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季青贮玉米-冬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111936发布日期:2020-09-04 15:10阅读:1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季青贮玉米-冬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作物种植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双季青贮玉米-冬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动物性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加推动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对青绿饲料的需求逐年增加。青贮玉米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具有生物学产量高、营养价值高、良好的吸收率和适口性好的优点,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与较大的需求量相比,目前青贮玉米生产量远远不足。近年畜牧业已向农区转移,华北传统两熟农区将成为青贮玉米发展的优势区。因此,探索与农区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源高效利用的青贮玉米种植模式对促进畜牧业有序平稳发展,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提供一种双季青贮玉米-冬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季青贮玉米-冬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方法,旨在解决目前常规的冬小麦-夏玉米生产模式与畜牧业快速发展不匹配,青贮玉米生产量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解决了作物生长与光温资源的不同步不协调,严重限制了青贮玉米物质生产潜力的发挥,周年生物学产量和光温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季青贮玉米-冬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选取早熟、耐密植青贮玉米品种;

(2)每年3月下旬播种第一季青贮玉米,在7月上中旬收获第一季青贮玉米;

(3)第一季青贮玉米收获后,马上铁茬直播第二季青贮玉米,并于10月中旬收获;

(4)收获第二季青贮玉米后进行整地;其中,农耗时间为5天左右;

(5)选取分蘖力较强,早春发育较快,起身早的冬小麦品种;

(6)在10月中下旬播种冬小麦,在第二年3月下旬收获小麦植株制作青贮饲料;

期间进行田间管理。

进一步,所述青贮玉米品种选择“京科青贮932”或“伟科106”,冬小麦品种选择“百农207”。种子质量应达到如下规范:纯度≥99.0%,净度≥99.0%,发芽率≥90%,含水量≤13%;选取的种子应籽粒饱满、大小均匀一致,以提高出苗率和群体整齐度。

进一步,步骤(2)当地温稳定高于8℃时,播种第一季青贮玉米。

进一步,所述播种方法为:两季青贮玉米均采用宽窄行带状种植,每带包括2行玉米,带内的玉米行距40cm,带间相邻的玉米行距为80cm,即80cm+40cm宽窄行种植,种植密度为6000株/亩,株距18cm,播深5cm,采用种肥同播的精量播种机进行精量播种;冬小麦采用等行距种植,行距20cm,种植密度30万株/亩,播深5cm,采用小麦播种机进行半精量播种。

进一步,为保证播种质量,第二季青贮玉米播种行与第一季青贮玉米根茬错开,在第一季青贮玉米宽行内种植两行。

进一步,所述田间管理包括施肥和灌溉;

施肥:两季青贮玉米均施用缓控释肥,在播种时一次性底施,生育期间不再追肥,每季施缓控释肥40~50公斤/亩,且种子与肥料水平间距不得低于8厘米;小麦播前整地时每亩施40~50公斤复合肥作为底肥,生育期间不再追肥;

灌溉:小麦播种后根据墒情酌情浇水,利于麦苗安全越冬;青贮玉米播种后根据墒情酌情浇水,抽雄前10天至灌浆前期,保持田间土壤持水量不低于75%,水分不足要及时浇水。

进一步,所述青贮玉米收获时期为:籽粒灌浆乳线到达籽粒中、下部时收获青贮玉米。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双季青贮玉米-冬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方法,包括:选取早熟、耐密植青贮玉米品种,第一季青贮玉米于每年3月下旬播种,生长期在105天左右,生长至腊熟中期收获;第二季青贮玉米于7月上中旬播种,生长期在95天左右,生长至腊熟中期收获;整地并在10月中下旬播种冬小麦,在第二年3月下旬收获小麦植株,用来制作青贮饲料。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季青贮玉米-冬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方法,实现了作物生长与光温资源的同步协调,能够充分发挥青贮玉米的高物质生产能力,增产潜力较大,与常规的冬小麦-夏玉米生产模式相比,生物学产量增加15%左右,光能生产效率提高15%左右,热量资源生产效率提高20%左右,有着很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本发明双季青贮玉米-冬小麦种植方法的流程图;

图2附图为本发明双季青贮玉米-冬小麦种植模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双季青贮玉米-冬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方法(流程图见图1),具体步骤如下:

(1)青贮玉米选取早熟、耐密植的品种,具体选择“京科青贮932”或“伟科106”;

(2)每年3月下旬,当地温稳定高于8℃时,播种第一季青贮玉米,在7月上中旬收获第一季青贮玉米;

(3)第一季青贮玉米收获后,马上铁茬直播第二季青贮玉米,并于10月中旬收获;

籽粒灌浆乳线到达籽粒中、下部时是青贮玉米最佳的收获时期,此时可进行收获。

(4)收获第二季青贮玉米后进行整地;其中,农耗时间为5天左右;

(5)选取分蘖力较强,早春发育较快,起身早的冬小麦品种,具体选择“百农207”;

(6)在10月中下旬播种冬小麦,在第二年3月下旬收获小麦植株制作青贮饲料;

期间进行田间管理:

施肥:两季青贮玉米均施用缓控释肥,在播种时一次性底施,生育期间不再追肥,每季施缓控释肥40~50公斤/亩,且种子与肥料水平间距不得低于8厘米;小麦播前整地时每亩施40~50公斤复合肥作为底肥,生育期间不再追肥。

灌溉:小麦播种后根据墒情酌情浇水,利于麦苗安全越冬。青贮玉米播种后根据墒情酌情浇水。抽雄前10天至灌浆前期的田间土壤水分,应保持田间持水量不低于75%,水分不足要及时浇水。

其中,种子质量应达到如下规范:纯度≥99.0%,净度≥99.0%,发芽率≥90%,含水量≤13%;选取的种子应籽粒饱满、大小均匀一致,以提高出苗率和群体整齐度。

两季青贮玉米均采用宽窄行带状种植,如图2所示,每带包括2行玉米,带内的玉米行距(d)40cm,带间相邻的玉米行距为(d)80cm,即80cm+40cm宽窄行种植,种植密度为6000株/亩,株距18cm,播深5cm,采用种肥同播的精量播种机进行精量播种;为保证播种质量,第二季玉米播种行要与上茬根茬错开,即在第一季宽行内种植两行;冬小麦采用等行距种植,行距(r)20cm,种植密度30万株/亩,播深5cm,采用小麦播种机进行半精量播种。

对比例1冬小麦-夏玉米的种植模式

于10月上旬播种冬小麦,采用等行距种植,行距20cm,种植密度18万株/亩,播深5cm,采用小麦播种机进行半精量播种。小麦播前整地时每亩施40~50公斤复合肥作为底肥,拔节期结合灌水每亩追施尿素15公斤。小麦播种后根据墒情酌情浇水,利于麦苗安全越冬。6月上旬进行小麦收获。小麦收获完成后进行玉米播种,玉米采用等行距种植,种植密度为5000株/亩,行距为60cm,株距22cm,播深5cm,采用种肥同播的精量播种机进行精量播种。玉米播种后根据墒情酌情浇水。抽雄前10天至灌浆前期的田间土壤水分,应保持田间持水量不低于75%,水分不足要及时浇水。在玉米播种时一次性底施缓控释肥,生育期间不再追肥,每季施缓控释肥40~50公斤/亩,且种子与肥料水平间距不得低于8厘米。玉米于9月底收获。

本发明实施例1的种植方法与对比例1冬小麦-夏玉米生产模式相比,生物学产量增加15%左右,光能生产效率提高15%左右,热量资源生产效率提高20%左右,有着很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