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食用菌菌棒的制作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36046发布日期:2020-08-14 16:00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食品菌培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芦苇食用菌菌棒的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食用菌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保健药用价值也很高。早在东汉末年的一部药书专著《神农百草经》就提出了经常食用菌类可使人“益智开心”、“坚筋骨”、“好颜色”,并有“意气不饥,延年轻身”的奇妙功用。宋代陈仁玉的《菌谱》、元代的《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都记载有菌类的营养、滋补和保健价值,尤其是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也提出了常用菌类有“润肺保肝、滋阴养胃、益气和血、补脑强心”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食用菌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如多糖、三萜、嘌呤、甾体等,能促进和调控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随着食用菌的需求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或个人开始种植食用菌。而现在食用菌种植模式基本上是散户式的,规模小,管理落后,产量受气候影响大,这种模式难以在技术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而食用菌加工原料缺口问题还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存在。为了在保证质量了前提下提高食用菌的产量,我司开发一种新的培育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芦苇食用菌菌棒的制作工艺,该制作工艺培育的鲜菌质量好,产量高,生产过程环保,可成规模推广使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芦苇食用菌菌棒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原料准备:准备芦苇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的培养料,包括芦苇颗粒和辅料;

s2、场地准备:根据芦苇食用菌生发发育过程准备原料储备场地、拌料与装袋场地、灭菌场地、接种场地及发菌场地;

s3、拌料:将培养料按照芦苇颗粒95%、辅料4%、石灰1%的比例混合搅拌,并加入适量水;

s4、装袋:将搅拌好的培养料装袋;

s5、灭菌:利用常压灭菌法对s4中的料袋进行灭菌;

s6、接种:在无菌环境下,将固体菌种或液体菌种接入菌棒;

s7、发菌:保证发菌场所干净、干燥、通风、适温,控制场所温湿度、光照及空气,使菌丝长满整个菌棒。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如下:

1、上述方案中,s1中的辅料包括麦麸、麸皮、、玉米粉、米糠、石灰。

2、上述方案中,所述步骤s3中拌料的具有步骤如下:

s31、拌料前先将拌料场地打扫干净:先用1%的石灰水提前浸泡一夜;

s32、石灰或石膏如有小碎块可先过筛一次,粉状最好;

s33、拌料时按配方比例,先将主料滩铺在场地上,而后将辅料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再将混匀后的辅料撒入主料上,并用木锹混合均匀;

s34、最后按料水比加水,加水后再用铁锹上下翻匀,然后用拌料机将料搅拌二次即可。

3、上述方案中,所述步骤s3中料水分比例的判断方法为:用手抓一把料用大力攥,发现手指间有溢水出现,其料水比属正常范围。

4、上述方案中,所述步骤s4中装袋要在拌料后马上开始,而且在6小时之内装完。

5、上述方案中,所述步骤s5中灭菌方法为:将灭菌场所打扫干净,再将已装满料袋的塑料筐一层一层摆好,利用常压小锅炉灭菌,一次可灭菌5000~10000棒。

6、上述方案中,所述步骤s6中接种方法可分为接种室接种、接种箱接种和接种帐接种。

7、上述方案中,所述步骤s7中发菌时菌棒的摆放方法如下:在夏季高温季节发菌,菌棒要单排摆放,每排可放3~5层,也可井字摆放;在冬季生产菌棒时,菌棒根据菌棒发满后就地直接直接出菇或移至出菇场所出菇的不同情况,每排可摆放菌棒5~8层或5~6层。

8、上述方案中,所述排距以温度高低而定,菌棒内的温度比空气中的温度高5℃以上。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发明芦苇食用菌菌棒的制作工艺,其使用芦苇粉碎颗粒作为芦苇菌菌基进行食用菌的培育生产和加工,可培育胶状磷伞菇、春生田头菇、大球盖菇等食用菌,鲜菌可用于直接销售或再次深加工生产,而芦苇菌渣可全部用于生物质有机肥加工后对外销售,整个生产过程环保无害,且生产的产品可百分之百利用,完全不浪费;该制作工艺培育的鲜菌质量好,产量高,生产过程环保,可成规模推广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一种芦苇食用菌菌棒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原料准备:准备芦苇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的培养料,包括芦苇颗粒和辅料;由于芦苇食用菌其生长发育所需全部营养物质来自培养料,为此,原料的好坏及营养多少,它直接影响到其生物学效率。

芦苇颗粒:用芦苇颗粒为培养料栽培各种食用菌之所以能获得高产,究其原因为:①芦苇颗粒营养丰富全面,不但含有丰富的碳源例如:木质素和纤维素,而且还含有丰富的氮素,其c/n(碳氮比)也非常适合菇类的生长发育;②由于芦苇颗粒特殊的形状而透气性较好;③芦苇颗粒含有大量的渣叶,拌料后可容纳大量水份和氧气,能满足出菇时对培养料含水量的要求而获得高产。

辅料:在培养料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对整个培养料的营养起着重要调节与平衡作用的原料称之为辅料。常用的辅料有麦麸(麸皮)、玉米粉、米糠、石灰等。

s2、场地准备:场地是指芦苇食用菌菌棒整个生产过程所用的场所。栽培食用菌对场地的要求是:地势较高,便于排水和通风;四周环境清洁,远离垃圾场或污染较重企业。场地包括:原料储备场地、拌料与装袋场地、灭菌场地、接种场地、发菌场地。对于一个规模化食用菌场,这些场地的安排布局非常重要。布局合理,不但操作方便,节省工时,而且还可减少菌棒的破损,从而大大降低污染率。对于现有场地我们只能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布局。合理布局的原则是操作方便,减少搬运装卸,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菌袋破损及提高菌棒的成品率。

①原料储备场地:原料储备场地最好选择固定仓库,利用调温自控玻璃棚。

②拌料与装袋场地:拌料场地和装袋场地一般安排同一场地,即拌完料后可就地装袋。场地要求用水泥硬化地面,位置可靠近原料储备场地。需要注意的是,拌料和装袋虽在同一场地但不能同时进行,防免拌料时的粉尘落在塑料袋(菌棒)的表面而导致污染。

③灭菌场地:灭菌场地要适当远离原料储备场地和拌料场地,要求地面一定要硬化并保持干净,周围决不允许有破损菌棒久置。

④接种场地:芦苇食用菌生产对接种场所要求很高。菌棒的杂菌污染率和接种场所有很大关系。好的接种场所是指在自然状态下接种场所及周围环境杂菌浓度很低。

⑤发菌场地:发菌场所对菌棒生产的成功率亦影响很大,在生产中这也是往往被大家忽略的一个问题。清洁干燥通风良好的发菌场所可大幅度降低菌棒的杂菌污染,提高成功率。对发菌场地的要求最重要的两条是:一个是良好的通风条件;一个是场所环境要清洁干燥。

s3、拌料:将培养料按照芦苇颗粒95%、辅料4%、石灰1%的比例混合搅拌,并加入适量水;

①配方:不同的原料栽培食用菌由于自身营养物质含量的差别其产量有所不同。经公司试验实践证明,芦苇颗粒栽培食用菌的主料固然对产量有一定影响,但是对于许多原料而言,添加适量的辅料,做到营养均衡,配方合理,会得到很理想的产量。

②料水比例:很多食用菌生产者对于拌料时的料水比都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培养料的含水量越大,鲜菇的产量越高。因为子实体的含水量均在90%左右,这些水份绝大部分来自培养料,所以认为培养料含水量越大产量越高,特别是芦苇菌的产量更是如此。表面上看很有道理,但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菌棒发菌的质量。培养料含水量过大,由于透气性差菌棒发菌的质量就差,菌丝自然长得不好,出菇时产量当然也不会高。所以,含水量过高不但不会增产,反而会减产。为此拌料时料水比一定要合理。当然拌料时料水比不大不小最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可宁少勿多,宁干勿湿。此外,培养料加水量还应考虑如下原则:一是菌种培养料少加水。二是夏天拌料少加水。三是新料少加水。四是辅料添加量大时少加水。五是芦苇颗粒少时少加水。

③拌料:拌料前先将拌料场地打扫干净。可先用1%的石灰水提前浸泡一夜。石灰或石膏如有小碎块可先过筛一次,粉状最好。拌料时按配方比例,先将主料滩铺在场地上,而后将辅料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再将混匀后的辅料撒入主料上,并用木锹混合均匀。最后按料水比加水。加水后再用铁锹上下翻匀,然后用拌料机将料搅拌二次即可。拌好的料水分大小是否合适,可用手抓一把料用大力攥,发现手指间有溢水出现,其料水比属正常范围。

s4、装袋:将搅拌好的培养料装袋;

①装袋时间:料拌匀后可马上装袋。也有的生产场,将料拌好后不马上装袋,先进行堆积发酵5-7天后再开始装袋。发酵的目地是促使一些杂菌孢子进行萌发,装袋灭菌后更容易将其杀死。本发明采用的培育方法中拌料后马上开始装袋而且要在6小时之内装完,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培养料很容易酸败,使ph值下降到6.5以下。

②塑料袋的选择:目前,在食用菌生产上,熟料栽培食用菌最常用的塑料袋为17cm×35cm×0.04cm的低压高密度聚乙烯,这种塑料袋韧性较好,袋子不易破损,污染率低。如果采用高温高压灭菌应选用相同规格的聚丙烯塑料袋。聚丙烯塑料袋在冬季易破口,生产上较少应用但夏季仍可采用。不管是聚乙烯还是丙稀,如果是机器装袋其规格应为17cm×33cm×0.04cm的一端已封口塑料袋。也可用先扎口一端的筒袋。

③装袋:装袋时一定注意袋内料的松紧度要适中,装得太紧影响透气性发菌慢,装得太松易污染杂菌。在装袋时,发现料中有小木棍、柴草等异物可将其捡出以避免扎破菌袋。同时,采用手工装袋时,应在每人脚下放置一块塑料布,以防地上有小石块而扎破袋的底部。这要注意塑料袋两头一定要用塑料绳绑紧。装好料的塑料袋千万不能随手乱扔或堆积起来。应马上放入塑料框或铁框中,装好一袋放入框内一袋。

s5、灭菌:利用常压灭菌法对s4中的料袋进行灭菌;灭菌是将料袋内的一切生物利用热能杀灭的一个过程。目前我国最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常压灭菌,而高压灭菌应用较少。常压灭菌过去是采用土蒸锅,用土蒸锅灭菌其缺点是装料少,装锅出锅操作不便,料冷却较慢,所以有逐渐淘汰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小锅炉(蒸气发生器)进行菌棒的常压灭菌,这种灭菌方法可节省燃料,操作方便,冷却也快。利用常压小锅炉灭菌的方法如下:先将灭菌场所打扫干净,再将已装满料袋的塑料筐一层一层摆好,一般一次可灭菌5000-10000棒左右。

s6、接种:在无菌环境下,将固体菌种或液体菌种接入菌棒;接种的整个过程都应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能否做到无菌操作是接种成败的关键,也是菌棒能否感染菌的关键。接种方法可分为接种室、接种箱和接种账接种。

①接种室接种:这种接种方法是有条件的菇场规模化生产菌棒最常用的一种接种方法,此方法由于操作方便,接种速度快,有取代利用接种箱传统接种方法的趋势。

②接种箱接种:接种箱接种是我国广大农村一家一户栽培食用菌最常用的接种方法。其缺点是一次接种数量小,操作不便。用接种箱接种其原理和方法同接种室大同小异。

s7、发菌:保证发菌场所干净、干燥、通风、适温,控制场所温湿度、光照及空气,使菌丝长满整个菌棒。

①发菌场所:在室内发菌,可先将室内打扫干净,在新建成的自控调温玻璃大棚作为发菌场所,关键是要通风干燥。

②搬运:接种完毕后,将接好种的菌棒及时运到发菌室或发菌大棚。还要将接种室或接种箱全面打扫干净。接种室最好用墩布清洁一遍,接种箱可用湿毛巾擦一遍。千万将掉在地上或箱内的培养料打扫干净,以免其滋生杂菌。在菌棒的搬运过程中,注意避免菌棒间的挤压及塑料袋破损,做到轻装轻卸轻拿轻放。

③菌棒的摆放:

夏季:在夏季高温季节发菌,菌棒要单排摆放,每排可放3-5层。如场地允许可井字摆放。这种菌棒摆放有利菌棒散热及避免烧菌。

冬季:在冬季生产菌棒时,菌棒发菌有二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发好的菌棒就地直接出菇,这种情况可将菌棒按一定行距摆放(每排之间的距离为70-80公分),每排可摆放菌棒5-8层。还有一种情况是发好的菌棒发满后,再将菌棒移至出菇场所出菇。这种情况,每排可摆放5-6层。排距以温度高低而定。这种方法有利于菌棒保温,菌棒内的温度比空气中的温度高5℃以上。

④菌棒的发菌管理:

一是温度:发菌温度要根据品种来定,冬季可采取土暖气或阳光增温。阳光增温要注意不能让阳光直射菌棒,可在塑料大棚内放一层遮阳网。为保持发菌温度,在气温低时不能通风,风大时不能通风。通风时间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棚内温度低可少通风;棚内温度高可多通风。夏季主要管理措施是降温,降温的方法是:在早晨和晚上进行通风,通风时间为下午6点--翌日上午8点。如果遇到下雨及大风天气可适当不通风或少通风。为了降温白天可将覆盖物盖好并在上边浇凉水;晚上可将整个覆盖物卷起。

二是湿度:整个发菌过程决不能喷水,湿度越低越好。

三光线:发菌过程不需要光线特别是不能有直射阳光。为了通风或增温发菌场所有些散射光不影响正常发菌。

四污染菌棒处理:在发菌过程中会发现一些菌棒感染杂菌,如果感染率不超过5%,这属正常范围不应大惊小怪。发现菌棒两头污染说明杂菌孢子是在搬运、接种、发菌过程进入袋内,也可能是菌种有问题。应仔细查找分析污染原因及时克服;发现菌棒中间污染杂菌十有八九是破袋造成,只要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孔,杂菌孢子也可进入引起污染。发现少量污染原则上菌棒不要翻动,更不能拿起污染棒看看再放下,以避免杂菌孢子从污染袋内散出引起更多污染。大多数菌棒快要长满时,将两头污染或中间污染较重的菌棒挑出重新"回炉"。在逃选过程中也要轻拿轻放。"回炉"就是指将污染菌棒粉碎晾干后再添些新料重新做菌棒。应注意的是粉碎与晾晒最好不要在食用菌场内进行。不要因小失大污染整个生产环境。

五是菌棒通气:菌棒发菌需要新鲜空气,发菌场所要结合温度情况进行通风换气。当菌丝"拐弯"后长到2-5公分时,要将菌棒两头的塑料绳抽掉而不要松动塑料袋。而对菌棒两头有杂菌污染的袋子不要抽塑料绳,以防杂菌孢子散出

本发明上述内容进一步解释如下:

本发明芦苇食用菌菌棒的制作工艺,其使用芦苇粉碎颗粒作为芦苇菌菌基进行食用菌的培育生产和加工,可培育胶状磷伞菇、春生田头菇、大球盖菇等食用菌,鲜菌可用于直接销售或再次深加工生产,而芦苇菌渣可全部用于生物质有机肥加工后对外销售,整个生产过程环保无害,且生产的产品可百分之百利用,完全不浪费。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