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种培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46584发布日期:2021-04-06 12:00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鱼种培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鱼种培育装置。



背景技术: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水产养殖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在池塘和在池塘内架设网箱是常见的两种鱼种培育方法,但这两种方式均存在管理、操作的不便,易受池塘水环境变化的影响,如氧气量、排泄物和残余饲料等,且还存在外用防病消毒药物的剂量难掌握精准,培育成活率低、成本高等问题。

此外,如cn210538256u中公开的一种鱼类养殖装置,包括中央管、进水管、池体、环形管、喷头和排水管,环形管周向固定在池体的环形内侧壁上,进水管固定于池体的内壁,进水管的出水口与环形管连通,环形管上周向分布有多个喷头,且喷头与环形管连通,开启进水口,沿环形管周向布设的各喷头的倾斜方向一致,多个喷头喷射的水流能够使池体内的水体形成涡旋,促使鱼群环形游动,实现活水涡旋式健康养殖,提高养殖质量;中央管为一中空管,中央管的管壁上设有多个小孔,小孔的直径小于池体中鱼类的横向截面直径以使鱼类不能穿过小孔,中央管下端与排水管活动连接并连通,可通过小孔高效排出养殖废物。

上述鱼类养殖装置中,设置的中央管,不便于撒网,使得捕捞操作不便;降低或排空池水时,也需到池中心去拨掉中央管,降低水位还需实时观察池水水位,防止池水排干造成缺氧死鱼,当降至拟定水位后还需再去池中心插上,操作麻烦。此外,向池水中投放消毒药物时,为了增氧保持不断注水,使得药物被不断稀释,造成用药效果差、药效时间短,而若想达到理想用药效果,则又需投入大量药物,用药不精确,无法准确衡量药物与池水的比例,有可能伤害鱼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鱼种培育装置,能够精确控制池水水量,提高水环境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鱼种培育装置,包括养殖池、排污排水管以及设于养殖池外部的水位控制管;排污排水管一端与养殖池池底连通,水位控制管与排污排水管连通;养殖池池底与排污排水管连通的管口处还设有防逃网。

在本实施例中,养鱼池横截面为圆形、矩形或其他形状,优选为圆角矩形。排污排水管一端与池底连通,另一端与水位控制管连通,水位控制管的下端通过排污排水管与养殖池池底连通,因压强的影响,养殖池内池水水面与水位控制管内的液面保持相平。

水位控制管的出水口优选方向朝上,水位控制管的高度即为养殖池内设想的最高水位;当养殖池内池水水位高于设想最高水位时,多余的池水将从水位控制管出水口排出,直到养殖池内的水位与设想的最高水位高度持平。此外,水位控制管的存在可以保证池体水量的精准,能够按拟定外用消毒剂量准确用药杀菌,持续维持拟定浓度、保持药效,做到节约用药。

位于池底的排污排水管的管口上覆盖或固接有防逃网,防逃网网目大小适中,在防止鱼苗逃脱的同时,也不影响残饵、粪便等废物穿过防逃网网孔随池水向外排出,不伤鱼、不堵塞废物、也无需清洗。防逃网优选为网目3.5mm的不锈钢丝网,网目小于鱼苗的体高,大于粪便、残饵等粒径,使得鱼苗不至于从网孔逃逸,废物也不会堵塞,池水中的残饵。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

1管理、操作方便:因池中无中央插管等障碍物,筛选分级、转池、销售等捕捞操作方便,能够一网到底。

2精准、安全可控:可及时将列饵、粪便等废物集中到养殖池底,随水流自动排出,保证池水水质。外用消毒药精准,可长时间维持药效,确保用药安全。投料精准,未吃完沉入池底的残饵可在排污排水时检查发现,及时调整投料量。

3本实用新型不受外部气候变化等影响,可露天或设于温棚室内,克服池塘或在池塘架设网箱培育鱼种的不足,过程可视可控,可批量育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正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正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增氧盘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增氧盘结构示意图;

其中,1养殖池、2排污排水管、3增氧盘、4增氧管、5防逃网、6控制阀、7水位控制管。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鱼种培育装置,包括养殖池1、排污排水管2以及设于养殖池1外部的水位控制管7;排污排水管2一端与养殖池1池底连通,水位控制管7与排污排水管2连通;养殖池1池底与排污排水管2连通的管口处还设有防逃网5。

在本实施例中,养鱼池横截面为圆形、矩形或其他形状,优选为圆角矩形。排污排水管2一端与池底连通,另一端与水位控制管7连通,水位控制管7的下端通过排污排水管2与养殖池1池底连通,因压强的影响,养殖池1内池水水面与水位控制管7内的液面保持相平。

水位控制管7的出水口优选方向朝上,水位控制管7的高度即为养殖池1内设想的最高水位;当养殖池1内池水水位高于设想最高水位时,多余的池水将从水位控制管7出水口排出,直到养殖池1内的水位与设想的最高水位高度持平。此外,水位控制管7的存在可以保证池体水量的精准,能够按拟定外用消毒剂量准确用药杀菌,持续维持拟定浓度、保持药效,做到节约用药。

位于池底的排污排水管2的管口上覆盖或固接有防逃网5,防逃网5网目大小适中,在防止鱼苗逃脱的同时,也不影响残饵、粪便等废物穿过防逃网5网孔随池水向外排出,不伤鱼、不堵塞废物、也无需清洗。防逃网5优选为网目3.5mm的不锈钢丝网,网目小于鱼苗的体高,大于粪便、残饵等粒径,使得鱼苗不至于从网孔逃逸,废物也不会堵塞,池水中的残饵。

进一步地,水位控制管7为一体成型管或由2节以上的连接管组成。水位控制管7可为一体成型管,也可通过2节以上的连接管插接而成。优选为2-3节连接管组成,连接管优选为pvc连接管。在养殖池1定时排污换水时,视情况拔出上端的连接管的数量,如小幅换水时只拔最上的1节,大量换水时拔掉最上的2节;养殖池1内多余的池水将向外排出,直到养殖池1内的水位与设想的最高水位的高度持平。

此外,在向池塘微流注水的状态下,废物将随多余的池水通过水位控制管7自动排出;不注水状态下,定时排污排水时仅需手动拨掉水位控制管7的适当数量的连接管,降至设想的最高水位后随时插上即可,无需将水位控制管7全部拨出;并且,无论有无人值守均不致于使池水排干,达到自动控制的效果,操作简单便捷、安全有效。

进一步地,排污排水管2上还设有控制阀6,水位控制管7设于养殖池1与控制阀6之间。控制阀6优选设于排污排水管2的最末端,用于控制排污排水管2的流通或关闭。当控制阀6开启时,养殖池1内的废物将随池水由排污排水管2排出,需排干池水或清洗养殖池1时,只要打开控制阀6即可。当控制阀6关闭时,养殖池1内的水将从水位控制管7处流出,能够防止因控制阀6的开启,养殖池1池底与排污排水管2连通的管口处的水压过大而对弱小的鱼苗造成伤害。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养殖池1内且与增氧管4相连接的增氧盘3。增氧盘3设于养殖池1内,增氧盘3上固接有增氧管4,增氧管4一端与风机出风口连通,风机可以选择罗茨风机、旋涡风机或空气压缩机。当风机开启后,气体通过增氧管4曝气向池中供气增氧,大幅度提高水中的含氧量,增加水的流动性,带动池水顺时针或逆时针环形流动、旋转集污,从而使得池水中的残饵、粪便等废物随池水不断的旋转流动中向池底沉降,进而由排污排水管2排出。培育中只需开启风机增氧、旋流水体集污,保持微流注水或不注水即可进行正常的培育生产。

进一步地,增氧盘3数量为1个以上,且同一位置处可设置1个以上的增氧盘3。增氧盘3倾斜或竖直设置于养殖池1底或池壁处,优选为倾斜方向相同,能够更好、更有效的推动池水形成旋流;优选为放置于池内,无需下水即可随时抽出水面检查、清洗以及调整。此外,增氧盘3均匀分布于养殖池1内,能够进一步保证池内废物有序向下沉积,也不易造成排污排水管2的堵塞。使用时,根据具体使用情况,对增氧盘3的数量和供气量的大小进行调整,提高培育密度和培育效率。

进一步地,养殖池1底呈锣锅状。养殖池1底四周向中央逐渐倾斜,呈倒圆台形状或漏斗形状,优选为锣锅状;坡度优选>5°,能够使养殖池1内的废物更好的沉降,避免出现在池底堆积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还包括出水口位于养殖池1内的注水管。通过控制注水管流出水量的大小,在正常排污排水操作或是在排干池水后注入干净的新水。注水管优选为呈45°角注水,日常保持不注水或微注水,当增氧盘3因停电或故障等原因停止工作时,还可以加大注水量,由增氧盘3增氧、旋转集污方式转换为注水增氧、带动池水旋转集污,为鱼苗的培育提供保障。

经多批次检验,本实用新型具有水质好、外用防病用药精准、量少、起效快,没有严重病害发生的特点;且驯食成功、彻底,所驯育鱼种质量好、规格整齐,转入外塘成鱼养殖上料快、吃食快,成活率95%以上。

每日需池水1倍水量即可满足培育要求,节约用水达75%;培育时间由45-50天缩短至40天,驯食时间由7-10天缩短到5-7天,驯食后培育成活率达90%以上,节省人力约50%;饵料系数由0.75-0.85降至0.65-0.75,节省饲料约10%;鱼苗的成活率均在95%以上,比池塘、网箱驯食培育的鱼种成活高30-50%,且“闭口苗”少,可模板化复制应用于生产实际,可以持续生产、缩短培育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和成活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