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干湿分离奶牛粪栽培双孢菇的培养料及培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669259发布日期:2020-10-28 12:20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干湿分离奶牛粪栽培双孢菇的培养料及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奶牛养殖业向规模化方向迅速发展,奶牛粪尿的产生呈现出量大且集中的特点,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对奶牛粪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加以利用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法。

干湿分离奶牛粪是奶牛粪污初步脱水后的产物,呈量大、集中的特点,直接利用干湿分离奶牛粪可以减少牛粪晒干再预湿这个环节,节省人力财力。且干湿分离奶牛粪是生产双孢菇的一类资源,开发奶牛粪资源,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但是,利用干湿分离奶牛粪生产双孢菇栽种培养料的方法在当前还是一片空白,因此,需要改进完善,填补空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孢菇栽种培养料及培养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孢蘑菇栽种培养料,该养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杏鲍菇菌渣50-58份,干湿分离奶牛粪38-46份,过磷酸钙0.8份,复合肥0.2份,麦麸0.5份,石灰1.5份,石膏1份。

进一步的,复合肥有效成分为氮、磷和钾,且三者质量比为1:1:1。

进一步的,所述干湿分离奶牛粪经新鲜奶牛粪脱水后制成,干湿分离奶牛粪的含水率在72-75%。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利用所述培养料培养双孢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按重量份称取杏鲍菇菌渣44-64份,干湿分离奶牛粪32-42份,过磷酸钙0.8份、复合肥0.2%份、麦麸0.5份、石灰1.5份、石膏1份;

s2、一次发酵

将杏鲍菇菌渣粉碎后与干湿分离奶牛粪、过磷酸钙、复合肥和麦麸混合均匀,并添加石灰总量的50%,建堆,发酵10-12天,期间翻堆4-5次,第二次翻堆添加石膏,最后一次翻堆添加剩余石灰,控制含氮在1.4%-1.6%,碳氮比在26:1;

s3、二次发酵

将一次发酵的产物上菇棚层架,上料厚度25cm,每平米上料量100kg,升温至68℃左右并维持12-24h,通风控制环境温度在57-58℃,维持3-5d;

s4、播种,覆膜养菌,黑暗培养;室温控制在20-22℃,料温22-25℃,co2浓度控制在5500-6000ppm;

s5、播种后6-8天揭膜,在经过15-20d覆土,以草炭土、黄泥土和石灰按照30:6:2的质量比混合后覆盖4-5cm厚;

s6、出菇管理。

进一步的,s3中,二次发酵的产物含氮在1.8-2.2%;水份65-69%,ph值7.5-8.5,灰份35%以下。

进一步的,s4中,播种采用撒播,播种量每平米500g菌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双孢菇生产提高奶牛粪利用价值,在使奶牛粪增值的同时,也为食用菌栽培开辟了新的培养料原料,尤其提高食用菌产量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

2、通过本发明的培养料以及培养方法栽种的双孢菇出菇密度大,表现为整齐爆发式出菇,单产高,能够达到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不应理解为本发明的限制。如未特殊说明,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实施例1

一种利用干湿分离奶牛粪栽种双孢蘑菇的培养料,该养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杏鲍菇菌渣54份、干湿分离奶牛粪42份、过磷酸钙0.8份、复合肥0.2份、麦麸0.5份、石灰1.5份、石膏1份;其中复合肥中的氮磷钾的质量比为1:1:1。

对比例1

一种利用干湿分离奶牛粪栽种双孢蘑菇的培养料,该养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杏鲍菇菌渣64份、干湿分离奶牛粪32份、过磷酸钙0.8份、复合肥0.2份、麦麸0.5份、石灰1.5份、石膏1份;其中复合肥中的氮磷钾的质量比为1:1:1。

对比例2

一种利用干湿分离奶牛粪栽种双孢蘑菇的培养料,该养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杏鲍菇菌渣44份、干湿分离奶牛粪52份、过磷酸钙0.8份、复合肥0.2份、麦麸0.5份、石灰1.5份、石膏1份;其中复合肥中的氮磷钾的质量比为1:1:1。

对比例3

一种常规双孢蘑菇栽种培养料,该养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杏鲍菇菌渣64份、黄牛粪32份、过磷酸钙0.8份、复合肥0.2份、麦麸0.5份、石灰1.5份、石膏1份;其中复合肥中的氮磷钾的质量比为1:1:1。

实施例2

双孢菇培养

供试双孢蘑菇菌种为“w192”,引自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干湿分离奶牛粪源于黄冈市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杏鲍菇菌渣源于武汉天添食用菌有限公司。

试验在武汉菇正源有限公司的双孢蘑菇工厂化种植基地完成。

采用实施例1及对比例1-3的培养料培养双孢菇,黄牛粪提前预湿,干湿分离奶牛粪直接建堆备用,培养料上料量100kg/m2,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各配方设计重复3个,每个重复面积40m2,共480m2

具体步骤如下:

s1、按表1重量份称取培养料原料;

s2、一次发酵

将杏鲍菇菌渣粉碎后与干湿分离奶牛粪/黄牛粪、过磷酸钙、复合肥和麦麸混合均匀,并添加石灰总量的50%,建堆,发酵10-12天,期间翻堆4-5次,第二次翻堆添加石膏,最后一次翻堆添加剩余石灰,控制含氮在1.4%-1.6%,碳氮比在26:1;

s3、二次发酵

将一次发酵的产物上菇棚层架,上料厚度25cm,每平米上料量100kg,升温至68℃左右并维持12-24h,通风控制环境温度在57-58℃,维持3-5d;二次发酵的产物含氮在1.8-2.2%;水份65-69%,ph值7.5-8.5,灰份35%以下;

s4、播种,采用撒播,播种量每平米500g菌种,覆膜养菌,播种后关闭养菌房,黑暗培养;室温控制在20-22℃,料温22-25℃,co2浓度控制在5500-6000ppm;;

s5、播种后6-8天揭膜,在经过15-20d覆土,以草炭土、黄泥土和石灰按照30:6:2的质量比混合后覆盖4-5cm厚。

s6、出菇管理

结果与分析

菌丝生长情况:记录各处理菌丝长满料床时间、菌丝长速和长势等。菌丝生长速度(cm/d)=培养料厚度(cm)/菌丝长满时间(d)

产量测定。记录各处理个潮次产量,并换算成单位面积产量。

1、干湿分离奶牛粪营养成分、理化性质测定

目前完成干湿分离奶牛粪的理化性质测定工作,检测指标共11项,详细结果见下表1。

表1干湿分离奶牛粪营养成分、理化性质测定结果

2、不同配方发酵结果

试验中,各配方在一次发酵过程中,最高发酵温度均能达到70℃,能够起到杀虫灭菌作用。前期培养料酸臭味、氨气味较大,后期通过增加翻堆次数至5次和延长发酵周期至21天将发酵料有害气体降低。二次发酵在菇房层架上进行,其中实施例1和对比例3放线菌较多,其余两个配方偏少,菇房内综合氨气含量为3ppm。

3不同配方发菌结果

双孢蘑菇在各配方培养料上均能生长,但在满床、菌丝长势和生长速度方面表现出一定差异(表2)其中对比例3配方满床时间最短,为18.33天,菌丝长速1.36cm/d,较长速最慢的对比例2(满床时间21.33天)快3天,对比例3配方菌丝长速与实施例1、对比例1及对比例2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同时,实施例1、对比例1和对比例2间也存在极显著差异。详细结果见表2。

表2不同配方双孢蘑菇菌丝的生长情况

注:各配方播种时间均为10月18日,“+++”表示菌丝长势强,菌丝浓密,洁白,“++”表示菌丝长势较强,整齐度偏差。不同字母表示个配方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水平(p<0.01),下表同。

试验结果表明,干湿奶牛粪替代黄牛粪的添加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没有促进作用,替代量越多,菌丝生长越慢,在菌丝长势方面,实施例1与对比例3相似,但在菌丝整齐度方面,实施例1表现更为整齐。

4、不同配方对原基形成、子实体采收以及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实施例1原基形成时间38天(播种至原基扭结形成)、子实体初采收时间45天(播种至首个子实体采收),均短于其他配方;每平米产量以及首潮菇占比均高于其他配方,见表3。由表3知对比例3配方发菌时间比实施例1缩短1天,而原基形成时间比实施例1延长1天,原因可能是实施例1配方菌丝长势均一,成熟度较高。不同配方栽培双孢蘑菇的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实施例1产量显著高于对比例3配方,对比例1和对比例2配方产量显著低于对比例3配方,从表3知,随着干湿分离奶牛粪添加量的增加,试验中每平方米产量与对比例3相比,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可能是奶牛粪含氮量较黄牛粪偏低,相同比例的牛粪添加下,对比例1和实施例1相比,配方含氮量低,导致产量降低;对比例2由于干湿分离奶牛粪比例添加过高,导致配方含氮量偏高,营养失衡,同样造成产量降低;此外过多的牛粪添加,使得培养料物理结构有所改变,导致培养料发酵以及菌丝生长受到影响。综上所述,干湿分离奶牛粪在栽培双孢蘑菇中,添加量过少或过多均达不到较高的出菇产量。在前两潮菇占比中,实施例1配方占比达到最高,为60.44%,出菇密度大,表现为整齐爆发式出菇,相对于对照配方,更适合于空调控温式栽培模式,可有效缩短生产周期。

表3不同配方生育期性状和产量性状结果

5、不同配方子实体菇型性状差异性分析

各个配方的菇形性状在菌盖厚度、菌柄直径、菌盖重量三个性状中无显著差异,但在菌盖直径、菌柄长度以及菌柄重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比例1在菌盖直径上与另外三个配方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子实体菌盖较小;实施例1在菌柄长度上与另外三个配方存在极显著差异,表现为菌柄长度较长;对比例2在菌柄重量上与另外三个配方存在极显著差异,表现为菌柄重量最小。实施例1与对比例综合相比,子实体表现为菌柄长度偏长,其余菇形性状无显著差异。

表4不同配方子实体菇型性状差异性比较结果

上述结果表明,随着干湿分离奶牛粪添加量的增加,菌丝生长逐渐变慢,满床时间增长,可能原因是奶牛粪的透气性较普通黄牛粪差;四个配方原基期和子实体初采收时间最大差异为3天,其中均以实施例1配方时间最短,分别为38天和45天。实施例1每平米单产最高,为28.31kg/m2,显著高于对照。前两潮菇占比为60.44%,为四个配方中最高。子实体菇形性状中,表现为菌柄偏长,菌盖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干湿分离奶牛粪可以直接发酵处理,用于栽培双孢蘑菇,且在添加量为42%时,能够达到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权利要求书中涉及数值范围时,应理解为每个数值范围的两个端点以及两个端点之间任何一个数值均可选用,为了防止赘述,本发明描述了优选的实施例。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