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车式鱼线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00965发布日期:2020-12-25 08:01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纺车式鱼线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线轮,具体指一种纺车式鱼线轮。



背景技术:

纺车式鱼线轮是鱼线轮中的其中一种常见的钓具,因其使用方便、易于上手等特点而被广泛使用。该纺车式鱼线轮包括有鱼线轮的主体、支撑在主体内的中空的齿杆、插装在齿杆内的主轴、安装在外露于齿杆的主轴上的线轮(线轮用来缠绕渔线)、安装在齿杆上用于将渔线卷绕在线轮上的线壳、位于线轮内腔中的刹车片组和连接在主轴前端用以调节刹车力大小的调整钮组件,其中调整钮组件又包括有螺纹连接在主轴顶部的螺母、与螺母相固定的调整钮和套装在主轴上的弹簧以及仅能沿主轴轴向移动的钮座,弹簧的两端抵在螺母和钮座的一端之间,钮座的另一端与刹车片组相抵。使用时,通过旋转调整钮,带动螺母转动,螺母的转动同时沿主轴轴向向钮座侧运动,并压迫弹簧,弹簧受压产生的弹力经钮座传递给刹车片组件,刹车片组件受压后,使线轮绕主轴转动的摩擦力增大,使绕在线轮上的渔线的出线力也随之增大;反之,则产生的刹车力也越小,以此来达到调节刹车力的目的。

在上述结构中,为了使钮座只能轴向移动,(轴向移动的目的:一方面可以轴向推动刹车组件,另一方面在调整钮和钮座之间可设置滴答组件,以在旋转调整钮时能发出滴答声来),钮座与主轴之间是非圆孔和扁轴的配合,如公开号为cn101461353a的文献中所披露的结构,即在钮座的中部开有非圆形孔,如该文献的图9中的标号66c所指位置,一般为方孔,也称扁孔;而主轴的端部为了安装钮座和刹车片组的键华司,较长段要设计成扁轴结构(通常是主轴的端部两侧铣去一部分后成相互平行的面,见文献的图8中的标号15a所指部位),并为了配合螺母,在主轴的扁轴结构的圆弧形周面上还加工有外螺纹(见该文献的图8中的标号15b所指部位)。但在使用中发现:由于主轴本身较狭长,再将主轴的端部较长段铣边,会削弱主轴的强度。如此,当在主轴的端部旋转调整钮时,就会出现主轴螺纹磨损,与其配合的螺母发生空转,使得调整钮调节刹车力的功能失效。并且使用时间一长,钮座上的方孔因磨损会变成圆孔,导致其可以相对主轴转动,以致在旋转调整钮时不再发出滴答声来,影响操作手感。

为了能顺利地驱动将渔线卷绕在线轮上,在上述纺车式鱼线轮的主体一侧安装有摇臂组件,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01843231a的文献中所公开的手柄组装件,它包括有手柄轴(相当于摇臂轴)、手柄臂(相当于摇臂)和轴套部件(相当于管套)以及手柄把手(相当于摇柄),手柄轴的基端与主齿轮轴(相当于芯轴)相螺纹连接,手柄臂固定在手柄轴的顶端,手柄把手装配在手柄臂的两端,并可相对旋转。具体的,手柄轴与主齿轴之间的连接结构如下:手柄轴的基端上具有螺纹方向相反的第一阳螺纹部和第二阳螺纹部;对应地,在主齿轮轴的中心内部,自其一端开始按照第一贯通孔、第一阴螺纹部、第二贯通孔、第三贯通孔以及开口于主齿轮轴另一端的第二阴螺纹部顺序在轴向上排列并形成同芯,第一贯通孔的轴向长度形成为和第二阴螺纹部相同的长度,第一贯通孔的直径比第二阴螺纹部的直径大,手柄轴的第二阳螺纹部可贯穿插入该第一贯通孔中,手柄轴的第一阳螺纹部与主齿轮轴的第一阴螺纹部相螺纹结合,第三贯通孔的直径比第一阴螺纹部大,手柄轴上的第一阳螺纹部可贯穿插入该第三贯通孔内,且手柄轴上的第二阳螺纹部与主齿轮轴上的第二阴螺纹相螺纹连接,以此可以按照垂钓者的个人喜好或者垂钓方法,使手柄组装件可以按需安装在主齿轮轴的任意一侧。

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由于手柄轴设计有两段阳螺纹段,即此时的手柄轴设计的较长,造成手柄组件整体很长,当手柄轴与主齿轮轴拆装后运输时会影响包装体积,并且较长的手柄轴外露于轴套部件,阳螺纹段容易遭意外碰触而导致螺纹受损,影响装配。同时,主齿轮轴的中心内部加工成不同孔径的贯通孔和多段阴螺纹部,会提高加工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主齿轮轴的强度。

为了配合上述摇臂组件能顺利地实现渔线卷绕在纺车式鱼线轮的线轮上,纺车式鱼线轮的主体内设计有排线机构,该排线机构包括有上述主轴、中空的齿杆、齿盘、小齿轮和传动齿轮,其中齿盘与小齿轮同轴安装在芯轴上并由摇臂驱动,该驱动力分成两路输出,一路是齿盘与齿杆的相互啮合,线壳安装在齿杆上而形成的齿轮传动机构,使线壳能够随之获得转动动力。另一路是通过小齿轮与传动齿轮啮合,传动齿轮上固定一销轴,销轴的另一端位于滑块中,滑块与主轴固定成一体,传动齿轮的旋转运动经销轴与滑块转化为主轴的轴向往复运动,进而可以带动线轮能轴向往复运动,即,线壳的旋转运动配合线轮的轴向往复运动,来达到纺车式鱼线轮的均匀排线。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4499178u和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03004715a的文献中均公开了上述的类似排线机构。

显然,在上述排线机构中,主轴只是作轴向往复运动,齿杆只作旋转运动,并且,齿杆为了支撑主轴的运动,在齿杆的内壁上设有两个轴向间隔的环形凸圈,主轴通过与该两个环形凸圈的配合,使得其前、后两个部位支撑在齿杆内;齿杆再通过两个轴承或一个轴承、一个衬套支撑在主体内。这虽能实现上述的运动,但在实际排线时,因主轴轴向运动会产生震动,该震动会产生噪音并经齿杆传递,再叠加齿杆因旋转产生的震动,就会造成较大的噪声,当二者产生共振时,此缺陷更加明显。因此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有利于提高主轴强度,优化操作手感的纺车式鱼线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纺车式鱼线轮,包括有鱼线轮的主体、安装在主体一侧的摇臂组件、支撑在主体内的中空齿杆、插装在齿杆内的主轴、安装在主轴上的线轮、安装在齿杆上用于将渔线卷绕在线轮上的线壳、位于线轮内腔中的刹车片组和连接在主轴前端部用以调节刹车力大小的调整钮组件,所述调整钮组件又包括有螺纹连接在主轴前端部的螺纹段上的螺母、与螺母相固定的调整钮和套装在主轴上的弹簧以及能沿主轴轴向移动的钮座,所述弹簧的两端抵在螺母和钮座的一端之间,所述钮座的另一端与刹车片组中的键华司的端面相抵,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的螺纹段的截面呈圆形,且邻近该螺纹段的主轴两侧分别具有平面而形成非圆形段;所述钮座中部开有能供主轴的螺纹段穿过的第一圆孔;所述键华司包括有中部具有第二圆孔的主华司和坐落在主华司的端面上的限位槽中而能一起转动的辅助华司,在该辅助华司的中部开有一异形孔,该异形孔由相互连通的第三圆孔和长孔组成,所述第二、第三圆孔能供所述主轴的螺纹段穿过,所述主轴的非圆形段能从第三圆孔中滑入到所述长孔中;同时在所述钮座的另一端与主华司的端面上具有相互匹配连接的定位槽和定位柱。

在上述方案中,较好的是,所述限位槽中设有与辅助华司相吸的磁铁,以使辅助华司与主华司可以快速地结合在一起。

在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定位柱设在所述钮座的另一端上,所述定位槽位于所述主华司的端面上。

在上述各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摇臂组件包括有一端与芯轴相连的摇臂轴、与摇臂轴的另一端相连的摇臂,所述摇臂轴的一端仅具有一段阳螺纹部,所述的芯轴的一端具有与该摇臂轴的阳螺纹部相螺纹连接的阴螺纹部,所述芯轴的另一端具有供该芯轴的阳螺纹部轴向插入的贯通孔,且在该芯轴的另一端外壁上具有与所述阴螺纹部螺旋方向相反的外螺纹,同时还包括有套设在所述摇臂轴上的连接套,该连接套的内壁上具有与该外螺纹相螺纹连接的内螺纹。使得摇臂组件的体积小,芯轴的加工更为方便

为了在运输过程中避免阳螺纹部的受损,所述摇臂轴的阳螺纹部内藏于所述的连接套内。

在上述各方案中,较好的是,所述摇臂轴的另一端通过套管与摇臂相连,所述摇臂轴上在邻近所述阳螺纹部处具有一挡圈,所述连接套具有底部和设有上述内螺纹的环形的壁部,所述底部被限位在所述挡圈和套管之间。

为了方便连接,所述挡圈外侧的摇臂轴设计成中空而形成内螺纹孔,螺钉穿过套管上的安装孔与该内螺纹孔相连接。

在上述各方案中,再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齿杆在邻近前端的内壁上设有与主轴相配合的环形凸圈,所述主轴前部支撑在该环形凸圈内,所述主体内壁上设有一带有通孔的立板,所述通孔中安装有衬套,该立板位于齿杆的后端,所述主轴的后端松动地穿过齿杆并支撑在该通孔的衬套内。以便收线过程中具有较小的噪音。

为了降低总体成本,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通孔为由位于前端的大径段和位于后端的小径段组成的台阶孔,所述的衬套也制成大衬套和小衬套组成的台阶衬套,所述齿杆的后端支撑在位于大径段内的大衬套中,所述的主轴的后部支撑在位于小径段内的小衬套中。此时,所述齿杆的前部通过轴承支撑在主体的单向孔中。或者齿杆的前部通过轴承支撑在单向盖处。

当然,齿杆的也可以通过两个轴承支撑于主体内,较好的方案是,所述齿杆的前端通过第一轴承支撑在单向盖板处,该单向盖板固定在主体上,所述齿杆的后端部通过第二轴承支撑在主体的支撑部处。该结构较为稳定。

为了提高立板的强度,所述鱼线轮的主体内壁上还延伸与立板的上端相连接的上筋板和与立板的下端相连接的下筋板,且所述的上、下筋板垂直于所述的立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中主轴的螺纹段截面由现有的非圆形改为圆形,且非圆形段仅与辅助华司的长孔相配合,因此非圆形段的轴向长度很短,从而一方面有效地确保了主轴的强度,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螺纹段螺纹的连贯性,使得调整钮的转动更为顺手。同时,钮座上由非圆形孔改为圆孔(即第一圆孔),使之与主轴相配合,因而无需考虑现有技术中的方孔因磨损带来的缺陷,并巧妙地通过定位柱与定位槽的配合,再借助于辅助华司与主华司的配合、辅助华司上的异形孔与主轴的配合,来实现钮座、键华司相对于主轴仅能轴向移动的要求,同时又能实现装配要求,故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传统的结构,使得主轴强度好,刹车力调节顺畅,操作手感更好。

其次,由于本实用新型增设了连接套,使得芯轴、摇臂轴只需要一端上具有相互螺纹连接的阳螺纹部和阴螺纹部,而芯轴的另一端与连接套相螺纹连接,因此此时的摇臂轴就不需要很长的结构,使得摇臂组件的整体体积变小,便于包装、运输;并在连接套的保护下,可以避免摇臂轴的阳螺纹部受损。同时芯轴只需加工阴螺纹部和另一端的贯通孔,加工起来也比较方便,并有利于提高芯轴的强度。

再者,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主轴仅在前部支撑于齿杆,后部通过主体内壁上的立板进行支撑,因此主轴在往复运动中传递至齿杆的震动力将明显减弱,避免了共振现象的发生,使得排线时的噪音大小得到较好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调整钮组件处的剖视示意图(钮座上的定位柱刚伸入到定位槽中);

图3为图2状态下旋转调整钮后的剖视示意图(钮座上的定位柱进一步伸入到定位槽中);

图4为图1中旋下调整钮组件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进一步分解辅助华司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调整钮组件和键华司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8图4为图3状态下进一步旋转调整钮后将弹簧压紧状态下的剖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簧在自然状态下的剖视示意图;

图10为弹簧被压紧过程中位移量与受力大小的变化关系图;

图11为图1中摇臂组件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摇臂组件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安装有齿盘和小齿轮的芯轴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4为图11中当摇臂组件安装在芯轴右侧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15为图1中侧盖处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16为图1中主轴、齿杆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去掉齿盘、芯轴和小齿轮等);

图17为鱼线轮的本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17所示为纺车式鱼线轮,包括有鱼线轮的主体1、摇臂组件2、中空的齿杆3、主轴4、线轮5、用于将渔线卷绕在线轮上的线壳6、位于线轮5内腔中的刹车片组7和连接在主轴4前端部用以调节刹车力大小的调整钮组件8,其中,线轮5通过前轴承a1、后轴承a2支撑在主轴4上,本实施例中,该线轮5的结构以及刹车片组7的设置可以参见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10384079a的文献中所描述的结构,当然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它线轮结构。

所述调整钮组件8包括有螺纹连接在主轴4前端部的螺纹段41上的螺母81、与螺母相固定的调整钮82和套装在主轴4上的弹簧83以及能沿主轴轴向移动的钮座84(请参见图2和图3),弹簧83的两端抵在螺母81和钮座84的一端之间,钮座84的另一端与刹车片组中的键华司的一端面相抵,本实施例中,由于上述线轮5的内腔被一隔板分隔成前腔a和后腔b,所述刹车片组也由此包括有安装在前腔a内的前刹车片组7a和安装在后腔b内的后刹车片组7b,因此,图中的钮座84的另一端是与前刹车片组7a中的前键华司71(华司也称垫圈或垫片)的端面相抵。而钮座84的一端上套设有连接套85,该连接套85通过两个螺钉安装在调整钮82上,使得钮座84限位在调整钮82上,并能相对于调整钮82可以有一定的轴向移动量,且在弹簧83的作用下,始终具有远离调整钮82移动的趋势。同时在钮座84与调整钮82之间设有常规的滴答组件86,旋转调整钮时,利用该滴答组件86,就会发生清晰的嘀答声来,以提示钓者正在进行调力操作。同时钮座84的中部上还套有密封片87,该密封片87与线轮5的前腔内壁相配合而能密封前腔,以提高前腔的防水性能。另外,为了防止弹簧83因较大的摩擦力而发生扭曲变形,在弹簧83与钮座84之间还设有摩擦系数小于钮座的滑动片88。在此钮座84与调整钮82之间的连接关系、滴答组件86以及套设在钮座上的密封片87,均为现有技术,具体可见申请公布号为cn110384079a的文献中所描述的结构。对于该调整钮组件8的主要改进在于:钮座84的结构,所述钮座84中部开有能供主轴4的螺纹段41穿过的第一圆孔841,所述钮座84的另一端具有两个沿周间隔分布的轴向延伸的定位柱842。

为配合钮座84的改进,上述主轴4的螺纹段41的截面呈圆形,且邻近该螺纹段的主轴两侧分别具有平面而形成非圆形段42(请参见图5);并为了防止钮座84相对于主轴4的转动,上述的前键华司71包括有中部具有第二圆孔711a的主华司711和坐落在主华司711的端面上的限位槽711b中的辅助华司712,使得辅助华司712能与主华司711一起转动,且其中的辅助华司712的中部开有一异形孔,该异形孔由相互连通的第三圆孔712a和长孔712b组成,第二、第三圆孔能供主轴4的螺纹段41穿过,主轴的非圆形段42能从第三圆孔712a中滑入到长孔712b中,主华司711的端面上开有供上述钮座上的定位柱842插入的定位槽711c。也就是说,将前键华司71制成分体式结构,利用辅助华司712上的异形孔实现与主轴4的装配并实现仅只能沿主轴轴向移动的目的,主华司711再通过该辅助华司712实现仅能相对于主轴轴向移动的要求。而钮座84利用定位柱842与定位槽711c的配合,也顺利地实现只能相对于主轴4轴向移动的目的。

为了确保辅助华司712与主华司711之间的快速定位,在上述限位槽711b中设有与辅助华司712相吸的磁铁713。磁铁713可以对应辅助华司712的端面配置,但为了节约成本,本实施例中,辅助华司712上径向延伸出两凸耳712c,磁铁对应于两凸耳设置。

装配时,在主轴4上装配调整钮组件之前,先在主华司711的限位槽711b内放置磁铁713,再用胶水定位磁铁713,然后利用辅助华司712上的第三圆孔将辅助华司712套在主轴4上轴向移动,直至到达主轴4的非圆形段42时,再径向移动辅助华司712,让主轴的非圆形段41从从第三圆孔712a中滑入到长孔712b中,然后再轴向移动辅助华司712,让其落入到主华司的限位槽711b内,并与磁铁713相吸附。然后将主轴4对着装配好的调整钮组件8,利用钮座84上的第一圆孔841插入到调整钮组件8中,并使钮座84上的定位柱842部分插入到主华司711的定位槽711c中,插入长度小于定位槽711c的深度。然后旋转调整钮82,利用弹簧83的作用,使钮座84与前键华司71相抵。此后,若需要调刹车力时,再继续旋转调整钮82,即可让钮座84轴向挤压前键华司71后将刹车华司72压紧在线轮5上。当弹簧83被完全并紧后,请见图8,此时刹车力最大。其调力的原理见申请公布号为cn110384079a的文献,在此不再详叙。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弹簧可以采用现有的圆柱形螺旋弹簧,如可以采用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03843738b的文献中所公开的几种弹簧结构,但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圆锥形螺旋弹簧,请参见图9,即为由截面呈矩形的线材弯曲成螺旋状而形成具有大、小端的圆锥形螺旋弹簧,该弹簧83的线材的矩形截面的高度大于宽度,且该弹簧83的大、小端的端面均设计成平面;同时,该弹簧83在自然状态下相邻弹簧圈之间在轴向上部分重叠;该弹簧在轴向完全受压状态下,相邻弹簧圈中,小弹簧圈坐落在大弹簧圈内,且各弹簧圈的端面相齐平。

通过多次试验发现,上述弹簧线材的矩形截面的高度h1与宽度b之比优选为(2.5-3):1,本实施例中,线材的矩形截面的高度h1是2mm,宽度b为0.7mm,二者比约为2.86,右旋(当然也可以为左旋),弹簧的有效圈数选为3,弹簧的轴向高度h为5.2mm。相邻弹簧圈之间在轴向上部分重叠的高度h2与矩形截面的高度h1之比优选为1:(4.8.0-5.2),图中重叠高度h2为0.40mm,与矩形截面的高度h1比为1:5.0。

将上述弹簧83放置在试验机(如,弹簧压缩力测量仪)上,该试验机上具有能检测弹簧83压缩量的位置传感器和弹簧受力的力传感器,随着试验机上的压头的下移,弹簧83逐渐被压缩,直至图8的状态,即此时相邻弹簧中的小弹簧圈坐落在大弹簧圈内,且各弹簧圈的端面相齐平,此时弹簧83的受力最大。由试验机上的位置传感器和力传感器所获得的数据,绘制出图13的关系图,由图13可知,当弹簧受力小于0.1kn时,弹簧的受力和压缩量基本成直线。

本实施例中,充分利用了圆锥形螺旋弹簧稳定性好的特点,借助于自然状态下相邻弹簧圈之间在轴向上的部分重叠,使得本弹簧的各弹簧圈在轴向受压、滑动时,可以依靠外层的弹簧圈进行滑动,不易发生径向变形;同时再利用线材的矩形截面的高度大于宽度的特点,来延长各弹簧圈轴向滑动的位移量,即加长对应弹簧圈的线性特性。当这样的弹簧应用于纺车式鱼线轮时,由于目前纺车式鱼线轮的刹车力要求不是很大(一般小于0.1kn),因而这样的弹簧正好能满足纺车式鱼线轮的刹车力呈现线性化的要求,且调节过程中不易发生径向扭曲

并且选用合适的弹簧线材的矩形截面的高度h1与宽度b之比,使得在调整钮组件较小的空间内,该弹簧有足够的圈数受压,使调节刹车力所需的弹簧力与该弹簧的轴向位移量之间能满足鱼线轮所需的线性关系,并能提供所需大小的弹簧力。而选择合适的重叠高度h2与矩形截面的高度h1之比,当弹簧的自由高度一定条件下,使弹簧的圈数合适,锥形弹簧小端的内径不会过小,不会影响在弹簧内孔中的螺母的插装。

上述摇臂组件2安装在主体1侧面,请参见图11至图14所示,鱼线轮的主体1又包括有带有内腔的本体11、位于本体11一侧而盖设在内腔开口处的侧盖12和位于另一侧的主盖13,本体11上斜向前方伸展形成有钓杆安装部14。摇臂组件2与主盖13同侧,它包括有摇臂轴21、摇臂22以及安装在摇臂上的摇柄23,摇臂轴21的一端与芯轴9相连,该摇臂轴21的另一端通过套管24与摇臂22相连(即直接与套管相固定,套管再与摇臂相固定。也可以与现有技术一样,26摇臂轴的另一端穿过套管与摇臂相固定)。芯轴9通过左轴承a3、右轴承a4支撑在鱼线轮的主体1上,芯轴9上安装有齿盘10和小齿轮20,转动摇柄23就可以通过摇臂22、套管24、摇臂轴21驱动芯轴9及齿盘10和小齿轮20转动,驱动力分成两路输出:一路是齿盘10与齿杆3的相互啮合,齿杆3安装在鱼线轮的主体1内,线壳6安装在齿杆3上而形成的齿轮传动机构,使线壳6能够随之获得转动动力。另一路传动是通过小齿轮20与传动齿轮30啮合转化为主轴4的轴向往复运动,其中传动齿轮30上固定一销轴(图中未示出),销轴的另一端位于滑块40中,滑块40与主轴4的后端固定成一体,传动齿轮30的旋转运动经销轴与滑块转化为主轴4的轴向往复运动,进而可以带动安装在主轴4上的线轮5的轴向往复运动,即,使线壳6的旋转运动配合线轮5的轴向往复运动,来达到纺车式鱼线轮的均匀排线,这些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在图中详细展开说明。

本实施例中,主要对芯轴9和摇臂轴组件2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了改进,请参见图11和图13,上述摇臂轴21的一端具有一段阳螺纹部211,芯轴9的一端具有与该摇臂轴的阳螺纹部91相螺纹连接的阴螺纹部91,芯轴9的另一端开有供摇臂轴21的阳螺纹部211插入的贯通孔92,且在该芯轴9的另一端外壁上具有与阴螺纹部91螺旋方向相反的外螺纹93。同时增设了连接套25,该连接套25的内壁上具有与该外螺纹93相螺纹连接的内螺纹251。如此结构,当摇臂组件2需要被安装在芯轴9左侧时,请参见图11所示,摇臂轴21的阳螺纹部211与芯轴9的一端的阴螺纹部91直接相螺纹连接,以实现摇臂组件2与芯轴9之间的连接,此时芯轴9的右端按常规用保护盖15遮蔽起来,图中该保护盖15与侧盖12上的螺纹孔相螺纹连接。当需要将摇臂组件2安装在芯轴9右侧时,请参见图14所示,摇臂轴21的阳螺纹部211插入到芯轴9的另一端的贯通孔92内,连接套25上的内螺纹251与芯轴9的另一端外壁上的外螺纹93相螺纹连接,同样以实现摇臂组件2与芯轴9之间的连接,此时,芯轴9的左端也按常规的保护盖15遮蔽起来,该保护盖15与主盖13上的螺纹孔相螺纹连接。因此,此时的摇臂轴21就不需要很长的结构,芯轴9也只需加工阴螺纹部91和另一端的贯通孔92,加工起来比较方便,左、右侧更换也非常快捷。

为了在拆装后运输过程能避免摇臂轴21的阳螺纹部211受损,本实施例中,摇臂轴21的阳螺纹部211内藏于连接套25内,即安装后,连接套25的端面与摇臂轴21的阳螺纹部211端面至少相齐平,使摇臂轴21的阳螺纹部211在轴向上不外露。

为了方便定位连接套25,上述摇臂轴21上在邻近阳螺纹部处具有一挡圈212,连接套25具有底部252和设有上述内螺纹的环形的壁部253,底部252被夹持限位在挡圈212和套管24之间。当然,也可以在连接套25的外周壁上设置凸缘254,在该凸缘254上开设通孔,螺钉穿过通孔后螺纹边接在套管24上,或通过螺母拧紧。

同时为了方便套管24与摇臂轴21的连接,在挡圈212外侧的摇臂轴21设计成中空而形成内螺纹孔213,螺钉穿过套管24上的安装孔与该内螺纹孔213相连接,使摇臂轴21与套管24的连接也非常方便。

本实施例中,还对主轴4和齿杆3的定位结构作了改进,如图15至图17所示,所述齿杆3中空,它套设在主轴4上,齿杆3在邻近前端的内壁上设有与主轴4相配合的环形凸圈31,主轴4前部支撑在该环形凸圈31内,主轴4后部支撑在一立板16的通孔161内,该立板16由本体的内壁延伸而成,且该立板16位于齿杆3的后端。上述齿杆3支撑于主体1上,它可以采用现有的支撑方式,本实施例中,齿杆3的前端通过第一轴承a5支撑在单向盖板50处,该单向盖板50固定在主体1上,齿杆3的后端部通过第二轴承a6支撑在本体11的支撑部111处。如此,主轴4除了与环形凸圈31接触外,其它部位与齿杆3之间是有间隙的,即是不接触的,因而相互之间的影响将会减小,以避免使用过程中噪音的叠加。

为了防止立板16上的通孔因主轴4的轴向往复运动而被磨损,优选的是,在通孔中安装有衬套17,主轴4的后端通过该衬套17支撑在通孔161内。因此,选用较耐磨的材质制成的衬套17,可以延长使用寿命,避免本体的受损。

为了提高立板16的强度,更好的结构是在本体内壁上还延伸与立板16的上端相连接的上筋板16a和与立板16的下端相连接的下筋板16b,并且以上、下筋板垂直于立板16为优选方案。

除了上述实施例以外,还可以将上述通孔161设计为由前端的大径段和位于后端的小径段组成的台阶孔161’,请参见图18,此时上述衬套也制成大衬套172’和小衬套171’组成的台阶衬套17’,主轴4的后部支撑在位于小径段内的小衬套171’中,齿杆3的后端支撑在位于大径段内的大衬套172’中。即此时,可以省略上述第二轴承a6,齿杆3的前部可以通过第一轴承支撑在本体的单向孔中。如此,整体成本更低,结构更为简单。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