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泥质底质池塘埋栖型贝类培育苗种起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11217发布日期:2020-12-01 10:41阅读:66来源:国知局
沙泥质底质池塘埋栖型贝类培育苗种起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渔业起捕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沙泥质底质池塘埋栖型贝类培育苗种起捕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绵长,沿海滩涂面积据估算约为15000万亩,海水贝类养殖是沿海滩涂开发的主要利用形式。据统计海水贝类养殖约占海水养殖总量的70%,是最重要的海水养殖经济种类之一。我国经济贝类主要是埋栖型贝类、固着类贝类,其中埋栖型贝类养殖品种有文蛤、缢蛏、菲律宾蛤仔、毛蚶、美国硬壳蛤等,养殖范围广,产值巨大,埋栖型贝类养殖对于海水贝类养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埋栖型贝类的养殖苗种来源包括人工采苗(采捕天然苗和海区半人工采苗)和全人工育苗。人工采苗与全人工育苗相比,各有优缺点。人工采苗的优点是获苗成本低、技术简便。人工采苗实际上是对海区苗种进行采捕,首先、产量不稳定;其次减少了自然海区的生物量,海区受到较大的生态破坏;且天然苗种未经过选育,种质资源不断下降。随着贝类全人工育苗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工采苗方式在埋栖型贝类养殖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全人工育苗是指有目的、人为的收集贝类亲本,诱导排放精卵,受精,幼虫培育等环节进行繁育贝类苗种的过程。均在室内而且是在人工控制下进行的苗种培育方法。人工育苗具有许多优点:苗种纯、产量高、质量高、规格基本一致;可根据苗种要求对育苗、出苗时间进行控制,实现苗种生产的计划性;亲贝可选性,苗种种质优良;可防除敌害、提高了成活率;未对自然海区进行干预,对海区零破坏。全人工育苗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它将成为埋栖型贝类养殖获得苗种的最重要方式。全人工育苗缺点是室内苗种生产车间进行大规格苗种培育的生产效率非常低下,苗种培育成本相对较高。

为了解决成本高这一问题,贝类苗种在室内培育一段时间后需要尽早从育苗车间出池,开展室外池塘苗种“标粗”培育或直接进入池塘开展养殖。由于苗种规格较小,直接进入池塘养殖成活率较低。因此,目前从业者基本上都是采用了贝类苗种池塘高密度集约化“标粗”培育方法,来提高苗种放养规格,贝苗“标粗”这一技术将会是贝类产业今后发展的一大热点和趋势。对于埋栖型贝类苗种的“标粗”技术研究仍在探索,很多技术环节如苗种如何起捕仍有待于优化和突破。

目前池塘埋栖型贝类“标粗”苗种的起捕方式可借鉴的有刮苗法及吸泵方式。刮苗法适用于池塘底质为纯泥质底质,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在缢蛏苗种的起捕,操作人员跪着或者趴着在池塘中用刮苗器将底泥和苗种一并刮到网袋中,在水中不断的清洗,以去除底质获得苗种,该方法除要求池塘底质为纯泥外,还要求池塘内有水源。吸泵起捕的方法是使用吸泵将贝类连同泥沙抽吸到筛网中清洗获得,吸泵起捕易引起贝类呛沙,导致成活率低,且成活的个体易出现贝壳畸形,影响了日后销售的品相,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海上菲律宾蛤仔苗种起捕。上述起捕方法均不适用于沙泥质底质池塘培育的“标粗”苗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沙泥质底质池塘埋栖型贝类培育苗种起捕装置,针对性解决泥沙质底质池塘埋栖型贝类起捕难的问题,降低采捕难度,提高采捕效率,降低对苗种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沙泥质底质池塘埋栖型贝类培育苗种起捕装置,包括弧形支架、连接角铁、网袋、支撑杆和固定杆,所述弧形支架和连接角铁的水平翼板上间隔设有连接孔,所述弧形支架的两端与连接角铁的水平翼板两端固定,所述连接角铁的竖直翼板位于水平翼板前侧的底部,所述网袋的网口通过连接孔连接在弧形支架和连接角铁上且所述网袋位于弧形支架和连接角铁的后侧,所述支撑杆一端与弧形支架的中部连接、另一端与连接角铁平齐,所述支撑杆的两侧分别通过固定杆与连接角铁的两端对称支撑加固。

所述支撑杆采用若干支撑杆套管拼接组成,相互拼接的支撑杆套管的拼接端分别设有相匹配的螺杆和螺母且相邻支撑杆套管之间通过螺杆和螺母连接。

所述弧形支架和连接角铁的水平翼板的连接孔均匀间隔分布。

所述网袋呈长条形且网袋的尾部设有可打开的活结袋口。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上述的沙泥质底质池塘埋栖型贝类培育苗种起捕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起捕装置放置于沙泥质底质池塘贝类苗种区,使得连接角铁的竖直翼板插入到池塘泥沙质底质中,通过支撑杆的支撑保持弧形支架与池塘底质相垂直;

(2)将网袋向后拉直;

(3)利用与水泵连接的水管对连接角铁前方的苗种区进行冲水,将贝类苗种冲进网袋;

(4)前移起捕装置,重复步骤(1)-(3)逐步将苗种区的贝类苗种收集到网袋中。

所述起捕装置每冲洗30cm~50cm的距离进行前移调整。

在起捕过程中,适时将网袋中收集的贝类苗种向网袋的尾部方向汇集,并从尾端的活结袋口倒出,转移清洗。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起捕装置通过连接角钢和支撑杆支撑在池塘底质中能够保持网袋的网口垂直张开,通过水泵冲水的方式能够将沙泥质底质中的贝类苗种冲入网袋中进行收集,连接角钢的竖向翼板既具有支撑功能,又具有防止贝苗被冲至连接角钢下方避免遗漏的功能,水平翼板具有“引桥”功能,保证受水柱冲击的贝苗能够有效进入网袋中。本实用新型能够针对性地解决泥沙质底质池塘埋栖型贝类起捕难的问题,冲水方式收集贝苗,降低采捕难度,提高采捕效率,降低对苗种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如图1所示的一种沙泥质底质池塘埋栖型贝类培育苗种起捕装置,包括弧形支架1、连接角铁2、网袋3、支撑杆4和固定杆5。

弧形支架1采用扁状不锈钢制成,耐腐蚀,厚度3mm,宽度30mm,弧形支架1的高度以50cm为宜,过高,装置显得的笨重且浪费材料,过低影响网袋3开口大小,贝类苗种冲水时容易弹到装置以外,造成贝苗遗漏。

弧形支架1和连接角铁2的水平翼板上均匀间隔设有连接孔,孔与孔之间间隔20cm,用于网袋3网口的连接。弧形支架1的两端与连接角铁2的水平翼板两端焊接固定,连接角铁2的竖直翼板位于水平翼板前侧的底部,连接角铁2为长2.5m、厚度3mm、两边等宽30mm,作为整个装置的横梁定型效果好不易发生变形。网袋3的网口通过连接孔连接在弧形支架1和连接角铁2上,使用尼龙细绳进行缝合连接,网袋3位于弧形支架1和连接角铁2的后侧,网袋3呈长条形且网袋3的尾部设有可打开的活结袋口。连接角铁2的竖直翼板能够插入到池塘的沙泥底质中,又能防止贝苗被冲到链接片下方,避免遗漏,特别是凹凸不平的池底,其作用更加明显,同时使得水平翼板形成贝苗进入网袋的“引桥”,使得贝类苗种能够更好地进入到网袋3中。

撑杆4一端与弧形支架1的中部连接,与弧形支架1顶部的水平切面向下成80°角焊接,另一端与连接角铁2平齐,可以使得连接角铁2和撑杆4的另一端能够同时支撑在池塘的底质中,保持弧形支架1基本与池塘的底质面垂直,有利于贝类苗种顺利进入网袋3。支撑杆4采用不锈钢材质的支撑杆套管拼接组成,支撑杆套管直径为2.5cm,管壁厚度1.2mm,相互拼接的支撑杆套管的拼接端分别设有相匹配的螺杆和螺母,相邻支撑杆套管之间通过螺杆和螺母连接,方便拆装和长度调节。支撑杆4的两侧分别通过固定杆5与连接角铁2的两端对称焊接进行支撑加固,固定杆5的一端焊接在连接角铁2的端部,另一端焊接在支撑杆4上,固定杆5与支撑杆4成45°~60°角为宜,角度过小,要求固定杆5更长的长度,耗费材料,角度过大,在往前移动装置时,起到分担支撑杆4受力的作用降低。

下面提供一种上述的沙泥质底质池塘埋栖型贝类培育苗种起捕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整个起捕装置放置于沙泥质底质池塘贝类苗种区,施加一定压力使得连接角铁2的竖直翼板插入到池塘泥沙质底质中,通过支撑杆4的支撑保持弧形支架1与池塘底质相垂直。

(2)将网袋3向后拉直,使得网袋3的空间达到最大化,防止贝类苗种因水泵冲水的冲力反弹出去。

(3)装置放置整理完毕后,配合水泵使用,操作人员手持水管,对着装置的连接角铁2前方一定区域内的苗种区冲水,水管出口端形成的扇形状水柱将贝类苗种冲进网袋3。

(4)每冲洗30cm-50cm的距离就将装置往前移,重复步骤(1)-(3)逐步将苗种区的贝类苗种收集到网袋3中,避免冲水点距离网袋3的网口过远。在起捕过程中,其他辅助人员适时将网袋3中收集的贝类苗种向网袋3的尾部方向汇集,并从尾端的活结袋口倒出,转移清洗,可以一边起捕一边将苗种转移,提高工作效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