恒温恒湿系统中,所述蓄水池内设置有于杀菌的杀菌模块、用于水软化的过滤模块以及用于磁化的磁性模块。

上述中高温蘑菇房恒温恒湿系统中,所述制冷加湿装置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蓄水池连接的接水盘。

上述中高温蘑菇房恒温恒湿系统中,所述壳体的四周侧分别设置有两个回风口以及两个新风口,两个所述新风口为对称设置,两个所述回风口为对称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一种中高温蘑菇房恒温恒湿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包括:出风口将制冷加湿到培育室需求温湿度的新风与回风的混合后送往培育室;新风从制冷加湿装置的新风口进入制冷加湿装置后降温与加湿,培育室内高温回风从制冷加湿装置的回风口进入制冷加湿装置内,经过降温加湿后与降温加湿的新风汇合后经过送风口输送至布风管,将风送往培育室;通过将新风与回风根据其现有的温湿度条件分别进行处理后混合输送至培育室,有效避免两部分能量不同的风同时处理导致处理过度造成的能量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中高温蘑菇房恒温恒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制冷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培育室,2-布风管,3-排风口,4-制冷加湿装置,5-送风口,6-回风口,7-新风口,8-壳体,9-表冷器,10-喷淋管,11-水冷热泵机组,12-雾化喷头,13-湿膜层,14-分水盘,15-补水口,16-蓄水池,17-柱塞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请参阅附图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中高温蘑菇房恒温恒湿系统,其包括呈密闭的培育室1以及设置于所述培育室1内的若干培育架与若干布风管2;所述培育室1设置有排风口3;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培育室1外侧的制冷加湿装置4以及与所述制冷加湿装置4连接的供水系统及供冷系统,所述制冷加湿装置4设置有送风口5、若干回风口6以及若干新风口7,若干所述布风管2连接于所述送风口5,所述培育室1与所述回风口6相连通。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出风口将制冷加湿到培育室1需求温湿度的新风与回风的混合后送往培育室1;新风从制冷加湿装置4的新风口7进入制冷加湿装置4后降温与加湿,培育室1内高温回风从制冷加湿装置4的回风口6进入制冷加湿装置4内,经过降温加湿后与降温加湿的新风汇合后经过送风口5输送至布风管2,将风送往培育室1;通过将新风与回风根据其现有的温湿度条件分别进行处理后混合输送至培育室1,有效避免两部分能量不同的风同时处理导致处理过度造成的能量浪费。

参阅附图2,所述制冷加湿装置4包括壳体8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8内的风机;所述壳体8的周侧设置有回风口6以及新风口7,所述壳体8的顶部设置有送风口5;所述壳体8的回风口6与所述风机之间设置有与所述供水系统连接的降温组件,所述壳体8的新风口7与所述风机之间设置有与所述供水系统连接的加湿组件;新风从新风口7进入壳体8后经过加湿组件进行加湿降温,培育室1内的高温回风从回风口6进入壳体8,先经过降温装置进行降温,并与降温加湿后的新风汇合后经过送风口5输送至培育室1。

所述降温组件包括自壳体8沿风机的方向依序设置的表冷器9以及与所述供水系统连接喷淋管10;所述表冷器9通过管道与所述供冷系统连接,所述喷淋管10设置有雾化喷头12;所述供冷系统包括用于根据培育室1温度调节制冷量的水冷热泵机组11,所述水冷热泵机组11与所述表冷器9之间连接有用于输送冷冻水的送水管以及用于回收冷冻水的回水管;培育室1内的高温回风先经过的表冷器9进行降温,降温后通过雾化喷头12喷出的水雾进行加湿,并与降温加湿后的新风汇合后经过装置的送风风道送往培育房;采用水冷热泵机组11根据培育室1需求的温湿度及回风的温湿度,控制制冷产生冷水的温度,制冷产生的冷水通过管道送往表冷器9中,为回风降温,降温后的冷水通过回水管道进入水冷热泵机组11继续进行制冷;通过设置水冷热泵机组11对回风进行降温制冷,先经过表冷器9进行预冷,为回风进行充分降温,降低回风中因培育室1产生的热量,再经过喷淋加湿,从而达到培育养殖所需的温湿度,避免回风因除湿降温过度后又进行再热加湿的能量浪费。

所述加湿组件包括湿膜层13以及设置于所述湿膜层13的分水盘14,所述分水盘14通过管道与所述供水系统连接;其中,湿膜层13可由若干层湿膜材料组成,水通过分水盘14底部的喷淋孔为湿膜提供湿量与冷量,供新风的制冷与加湿;新风经过湿膜,在湿膜中进行降温与加湿,降温后经过通过雾化喷头12喷出的水雾进行继续加湿。

所述供水系统包括用于供水的补水口15、通过管道与所述补水口15连接的蓄水池16以及通过管道与所述补水口15连接的柱塞泵17;所述分水盘14通过管道与所述蓄水池16相接,所述喷淋管10通过管道与所述柱塞泵17连接;自来水经过补水口15分两路进入管道,一路通过柱塞泵17加压后进入喷淋管10,通过雾化喷出水雾为回风降温加湿,另一路流入蓄水池16,为蓄水池16补水进入湿膜的分水盘14。

所述蓄水池16内设置有于杀菌的杀菌模块、用于水软化的过滤模块以及用于磁化的磁性模块;使得存储于蓄水池16中水进行水软化、杀菌、磁化过滤后再与新风进行降温湿化反应,优化了培育室1内的培育环境,有助于培育作物的生长,其中磁性模块、杀菌模块以及过滤模块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现有的不用过滤装置进行替换使用。

所述制冷加湿装置4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蓄水池16连接的接水盘;新风制冷加湿后剩余的水分流入到接水盘中收集,接水盘中收集的冷冻水再经过管道回到蓄水池16中进行软化、杀菌、磁化过滤处理,经过水处理后的冷水循环进入到水冷热泵进行继续制冷;通过将水进行回收利用,并进入蓄水池16进行软化杀菌等水处理,有效保证了制冷加湿装置4中水的清洁度,实现了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所述壳体8的四周侧分别设置有两个回风口6以及两个新风口7,两个所述新风口7为对称设置,两个所述回风口6为对称设置,使得新风的进一步与喷淋管10的喷雾接触加湿以及更好的与回风进行混合提高降温湿化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