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浅埋滴灌或膜下滴灌带的电压式施肥注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34263发布日期:2021-06-04 18:41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浅埋滴灌或膜下滴灌带的电压式施肥注药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灌溉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浅埋滴灌或膜下滴灌带的电压式施肥注药装置。


背景技术:

2.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滴灌是目前干旱缺水地区践行以水定需,量水而行最有效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水的利用率可达95%,进而具有更高的节水增产效果;同时,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进行施肥施药,通过对作物进行定时定量的施肥施药,能够有效的减少作物不必要的养分损失、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促进根系发育及防治地下害虫。
3.现有技术中,为了更好的掌握同一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最适宜肥料和药量,通常采用试验田进行试验得出结论,试验田中划分为多个试验小区,试验小区面积相同且不同的试验小区中种植有相同的作物或不同作物,在不同试验小区中注入相同水源时加入不同比例的肥料、药物或药量,最后通过观察试验小区中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而有效掌握最适宜的施肥用量和施药量。
4.目前,人们将施肥施药与滴灌技术相结合,在不同的试验小区中均铺设有滴灌支管连接滴灌带(滴灌毛管),通过滴灌带向不同试验小区中的作物注入水源的同时,利用滴灌带内水通过施肥装备注入不同比例的肥或药。但是,现有做法是各个试验小区中的滴灌带上均单独连接有主管道,造成投资较大,增加管理成本;向滴灌带内注入药、肥的传统施肥器装置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文丘里施肥器;另一种是压差式施肥器,以上两种传统施肥器存在以下共同问题:第一,传统施肥器均是靠在滴灌支管上安装阀门调节阀门开关角度调节水流方向和压力,利用水压将肥或药压入到滴灌带内,这种方式接管件时复杂费时费工,并依靠水流压力大小决定施肥施药效率和利用率,如水流压力不足,一部分肥、药存在罐里,无法将施肥器内的全部肥或药施入滴灌带中,更不能进入土壤作物根部,作物根系就不能100%得到养分、最终造成大量肥、药的浪费;第二,传统施肥器缺少搅拌机构,无法做到将倒入施肥器内的肥或药充分搅拌混合,最终降低肥、药的使用效果,影响作物生长;第三,传统施肥器缺少防堵机构,由于多数使用的包衣固体肥料和粘稠状粉剂农药或需要稀释倍数农药,若不在施肥器进口和出口处增设有过滤和防堵机构,很容易造成出口堵塞,大大降低了肥或药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浅埋滴灌或膜下滴灌带的电压式施肥注药装置,能够有效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浅埋滴灌或膜下滴灌带的电压式施肥注药装置,包括壳体、底座、顶盖、泵体(型号jg001,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搅拌机构、防堵机构,所述壳体为上端开口的空腔结构,壳体的上端开口处可拆装连接有顶盖,壳体的下
端冲压开设有放置槽,放置槽的下端开口处可拆装连接有底座;所述放置槽内固接有泵体,泵体的第一管道密封贯通放置腔的上壁与壳体内腔下端的抽头连接,抽头的外侧套设有防堵机构,泵体的第二管道贯通放置腔的侧壁与壳体外侧的输送长管可拆装连接,输送管道的另一端可拆装连接有输水系统;所述顶盖中心连接有搅拌机构,搅拌机构的搅拌端置于壳体的内腔,搅拌机构的驱动端安装于顶盖的上端,顶盖上设有注肥注药口且注肥注药口可拆装连接有第一过滤网,注肥注药口上可拆装连接有旋紧盖。
7.进一步,所述搅拌机构包括转杆、环形齿环、从齿轮、连接柱、螺杆、支臂、搅拌叶、安装座、驱动单元,所述顶盖同心转接有转杆,转杆的上端置于顶盖的上侧且转杆上端传动连接有驱动单元,转杆的下端置于顶盖的下端且转杆的下端同心固接有安装座,安装座上端的转杆上同心套设有环形齿环,环形齿环上端通过若干环形阵列的连接柱(本实施例中连接柱的数量为2个)与顶盖的下侧连接;所述安装座的侧壁上环形阵列有若干支臂(本实施例中支臂的数量为2个)且支臂与安装座侧壁垂直固接,支臂的自由端上贯通上下端连接有螺杆,螺杆的上端同心固接有从齿轮且从齿轮与环形齿环啮合连接,螺杆的下端可拆装连接有搅拌叶。
8.进一步,所述驱动单元包括槽轮、第一驱动电机,所述槽轮同心设于转杆的上端,槽轮通过皮带传动连接有第一驱动电机,且第一驱动电机与顶盖上端固接,第一驱动电机与电机启动开关电连接(电机启动开关图中未示出)。
9.进一步,所述搅拌叶的形状分为花蕾形搅拌叶、拍形搅拌叶、钩形搅拌叶。
10.进一步,所述防堵机构包括转动壳、主动轮、从动轮、第二驱动电机,所述抽头上同心套设有转动壳,转动壳为下端开口的空腔结构且转动壳的侧壁上环形阵列有若干矩形通孔,转动壳下端与壳体内腔下侧壁转接;所述转动壳的外侧壁同心套装有从动轮,从动轮啮合连接有主动轮,放置腔内设有第二驱动电机且第二驱动电机与电机启动开关电连接,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密封转动贯穿放置腔的上壁与主动轮下端同心连接,矩形通孔上安装有第二过滤网。
11.进一步,所述顶盖的上端设有第一提拉把手,壳体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提拉把手。
12.进一步,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下端依次装配有泵体调速开关(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品牌:东科创维,型号:1220,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电源插座、泵体开关,泵体调速开关、泵体开关分别与泵体电连接,电源插座与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泵体电连接。
13.进一步,所述输水系统包括主管带、连接管带、布水管带、滴灌带、水源井、深井泵(图中未示出)、抽水长管,所述主管带的左右两侧均等间距连通有若干连接管带,连接管带的自由端垂直连通有布水管带,布水管带远离连接管带的一端侧面等间距连通有若干滴灌带,且滴灌带放置于相邻两隆作物之间,每根布水管带及该布水管带上连接的若干滴灌带放置于相对应的试验小区内;所述主管带的一端首部可拆装连接有抽水长管,抽水长管的另一端与深井泵连接,深井泵放置于水源井内,深井泵与地表的控制柜(图中未示出)电连接。
14.进一步,所述连接管带上安装有止水阀,止水阀与输送长管可拆装连接。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6.本实用新型通过结合泵体,有效的做到了通过外压强力(电压泵)将所需肥或药彻底压入到滴灌带内,随水滴入土壤,直接作用到职务根部,避免肥料或农药浪费且提高肥
料、农药利用率,加快施肥或注药速度,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通过安装有搅拌机构,有效保证将倒入施肥器内的肥或药充分搅拌混合,避免肥料溶解不充分或农药混合不到位,最终避免粘稠状的肥、药将施肥器出口处管道堵塞;通过安装有防堵机构,进一步避免粘稠状的肥、药将施肥器出口处堵塞,保证本实用新型时刻能够高效率工作,提高实用性。
17.本实用新型的搅拌机构使用原理,驱动单元驱动转杆进行转动,转杆进而带动下端的安装座进行转动,进而间接的带动安装座上的支臂进行转动,支臂的转动进而带动螺杆进行转动,由于安装座与环形齿环同心布设,从而使从动齿轮绕环形齿轮做行星运动,最终保证搅拌叶绕环形齿轮公转的同时又形成自转,由于搅拌叶绕环形齿轮既公转又自转进而在壳体中形成复杂的搅拌运动,大大增强了搅拌效果。
18.本实用新型的防堵机构使用原理:第二驱动电机的驱动作用下,带动主动轮进行旋转,进而在啮合作用下,主动轮带动从动轮发生转动,转动的从动轮进而带动转动壳进行转动,从而保证旋转中的转动壳对抽头周围的稠状药、肥进行搅拌,避免稠状大量的药、肥进行堆积最终堵塞抽头,同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大量的药、肥通过矩形通孔进入到转动壳中,转动壳中的抽头在泵体的作用下将药、肥抽入到第一管道内,最终通过泵体的第二管道将药、肥输出到输送长管内。
19.本实用新型通过一根主管带即可将水源布设到不同试验小区内的滴灌带内,省时省力、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端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开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钩形搅拌叶与螺杆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花蕾形搅拌叶、拍形搅拌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驱动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壳体内腔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7.图8为壳体内腔的局部炸开结构示意图。
28.图9为止水阀与输送长管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9.图10为第一过滤网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30.图11为输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2为泵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13为防堵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中:壳体1、底座2、顶盖3、泵体4、搅拌机构5、转杆5

1、环形齿环5

2、从齿轮5

3、连接柱5

4、螺杆5

5、支臂5

6、搅拌叶5

7、花蕾形搅拌叶5
‑7‑
1、拍形搅拌叶5
‑7‑
2、钩形搅拌叶5
‑7‑
3、安装座5

8、驱动单元5

9、槽轮5
‑9‑
1、第一驱动电机5
‑9‑
2、防堵机构6、转动壳6

1、主动轮6

2、从动轮6

3、第二驱动电机6

4、放置槽7、第一管道8、抽头9、第二管道10、输送长管11、输水系统12、主管带12

1、连接管带12

2、布水管带12

3、滴灌带12

4、水源井12

5、抽水长管12

6、注药注肥口13、第一过滤网14、旋紧盖15、矩形通孔16、第二过滤网17、第一提拉把手18、第二提拉把手19、泵体调速开关20、电源插座21、泵体开关22、止水阀23。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以下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7.结合图1至图13示意一种用于浅埋滴灌或膜下滴灌带的电压式施肥注药装置,包括壳体1、底座2、顶盖3、泵体4、搅拌机构5、防堵机构6,壳体1为上端开口的空腔结构,壳体1的上端开口处螺纹连接有顶盖3,壳体1的下端冲压开设有放置槽7,放置槽7的下端开口处螺栓连接有底座2;放置槽7内螺栓固接有泵体4(型号jg001,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泵体4与泵体开关22电连接,泵体4的第一管道8密封贯通放置腔的上壁与壳体1内腔下端的抽头9连接,抽头9的外侧套设有防堵机构6,泵体4的第二管道10贯通放置腔的侧壁与壳体1外侧的输送长管11可拆装连接,输送管道的另一端可拆装连接有输水系统12;顶盖3中心连接有搅拌机构5,搅拌机构5的搅拌端置于壳体1的内腔,搅拌机构5的驱动端安装于顶盖3的上端,顶盖3上设有注药注肥口13且注药注肥口13可拆装连接有第一过滤网14,通过第一过滤网14将药、肥中的杂质进行过滤,注药注肥口13上螺纹连接有旋紧盖15。本实用新型通过结合泵体4,有效的做到了通过外压强力将所需药、肥彻底压入到滴灌带12

4内,避免药、肥浪费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效率,确保了试验数据的准确性;通过安装有搅拌机构5,有效保证将倒入施肥器内的肥或药充分搅拌混合,提升肥、药的使用效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粘稠状的肥、药将施肥器出口处管道堵塞;通过安装有防堵机构6,进一步避免粘稠状的肥、药将施肥器出口处管道堵塞,保证本实用新型时刻能够高效率工作,提高实用性。
38.优选地,搅拌机构5包括转杆5

1、环形齿环5

2、从齿轮5

3、连接柱5

4、螺杆5

5、支臂5

6、搅拌叶5

7、安装座5

8、驱动单元5

9,顶盖3同心转接有转杆5

1,转杆5

1的上端置于顶盖3的上侧且转杆5

1上端传动连接有驱动单元5

9,转杆5

1的下端置于顶盖3的下端且转杆5

1的下端同心焊接有安装座5

8,安装座5

8上端的转杆5

1上同心套设有环形齿环5

2,环形齿环5

2上端通过若干环形阵列的连接柱5

4与顶盖3的下侧连接(本实施例中连接柱5

4的数量为2个);安装座5

8的侧壁上环形阵列有若干支臂5

6且支臂5

6与安装座5

8侧壁垂直固接(本实施例中支臂5

6的数量为2个),支臂5

6的自由端上贯通上下端设有装配孔且装配孔内可拆装连接有螺杆5

5,螺杆5

5的上端同心固接有从齿轮5

3且从齿轮
5

3与环形齿环5

2啮合连接,螺杆5

5的下端螺纹连接有搅拌叶5

7。搅拌机构5的使用原理,驱动单元5

9驱动转杆5

1进行转动,转杆5

1进而带动下端的安装座5

8进行转动,进而间接的带动安装座5

8上的支臂5

6进行转动,支臂5

6的转动进而带动螺杆5

5进行转动,由于安装座5

8与环形齿环5

2同心布设,从而使从动齿轮绕环形齿轮做行星运动,最终保证搅拌叶5

7绕环形齿轮公转的同时又形成自转,由于搅拌叶5

7绕环形齿轮既公转又自转进而在壳体1中形成复杂的搅拌运动,大大增强了搅拌效果。
39.优选地,驱动单元5

9包括槽轮5
‑9‑
1、第一驱动电机5
‑9‑
2,槽轮5
‑9‑
1同心设于转杆5

1的上端,槽轮5
‑9‑
1通过皮带传动连接有第一驱动电机5
‑9‑
2且第一驱动电机5
‑9‑
2与顶盖3上端螺栓固接,第一驱动电机5
‑9‑
2与电机启动开关电连接(电机启动开关图中未示出)。
40.优选地,搅拌叶5

7的形状分为花蕾形搅拌叶5
‑7‑
1、拍形搅拌叶5
‑7‑
2、钩形搅拌叶5
‑7‑
3,花蕾形搅拌叶5
‑7‑
1的强度较低,适宜对低黏度的液体药、肥进行搅拌,拍形搅拌叶5
‑7‑
2的强度较高,适宜对中等黏度的液体药、肥进行搅拌,钩形搅拌叶5
‑7‑
3的强度高,适宜对高黏度的液体药、肥进行搅拌。
41.优选地,防堵机构6包括转动壳6

1、主动轮6

2、从动轮6

3、第二驱动电机6

4,抽头9上同心套设有转动壳6

1,转动壳6

1为下端开口的空腔结构且转动壳6

1的侧壁上环形阵列有若干矩形通孔16,转动壳6

1下端与壳体1内腔下侧壁转动连接;转动壳6

1的外侧壁同心套装有从动轮6

3,从动轮6

3啮合连接有主动轮6

2,放置腔内螺栓连接有第二驱动电机6

4且第二驱动电机6

4与电机启动开关电连接,第二驱动电机6

4的输出端密封转动贯穿放置腔的上壁与主动轮6

2下端同心连接,为了进一步保证将药、肥中的杂质进行过滤,矩形通孔16上安装有第二过滤网17。防堵机构6的使用原理:第二驱动电机6

4的驱动作用下,带动主动轮6

2进行旋转,进而在啮合作用下,主动轮6

2带动从动轮6

3发生转动,转动的从动轮6

3进而带动转动壳6

1进行转动,从而保证旋转中的转动壳6

1对抽头9周围的稠状药、肥进行搅拌,避免稠状大量的药、肥进行堆积最终堵塞抽头9,同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大量的药、肥通过矩形通孔16进入到转动壳6

1中,转动壳6

1中的抽头9在泵体4的作用下将药、肥抽入到第一管道8内,最终通过泵体4的第二管道10将药、肥输出到输送长管11内。
42.优选地,顶盖3的上端安装有第一提拉把手18,壳体1的外侧壁上安装有第二提拉把手19,通过第一提拉把手18与第二提拉把手19的安装便于将本实用新型进行取放。
43.优选地,壳体1的外侧壁下端依次装配有泵体调速开关20(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品牌:东科创维,型号:1220,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电源插座21、泵体开关22,泵体调速开关20与泵体4电连接,电源插座21与第一驱动电机5
‑9‑
2、第二驱动电机6

4、泵体4电连接。
44.优选地,输水系统12包括主管带12

1、连接管带12

2、布水管带12

3、滴灌带12

4、水源井12

5、深井泵(图中未示出)、抽水长管12

6,主管带12

1的左右两侧均等间距连通有若干连接管带12

2,连接管带12

2的自由端垂直连通有布水管带12

3,布水管带12

3远离连接管带12

2的一端侧面等间距连通有若干滴灌带12

4,且滴灌带12

4放置于相邻两隆作物之间,每根布水管带12

3及该布水管带12

3上连接的若干滴灌带12

4放置于相对应的试验小区内;主管带12

1的一端首部可拆装连接有抽水长管12

6,抽水长管12

6的另一端与深井泵连接,深井泵放置于水源井12

5内,深井泵与地表的控制柜电连接(图中未示出)。本实用新型通过一根主管带12

1即可将水源布设到不同试验小区内的带管带内,省时省力、
节约成本。
45.优选地,连接管带12

2上安装有止水阀23,止水阀23与输送长管11螺纹连接。通过安装于止水阀23便于将不同量的药、肥分别注入到不同的连接管带12

2内,最终通过连接管带12

2流入相应的滴灌带12

4内,再次通过滴灌带12

4将混入药、肥的水源浇注到相对应的试验小区内。
46.本装置的工作流程为:首先,工作人员通过提拉把手胶囊该实用新型提到试验田,将电源与该实用新型的电源插座21连接,把旋紧盖15打开,将调配好的药、肥通过注药注肥口13倒入壳体1内,通过电机启动开关第一驱动电机5
‑9‑
2、第二驱动电机6

4,第一驱动电机5
‑9‑
2驱动转杆5

1进行转动,转杆5

1进而带动下端的安装座5

8进行转动,进而间接的带动安装座5

8上的支臂5

6进行转动,支臂5

6的转动进而带动螺杆5

5进行转动,由于安装座5

8与环形齿环5

2同心布设,从而使从动齿轮绕环形齿轮做行星运动,由于搅拌叶5

7绕环形齿轮既公转又自转进而在壳体1中形成复杂的搅拌运动,将倒入的药、肥进行充分搅拌,同时防止抽头9堵塞;第二驱动电机6

4带动主动轮6

2进行旋转,进而在啮合作用下,主动轮6

2带动从动轮6

3发生转动,转动的从动轮6

3进而带动转动壳6

1进行转动,从而保证旋转中的转动壳6

1对抽头9周围的稠状药、肥进行搅拌,进一步防止抽头9堵塞。
47.然后,工作人员将输送长管11的自由端与止水阀23对接,按下泵体开关22,泵体4启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大量的药、肥通过矩形通孔16进入到转动壳6

1中,转动壳6

1中的抽头9在泵体4的作用下将药、肥抽入到第一管道8内,最终通过泵体4的第二管道10将药、肥输出到输送长管11内。
48.最后,进入输送长管11内的药、肥在泵体4的强压作用下压入连接管带12

2内,注入连接管带12

2后的药、肥在水源的导向作用下流到相对应的布水管带12

3,最终通过滴灌带12

4向相对应的试验小区施药施肥。
49.尽管参照前述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