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滴轮排线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81127发布日期:2020-05-26 17:07阅读:13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滴轮排线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线柱,尤其涉及一种水滴轮排线柱。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水滴轮排线柱上设置的导轴的位置,是由排线柱自身的形状决定的;现有技术中排线柱的导轴定位部均位于排线柱的上部,导轴插置于导轴定位部内后安装于水滴轮的内部,来复线轴套筒插置于排线柱的中部后安装于水滴轮的内部,因此现有技术中排线柱的导轴位于来复线轴套筒的上方,导轴与来复线轴套筒相互配合对水滴轮内的排线柱进行定位。

水滴轮内线杯上的线通过排线柱的出线环进行出线,现有技术中线杯上的线在上满杯和空杯状态之间的角度约为11度,并且线杯不能倒转,一旦倒转以后,线必定会与排线柱摩擦。此外,水滴轮在放线时由于线杯上的线受到的离心力过大,线杯的转速与出线速度不成正比,水滴轮做缓速调节后,若缓速调节的过大则刹车产生的阻力大,线抛不远;若缓速调节的小则刹车产生的阻力小,线在出线环的出线口内堆积,由于现有技术中排线柱的导轴位于来复线轴套筒的上方,使得排线柱与线杯之间的空间较小,线在出线时容易碰到排线柱的导轴后出现乱线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滴轮排线柱。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滴轮排线柱,包括水滴轮主体;水滴轮主体的内部设置有来复线轴套管,还包括排线柱、导轴;排线柱包括排线柱主体、连接部、出线部、导轴定位部,排线柱主体上开设有通孔,来复线轴套管插置于通孔内;排线柱主体的左部开设有放置孔;

出线部固定设置于排线柱主体的上侧,出线部通过连接部与排线柱主体相连接;出线部内固定设置有出线环;导轴定位部固定设置于排线柱主体的下侧或左侧或右侧,导轴定位部上开设有导轴孔,导轴穿过导轴孔后设置于水滴轮主体内。

进一步地、出线环内开设有喇叭形开口。

进一步地、来复线轴套管的内部插置有来复线轴;排线柱主体的放置孔内插置有来复线轴销,来复线轴销的定位部位于来复线轴的线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排线柱与现有技术中的排线柱具有不同的形状,通过将导轴定位部设置在排线柱的下侧或左侧或右侧从而改变了导轴相对于来复线轴套管的位置,在保证强度及定位的情况下,将导轴从现有技术中的位于来复线轴套管的上方改为位于来复线轴套管的非上方,大大减少了线在出线过程中与排线柱相碰触的情况,不容易出现乱线的情况并减少了线与排线柱之间的磨线机会;并且本实用新型的排线柱的出线部内设置的出线环内开设有喇叭形开口,加大了出线环的内侧开口锥度,有利于将线及时排出,线不易在出线环的出线口内堆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导轴定位部设置于排线柱主体下侧的排线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排线柱在水滴轮主体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为出线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俯视图。

图5为排线柱在水滴轮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导轴定位部设置于排线柱主体左侧的排线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导轴定位部设置于排线柱主体右侧的排线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现有技术的排线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现有技术的排线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现有技术的排线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现有技术的排线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现有技术的出线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现有技术的排线柱在水滴轮主体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俯视图。

图中:1、水滴轮主体;2、线杯;3、来复线轴套管;4、排线柱;5、导轴;6、排线柱主体;7、连接部;8、出线部;9、导轴定位部;10、出线环;11、喇叭形开口;12、导轴孔;13、通孔;14、来复线轴;15、来复线轴销;16、导轴定位部a;17、导轴定位部b;18、导轴定位部c;19、导轴定位部d;20、圆柱形开口;21、螺帽;22、开口挡圈a;23、开口挡圈b;24、放置孔;

a、满杯线上位;b、空杯线下位;c、排线柱左限位;d、排线柱右限位;e、来复线轴中心与本实用新型出线环的最近距离;f、来复线轴中心与现有技术出线环的最近距离;

α、本实用新型中线杯上的线在上满杯和空杯状态之间的角度;β、本实用新型的排线柱最大出线角度;γ、现有技术中线杯上的线在上满杯和空杯状态之间的角度;δ、现有技术的排线柱最大出线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水滴轮排线柱,包括水滴轮主体1;水滴轮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来复线轴套管3,还包括排线柱4、导轴5;排线柱4包括排线柱主体6、连接部7、出线部8、导轴定位部9,排线柱主体6上开设有通孔13,来复线轴套管3插置于通孔13内;排线柱主体6的左部开设有放置孔24;

出线部8固定设置于排线柱主体6的上侧,出线部8通过连接部7与排线柱主体6相连接。出线部8内固定设置有出线环10,如图3所示,出线环10内开设有喇叭形开口11。

如图1、6、7所示,导轴定位部9固定设置于排线柱主体6的下侧或左侧或右侧;当导轴定位部9固定设置于排线柱主体6的右侧时,导轴定位部9不能超过连接部7的上平面,避免对出线造成影响。导轴定位部9上开设有导轴孔12,导轴5穿过导轴孔12后设置于水滴轮主体1内;由于在本实用新型中导轴定位部9位于排线柱主体6的非上侧,因此其内部的导轴5位于来复线轴套管3的非上侧。

如图5所示,现有技术中,在水滴轮主体内,来复线轴套管穿过排线柱主体上的通孔后安装在水滴轮主体内;来复线轴插置于来复线轴套管内,并且在开口一端用开口挡圈a22固定,来复线轴被来复线轴套管固定住,使得来复线轴只能做旋转运动。来复线轴套管的两端分别通过开口挡圈a22、开口挡圈b23固定于水滴轮主体上,来复线轴套管相对于水滴轮主体不能运动。导轴穿过排线柱的导轴孔后安装在水滴轮主体的内部,导轴与来复线轴套管共同配合对排线柱进行定位,使排线柱不能旋转,只能沿着来复线轴的轴线做往复运动。

排线柱主体6的放置孔24内插置有来复线轴销15,来复线轴销15的外侧设置有螺帽21,螺帽21与放置孔24的外螺纹相啮合对放置孔24内插置的来复线轴销15进行固定;来复线轴销15的定位部位于来复线轴14的线槽内。来复线轴14旋转,带动来复线轴销15沿来复线轴14的轴向往复移动,从而带动排线柱4沿来复线轴14的轴向在排线柱左限位c与排线柱右限位d之间做往复移动。

并且如图6-12所示,现有技术中排线柱的导轴定位部均位于排线柱的上侧,导轴定位部内部插置的导轴位于来复线轴套管的上侧,使得安装了现有技术排线柱的水滴轮主体内部的线杯上的线在上满杯和空杯状态之间的角度γ约为11度,如图11所示,排线柱与线杯之间的线的容纳空间较小,在水滴轮放线时线容易与排线柱接触发生摩擦,且线杯不能倒转,线杯一旦倒转后,线必定会与排线柱相摩擦;此外,由于现有技术的排线柱与来复线轴中心的最近距离f不超过5.5mm,使得排线柱与线杯上的线处于两端的极限位置时,会形成一个夹角δ,δ约为24度,如图12所示。

而本实用新型的排线柱4的导轴定位部9位于排线柱的下侧或左侧或右侧,即位于排线柱的非上侧,导轴定位部9内部插置的导轴5位于来复线轴套管3的非上侧,使得安装了本实用新型排线柱4的水滴轮主体内部的线杯上的线在上满杯和空杯状态之间的角度α约为38度,如图2所示,并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排线柱4与来复线轴中心的最近距离e超过5.6mm,使得排线柱与线杯上的线处于两端的极限位置时,会形成一个夹角β,β约为22度,如图4所示。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排线柱通过将导轴定位部9将导轴设置于排线柱的非上侧,使得α大于γ,增大了排线柱4与线杯2之间的线的容纳空间,使得线在满杯和空杯状态下都不会碰到导轴,更不会碰到导轴定位部9;

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排线柱的水滴轮具有更高的容错率,如果在放线过程中放线速度过快,出现线杯倒转,因本实用新型的排线柱的导轴定位部9及导轴5设置于排线柱4的非上侧,故大大减少了线在出线过程中与排线柱4相碰触的情况,不容易出现乱线、炸线的情况并减少了线与排线柱4之间的磨线机会。并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排线柱4的总长与现有技术相比更长,排线柱的来复线轴中心与出线环的最近距离e超过5.6mm,e大于现有技术中排线柱来复线轴中心与出线环的最近距离f,使得当排线柱处于两端极限位置(排线柱左限位c、排线柱右限位d)时,而线在线杯上也正好处于与排线柱相反的极限位置时,本实用新型的排线柱最大出线角度β小于现有技术的排线柱最大出线角度δ;因为本实用新型中排线柱4的导轴定位部9位于排线柱的非上侧,故线杯上的线在出线时不会与导轴及排线柱相碰触,且排线柱4的出线角度越小,水滴轮的出线越顺畅,故使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排线柱4的水滴轮出线更顺畅,线与导轴、排线柱及出线环10之间的出线摩擦越小。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排线柱的出线部8内设置的出线环10内开设有喇叭形开口11,而现有技术中的出线环10的开口均为直形开口20,水滴轮在放线时由于缓速调节时有误差,线不可避免地在出线环的出线口内堆结,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喇叭形开口11加大了出线环的内侧开口锥度,有利于将线及时排出。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排线柱4具有不同的形状,通过将导轴定位部9设置在排线柱主体6的下侧、左侧或右侧从而改变了导轴5相对于来复线轴套管3的位置,在保证强度及定位的情况下,将导轴5从现有技术中的位于来复线轴套管3的上方改为位于来复线轴套管3的非上方,这样设置的导轴5使得线在出线环的出线口内堆结,线也不会碰到排线柱的导轴5,减少了乱线几率;并且本实用新型的排线柱的出线部8内设置的出线环10内开设有喇叭形开口11,加大了出线环的内侧开口锥度,有利于将线及时排出,线不易在出线环的出线口内堆结;本实用新型的排线柱与现有技术相比e加长,δ变小,水滴轮抛线更顺滑。

上述实施方式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