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粉蝶人工栖息地及其构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615816发布日期:2021-01-12 10:25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粉蝶人工栖息地及其构建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生态景观构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粉蝶人工栖息地及其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在城市绿地管理中,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园林废弃物,主要包括正常园林修剪、极端天气和季节变化中产生的枯枝落叶等。现阶段对该类园林废弃物的资源重复利用方式主要是处理成有机肥料,作为市政垃圾填埋等,利用方式较为匮乏。

同时,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专业人士一方面愈加重视在景观设计、工程建设中构建多种动物栖息地,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管理者在城市绿地、公园的维护中也期望有精细化的措施。如何巧妙利用园林废弃物和园林植物,通过低成本和小型的工程措施来吸引、恢复当地的蝴蝶资源成为一个有趣的研究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对园林废弃物利用方式匮乏、以及对公园、绿地维护中的景观和生态系统优化的迫切需求的问题,本发明第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粉蝶人工栖息地。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粉蝶人工栖息地的构建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粉蝶人工栖息地,包括粉蝶栖息区、寄主植物区、粉蝶蜜源区以及粉蝶饮水区。

所述粉蝶人工栖息地还包括防风林带。

所述防风林带位于所述粉蝶人工栖息地的外围,利于削弱风力,利于成蝶飞翔;同时增加该区域的小环境温度,利于成蝶活动。

所述粉蝶栖息区优选由园林废弃物制备。

所述粉蝶栖息区优选为粉蝶能自由进出,而粉蝶天敌无法进入的栖息区。

所述粉蝶栖息区的制备方法如下:取园林废弃物叠成一个“井”字,再将4~5个“井”字进行拼合,固定形成底部基础构架(地面木块),接着以底部基础构架的一个点为中心架成尖顶帐篷状的架子,顶部扎紧,底部固定地面木块,得到粉蝶栖息区。

所述园林废弃物优选为因园林修剪、自然倒伏或天气灾害毁坏的乔木树干或/和灌木树干;更优选为胸径在10厘米以上的因园林修剪、自然倒伏或天气灾害毁坏的乔木树干或/和灌木树干。

所述粉蝶栖息区的密度优选为按每50m2栖息地放置1~2个计。

所述寄主植物区为乔灌草多层次群落,优选包括乔木、灌木、草本、藤本。

所述寄主植物区的乔木优选为大乔木和小乔木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寄主植物区的乔木的高度优选为5~11m;更优选为6~10m。

所述大乔木优选为鱼木、凤凰木、粉花山扁豆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小乔木优选为黄牛木、黄槐决明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寄主植物区的灌木优选为金丝桃、银合欢、洋金凤、小蜡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寄主植物区的灌木在底层应组合成面积不小于5m2的密集群落,枝叶密集,便于幼虫躲避,避免幼虫被鸟类大量取食。

所述寄主植物区的草本优选为芸苔、碎米荠、含羞草、飞扬草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寄主植物区的藤本优选为槌果藤、鸡屎藤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寄主植物区还包括桑寄生。

所述桑寄生附生于所述寄主植物区的乔木。

所述寄主植物区的郁闭度优选为55%~75%;更优选为60~70%。

所述寄主植物区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先种植乔木构建组合,接着在乔木底下种植灌木,然后在灌木中撒草本种子,最后在灌丛边缘种植藤本植物。

所述组合优选包括大乔木和小乔木;更优选包括2~3棵小乔木和1~2棵大乔木。

所述组合之间有阳光可照射下来。

所述寄主植物区的构建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将桑寄生附生于乔木。

所述粉蝶蜜源区优选包括乔木类蜜源植物、草本类蜜源植物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乔木类蜜源植物优选为白玉兰、虾子花、冬红、展毛野牡丹、杜鹃、合欢、香樟、木槿、红绒球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草本类蜜源植物优选为野菊、黄鹌菜、青葙、马齿苋、大花马齿苋、碎米荠、荠、柔毛堇菜、蔓茎堇菜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粉蝶蜜源区优选构建成花海和/或花镜;更优选构建成5~35m2的花海和/或花镜,利于粉蝶类觅食,同时有效集聚蝶类,形成较为良好的景观效果。

所述花海和所述花镜优选由草本类蜜源植物构成。

所述粉蝶饮水区优选临近湖泊、池塘、小水系或湿地。

所述粉蝶饮水区优选有水滞积水带。

所述水滞积水带的水深优选为0.1~0.5cm,更优选为0.1~0.3cm。

所述水滞积水带的面积优选超过5m2

所述水滞积水带优选包括富含矿物质的物质和/或富含有机物的物质。

所述防风林带优选为乔木-灌木组合。

所述防风林带的乔木及所述防风林带的灌木优选为蝶类寄主植物。

所述防风林带的乔木优选为樟树、芒果树和黄槐决明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防风林带的灌木优选为金丝桃、小蜡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防风林带的高度优选为3~5m;更优选为3.5~4.5m。

所述防风林带的郁闭度优选为55%~75%;更优选为60~70%。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粉蝶人工栖息地的构建方法,包括:

构建寄主植物区:先种植乔木构建组合,接着在乔木底下种植灌木,然后在灌木中撒草本种子,最后在灌丛边缘种植藤本植物;

构建粉蝶蜜源区:种植蜜源植物组合形成粉蝶蜜源区;

构建粉蝶饮水区:在湖泊边、池塘边、小水系边或湿地边铺设平缓的坡度,保证有水滞积水带,同时在水滞积水带放置富含矿物质的物质和/或富含有机物的物质;

放置粉蝶栖息区。

所述构建寄主植物区还包括如下步骤:将桑寄生附生于乔木。

所述构建方法还包括构建防风林带:种植乔木、灌木形成防风林带。

所述防风林带位于所述粉蝶人工栖息地的外围,利于削弱风力,利于成蝶飞翔;同时增加该区域的小环境温度,利于成蝶活动。

所述防风林带的乔木及所述防风林带的灌木优选为蝶类寄主植物。

所述防风林带的乔木优选为樟树、芒果树和黄槐决明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防风林带的灌木优选为金丝桃、小蜡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防风林带的高度优选为3~5m;更优选为3.5~4.5m。

所述防风林带的郁闭度优选为55%~75%;更优选为60~70%。

所述寄主植物区的乔木优选为大乔木和小乔木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寄主植物区的乔木的高度优选为5~11m;更优选为6~10m。

所述大乔木优选为鱼木、凤凰木、粉花山扁豆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小乔木优选为黄牛木、黄槐决明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寄主植物区的灌木优选为金丝桃、银合欢、洋金凤、小蜡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寄主植物区的灌木在底层应组合成面积不小于5m2的密集群落,枝叶密集,便于幼虫躲避,避免幼虫被鸟类大量取食。

所述寄主植物区的草本优选为芸苔、碎米荠、含羞草、飞扬草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寄主植物区的藤本优选为槌果藤、鸡屎藤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寄主植物区的郁闭度优选为55%~75%;更优选为60~70%。

所述粉蝶蜜源区优选包括乔木类蜜源植物、草本类蜜源植物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乔木类蜜源植物优选为白玉兰、虾子花、冬红、展毛野牡丹、杜鹃、合欢、香樟、木槿、红绒球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草本类蜜源植物优选为野菊、黄鹌菜、青葙、马齿苋、大花马齿苋、碎米荠、荠、柔毛堇菜、蔓茎堇菜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粉蝶蜜源区优选构建成花海和/或花镜;更优选构建成5~35m2的花海和/或花镜,利于粉蝶类觅食,同时有效集聚蝶类,形成较为良好的景观效果。

所述花海和所述花镜优选由草本类蜜源植物构成。

所述水滞积水带的水深优选为0.1~0.5cm,更优选为0.1~0.3cm。

所述水滞积水带的面积优选超过5m2

所述水滞积水带优选包括富含矿物质的物质和/或富含有机物的物质。

所述粉蝶栖息区的放置密度优选为按每50m2栖息地放置1~2个计。

所述粉蝶栖息区优选由园林废弃物制备。

所述粉蝶栖息区优选为粉蝶能自由进出,而粉蝶天敌无法进入的栖息区。

所述粉蝶栖息区的制备方法如下:取园林废弃物叠成一个“井”字,再将4~5个“井”字进行拼合,固定形成底部基础构架(地面木块),接着以底部基础构架的一个点为中心架成尖顶帐篷状的架子,顶部扎紧,底部固定地面木块,得到粉蝶栖息区。

所述园林废弃物优选为因园林修剪、自然倒伏或天气灾害毁坏的乔木树干或/和灌木树干;更优选为胸径在10厘米以上的因园林修剪、自然倒伏或天气灾害毁坏的乔木树干或/和灌木树干。

所述粉蝶人工栖息地构建之前先对拟构建小型粉蝶类栖息地模块的地点周边的植被、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确定该区域的吸引目标蝶类种类和乡土蜜源植物,评估吸引目标动物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解决了园林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问题,同时构建了一个可吸引多种粉蝶的栖息地,该栖息地中粉蝶的种类、数量显著提高,有利于提高区域的生态质量和景观价值,同时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方便的优点,使用的材料为自然材料,可回归生态系统中,整体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寄主植物区中鱼木的图。

图2是实施例1中粉蝶蜜源区中野菊的图。

图3是实施例1中粉蝶饮水区中水滞积水带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地点: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时间:2015~2019年。

前期调查:对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内现有的植被、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进行了长期调查和评估,确定该区域可吸引的粉蝶物种。

(1)2015年7月,收集学院内的树干为主的园林废弃物:将因园林修剪、自然倒伏、天气灾害毁坏的乔木树干和灌木树干收集至收集点,选取胸径在10厘米以上的树干,处理成长度1~2米。

(2)组建园林废弃物可持续利用构架:选取1~2米的枝干,每4~5根叠成一个“井”形,4~5个“井”字进行拼合,在各个“井”字的相接处用锯子简单处理成榫卯结构,互相固定形成底部基础构架(地面木块),并将其扎紧固定;选取长度1~2米不等的枝干7~10根,在底部基础构架内,以一个点为中心架成尖顶帐篷状的架子,顶部扎紧,底部固定地面木块,形成一个粉蝶躲藏、栖息的空间,粉蝶可自由出入该空间,而鸟类等天敌无法进入。

在2015年下半学期,由园艺班学生构建7个形状、大小不一的小型构架。

2016年春季,根据苗木进场情况,进行栖息地构建工作。构建区域位于学院后山小水潭边,靠近三角亭,原有植被主要为台湾2号草坪,并有少量的福建茶(基及树,carmonamicrophylla)、桂花(osmanthusfragran)灌木球。同时开展前期调查,在该区域的5月6日-9日共4天调查中,每天早上9:00-11:00,下午14:00-17:00进行定点调查:仅有少量的报喜斑粉蝶(deliaspasithoe)、东方菜粉蝶(pieriscanidia)飞过,其中报喜斑粉蝶7次飞过,没有停留;东方菜粉蝶有32次飞过,没有停留。

(3)寄主植物区构建:以华南区乡土粉蝶类为主要吸引目标,根据学院调查调查结果,主要目标为宽边黄粉蝶(euremahecabe)、报喜斑粉蝶(deliaspasithoe)、东方菜粉蝶(pieriscanidia)、菜粉蝶(pierisrapae)、鹤顶粉蝶(hebomoiaglaucippe)等常见的华南区粉蝶类物种。

寄主植物搭建乔灌草多层次群落结构。

树种选择:根据当年的苗木报价,课题组前期调查、筛选的品种,专门使用特色乔木类的鱼木(cratevareligiosa)、黄牛木(cratoxylumcochinchinense)、黄槐决明(cassiasurattensis)、凤凰木(delonixregia)、粉花山扁豆(cassianodosa)等,灌木类的金丝桃(hypericummonogynum)、银合欢(leucaenaleucocephala)、洋金凤(caesalpiniapulcherrima)、小蜡(ligustrumsinense)等,草本类的芸苔(brassicacampestris)、碎米荠(cardaminehirsuta)、含羞草(mimosapudica),飞扬草(euphorbiahirta)等,藤本主要为槌果藤(cappariszeylanica)、鸡屎藤(paederiascandens)等;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在高大乔木上附生桑寄生(taxillussutchuenensis)。

组合构建:整体郁闭度为60~70%,使用3~5棵乔木搭配一圈或小面积的灌木为一个组合,具体搭配时候可以小乔木2~3棵搭配大乔木1~2棵,如2~3棵小乔木类的黄牛木、黄槐决明,搭配1~2棵的鱼木(如图1所示)、凤凰木、粉花山扁豆;本实施例中使用了4个组合:包括2棵黄牛木+1棵鱼木、2棵黄牛木+1棵凤凰木、2棵黄牛木+1棵黄槐决明+1棵凤凰木、3棵黄槐决明+1棵粉花山扁豆。为避免幼虫大量爆发形成虫害,乔木高度在6~10m,树冠可互相连接,但不可过密,每个组合之间应有阳光可照射下来。灌木类植物在底层应组合成面积不小于5m2的较密集群落,枝叶密集,便于幼虫躲避,避免幼虫被鸟类大量取食。在案例中,在4个组合的乔木下,使用灌木类的金丝桃、银合欢、洋金凤、小蜡进行混种,形成4个半连续的群落组合。在4个组合之间,使用芸苔、碎米荠、含羞草,飞扬草的种子,按重量计,混合比例约为5:2:2:1,进行播种,形成一片低矮的草丛。收集槌果藤、鸡屎藤的小苗进行移栽,在草地和灌丛的边缘种植,1m种植1棵幼苗。

同时,采集附生在后山区域的桑寄生(taxillussutchuenensis)共6棵,连带附生分支剪下,约20cm长。整体进行修剪后,保留约10%的枝、叶,将附生分支包裹在干燥苔藓中,利用透气膜绑扎在凤凰木上,高约3m,浇透水。

(4)粉蝶蜜源区构建:在前期调查、研究、筛选的基础上,选择特定的可使用常规的园林蜜源植物进行构建,具体物种包括如白玉兰(magnoliadenudata)、虾子花(woodfordiafruticosa)、冬红(holmskioldiasanguinea)、展毛野牡丹(melastomanormale)、杜鹃(rhododendronsimsii)、合欢(albiziajulibrissin)、香樟(cinnamomumcamphora)、木槿(hibiscussyriacus)、红绒球(calliandrahaematocephala)等乔木类蜜源植物及野菊(chrysanthemumindicum)、黄鹌菜(youngiajaponica)、青葙(celosiaargentea)、马齿苋(portulacaoleracea)、大花马齿苋(portulacagrandiflora)、碎米荠(cardaminehirsuta)、荠(capsellabursa-pastoris)、柔毛堇菜(violaprincipis)、蔓茎堇菜(violadiffusa)等草本类蜜源植物,乔木类蜜源植物观赏价值较高,大多具芳香,花色艳丽,花期大多较长,容易吸引蝶类聚集,花期时可作为蝶类蜜源植物,提高蝶类微栖息地整体景观性;草本类蜜源植物可用于构建花海或花镜,利于粉蝶类觅食,同时有效集聚蝶类,形成较为良好的景观效果;草本类蜜源植物中,野菊(如图2所示)、黄鹌菜、青葙、碎米荠、荠、柔毛堇菜、蔓茎堇菜用收集到种子进行播种,马齿苋、大花马齿苋以扦插的方式种植,在育苗盆获得小苗后进行种植,密度每平方米20~25棵。

组合构建:构建5~35m2不等的花海或花镜空间,本实施例中共构建了1个面积20m2的花海,以及2个面积5m2的花镜:花海使用的植物为马齿苋、大花马齿苋,高度约20cm;2个花镜使用的植物为野菊、黄鹌菜、青葙、碎米荠、荠、柔毛堇菜、蔓茎堇菜。

(5)粉蝶饮水区构建:整体的粉蝶栖息地需根据实际情况,靠近小水系或湿地进行构建:本次构建利用原有水潭,在其边上使用砂石和塘泥铺设非常平缓的坡度,坡度小于4°,保证有延绵的0.1~0.3cm水深的水滞积水带(如图3所示),整体的水滞带面积超过5m2

结合景观需求,挑选4块少量富含矿物质的花岗岩砾石铺设于水滞积水带,同时在不影响水质的前提下,放置少量园林废弃物在水滞区,保证该水滞积水带的水中有较为丰富的矿物质、有机物等,利于蝶类补充缺失元素。

(6)防风林带构建:该人工栖息地位于学院后山区域,仅有两面(东、西面)有较大风力,因此在东、西两面构建防风林带利于削弱风力,让两区的风力都能明显降低,利于成蝶飞翔;同时增加该区域的小环境温度,利于成蝶活动,防风林带的高度约3.5~4.5m,郁闭度60~70%,使用的树种乔木-灌木组合,种植的数量计,为30%樟树+30%的芒果+20%黄槐决明+20%的高大灌木类,高大灌木包括金丝桃、小蜡,形成密集的群落结构。

(7)放置园林废弃物可持续利用构架:在整个栖息地中,根据面积大小,将2015年学生制作的7个构建放入,大概每50m2放置1个可持续利用构架,形成粉蝶的栖息空间。

(8)精细养护:在绿化养护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农药,同时通过多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方式,具体方式包括:a、加强绿化养护,学生课程实训期间多次巡查,及时清理病叶、枯叶,同时捕抓和清理多种害虫,包括天牛类、金龟子类、夜蛾类幼虫、蚧壳虫类等;b、悬挂粘虫板,降低昆虫密度,每50m2悬挂2个黄色粘虫板,主要于冬季、早春悬挂,在成蝶的活跃期、繁殖期撤下;c、投放益虫控制害虫,具体为投放中山大学昆虫所研制的瓢虫种群2次,控制蚜虫类病害;d、挂夜光捕虫灯一个,晚上开启,既能灭杀其他多种害虫,也对白天活动的蝶类无影响;从整体上,4种主要防治、养护方式结合其他施肥(多次使用复合肥,少量多施,保证植物健康),有效控制粉蝶类幼虫的数量,以及防止其他多种昆虫的种群密度过高,整体避免形成虫害。

在已构建出基本架构和组合的栖息地区域,于2019年5月12日-15日,对比之前在该区域的2016年5月6日-9日的4天调查,同样选择每天早上9:00-11:00,下午14:00-17:00进行定点调查:结果显示共有宽边黄粉蝶(euremahecabe)、报喜斑粉蝶(deliaspasithoe)、东方菜粉蝶(pieriscanidia)、菜粉蝶(pierisrapae)4种粉蝶经过和吸食花蜜,共计有宽边黄粉蝶16次飞过和吸食花蜜,报喜斑粉蝶106次飞过和吸食花蜜,东方菜粉蝶56次飞过和吸食花蜜,菜粉蝶273次飞过和吸食花蜜;在饮水区,中午时间发现有27次蝶类饮水的行为;相比2016年的调查数据,粉蝶的种类、数量出现了显著增长。而且学生在后续的观察时也纪录到鹤顶粉蝶飞过和吸食。

在长期养护过程中,截止2019年12月,整体粉蝶类吸引效果良好,宽边黄粉蝶(euremahecabe)、报喜斑粉蝶(deliaspasithoe)、东方菜粉蝶(pieriscanidia)、菜粉蝶(pierisrapae)、鹤顶粉蝶(hebomoiaglaucippe)有较多的粉蝶类以及乡土的其他凤蝶类、弄蝶等被吸引而来,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

对比例1

地点: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时间:2015~2019年。

前期调查:对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内现有的植被、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进行了长期调查和评估,确定该区域可吸引的粉蝶物种。

在距离实施例1约300m的学院后山另外一侧,进行对比性的粉蝶类栖息地构建工作,主要按照传统园林的建设方法构建:

(1)构建区域在距离实施例1约300m的学院后山另外一侧,原有植被主要为台湾2号草坪,并有少量的福建茶(基及树,carmonamicrophylla)、桂花(osmanthusfragran)灌木球,同实施例1相同。同时开展前期调查,在该区域的2016年5月6日-9日共4天调查中,每天早上9:00-11:00,下午14:00-17:00进行定点调查:仅有2次报喜斑粉蝶(deliaspasithoe)、6次东方菜粉蝶(pieriscanidia)飞过。

(2)根据学院园林景观建设的需要,搭建乔灌草多层次群落结构:

树种选择:选择常见的园林乔木类的小叶榕(ficusconcinna)、黄葛树(ficusvirens)、大王椰子(roystonearegia)、小叶榄仁(terminalianeotaliala)、火焰木(spathodeacampanulata)等,灌木类的垂叶榕(ficusbenjamina)、桂花(osmanthusfragrans)、灰莉(fagraeaceilanica)、福建茶(carmonamicrophylla)、大红花(hibiscusrosa-sinensis)等,草本类的风雨花(zephyranthesgrandiflora)、波斯菊(cosmosbipinnata)等进行构建。

组合构建:使用传统园林的搭配,形成一个复合的群落。每个群落的为4~7棵乔木搭配林下的灌木,群落之间使用灌木、草本进行连接,共同组合成一个园林植物的景观群落;乔木高度在5~7m;具体如下:本对比例一共布置5个小群落(相当于实施例1中的组合),1号:3棵小叶榕+2棵黄葛树,搭配灌木的福建茶、大红花球。2号:7棵大王椰子,搭配灌木的桂花、大红花球。3号:1棵大王椰子+3棵小叶榄仁,搭配灌木的灰莉、福建茶。4号:3棵火焰木,搭配福建茶、桂花球。5号:1棵火焰木+4棵小叶榄仁,搭配垂叶榕、桂花球。灌木类植物在底层应组合成面积不小于5m2的较密集群落,枝叶密集,便于幼虫躲避,避免幼虫被鸟类大量取食;5个小群落形成半连续的群落组合。草本为原有植被台湾2号草坪。

(3)粉蝶蜜源区构建:在园林景观中也多有使用花镜、花海的构建方式,本实施例中使用常见的花海植物进行景观营造,包括三色堇(violatricolor)、矮牵牛(petuniahybrida)、紫娇花(tulbaghiaviolacea);同时,使用风雨花(zephyranthesgrandiflora)、波斯菊(cosmosbipinnata)构建花镜。

组合构建:构建一个花海,带状,整体面积约20m2,使用三色堇:矮牵牛:紫娇花的比例为5:4:1(按植物棵数计);构建一个花镜,带状,面积约为25m2,使用风雨花(zephyranthesgrandiflora)、波斯菊(cosmosbipinnata)。

(4)粉蝶饮水区构建:无。

(5)防风林带构建:该区域位于学院后山区域,仅有两面(东、西面)有较大风力,因此在东、西两面采用常见园林景观构建防风林带,具体为:采用小叶榕及福建茶进行常规列植,其防风能力较弱。

(6)精细养护:在绿化养护过程中,同样尽量避免使用农药,同时通过多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方式,具体方式包括:a、加强绿化养护,学生课程实训期间多次巡查,及时清理病叶、枯叶,同时捕抓和清理多种害虫,包括天牛类、金龟子类、夜蛾类幼虫、蚧壳虫类等。b、悬挂粘虫板,降低昆虫密度,每50m2悬挂2个黄色粘虫板,主要于冬季、早春悬挂,在学院的成蝶的活跃期、繁殖期撤下;c、投放益虫控制害虫,具体为投放中山大学昆虫所研制的瓢虫种群2次,控制蚜虫类病害;d、挂夜光捕虫灯一个,晚上开启,既能灭杀其他多种害虫,也对白天活动的蝶类无影响;从整体上,4种主要防治、养护方式结合其他施肥(多次使用复合肥,少量多施,保证植物健康),有效控制粉蝶类幼虫的数量,以及防止其他多种昆虫的种群密度过高,整体避免形成虫害。

于2019年5月12日-15日,对比之前在该区域的2016年5月6日-9日的4天调查,同样选择每天早上9:00-11:00,下午14:00-17:00进行定点调查:共有宽边黄粉蝶(euremahecabe)、报喜斑粉蝶(deliaspasithoe)、东方菜粉蝶(pieriscanidia)3种粉蝶经过和吸食花蜜,共计有宽边黄粉蝶15次飞过,报喜斑粉蝶7次飞过,东方菜粉蝶3次飞过和吸食;相比2016年的调查数据,粉蝶的种类、数量出现了显著增长,但种类和数量都明显少于实施例1。

在长期养护过程中,截止2019年12月,与实施例1相比,整体粉蝶类吸引效果一般。

对比例2

地点: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时间:2015~2019年。

前期调查:对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内现有的植被、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进行了长期调查和评估,确定该区域可吸引的粉蝶物种。

在距离实施例1约500m的学院湖泊区小型道路边,进行对比性的粉蝶类栖息地构建工作,主要按照按照半闭合的的建设方法构建:

(1)构建区域位于学院湖泊附近的道路周边,原有植被主要为台湾2号草坪。同时开展前期调查,在该区域的2016年5月10日-11日共2天调查中,每天早上9:00-11:00,下午14:00-17:00进行定点调查,仅观察到4次东方菜粉蝶(pieriscanidia)飞过。

(2)根据学院园林景观建设的需要,搭建乔灌草多层次群落结构。

树种选择:选择常见的园林乔木类的小叶榕(ficusconcinna)、黄葛树(ficusvirens)、大王椰子(roystonearegia)、小叶榄仁(terminalianeotaliala)、火焰木(spathodeacampanulata)等,灌木类的垂叶榕(ficusbenjamina)、桂花(osmanthusfragrans)、灰莉(fagraeaceilanica)、福建茶(carmonamicrophylla)、大红花(hibiscusrosa-sinensis)等,草本类的风雨花(zephyranthesgrandiflora)、波斯菊(cosmosbipinnata)等进行构建。

组合构建:使用传统园林的搭配,形成一个复合的群落。每个群落的为5~7棵乔木搭配林下的灌木,群落之间使用灌木、草本进行连接,共同组合成一个园林植物的景观群落;乔木高度在3~6m;具体如下:从东向西主要为两排乔灌木群落,道路(东西走向)北面的群落主要为小叶榕,混杂少量的黄葛树、火焰木,每棵乔木的间距约4m;灌木主要为福建茶、大红花球、灰莉、桂花。南边的群落主要为大王椰子,混杂少量的小叶榄仁,每棵乔木的间距约3m;灌木主要为垂叶榕、桂花。草本为原有植被台湾2号草坪。

(3)粉蝶蜜源区构建:在园林景观中也多有使用花镜、花海的构建方式,本实施例中使用常见的花海植物进行景观营造,包括三色堇(violatricolor)、矮牵牛(petuniahybrida)、紫娇花(tulbaghiaviolacea);同时,使用风雨花(zephyranthesgrandiflora)、波斯菊(cosmosbipinnata)构建宽约30cm的条带状花镜,类似花带。

组合构建:在寄主植物区的两端布设小型的景观花海,东面面积约8m2,西面面积约5m2,总共约13m2;构建一个条带状花镜,面积为30m2,使用风雨花(zephyranthesgrandiflora)、波斯菊(cosmosbipinnata)。

(4)粉蝶饮水区构建:利用原有湖泊,不做改造。

(5)防风林带构建:无。

(6)精细养护:在绿化养护过程中,同样尽量避免使用农药,同时通过多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方式,具体方式包括:a、加强绿化养护,学生课程实训期间多次巡查,及时清理病叶、枯叶,同时捕抓和清理多种害虫,包括天牛类、金龟子类、夜蛾类幼虫、蚧壳虫类等。b、悬挂粘虫板,降低昆虫密度,每50m2悬挂2个黄色粘虫板,主要于冬季、早春悬挂,在学院的成蝶的活跃期、繁殖期撤下;c、投放益虫控制害虫,具体为投放中山大学昆虫所研制的瓢虫种群2次,控制蚜虫类病害;d、挂夜光捕虫灯一个,晚上开启,既能灭杀其他多种害虫,也对白天活动的蝶类无影响;从整体上,4种主要防治、养护方式结合其他施肥(多次使用复合肥,少量多施,保证植物健康),有效控制粉蝶类幼虫的数量,以及防止其他多种昆虫的种群密度过高,整体避免形成虫害。

于2019年5月12日-15日,对比之前在该区域的2016年5月6日-9日的4天调查,同样选择每天早上9:00-11:00,下午14:00-17:00进行定点调查:共有宽边黄粉蝶(euremahecabe)、东方菜粉蝶(pieriscanidia)2种粉蝶经过和吸食花蜜,共计有宽边黄粉蝶8次飞过,东方菜粉蝶5次飞过和吸食;相比2016年的调查数据,粉蝶的种类、数量出现了显著增长,但种类和数量都明显少于实施例1及对比例1。同时,因为湖泊的驳岸未做改造,保持原始的硬质竖立驳岸,未观察到蝶类在湖泊周边吸水。

在长期养护过程中,截止2019年12月,与实施例1及对比例1相比,整体粉蝶类吸引效果一般。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