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大鳞鲃人工繁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300502发布日期:2021-06-04 13:01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黄色大鳞鲃人工繁育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黄色大鳞鲃人工繁育方法。


背景技术:

2.大鳞鲃(luciobarbus brachycephalus)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原产于咸海、里海南部和西部水域,2003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从乌兹别克斯坦咸海引入中国,商品名为淡水银鳕。2018年01月09日,授权号cn105409857b、名称为“一种纯系黄色大鳞鲃的制种方法”的发明专利,从自然水域采捕野生银灰色大鳞鲃培育至性腺成熟,通过杂交选育,最终得到黄色大鳞鲃个体。该专利公布了黄色大鳞鲃的种质来源,未涉及人工繁育方法。黄色大鳞鲃是黄色隐性基因型的纯合体,表现出体色橘黄,耐低氧、易驯化、苗种成活率低等特点。有关黄色大鳞鲃人工繁育成功的文献未见报道,基本都是借鉴鲤科或者银灰大鳞鲃的繁育方法。当前黄色大鳞鲃的繁育效果不理想,人工催产率、受精率、苗种成活率均不足50%。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没有适合黄色大鳞鲃的人工繁育技术,人工催产率、受精率、苗种成活率低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黄色大鳞鲃人工繁育方法。
4.黄色大鳞鲃人工繁育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5.一、亲鱼培育:
6.亲鱼培育采用池塘单养模式,亲鱼放养密度200尾/亩,投喂淡水亲鱼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在人工繁殖前2个月,每天补充投喂1次动物性饵料水蚯蚓;
7.二、亲鱼催产:
8.春季5

6月的繁殖季节,按雌雄1:1.5

1:2的比例挑选成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雌鱼催产药物剂量为lhrh

a
2 10μg/kg、hcg 150iu/kg、dom 2mg/kg,雄鱼剂量减半;
9.三、自然产卵受精:
10.产卵池与受精卵孵化池在同一个圆形环道,圆形环道内环道半径2.0m,外环道半径2.7m,环道宽0.7m,环道内水深1m,可外循环与内循环,外循环是在外部水源压力下环道内水流转动,内循环是没有外部水源供给,在水泵压力下环道内水流转动,水温22℃

25℃、流速0.25

0.30m/s的条件下,将注射催产药物的亲鱼按雌雄1:1.5

1:2的比例放入产卵池,在内循环模式下亲鱼自然产卵受精,产卵结束后将亲鱼转移到池塘,开始产后培育,受精卵留在环道内孵化;
11.四、受精卵环道孵化:
12.受精卵在圆形环道内采用外循环与内循环结合进行孵化,每天用20ppm亚甲基蓝消毒两次,每次30min,预防控制水霉病,控制环道内水流流速为0.17

0.21m/s,水温为22℃

25℃;
13.五、鱼苗培育:
14.孵化出来的仔鱼培育5

6天后平游开口,转移到室外发塘池培育,发塘池经前期准备浮游生物已达高峰期,仔鱼下塘前测水体溶解氧,超过9mg/l用增氧机曝气,降至7mg/l以下再下塘,下塘后晴天白天开水车增氧机4

6h,阴天晚上开水车增氧机4

5h,控制水体溶解氧为6

8mg/l,每隔5天使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调节水质,鱼苗下塘前两天投喂蛋黄水,平衡水温后从池塘上风头深水处下塘,下塘后第4天开始交替投喂蛋黄、仔鱼开口料,每天3

4次,9

10天投喂0.3mm破碎料,每天4次,20天左右全长达到2.5

3cm,即可转入养殖池塘进行鱼种养殖。
15.本发明的催产药物剂量比现有的剂量低数倍,其有益效果一是能降低催产药物的成本;二是降低鱼类对药物的耐药性。本发明催产前亲鱼补充动物性饵料能促进性腺发育成熟提高20%~30%。
16.通过单养、补充水蚯蚓动物饵料,亲鱼性腺发育成熟。优化出适于亲鱼自然产卵的人工催产药物剂量(lhrh

a2(10μg/kg)+hcg(150iu/kg)+dom(2mg/kg))。亲鱼注射时不用药物麻醉,避免了麻醉剂对鱼体的影响。利用环道水流刺激,亲鱼自然产卵率达到73.33%,避免了人工挤卵时机不易精准掌握、反复检查挤卵亲鱼易伤亡的问题。控制环道内孵化用水流速0.17

0.21m/s,外循环与内循环结合进行孵化,孵化率达72.12%。采取控制发塘池溶解氧,芽孢杆菌、光合细菌调节水质,由天然饵料逐渐过渡人工饵料的投喂策略,苗种池塘成活率达到65.33%。本发明成功建立了黄色大鳞鲃的人工繁育技术。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发明所采用的圆形环道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18.本发明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式间的任意组合。
19.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黄色大鳞鲃人工繁育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20.一、亲鱼培育:
21.亲鱼培育采用池塘单养模式,亲鱼放养密度200尾/亩,投喂淡水亲鱼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在人工繁殖前2个月,每天补充投喂1次动物性饵料水蚯蚓(与催产前不补充动物性饵料的亲鱼相比,能促进性腺发育成熟提高20%~30%。);
22.二、亲鱼催产:
23.春季5

6月的繁殖季节,按雌雄1:1.5

1:2的比例挑选成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雌鱼催产药物剂量为lhrh

a
2 10μg/kg、hcg 150iu/kg、dom 2mg/kg,雄鱼剂量减半;
24.三、自然产卵受精:
25.产卵池与受精卵孵化池在同一个圆形环道,圆形环道内环道半径2.0m,外环道半径2.7m,环道宽0.7m,环道内水深1m,可外循环与内循环,外循环是在外部水源压力下环道内水流转动,内循环是没有外部水源供给,在水泵压力下环道内水流转动,水温22℃

25℃、流速0.25

0.30m/s的条件下,将注射催产药物的亲鱼按雌雄1:1.5

1:2的比例放入产卵池,在内循环模式下亲鱼自然产卵受精,产卵结束后将亲鱼转移到池塘,开始产后培育,受精卵留在环道内孵化;
26.四、受精卵环道孵化:
27.受精卵在圆形环道内采用外循环与内循环结合进行孵化,每天用20ppm亚甲基蓝消毒两次,每次30min,预防控制水霉病,控制环道内水流流速为0.17

0.21m/s,水温为22℃

25℃;
28.五、鱼苗培育:
29.孵化出来的仔鱼培育5

6天后平游开口,转移到室外发塘池培育,发塘池经前期池底消毒、加注新水、施肥准备,仔鱼的天然生物饵料轮虫类已达高峰期(5000个/l~6000个/l),为仔鱼培育提供了丰富的开口饵料,仔鱼下塘前测水体溶解氧,超过9mg/l用增氧机曝气,降至7mg/l以下再下塘,下塘后晴天白天开水车增氧机4

6h,阴天晚上开水车增氧机4

5h,控制水体溶解氧为6

8mg/l,每隔5天使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保持肥、活、嫩、爽水质,鱼苗下塘前两天投喂蛋黄水,平衡水温后从池塘上风头深水处下塘,下塘后第4天开始交替投喂蛋黄、仔鱼开口料,每天3

4次,9

10天投喂0.3mm破碎料,每天4次,20天左右全长达到2.5

3cm,即可转入养殖池塘进行鱼种养殖。
30.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所述池塘选择大小为3

6亩、水源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日照充足、交通便利、电力配套条件良好的池塘。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31.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不同的是步骤二中采用一次注射法,注射方式为背鳍基部肌肉注射,注射时,亲鱼不用药物麻醉,轻托鱼体至背鳍基部露出水面进行注射。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32.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所述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4%。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
33.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三中所述在水温为22℃、流速为0.26m/s的条件下,将注射催产药物的亲鱼按雌雄1:1.5的比例放入产卵池。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相同。
34.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三中所述在水温为23℃、流速为0.27m/s的条件下,将注射催产药物的亲鱼按雌雄1:1.6的比例放入产卵池。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相同。
35.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三中所述在水温为24℃、流速为0.28m/s的条件下,将注射催产药物的亲鱼按雌雄1:1.7的比例放入产卵池。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相同。
36.具体实施方式八: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七之一不同的是步骤四中控制环道内水流流速为0.18m/s,水温为22℃。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七之一相同。
37.具体实施方式九: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八之一不同的是步骤四中控制环道内水流流速为0.19m/s,水温为23℃。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八之一相同。
38.具体实施方式十: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九之一不同的是步骤四中控制环道内水流流速为0.20m/s,水温为24℃。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九之一相同。
39.采用下述实验验证本发明效果:
40.实验一:
41.黄色大鳞鲃人工繁育方法:
42.一、亲鱼培育:
43.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呼兰水产试验站选择3亩池塘b61为亲鱼培育池。池塘形状是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长宽比为2∶1。4月7日加注呼兰河水1.5米深,分别用0.7ppm晶体敌百虫、0.5ppm硫酸铜、0.2ppm聚维酮碘消毒。4月16日由越冬池转入黄色大鳞鲃亲鱼600尾,体长40.2

54.1cm,体重0.90

2.23kg。下塘前用2%盐水消毒20min。投喂哈尔滨润农牧业有限公司生产的3.5mm亲鱼颗粒饲料,按鱼总体重3%,日投喂量36kg,分3次投喂,随后逐渐增加到5%,分4次投喂。同时,每天补充投喂动物性饵料水蚯蚓20kg(与催产前不补充动物性饵料的亲鱼相比,能促进性腺发育成熟提高20%~30%。)。
44.二、亲鱼催产:
45.6月4日,池塘水温达到19℃,检查亲鱼性腺发育成熟,挑选雌鱼、雄鱼进行人工催产,催产药物剂量雌鱼lhrh

a2(10μg/kg)+hcg(150iu/kg)+dom(2mg/kg),按体重大小注射2

2.5ml,雄鱼剂量减半。采用一针注射法,注射方式为背鳍基部肌肉注射,注射时不用药物麻醉,在运鱼的白塑料箱内,轻托鱼体至背鳍基部露出水面进行注射。
46.三、自然产卵受精:
47.将注射催产药物的亲鱼15尾雌鱼、25尾雄鱼放入环道内自然产卵。环道内水深1m,亲鱼产卵期间采用内循环,调节出水阀门控制流速在0.25

0.30m/s。在22℃水温下,注射催产药物后15h开始产卵,18h

23h达到产卵高峰。产卵结束后将亲鱼转移到池塘进行产后培育,15尾雌鱼有11尾成功产卵,催产率73.33%。受精卵留在环道内孵化。
48.四、受精卵环道孵化:
49.产卵结束后改用外循环,调节出水阀门控制环道内水流流速为0.17

0.21m/s。每天用20ppm亚甲基蓝消毒两次,每次30min,预防控制水霉病。消毒期间用内循环,维持药物浓度恒定;消毒结束后用外循环,补充新水源将药物浓度逐渐稀释到0。在22℃水温下,受精卵孵化52h开始破膜出苗,约6h全部出苗。出苗期间改用内循环,出苗结束后用外循环。
50.五、鱼苗培育:
51.6月13日,仔鱼已在圆形环道内培育6天,开始上浮平游,要及时转移到室外发塘池培育。根据鱼苗数量选择3亩池塘b63。发塘池经前期准备,水深0.8m,浮游生物如轮虫类已达高峰,是仔鱼天然优质的开口饵料。仔鱼下塘选择晴天傍晚17:00,池塘水用1.5kw水车增氧机曝气5h,溶解氧6.8mg/l。用集苗器收集环道内鱼苗,计数约75万尾。鱼苗下塘前投喂蛋黄水,平衡水温后从池塘上风头深水处下塘。下塘后晴天上午10:00

15:00开增氧机,阴天晚上23:00

4:00开增氧机。每隔5天使用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调节水质,及时加注井水保持水质清新。下塘后第4天开始交替投喂蛋黄水和苗种开口料,每天3

4次。6月23日开始投喂0.3mm破碎料,视鱼苗摄食情况每次投喂2

4kg,每天4次。7月初鱼苗全长达到2.5

3cm,即可转入养殖池塘进行鱼种养殖。
52.本实验中自然产卵与人工挤卵方式对比如下表:
53.表1自然产卵与人工挤卵繁殖性能对比
54.[0055][0056]
由表1看出自然产卵催产率、受精率均高于人工挤卵,并且安全可靠不会造成伤亡。
[0057]
本发明中圆形环道内循环和外循环作用如下表:
[0058]
表2圆形环道内循环、外循环作用对比
[0059]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