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设施土壤土传病害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708678发布日期:2020-08-05 00:53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治设施土壤土传病害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土壤消毒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防治设施土壤土传病害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我国设施农业蓬勃发展,日光温室面积逐年增加,日光温室周年生产、见效快、效益稳、产出高等优势特点逐渐被农民青睐,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日光温室生产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方面之一。这种土地集约化生产方式,不仅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而且在许多地区己成为支柱产业,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但由于温室蔬菜栽培种类单一,再加上其特殊的环境条件及管理方式,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出现了蔬菜土传病害严重发生、蔬菜产量减少、品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地威胁着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和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农作物得以连作、单作、周年生产,这虽然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的产出,但同时也使一些土传病害对温室生产的损害更加突出,温室土传病害严重影响日光温室产业发展。目前所采取防治温室土传病害技术方法有:(1)土壤消毒法:通过向土壤中施用化学药剂,以杀灭土壤中病菌、线虫及其它有害生物的方法。目前土壤消毒主要采用的药剂是:氯化苦、棉隆、威百亩、石灰氮、多菌灵等。长期使用化学药剂会使土壤中化学药剂残留增加、污染土壤环境和地下水、农产品难以得到保障。(2)客土法:通过采取人工或机械方式将含有大量土传病害土壤更换成无病原菌土壤的方法。此方法劳动量大,更换成本高。(3)嫁接栽培法:通过将栽培作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作物的茎或根的方法,起到增强植株抗病性,客服土传病害发生的方法。嫁接技术操作要求高,操作复杂,且嫁接苗抗病性受到嫁接砧木和嫁接苗的影响,抗病性不稳定。(4)轮作法:通过与病原菌非寄主植物的轮作,土壤中的病原菌数可得到显著减少。轮作法轮作时间较长,一般都在3-5年,影响农户经济效益,轮作效果见效慢,周期长。(5)化学药剂防治法:通过采用喷雾或灌根的方式施用化学农药达到防治土传病害的方法。长期使用化学药剂会使土壤或农产品中化学农药残留增加、污染土壤环境和农产品、使土壤中病菌产生抗药性。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土壤消毒法、客土法、嫁接栽培法、轮作法、化学防治法都是土传病害病原菌累积到一定程度严重危害作物生产所采取的方法,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和土壤消毒法化学药剂会使土壤或农产品中化学农药残留增加、污染土壤环境和农产品、使土壤中病菌产生抗药性,防治成本逐年增加;客土法劳动量较大,防治成本高;轮作法时间周期长、轮作效果慢、影响农户经济效益;嫁接栽培法技术要求高而复杂,可操作性差、防治效果受砧木影响,抗病性不稳定等特点,目前采取的防治措施往往都是在土传病害发生危害严重时后被动的“治”,难以做到在土传病害发生前主动的“防”,没有从根本上降低土壤土传病菌的菌源数量,形成温室土传病害不断发生,并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始终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技术实现要素: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在设施土壤上进行三膜覆盖,同时使用20%辣根素对设施土壤进行消毒灭菌的设施土壤土传病害防治方法,该方法不仅简便高效,而且可以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实现对土传病害预防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治设施土壤土传病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设施土壤预处理:移栽前或收获后,清除设施内上茬种植作物的枯枝落叶及病株残体,将枯枝落叶及病株残体移出温室焚烧深埋;s2、将大棚棚膜覆在温室顶部,但不全部拉下;s3、翻地:用小型旋耕机深翻土壤30cm,将土壤打碎,南北向开沟起陇,沟宽50cm,垄宽70cm,垄高不低于20cm;将陇与陇连同,形成“山”字型水渠,每隔三沟四垄,打一渠埂,形成灌溉小单元;s4、对设施土壤进行覆膜和施药,用黑塑料薄膜覆盖陇面,沟与沟之间黑塑料薄膜不覆盖,用少量土压好黑塑料薄膜边缘,留有空隙,进行大水漫灌,随水灌溉土壤消毒剂;待沟中水全部渗入土壤,白色薄膜覆盖陇上,白色薄膜与白色薄膜之间重叠10cm处用土压好形成密闭环境,将设施温室的大棚棚膜拉下,形成棚室密闭环境;三膜闷地时间为6月20日—7月30日之间,至少20d;s5、向设施土壤中浇水;s6、栽种前将覆盖在设施土壤上的两层地膜收掉,打开大棚棚膜的通风口。进一步的,步骤s2中的大棚棚膜选用pvc材质、pe材质、eva材质中的任一种,大棚棚膜厚度0.08—0.12mm,宽度8-12米。进一步的,步骤s4中的黑塑料薄膜厚度为0.008—0.02mm,宽度100cm。进一步的,步骤s4中所述的土壤消毒剂为20%辣根素。进一步的,所述20%辣根素的灌溉量为5l/亩,灌水量为3m3/亩。进一步的,所述白色薄膜的厚度为0.08—0.12mm,宽度为8-12米。进一步的,步骤s5向设施土壤中浇水的具体操作为:自西向东浇水,待3沟水灌满,分别将已灌满的沟封死,然后打开渠埂,开始灌溉下一个3沟4垄的灌溉小单元,依次类推。进一步的,步骤s6收掉地膜的顺序为:先将白色薄膜去掉,再将黑塑料薄膜去掉,闷棚2-3天后,再将大棚棚膜的通风口打开。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中通过采用三膜覆盖+辣根素的方法对设施土壤土传病害进行防治,相较于客土法,极大地减少劳动力,具有稳定性、省时简便的优点;2、本发明中在设施土壤的地表覆盖黑塑料薄膜,由于黑色具有吸热作用,可以提高地温;黑塑料薄膜上再覆盖白色薄膜,白色可以保证阳光的通透性,穿透力;温室顶部的大棚棚膜可以提升设施棚内温度,通过提高棚内温度,从而带动地温升高,中午空气温度可以达到50-60℃以上,通过高温结合辣根素,对土壤进行双重的消毒灭菌,从而提高温室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3、本发明中的设施土壤土传病害防治方法主要致病菌真菌和细菌平均灭杀率在70.59%以上,对真菌病害中腐霉、曲霉、镰刀菌、青霉都在灭杀效果在80%以上,能够有效预防土传病害,减少后期农药使用频率和使用量,有效保护土壤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4、本发明中利用夏季温室休棚期有效降低轮作导致的经济效益损失,解决通过嫁接技术和客土等防治措施导致成本增加问题,解决土传病害防治成本高的问题,成本低,见效快,提高温室作物生产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中翻地后垄与垄之间形成的水渠和灌溉小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中三膜覆盖陇面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水流方向;2-垄;3-沟;4-黑塑料薄膜;5-白色薄膜;6-大棚棚膜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一:参照附图1-2所示,该实施例在吐鲁番市农业示范园区温室生产基地进行,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设施土壤预处理:移栽前或收获后,清除设施内上茬种植作物的枯枝落叶及病株残体,将枯枝落叶及病株残体移出温室焚烧深埋;s2、将大棚棚膜6覆在温室顶部,但不全部拉下;所述大棚棚膜选用pvc材质,大棚棚膜厚度为0.1mm,宽度10米;s3、翻地:用小型旋耕机深翻土壤30cm,将土壤打碎,南北向开沟3,起陇2,沟3宽50cm,垄2宽70cm,垄2高25cm;将陇2与陇2连同,形成“山”字型水渠,每隔三沟四垄,打一渠埂,形成灌溉小单元;如附图1所示;s4、对设施土壤进行覆膜和施药:用厚度为0.01mm,宽度100cm的黑塑料薄膜4覆盖陇面,沟与沟之间黑塑料薄膜不覆盖,用少量土压好黑塑料薄膜边缘,留有空隙,进行大水漫灌,随水灌溉土壤消毒剂;所述消毒剂为20%辣根素,按照5l/亩的灌溉量进行灌溉,同时灌水量为3m3/亩;待沟中水全部渗入土壤,用厚度为0.1mm,宽度为10米白色薄膜5覆盖陇上,白色薄膜5与白色薄膜5之间重叠10cm处用土压好形成密闭环境,将设施地温室的大棚棚膜6拉下,形成棚室密闭环境;如附图2所示。三膜闷地时间为7月1日—7月25日;s5、在6月25日-6月30日之间向设施土壤中浇水:自西向东浇水,待3沟水灌满,分别将已灌满的沟封死,然后打开渠埂,开始灌溉下一个3沟4垄的灌溉小单元,依次类推;s6、高温闷棚结束后,先将实施地上覆盖的白色薄膜5去掉,再将黑塑料薄膜4去掉,闷棚3天后,再将大棚棚膜6的通风口打开。为了验证本发明中防治设施土壤土传病害的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的进步,申请人还进行了以下实施例2-4中的对比实验。实施例二:该实施例中土壤消毒剂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在翻地时将其撒施在土壤中,覆膜方式以及其他操作与实施例一中均相同。实施例三:该实施例中不使用任何土壤消毒剂,覆膜方式以及其他操作与实施例一中均相同。实施例四:该实施例中只做设施地预处理、用大棚棚膜将温室密闭和翻地操作,不做任何后续处理,且设施地预处理、用大棚棚膜将温室密闭和翻地操作与实施例一中相同。进一步的,对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的土壤进行取样;具体的,在对设施地土壤进行处理前后分别进行取样,采用五点取样法,在每个样方内,用直径3cm的土钻采用多点混合取样法取0~30cm土层的土壤土样,3次重复均匀,放入4℃冰箱里保存。进一步的,制备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培养基,用来检验土壤处理前后对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具体的,细菌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5g,琼脂15~20g,蒸馏水1000ml,ph值7.0~7.2。按一定体积称取牛肉膏,加热溶解于蒸馏水中,再加入蛋白胨nacl,琼脂,溶解后消毒灭菌备用。真菌采用pda培养基培养:新鲜马铃薯200g,蔗糖10g,水1000ml,琼脂15~20ml,ph值自然。按一定体积把马铃薯洗净去皮,取200g切成小块,加水1000ml,煮沸半小时后,补足水分。在滤液中加入琼脂、蔗糖,煮沸溶解后消毒灭菌备用。使用前将以灭菌的乳酸加入到溶化的pda培养基,主要目的为抑制细菌生长,用量为每1000mlpda培养基加3ml乳酸。放线菌采用高氏一号培养基培养:可溶性淀粉20g,kno3l.0g,k2hpo4·3h2o0.5g,mgso4·7h2o0.5g,nacl0.5g,feso40.0lg蒸馏水1000ml,琼脂20g,ph7.2~7.4,溶解后消毒灭菌备用。使用前加入灭菌的重铬酸钾(0.08g/ml)到溶化的高氏一号培养基中,主要目的抑制细菌生长,用量为每1000ml高氏一号培养基加1ml重铬酸钾。进一步的,制备土壤样品的浸提液;具体的,将土壤样品按不同处理各称取10g放入90ml无菌水中,放在恒温摇床(28℃)上摇15min,转速为120r/min。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上配制成浓度为10-1~10-4的土壤悬浮液,用0.1ml移液枪吸取0.1ml不同浓度的土壤悬浮液滴到培养基表面,细菌用浓度为10-4g/ml的土壤悬浮液,真菌用浓度为10-1g/ml的土壤悬浮液,放线菌用10-3g/ml的土壤悬浮液,放入恒温培养箱内(28℃)培养,细菌培养1~2d,真菌培养2~3d,放线菌培养5~7d。待各培养基上长出均匀菌落时计数记录。进一步的,微生物的数量计算按照以下公式计算:每克干土壤中菌落形成单位=3次重复的平均菌落数×稀释倍数×100/每10g土壤质量;药剂对多种土壤微生物杀灭效果根据对照区和处理区处理前后微生物菌落数量的变化,计算各处理相对防效,公式如下:相对防治效果(%)=〔1-(处理区防治后菌落数×对照区防治前菌落数)/(处理区防治前菌落数×对照区防治后菌落数)〕×100;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测定。根据以上验证操作,对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三次取得的土壤土样,在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培养基上分别形成的菌落单元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表3所示。表1不同处理土壤在真菌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单元统计表表2不同处理土壤在细菌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单元统计表表3不同处理土壤在放线菌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单元统计表从表1、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细菌、真菌还是放线菌,采用本发明中的方法进行处理后,土壤中的菌落数量都大大减少了,说明本发明中设施土壤土传病害的防治方法可以对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起到有效的灭杀作用。结合表1、表2和表3,对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不同的处理方法对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灭杀效果进行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表4不同处理对土壤中不同种群微生物相对灭杀效果(%)处理(以667m2)真菌细菌放线菌实施例一84.8871.355.6实施例二64.1353.749.2实施例三45.231.322.7从表4中可以看出,通过三膜覆盖+20%辣根素5l的方法,防治土壤中真菌、细菌、放线菌灭杀效果都在50%以上,对土壤中微生物平均灭杀效果在70.59%,均高于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中的灭杀效果,说明本发明中的防止设施地土传病害的方法对于土传病害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