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局部地形控返盐的滨海盐碱地绿化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07376发布日期:2020-08-28 15:05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局部地形控返盐的滨海盐碱地绿化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盐碱地绿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局部地形控返盐的滨海盐碱地绿化结构,尤其适用于滨海地区中度及中度以上的盐渍化土壤绿化。



背景技术:

滨海地区盐碱地主要特点是土壤粘重板结,通透性差,含盐量高,主要以氯化钠盐为主,通过淡水洗盐很难达到目的。此外,由于蒸发量大、地下水矿化度高和地下水位高是形成滨海盐碱地的根源,最终导致土壤盐分高、土壤结构与肥力差。因此要想在盐碱地中绿化,就要充分利用好水盐运动规律,控制返盐。那么,局部地形的处理是目前最经济与最便捷的方式。

目前,治理盐碱地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采用化学改良剂,其结果可以达到临时的改良效果,特别是返盐季节时还特别有效,但往往治标不治本;而通过铺设隔盐层的技术措施来打断土壤毛管水的向上运移,是从水盐运动规律进行了考虑,但是结构过于简单且长期控盐效果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利用局部地形控返盐的滨海盐碱地绿化结构,从水盐运动规律出发,通过局部抬高地势远离地下水,采用收集雨水或灌溉用水缓慢渗透洗盐、集中排盐、隔盐层、排盐暗管和土壤改良等措施组建一种综合配套体系,从而打断返盐的可能性,达到抑制土壤表层积盐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利用局部地形控返盐的滨海盐碱地绿化结构,包括设置在原盐碱土层地表面上的堆筑地形,所述堆筑地形的横断面上间隔设有雨水收集沟,所述堆筑地形上种植有乔灌木,所述雨水收集沟内种植有地被植物,所述原盐碱土层地表面与堆筑地形之间铺设有碎石隔离层,所述碎石隔离层上铺设有土工布层,所述堆筑地形下方的原盐碱土层底部设有横向管网,所述横向管网与碎石隔离层之间纵向设有控盐柱,所述控盐柱与所述横向管网相连通,所述控盐柱由开放的pvc管以及设置在pvc管内填充的砂层。

优选地,所述堆筑地形凸出地表面60cm~100cm。

优选地,所述雨水收集沟每间隔2~4排树设置一道;所述雨水收集沟整体呈锅底型,宽度约为1米,深度在30cm~50cm之间。

优选地,所述碎石隔离层的铺设厚度为15~20cm,所述土工布层的铺设厚度为0.5~1mm。

优选地,所述pvc管的直径约为10cm,长度达到设置地点的临界水位点,设置密度为间隔5~10米一根。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降雨或灌溉时收集雨水,达到缓慢下渗洗盐或控制返盐的目的,使更换客土或改良后的种植土保持良好的理化性状,通过控盐柱及横向管网避免了在地下水位高时土壤盐分进入客土层的难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更换客土种植大规格乔灌木后,利于雨季或灌溉时能够最大程度的促进滨海盐碱地中水分的单向向下运移并及时将淋洗的盐水排出,避免更换客土被盐害,促进土壤洗盐。在春秋季返盐高峰期时,能抑制土壤水分上移从而抑制土壤返盐,保证为长期种植在滨海盐碱地的乔灌木提供一个良好的微区生长环境,确保植物的成活与生长。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利用局部地形控返盐的滨海盐碱地绿化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利用局部地形控返盐的滨海盐碱地绿化结构,其主要由堆筑地形、雨水收集式种植、隔盐层、控盐柱等组成。具体地,所述滨海盐碱地绿化结构包括设置在原盐碱土层1地表面上的堆筑地形2,所述堆筑地形2的横断面上间隔设有雨水收集沟3,所述堆筑地形2上种植有乔灌木,所述雨水收集沟3内种植有地被植物,所述原盐碱土层1地表面与堆筑地形2之间铺设有碎石隔离层5,所述碎石隔离层5上铺设有土工布层4,所述堆筑地形2下方的原盐碱土层1底部设有横向管网7,所述横向管网7与碎石隔离层5之间纵向设有控盐柱6,所述控盐柱6与所述横向管网7相连通,所述控盐柱6由开放的pvc管以及设置在pvc管内填充的砂层。

如图1所示,在原盐碱土层1地表面上设置堆筑地形2。优选地,所述堆筑地形2凸出地表面60cm~100cm,地形土采用客土或通过改良后达到绿化种植的种植土堆筑,所述堆筑地形2上种植有乔灌木。优选地,所述雨水收集沟3每间隔2~4排树设置一道;所述雨水收集沟3整体呈锅底型,宽度约为1米,深度在30cm~50cm之间。所述雨水收集沟3内种植有地被植物,雨季时能良好收集雨水并缓慢下渗。

在堆筑地形2之间,原盐碱土层1的表面铺设15~20cm的碎石隔离层5,其上铺设0.5~1mm的土工布层4作为过滤层,以控制原土壤盐分上返盐害客土层,从而达到减少表层土壤积盐的效果。

如图1所示,所述横向管网7与碎石隔离层5之间纵向设有控盐柱6,所述控盐柱6与所述横向管网7相连通,所述控盐柱6由开放的pvc管以及设置在pvc管内填充的砂层。优选地,所述pvc管的直径约为10cm,长度达到设置地点的临界水位点,设置密度为间隔5~10米一根。横向管网7可与市政管网连通。控盐柱6的主要作用在于当水位上涨时,水返至隔盐层时可通过控盐柱6回流进入横向管网而排到市政管网,避免水下水位浸泡隔盐层。

本实用新型从水盐运动规律出发,通过局部抬高地势远离地下水,采用收集雨水或灌溉用水缓慢渗透洗盐、集中排盐、隔盐层、排盐暗管和土壤改良等措施组建一种综合配套体系,从而打断返盐的可能性,达到抑制土壤表层积盐的效果。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利用局部地形控返盐的滨海盐碱地绿化结构可参照如下步骤进行设置:

a、在原盐碱土层1的地下构建横向管网7,位置位于临界水位处,并与市政管网相连或排到绿化区域外;

b、在横向管网7上纵向连接pvc管,下连接横向管网7,上至地面,pvc管每间隔5~10米设置一根,pvc管内填充砂层;

c、在原盐碱土层1的表面铺设15~20cm厚的碎石隔离层5,且pvc管上端达到碎石隔离层5,之后在所述碎石隔离层5上铺设0.5~1mm厚的土工布层4;

d、在原盐碱土层1的地表面做高60cm~100cm的堆筑地形2,堆筑地形2采用的地形土采用客土或通过改良达到绿化种植要求的种植土堆筑,并在堆筑地形2上种植乔灌木;

e、在堆筑地形2的横断面上,每隔一段筑成凹形的雨水收集沟3,所述雨水收集沟3每间隔2~4排树设置一道;所述雨水收集沟3整体呈锅底型,宽度约为1米,深度在30cm~50cm之间;之后在雨水收集沟3内种植地被植物形成景观带。

本实用新型通过降雨或灌溉时收集雨水,达到缓慢下渗洗盐或控制返盐的目的,使更换客土或改良后的种植土保持良好的理化性状,通过控盐柱及横向管网避免了在地下水位高时土壤盐分进入客土层的难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更换客土种植大规格乔灌木后,利于雨季或灌溉时能够最大程度的促进滨海盐碱地中水分的单向向下运移并及时将淋洗的盐水排出,避免更换客土被盐害,促进土壤洗盐。在春秋季返盐高峰期时,能抑制土壤水分上移从而抑制土壤返盐,保证为长期种植在滨海盐碱地的乔灌木提供一个良好的微区生长环境,确保植物的成活与生长。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