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大黄鱼放流野外驯养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35262发布日期:2021-03-12 13:06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东海大黄鱼放流野外驯养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黄鱼驯养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东海大黄鱼放流野外驯养系统。



背景技术:

渔业资源保护和恢复是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是联合国2030议程的重大事项之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共有17个议程,第14个议程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其中重点是渔业资源枯竭的恢复问题,是世界各国都关注的问题。同时,渔业资源保护和恢复是我国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目标,是舟山渔场振兴的保障。

传统渔业资源中野生大黄鱼为我国经济价值与消费品牌认可度最高的种类,近几年东海大黄鱼育苗成功已成为提供必要的种质资源补充的资源条件。传统的东海大黄鱼育苗成功后的鱼苗一般采用直接放流的方式,放流到指定的海域内;这种方式虽然有助于恢复海域内东海大黄鱼,但由于育苗成功后的东海大黄鱼苗没有经过野外驯养,直接放流到海域内,东海大黄鱼苗成活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东海大黄鱼放流野外驯养系统,其能够对东海大黄鱼苗进行野外驯养,从而提高东海大黄鱼苗放流到海域内的成活率。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能够根据潮流大小的实际情况,自动进行调节,以避免潮流过小或过大,而影响东海大黄鱼苗的野外驯养效果及驯养成活率的问题的东海大黄鱼放流野外驯养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东海大黄鱼放流野外驯养系统,包括:

主养殖装置,主养殖装置包括漂浮在水面上的环形浮架及固定在环形浮架上的主养殖网箱,所述主养殖网箱的上端开口;

网箱配重,网箱配重下沉至海底,网箱配重与环形浮架通过网箱锚绳相连;

若干内养殖装置,内养殖装置包括网箱浮架及固定在网箱浮架上的内养殖网箱,所述网箱浮架漂浮在环形浮架内的水面上。

东海大黄鱼育苗成功后,将东海大黄鱼苗放入内养殖装置内进行野外驯养,内养殖装置位于主养殖网箱内,内养殖装置内的水域环境平稳,有利于东海大黄鱼苗的野外驯养成活;东海大黄鱼苗在内养殖装置内驯养一段时间后,将其移入主养殖网箱内进行进一步的野外驯养,主养殖网箱内的水域环境更接近外部海域的环境,经过内养殖网箱与主养殖网箱内野外驯养后,在将东海大黄鱼放流到外部海域内,如此,能够有效提高东海大黄鱼苗放流到海域内的成活率。

作为优选,主养殖网箱的网孔大于内养殖网箱的网孔。

作为优选,网箱浮架与环形浮架通过浮架连接绳相连接,各内养殖装置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内养殖装置的环形浮架之间通过浮架连接绳相连接。如此,保证各内养殖装置之间的相对位置稳定。

作为优选,还包括落潮用自升降潮流阻流装置,落潮用自升降潮流阻流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绳、位于主养殖网箱外侧的第一阻流网板、漂浮在水面上的第一浮架、下沉至海底的第一浮架配重及连接第一浮架与第一浮架配重的第一锚绳,所述环形浮架上朝向海岸的一侧设有第一支架,第一支架位于水面上方,第一支架上设有第一导向环,所述第一阻流网板与第一支架位于主养殖网箱的同一侧,第一浮架与第一支架位于主养殖网箱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连接绳的一端与第一浮架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绳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导向环并与第一阻流网板的上端相连接,第一阻流网板的上端通过第一连接绳悬挂在第一导向环的下方,所述第一连接绳上设有第一上限位件与第一下限位件,第一下限位件位于第一导向环的下方,

当第一阻流网板通过第一连接绳上的第一上限位件悬挂在第一导向环上时,所述第一阻流网板的上边缘位于主养殖网箱的底面的下方或靠近主养殖网箱的底面;当第一下限位件抵在第一导向环上时,所述第一阻流网板的上边缘靠近水面。

在落潮时,当潮流流速小于设定值v1时,所述第一阻流网板在自重作用下往下沉,直至第一上限位件抵在第一导向环上,此时,第一阻流网板通过第一连接绳上的第一上限位件悬挂在第一导向环上;当潮流流速大于设定值v1时,所述第一浮架在潮流作用下克服第一阻流网板的重力,沿潮流往外海移动,并通过第一连接绳带动第一阻流网板往上移动,直至第一下限位件抵在第一导向环上。

采用养殖网箱对东海大黄鱼苗进行野外驯养,虽然能够提高驯养厚度东海大黄鱼的放流成活率;但普通的养殖网箱不具备潮流调节能力,而东海大黄鱼苗的野外驯养对海域环境的潮流要求比较高,潮流不能过大也不能够过小,潮流过大会影响东海大黄鱼苗正常生活,甚至导致东海大黄鱼苗受伤,影响成活率;潮流过小不仅不利于东海大黄鱼苗的野外驯养,而且可能会造成箱内鱼苗缺氧而死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申请设置了落潮用自升降潮流阻流装置,具体的,在落潮时,当潮流流速小于设定值v1时,第一阻流网板的上边缘位于主养殖网箱的底面的下方或靠近主养殖网箱的底面,以使潮流可以顺利的流过主养殖网箱,避免潮流过小而影响野外驯养效果,甚至造成箱内鱼苗缺氧而死亡的问题;当潮流流速大于设定值v1时,第一浮架在潮流作用下克服第一阻流网板的重力,使第一阻流网板往上移动,并使第一阻流网板的上边缘靠近水面,以通过第一阻流网板对潮流进行阻挡,以减小流经主养殖网箱的潮流,从而避免流经主养殖网箱的潮流过大,而影响东海大黄鱼苗正常生活,甚至导致东海大黄鱼苗受伤,影响成活率是问题;因而能够根据潮流大小的实际情况,自动进行调节,以避免潮流过大或过小,而影响野外驯养效果,甚至大黄鱼苗驯养成活率的问题。

作为优选,第一阻流网板包括第一上连接板、设置在第一上连接板的第一导向孔、滑动设置在第一导向孔内的第一导杆、位于第一上连接板下方的第一定网板与第一浮动网板、位于第一浮动网板下方的第一阻流板、设置在第一导杆上端的第一限位板、设置在第一导杆上并位于第一上连接板与第一限位板之间的第一限位块及位于第一上连接板与第一限位板之间的第一压缩弹簧,所述第一定网板的上端固定在第一上连接板上,所述第一浮动网板、第一定网板与第一导杆三者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浮动网板的上端与第一导杆的下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压缩弹簧用于带动第一导杆往上移动,直至第一定网板的上端抵在第一上连接板上,所述第一阻流板与第一导杆相垂直,第一阻流板通过连接件与第一浮动网板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绳的另一端与第一阻流网板的第一上连接板相连接;

当第一定网板的上端抵在第一上连接板上时,所述第一浮动网板的网孔与第一定网板的网孔正对分布。

在落潮时,当潮流流速大于设定值v2时,潮流作用在第一阻流板上的作用力将克服第一压缩弹簧的作用力,使第一浮动网板沿第一导向孔轴向移动,直至第一限位块抵在第一上连接板上,此时,第一浮动网板的网孔与第一定网板的网孔错开分布;设定值v2大于设定值v1。

如此,在落潮时,当潮流流速大于设定值v2时,设定值v2大于设定值v1,潮流作用在第一阻流板上的作用力将克服第一压缩弹簧的作用力,使第一浮动网板的网孔与第一定网板的网孔错开分布,从而进一步的增大第一阻流网板的阻力,进一步减小流经主养殖网箱的潮流,从而避免流经主养殖网箱的潮流过大,而影响东海大黄鱼苗正常生活,甚至导致东海大黄鱼苗受伤,影响成活率是问题。

作为优选,环形浮架呈圆环形,所述主养殖网箱呈圆筒状,所述第一阻流网板的横截面呈圆弧形,且第一阻流网板的轴线与主养殖网箱位于第一阻流网板的同一侧。

作为优选,环形浮架呈圆环形,所述主养殖网箱呈圆筒状,所述第一定网板与第一浮动网板的横截面均呈圆弧形,且第一定网板的轴线与主养殖网箱位于第一阻流网板的同一侧。

作为优选,还包括涨潮用自升降潮流阻流装置,涨潮用自升降潮流阻流装置包括第二连接绳、位于主养殖网箱外侧的第二阻流网板、漂浮在水面上的第二浮架、下沉至海底的第二浮架配重及连接第二浮架与第二浮架配重的第二锚绳,所述环形浮架的一侧设有第二支架,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位于环形浮架的相对两侧,第二支架位于水面上方,第二支架上设有第二导向环,所述第二阻流网板与第二支架位于主养殖网箱的同一侧,第二浮架与第二支架位于主养殖网箱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连接绳的一端与第二浮架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绳的另一端穿过第二导向环并与第二阻流网板的上端相连接,第二阻流网板的上端通过第二连接绳悬挂在第二导向环的下方,所述第二连接绳上设有第二上限位件与第二下限位件,第二下限位件位于第二导向环的下方,

当第二阻流网板通过第二连接绳上的第二上限位件悬挂在第二导向环上时,所述第二阻流网板的上边缘位于主养殖网箱的底面的下方或靠近主养殖网箱的底面;当第二下限位件抵在第二导向环上时,所述第二阻流网板的上边缘靠近水面。

在涨潮时,当潮流流速小于设定值v1时,所述第二阻流网板在自重作用下往下沉,直至第二上限位件抵在第二导向环上,此时,第二阻流网板通过第二连接绳上的第二上限位件悬挂在第二导向环上;当潮流流速大于设定值v1时,所述第二浮架在潮流作用下克服第二阻流网板的重力,沿潮流往外海移动,并通过第二连接绳带动第二阻流网板往上移动,直至第二下限位件抵在第二导向环上。

东海大黄鱼苗的野外驯养对海域环境的潮流要求比较高,潮流不能过大也不能够过小,潮流过大会影响东海大黄鱼苗正常生活,甚至导致东海大黄鱼苗受伤,影响成活率;潮流过小不仅不利于东海大黄鱼苗的野外驯养,而且可能会造成箱内鱼苗缺氧而死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申请设置了涨潮用自升降潮流阻流装置,具体的,在涨潮时,当潮流流速小于设定值v1时,第二阻流网板的上边缘位于主养殖网箱的底面的下方或靠近主养殖网箱的底面,以使潮流可以顺利的流过主养殖网箱,避免潮流过小而影响野外驯养效果,甚至造成箱内鱼苗缺氧而死亡的问题;当潮流流速大于设定值v1时,第二浮架在潮流作用下克服第二阻流网板的重力,使第二阻流网板往上移动,并使第二阻流网板的上边缘靠近水面,以通过第二阻流网板对潮流进行阻挡,以减小流经主养殖网箱的潮流,从而避免流经主养殖网箱的潮流过大,而影响东海大黄鱼苗正常生活,甚至导致东海大黄鱼苗受伤,影响成活率是问题

作为优选,内养殖网箱的上端开口。

作为优选,环形浮架呈圆环形,所述主养殖网箱呈圆筒状,所述网箱浮架呈圆环形,所述内养殖网箱呈圆筒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能够对东海大黄鱼苗进行野外驯养,从而提高东海大黄鱼苗放流到海域内的成活率。

第二,能够根据潮流大小的实际情况,自动进行调节,以避免潮流过大或过小,而影响大黄鱼苗成活率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一的东海大黄鱼放流野外驯养系统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二的东海大黄鱼放流野外驯养系统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二的东海大黄鱼放流野外驯养系统的主视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二的第一阻流网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

主养殖装置1a,环形浮架1a.1,主养殖网箱1a.2;

内养殖装置1b,网箱浮架1b.1,内养殖网箱1b.2;

浮架连接绳1c;

落潮用自升降潮流阻流装置2,第一连接绳2.1,第一浮架2.2,第一阻流网板2.3,第一上连接板2.31,第一定网板2.32,第一浮动网板2.33,第一导向孔2.34,第一导杆2.35,第一限位板2.36,第一限位块2.37,第一压缩弹簧2.38,第一阻流板2.39,第一支架2.4,第一浮架配重2.5,第一锚绳2.6,第一导向环2.7,第一上限位件2.8,第一下限位件2.9;

涨潮用自升降潮流阻流装置3,第二连接绳3.1,第二浮架3.2,第二阻流网板3.3,第二支架3.4,第二浮架配重3.5,第二锚绳3.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技术方案实施例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方案,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

参照下面的描述和附图,将清楚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这些和其他方面。在这些描述和附图中,具体公开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一些特定实施方式来表示实施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原理的一些方式,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范围不受此限制。相反,本发明的实施例包括落入所附加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内涵范围内的所有变化、修改和等同物。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厚度”、“上”、“下”、“水平”、“顶”、“底”、“内”、“外”、“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表示一个或者多个。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具体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东海大黄鱼放流野外驯养系统,包括主养殖装置1a、网箱配重及若干内养殖装置1b。

主养殖装置1a包括漂浮在水面上的环形浮架1a.1及固定在环形浮架上的主养殖网箱1a.2。本实施例中,环形浮架呈圆环形,主养殖网箱呈圆筒状。

网箱配重下沉至海底,网箱配重与环形浮架通过网箱锚绳相连。本实施例的网箱配重为多个,每个网箱配重与环形浮架分别通过网箱锚绳相连,以将主养殖装置固定在海域水面的某一位置。

内养殖装置1b位于主养殖装置内。内养殖装置包括网箱浮架1b.1及固定在网箱浮架上的内养殖网箱1b.2。网箱浮架漂浮在环形浮架内的水面上。本实施例中,网箱浮架呈圆环形,内养殖网箱呈圆筒状,内养殖网箱的上端开口。主养殖网箱的网孔大于内养殖网箱的网孔。

网箱浮架与环形浮架通过浮架连接绳1c相连接,各内养殖装置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内养殖装置的环形浮架之间通过浮架连接绳相连接。如此,保证各内养殖装置之间的相对位置稳定。

东海大黄鱼育苗成功后,将东海大黄鱼苗放入内养殖装置内进行野外驯养,内养殖装置位于主养殖网箱内,内养殖装置内的水域环境平稳,有利于东海大黄鱼苗的野外驯养成活;东海大黄鱼苗在内养殖装置内驯养一段时间后,将其移入主养殖网箱内进行进一步的野外驯养,主养殖网箱内的水域环境更接近外部海域的环境,经过内养殖网箱与主养殖网箱内野外驯养后,在将东海大黄鱼放流到外部海域内,如此,能够有效提高东海大黄鱼苗放流到海域内的成活率。

具体实施例二,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参照具体实施例一,其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2、图3、图4所示,一种东海大黄鱼放流野外驯养系统,还包括落潮用自升降潮流阻流装置2。落潮用自升降潮流阻流装置2包括第一连接绳2.1、位于主养殖网箱外侧的第一阻流网板2.3、漂浮在水面上的第一浮架2.2、下沉至海底的第一浮架配重2.5及连接第一浮架与第一浮架配重的第一锚绳2.6。环形浮架上朝向海岸的一侧设有第一支架2.4。第一支架位于水面上方。第一支架上设有第一导向环2.7。第一阻流网板与第一支架位于主养殖网箱的同一侧,第一浮架与第一支架位于主养殖网箱的相对两侧。

第一连接绳的一端与第一浮架相连接。第一连接绳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导向环并与第一阻流网板的上端相连接。第一阻流网板的上端通过第一连接绳悬挂在第一导向环的下方。第一连接绳上设有第一上限位件2.8与第一下限位件2.9,第一下限位件位于第一导向环的下方。

如图2、图3所示,当第一阻流网板通过第一连接绳上的第一上限位件悬挂在第一导向环上时,第一阻流网板的上边缘位于主养殖网箱的底面的下方或靠近主养殖网箱的底面。

当第一下限位件抵在第一导向环上时,第一阻流网板的上边缘位于水面上方或靠近水面的水面下方。

在落潮时,当潮流流速小于设定值v1时,第一阻流网板在自重作用下往下沉,直至第一上限位件抵在第一导向环上,此时,第一阻流网板通过第一连接绳上的第一上限位件悬挂在第一导向环上。当潮流流速大于设定值v1时,第一浮架在潮流作用下克服第一阻流网板的重力,沿潮流往外海移动,并通过第一连接绳带动第一阻流网板往上移动,直至第一下限位件抵在第一导向环上。

采用养殖网箱对东海大黄鱼苗进行野外驯养,虽然能够提高驯养厚度东海大黄鱼的放流成活率;但普通的养殖网箱不具备潮流调节能力,而东海大黄鱼苗的野外驯养对海域环境的潮流要求比较高,潮流不能过大也不能够过小,潮流过大会影响东海大黄鱼苗正常生活,甚至导致东海大黄鱼苗受伤,影响成活率;潮流过小不仅不利于东海大黄鱼苗的野外驯养,而且可能会造成箱内鱼苗缺氧而死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申请设置了落潮用自升降潮流阻流装置,具体的,

在落潮时,当潮流流速小于设定值v1时,第一阻流网板的上边缘位于主养殖网箱的底面的下方或靠近主养殖网箱的底面,以使潮流可以顺利的流过主养殖网箱,避免潮流过小而影响野外驯养效果,甚至造成箱内鱼苗缺氧而死亡的问题;当潮流流速大于设定值v1时,第一浮架在潮流作用下克服第一阻流网板的重力,使第一阻流网板往上移动,并使第一阻流网板的上边缘靠近水面,以通过第一阻流网板对潮流进行阻挡,以减小流经主养殖网箱的潮流,从而避免流经主养殖网箱的潮流过大,而影响东海大黄鱼苗正常生活,甚至导致东海大黄鱼苗受伤,影响成活率是问题;因而能够根据潮流大小的实际情况,自动进行调节,以避免潮流过大或过小,而影响野外驯养效果,甚至大黄鱼苗成活率的问题。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第一阻流网板2.3包括第一上连接板2.31、设置在第一上连接板的第一导向孔2.34、滑动设置在第一导向孔内的第一导杆2.35、位于第一上连接板下方的第一定网板2.32与第一浮动网板2.33、位于第一浮动网板下方的第一阻流板2.39、设置在第一导杆上端的第一限位板2.36、设置在第一导杆上并位于第一上连接板与第一限位板之间的第一限位块2.37及位于第一上连接板与第一限位板之间的第一压缩弹簧2.38。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孔为两个,第一导杆与第一导向孔一一对应。第一定网板的上端固定在第一上连接板上。第一浮动网板、第一定网板与第一导杆三者相互平行。第一浮动网板的上端与第一导杆的下端相连接。第一压缩弹簧用于带动第一导杆往上移动,直至第一定网板的上端抵在第一上连接板上。第一阻流板与第一导杆相垂直,第一阻流板通过连接件与第一浮动网板相连接。第一连接绳2.1的另一端与第一阻流网板的第一上连接板相连接。当第一定网板的上端抵在第一上连接板上时,第一浮动网板的网孔与第一定网板的网孔正对分布。

在落潮时,当潮流流速大于设定值v2时,潮流作用在第一阻流板上的作用力将克服第一压缩弹簧的作用力,使第一浮动网板沿第一导向孔轴向移动,直至第一限位块抵在第一上连接板上,此时,第一浮动网板的网孔与第一定网板的网孔错开分布;设定值v2大于设定值v1。

如此,在落潮时,当潮流流速大于设定值v2时,设定值v2大于设定值v1,潮流作用在第一阻流板上的作用力将克服第一压缩弹簧的作用力,使第一浮动网板的网孔与第一定网板的网孔错开分布,从而进一步的增大第一阻流网板的阻力,进一步减小流经主养殖网箱的潮流,从而避免流经主养殖网箱的潮流过大,而影响东海大黄鱼苗正常生活,甚至导致东海大黄鱼苗受伤,影响成活率是问题。

当然,本实施例的第一阻流网板也可以有一块网板构成。

进一步的,如图2第一阻流网板的横截面呈圆弧形,且第一阻流网板的轴线与主养殖网箱位于第一阻流网板的同一侧;具体的,第一定网板与第一浮动网板的横截面均呈圆弧形,且第一定网板的轴线与主养殖网箱位于第一阻流网板的同一侧。

进一步的,如图2、图3、图4所示,东海大黄鱼放流野外驯养系统还包括涨潮用自升降潮流阻流装置3。涨潮用自升降潮流阻流装置包括第二连接绳3.1、位于主养殖网箱外侧的第二阻流网板3.3、漂浮在水面上的第二浮架3.2、下沉至海底的第二浮架配重3.5及连接第二浮架与第二浮架配重的第二锚绳3.6。环形浮架的一侧设有第二支架3.4。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位于环形浮架的相对两侧,第二支架位于水面上方,第二支架上设有第二导向环。第二阻流网板与第二支架位于主养殖网箱的同一侧。第二浮架与第二支架位于主养殖网箱的相对两侧。第二连接绳的一端与第二浮架相连接,第二连接绳的另一端穿过第二导向环并与第二阻流网板的上端相连接。第二阻流网板的上端通过第二连接绳悬挂在第二导向环的下方。第二连接绳上设有第二上限位件与第二下限位件,第二下限位件位于第二导向环的下方。

当第二阻流网板通过第二连接绳上的第二上限位件悬挂在第二导向环上时,第二阻流网板的上边缘位于主养殖网箱的底面的下方或靠近主养殖网箱的底面。当第二下限位件抵在第二导向环上时,第二阻流网板的上边缘靠近水面。

在涨潮时,当潮流流速小于设定值v1时,第二阻流网板在自重作用下往下沉,直至第二上限位件抵在第二导向环上,此时,第二阻流网板通过第二连接绳上的第二上限位件悬挂在第二导向环上。当潮流流速大于设定值v1时,第二浮架在潮流作用下克服第二阻流网板的重力,沿潮流往外海移动,并通过第二连接绳带动第二阻流网板往上移动,直至第二下限位件抵在第二导向环上。

如此,在涨潮时,当潮流流速小于设定值v1时,第二阻流网板的上边缘位于主养殖网箱的底面的下方或靠近主养殖网箱的底面,以使潮流可以顺利的流过主养殖网箱,避免潮流过小而影响野外驯养效果,甚至造成箱内鱼苗缺氧而死亡的问题;当潮流流速大于设定值v1时,第二浮架在潮流作用下克服第二阻流网板的重力,使第二阻流网板往上移动,并使第二阻流网板的上边缘靠近水面,以通过第二阻流网板对潮流进行阻挡,以减小流经主养殖网箱的潮流,从而避免流经主养殖网箱的潮流过大,而影响东海大黄鱼苗正常生活,甚至导致东海大黄鱼苗受伤,影响成活率是问题。

进一步的,第二阻流网板包括第二上连接板、设置在第二上连接板的第二导向孔、滑动设置在第二导向孔内的第二导杆、位于第二上连接板下方的第二定网板与第二浮动网板、位于第二浮动网板下方的第二阻流板、设置在第二导杆上端的第二限位板、设置在第二导杆上并位于第二上连接板与第二限位板之间的第二限位块及位于第二上连接板与第二限位板之间的第二压缩弹簧。第二定网板的上端固定在第二上连接板上。第二浮动网板、第二定网板与第二导杆三者相互平行。第二浮动网板的上端与第二导杆的下端相连接。第二压缩弹簧用于带动第二导杆往上移动,直至第二定网板的上端抵在第二上连接板上。第二阻流板与第二导杆相垂直,第二阻流板通过连接件与第二浮动网板相连接。第二连接绳的另一端与第二阻流网板的第二上连接板相连接。当第二定网板的上端抵在第二上连接板上时,第二浮动网板的网孔与第二定网板的网孔正对分布。本实施例的第二阻流网板的具体结构参照图5中的第一阻流网板。

在涨潮时,当潮流流速大于设定值v2时,潮流作用在第二阻流板上的作用力将克服第二压缩弹簧的作用力,使第二浮动网板沿第二导向孔轴向移动,直至第二限位块抵在第二上连接板上,此时,第二浮动网板的网孔与第二定网板的网孔错开分布;设定值v2大于设定值v1。

如此,在潮潮时,当潮流流速大于设定值v2时,设定值v2大于设定值v1,潮流作用在第二阻流板上的作用力将克服第二压缩弹簧的作用力,使第二浮动网板的网孔与第二定网板的网孔错开分布,从而进一步的增大第二阻流网板的阻力,进一步减小流经主养殖网箱的潮流,从而避免流经主养殖网箱的潮流过大,而影响东海大黄鱼苗正常生活,甚至导致东海大黄鱼苗受伤,影响成活率是问题。

当然,本实施例的第二阻流网板也可以有一块网板构成。

进一步的,第二阻流网板的横截面呈圆弧形,且第二阻流网板的轴线与主养殖网箱位于第二阻流网板的同一侧;具体的,第二定网板与第二浮动网板的横截面均呈圆弧形,且第二定网板的轴线与主养殖网箱位于第二阻流网板的同一侧。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变换,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