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旱地区地表空气集水灌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81108发布日期:2021-09-25 11:50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干旱地区地表空气集水灌溉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干旱地区地表集水灌溉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干旱地区地表空气集水灌溉装置。


背景技术:

2.干旱地区地表指表层为沙覆盖、基本无植被的土地,包括沙漠,不包括水系中的沙滩,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地区,其成因多为局部土壤母质因素,因而主要分布于东部黄淮海平原及沿海地带。
3.然而,现有的干旱地区地表集水灌溉一般是通过挖井收集干旱地区地表里的水,收集的水的效率不仅十分低,而且无法对能源进行收集,能源浪费较为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旱地区地表空气集水灌溉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干旱地区地表集水灌溉一般是通过挖井收集干旱地区地表里的水,收集的水的效率不仅十分低,而且无法对能源进行收集,能源浪费较为严重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干旱地区地表空气集水灌溉装置,包括干旱地区地表本体,所述干旱地区地表本体的内部安装有地井管,所述地井管内部的下端安装有集水桶,所述地井管的内部位于集水桶的上方安装有引流斗,所述地井管的内部位于引流斗的上方安装有冷凝百叶盘,所述干旱地区地表本体的上端位于地井管的外侧安装有混凝土井盖,所述混凝土井盖的上端安装有金属固定装盘,所述金属固定装盘的上端安装有空气动力球,所述空气动力球的内部安装有空气瓶,所述空气动力球的上端安装有百叶片盖帽,所述百叶片盖帽的内部安装有涡流出风叶片,所述百叶片盖帽的内部位于涡流出风叶片的外侧安装有散风叶片,所述空气瓶的内部安装有特斯拉阀凝水管,所述特斯拉阀凝水管的下端穿过冷凝百叶盘延伸至引流斗的内部。
6.优选的,所述地井管的管口处对称设置有四个缺口,所述地井管的管身表面设置有毛细孔,所述地井管为透水材料制成。
7.优选的,所述引流斗包括水平透空板、漏斗透空板、透空圆管与引流锥,所述水平透空板下端的边侧安装有漏斗透空板,所述水平透空板的下端位于漏斗透空板的内侧安装有透空圆管,所述透空圆管的下端延伸至漏斗透空板的外侧安装有引流锥。
8.优选的,所述冷凝百叶盘呈等间距分布有五个。
9.优选的,所述混凝土井盖的内部设置有预埋件,所述混凝土井盖内的预埋件上下分布有两组,混凝土井盖的上表面呈倾斜结构设计。
10.优选的,所述金属固定装盘的截面呈l型圆盘,所述金属固定装盘的上端朝着外侧倾斜设计,所述金属固定装盘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圆环,所述圆环之间安装有安装圆盘,所述金属固定装盘上方的圆环的内部安装有发电机a,所述金属固定装盘下方的圆环的内部安装有发电机b,所述发电机a与发电机b的传动端均与安装圆盘上的环形轨道滑动连接,所述
安装圆盘与混凝土井盖内的预埋件通过螺母连接。
11.优选的,所述空气瓶包括下瓶体与上瓶体,所述下瓶体的上端与安装圆盘的下端面相互卡合,所述上瓶体的下端与安装圆盘的上端面相互卡合,所述下瓶体与上瓶体相互接通,所述上瓶体的口部设置有转子,所述转子的高度位于上瓶体瓶口高度的两倍,所述上瓶体的表面阵列设置有穿孔,所述上瓶体与金属固定装盘通过防风毛条与硅酮密封胶密封,所述上瓶体的下端位于金属固定装盘的内侧安装有压环瓶角,所述下瓶体的下端与地井管内部上端的支撑板相互连接。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该干旱地区地表空气集水灌溉装置,通过地井管、集水桶、引流斗、冷凝百叶盘、混凝土井盖、金属固定装盘、空气动力球、空气瓶、涡流出风叶片、散风叶片、百叶片盖帽、特斯拉阀凝水管的设置,干旱地区地表内的湿气流、室外湿气流流入地井管内,地井管内的冷凝百叶盘与特斯拉阀凝水装置将湿气流凝结呈水滴,顺着管道流到集水桶内,进而实现干旱地区的空气中及地表的水分子实现冷凝收集,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干旱地区水之源缺乏,通过本装置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收集与利用效率,以及通过空气动力球、涡流出风叶片、安装圆盘、发电机与发电机的相互配合,空气动力球带动涡流出风叶片转动将地井空气排出同时带动发电机与发电机的传动轴在安装圆盘上转动,进而将风力转换成动能,再将动能转换成电能,将发电机与发电机传输给灌溉设备使用,进而形成一个自循环智能灌溉系统。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地井管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引流斗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特斯拉阀凝水管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固定装盘、百叶片盖帽与空气动力球安装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圆盘结构示意图;
20.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瓶体结构示意图;
21.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下瓶体结构示意图;
22.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井盖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干旱地区地表本体;2、地井管;3、集水桶;4、引流斗;5、冷凝百叶盘;6、混凝土井盖;7、金属固定装盘;8、空气动力球;9、空气瓶;10、涡流出风叶片;11、散风叶片;12、百叶片盖帽;13、特斯拉阀凝水管;41、水平透空板;42、漏斗透空板;43、透空圆管;44、引流锥;71、圆环;72、安装圆盘;73、发电机a;74、发电机b;91、下瓶体;92、上瓶体;93、转子;94、防风毛条; 95、硅酮密封胶。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

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干旱地区地表空气集水灌溉装置,包括干旱地区地表本体1,干旱地区地表本体 1的内部安装有地井管2,地井管2内部的下端安装有集水桶3,地井管2的内部位于集水桶3的上方安装有引流斗4,地井管2的内部位于引流斗4的上方安装有冷凝百叶盘5,干旱地区地表本体1的上端位于地井管2的外侧安装有混凝土井盖6,混凝土井盖6的上端安装有金属固定装盘7,金属固定装盘7的上端安装有空气动力球8,空气动力球8的内部安装有空气瓶9,空气动力球8的上端安装有百叶片盖帽12,百叶片盖帽12的内部安装有涡流出风叶片10,百叶片盖帽12的内部位于涡流出风叶片10的外侧安装有散风叶片11,空气瓶9的内部安装有特斯拉阀凝水管13,特斯拉阀凝水管13的下端穿过冷凝百叶盘5延伸至引流斗4的内部。
26.进一步的,地井管2的管口处对称设置有四个缺口,地井管2的管身表面设置有毛细孔,地井管2为透水材料制成,不限制材料,所有具有透水透气性的材料制成的管体均在保护范围,便于放置下瓶体 91安装的架体,同时地井管2结构薄而稳定,受力强度好的特殊环保材料可让土壤中的水汽分子透过进入冷凝井内,冷凝产生水滴。
27.进一步的,引流斗4包括水平透空板41、漏斗透空板42、透空圆管43与引流锥44,水平透空板41下端的边侧安装有漏斗透空板 42,水平透空板41的下端位于漏斗透空板42的内侧安装有透空圆管 43,透空圆管43的下端延伸至漏斗透空板42的外侧安装有引流锥 44,可将湿空气内的水凝结呈水滴落到集水桶3中。
28.进一步的,冷凝百叶盘5呈等间距分布有五个,便于对湿空气中的水的凝结。
29.进一步的,混凝土井盖6的内部设置有预埋件,混凝土井盖6内的预埋件上下分布有两组,混凝土井盖6的上表面呈倾斜结构设计,防止沙土的堆积。
30.进一步的,金属固定装盘7的截面呈l型圆盘,金属固定装盘7 的上端朝着外侧倾斜设计,防止沙土堆积,金属固定装盘7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圆环71,圆环71之间安装有安装圆盘72,金属固定装盘7 上方的圆环71的内部安装有发电机a73,金属固定装盘7下方的圆环71的内部安装有发电机b74,发电机a73与发电机b74的传动端均与安装圆盘72上的环形轨道滑动连接,安装圆盘72与混凝土井盖 6内的预埋件通过螺母连接,实现灌溉装置的发电。
31.进一步的,空气瓶9包括下瓶体91与上瓶体92,下瓶体91的上端与安装圆盘72的下端面相互卡合,上瓶体92的下端与安装圆盘 72的上端面相互卡合,下瓶体91与上瓶体92相互接通,上瓶体92 的口部设置有转子93,转子93的高度位于上瓶体92瓶口高度的两倍,上瓶体92的表面阵列设置有穿孔,上瓶体92与金属固定装盘7 通过防风毛条94与硅酮密封胶95密封,上瓶体92的下端位于金属固定装盘7的内侧安装有压环瓶角,下瓶体91的下端与地井管2内部上端的支撑板相互连接,将湿空气内的水(分子)进行冷凝结。
32.工作原理:首先,室外空气从空气动力球8进入空气瓶9,空气瓶9对湿空气内的水进行凝结,凝结后的水进入特斯拉阀凝水管13 再次进行凝结,凝结后的水与空气进入地井管2内,地井管2内的引流斗4与冷凝百叶盘5对湿空气进行凝结,凝结后的水通过引流斗4 上的引流锥44滴入集水桶3内,干旱地区地表内的湿空气透过地井管2进入其内部,地井管2内的引流斗4与冷凝百叶盘5对湿空气进行凝结,凝结后的水通过引流斗4上的引流锥44滴入集水桶3内,在集水的过程中空气动力球8在风力的作用下转动,使得发电机a73 与发电机b74上的传动轴绕着安装圆盘72转动,进而将风能转换成电能,发电机a73与发电机b74发
出的电能供灌溉系统的电源,进而配合灌溉装置将水抽出灌溉,灌溉后的水汽进入地下,增加地下水汽湿度,可留住部分水汽,同时空气动力球8带动涡流出风叶片10与散风叶片11转动,进而将地井管2内的空气经过特斯拉阀凝水管13 排出,进而实现干旱地区地表空气积水灌溉。
33.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内容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的简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