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苯酰菌胺和咯菌腈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20811发布日期:2022-08-05 20:20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含有苯酰菌胺和咯菌腈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有苯酰菌胺和咯菌腈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2.苯酰菌胺(zoxamide)为苯甲酰胺类的保护性杀菌剂,具有较长的持效期和优异的耐雨水冲刷性能,是抗有丝分裂类杀菌剂中唯一对卵菌有效的药剂,主要用于防治卵菌纲病害如马铃薯晚疫病、番茄晚疫病、黄瓜霜霉病和葡萄霜霉病等,对茄果类白粉病、灰霉病也有较高的防效。化学名称:3,5-二氯-n-(3-氯-1-乙基-1-甲基-2-氧代丙基)-4-甲基苯甲酰胺。其化学结构式为:
[0003][0004]
咯菌腈(fludioxonil)为新型非内吸性的苯基吡咯类杀菌剂,其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主要通过抑制与葡萄糖磷酰化有关的转移,进而抑制真菌菌丝体的生长,最终导致病菌死亡。主要用于防治镰刀菌、小麦网腥黑穗菌、立枯病菌等,对灰霉病有特效。对灰霉菌的杀菌机制主要是溶解灰霉菌菌体的细胞壁,并快速破坏灰霉菌细胞膜上的疏水链,氧化溶解作为病菌生命活动主要物质的蛋白质,破坏蛋白质与核酸的合成,从而干扰破坏灰霉病菌的生物合成与生物氧化过程,此作用机理具有独特性和较长的持效期。咯菌腈与现有的杀菌剂没有交互抗性,是一种高效低毒的触杀性杀菌剂。化学名称:4-(2,2-二氟-1,3-苯并二氧-4-基)吡咯-3-腈。其化学结构式为:
[0005][0006]
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侵染所致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该菌寄主广泛,可侵染蔬菜、水果、花卉等240余种植物,且在采后的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均可发生,是作物种植和果实运输储藏过程中危害严重和发病范围广泛的植物病害之一。植物疫病主要是指由疫霉属(phytophthora)真菌引起,在茄科、百合科以及葫芦科等作物上均可发生,如辣椒疫霉(p.capsici)引起的辣椒疫病,致病疫霉(p.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番茄晚疫病等。疫病在全世界广泛分布,高温、高湿地区尤其猖獗,可导致对植物的毁灭性破坏。目前施用化学药剂是防治作物灰霉病害以及疫病最为有效的手段。但长期连续高剂
量地施用单一的化学杀菌剂,容易造成药剂残留、环境污染以及耐抗药性真菌发展等问题。合理的化学杀菌剂复配或混配具有扩大杀菌谱、提高防治效果、延长施药适期、减少用药量、降低药害、减少残留、延缓真菌耐药性和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等积极特点,杀菌剂复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开发新品杀菌剂价格不断攀升,而相比之下,开发与研究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复配与混配具有投资少、研制周期短等优势而受到国内外重视,纷纷加大开发研制力度。本发明在室内筛选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筛选出苯酰菌胺与咯菌腈进行复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且关于苯酰菌胺与咯菌腈复配的杀菌组合物及用途目前鲜有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0007]
为了改善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有苯酰菌胺与咯菌腈的杀菌组合物,该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分为苯酰菌胺与咯菌腈两元复配,其余为辅料。
[0008]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杀菌组合物,包括以下组分:苯酰菌胺、咯菌腈和辅料;其有效成分为苯酰菌胺和咯菌腈,二者的重量比为(1-80):(80-1),例如为(1-50):(50-1)、(1-40):(40-1)、(1-30):(30-1)、(1-20):(20-1);示例性为50:1、40:1、30:1、20:1、10:1、5:1、1:1、1:5、1:10、1:20、1:30、1:40、1:50。
[0009]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基于杀菌组合物的总重量计,苯酰菌胺和咯菌腈的重量百分含量之和为1~90%,例如10~80%、15~70%、20~60%等,例如1%、5%、8%、10%、13%、15%、18%、20%、24%、30%、35%、38%、42%、45%、50%、55%、60%、65%、68%、75%、80%、85%、90%。
[001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辅料可以选自去离子水、有机溶剂、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消泡剂、稳定剂、粘结剂、崩解剂、抗冻剂、抗结剂、助悬剂、成膜剂、防腐剂、着色剂、高分子囊壁材料、ph调节剂和填料等中的一种、两种或更多种。
[0011]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杀菌组合物可以为液体制剂或固体制剂。
[0012]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不同的制剂类型中苯酰菌胺和咯菌腈的重量百分含量之和的范围有所不同;优选地,所述液体制剂中,苯酰菌胺和咯菌腈的重量百分含量之和可以为1%~60%,优选为5%~50%;优选地,所述固体制剂中,苯酰菌胺和咯菌腈的重量百分含量之和可以为5%~80%,优选为10%~70%。
[0013]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将苯酰菌胺、咯菌腈和辅料混合得到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步骤。
[0014]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杀菌组合物可以由使用者在使用前经稀释后或直接使用。其配制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加工方法制备,即将有效活性成分与去离子水、有机溶剂、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消泡剂、稳定剂、粘结剂、崩解剂、抗冻剂、抗结剂、助悬剂、成膜剂、防腐剂、着色剂、高分子囊壁材料、ph调节剂或填料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制备得到所述杀菌组合物。
[0015]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剂型可以为水分散粒剂、可分散液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悬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悬浮种衣剂、乳油、颗粒剂。
[0016]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可湿性粉剂包含如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苯酰菌
胺1%~80%,咯菌腈1%~80%,分散剂1%~12%,润湿剂1%~8%和余量的填料。
[0017]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水分散粒剂包含如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苯酰菌胺1%~80%,咯菌腈1%~80%,分散剂1%~12%,润湿剂1%~8%,崩解剂1%~10%和余量的填料。
[0018]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悬浮剂包含如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苯酰菌胺1%~50%,咯菌腈1%~50%,分散剂1%~12%,润湿剂1%~10%,增稠剂0.1%~8%,抗冻剂0.1%~8%和余量的去离子水。
[0019]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水乳剂包含如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苯酰菌胺1%~50%,咯菌腈1%~50%,有机溶剂1%~60%,乳化剂1%~12%,抗冻剂0.1%~8%,消泡剂0.01%~2%,增稠剂0.1%~2%和余量的去离子水。
[002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悬浮种衣剂包含如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苯酰菌胺1%~50%,咯菌腈1%~50%,分散剂1%~12%,润湿剂1%~10%,抗冻剂1-10%,抗结剂0.1-10%,助悬剂0.1-5%,成膜剂1-10%,防腐剂0.1-5%,着色剂1-30%,ph调节剂0.1%~5%,增稠剂0.1%~8%和余量的去离子水。
[0021]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微囊悬浮剂包含如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苯酰菌胺1%~50%,咯菌腈1%~50%,高分子囊壁材料1-30%,分散剂2%~10%,有机溶剂1-50%,乳化剂1%~7%,ph调节剂0.1%~5%,消泡剂0.01%~2%,增稠剂0.1%~8%,抗冻剂0.1%~8%,余量为去离子水。
[0022]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微囊悬浮-悬浮剂包含如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苯酰菌胺1%~50%,咯菌腈1%~50%,高分子囊壁材料1%~12%,分散剂1%~12%,润湿剂1%~8%,有机溶剂1-50%,乳化剂1%~8%,消泡剂0.01%~2%,增稠剂0.1%~8%,ph调节剂0.1%~5%,抗冻剂0.1%~8%,余量为去离子水。
[0023]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乳油包含如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苯酰菌胺1%~50%,咯菌腈1%~50%,有机溶剂1-50%,乳化剂1-30%,抗冻剂1%~10%,稳定剂0.1%~5%,余量为有机溶剂。
[0024]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微乳剂包含如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苯酰菌胺1%~50%,咯菌腈1%~50%,有机溶剂1-50%,乳化剂1-30%,抗冻剂1%~10%,稳定剂0.1%~5%和余量的去离子水。
[0025]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可分散液剂包含如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苯酰菌胺1%~50%,咯菌腈1%~50%,乳化剂1-30%,抗冻剂1%~10%,稳定剂0.1%~5%和余量的有机溶剂。
[0026]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颗粒剂包含如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苯酰菌胺0.5%~10%,咯菌腈0.5%~10%,分散剂1%~12%,润湿剂1%~10%,粘结剂0.1%~8%和余量的填料。
[0027]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乳化剂可以选自木质素磺酸钠、农乳、苯基酚聚氧乙基醚磷酸酯、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盐、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山梨醇酐油酸酯(斯盘-8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萘磺酸钠、异辛醇琥珀酸酯磺酸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8]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分散剂可以选自甘油脂肪酸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烷基芳基醚、木质素磺酸钠、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羊毛脂醇、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聚氧乙烯山梨聚糖脂肪酸酯、磷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9]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润湿剂可以选自三硅氧烷聚氧乙烯醚,n-月桂酰基谷氨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月桂酰基肌氨酸钠、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蓖麻油聚氧乙烯醚、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烷基萘磺酸钠、异辛醇琥珀酸酯磺酸钠、聚氧乙烯烷基芳基醚、脂肪醇聚醚甘油脂肪酸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粘结剂可以选自黄原胶、淀粉、脲醛树脂、明胶、阿拉伯胶、羧甲基纤维素、羧乙基纤维素、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1]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崩解剂可以选用:碳酸氢钠、硫酸铵、硫酸钠、硫酸钙、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2]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增稠剂可以选自硅酸镁铝、聚乙酸乙烯酯、黄原胶、明胶、阿拉伯胶、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3]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消泡剂可以选自硅油、正-辛醇、硅酮、磷酸丁酯、磷酸异丁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4]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抗冻剂可以选自丙二醇、乙二醇、丙三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5]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稳定剂可以选自三乙醇胺、环氧氯丙烷、丁基缩水甘油醚、亚磷酸三苯酯、n-大豆油基三亚甲基二胺、二烷基丁二酸醋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6]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填料包括固体填料和液体填料;所述固体填料可以选自高岭土、凹凸棒土、硅藻土、白炭黑、膨润土、蒙脱石、碳酸钙、滑石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液体填料可以选自大豆油、蓖麻油、矿物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7]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有机溶剂可以选自乙酸乙酯、丙酮、异丙醇、2,2,2-三氟乙醇、碳酸丙烯酯、苯、甲苯、二甲苯、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二氯甲烷、环己烷、环己酮、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油(如150#溶剂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8]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杀菌组合物在防治作物病害中的应用,例如在防治作物灰霉病或疫病中应用。优选在防治花卉、蔬菜、水稻、小麦、果树、棉花、油菜等作物的灰霉病,以及防治茄科、百合科以及葫芦科等作物的疫病、晚疫病等中的应用,例如在防治辣椒疫病、马铃薯晚疫病中的应用。
[0039]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混合,然后兑水混匀配成所需浓度,可以以任何方式施用于植物或作物上,例如喷施、植株根部灌施、涂抹等。具体应用时,也可以与其它药剂如杀虫剂、生长调节剂、土壤调节剂、除草剂、杀线虫剂等混合使用。
[0040]
有益效果
[0041]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括苯酰菌胺和咯菌腈的新型高效的农药杀菌组合物。苯酰菌
胺和咯菌腈的混合得到的杀菌组合物具有明显的增效互补作用,显著提高防治效果;两种有效成分作用机理不同,混配使用可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降低施药量,减少使用次数,降低使用成本。该杀菌组合物能有效防治蔬菜、果树等作物上的多种病害,尤其适用于防治花卉、蔬菜、水稻、小麦、果树、棉花、油菜等作物的灰霉病,以及防治茄科、百合科以及葫芦科等作物疫病,如辣椒疫病、马铃薯晚疫病等。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下文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更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下列实施例仅为示例性地说明和解释本发明,而不应被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涵盖在本发明旨在保护的范围内。
[0043]
除非另有说明,以下实施例中使用的原料和试剂均为市售商品,或者可以通过已知方法制备。
[0044]
本发明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杀菌效果进行性能测试。
[0045]
本发明实施例是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明确两种药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试验。
[0046]
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156.2-2006》。首先将苯酰菌胺与咯菌腈单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在预备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药剂组合和配比不同,浓度梯度设置亦有所不同,抑菌率在5%-90%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设定),并设溶剂对照。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进行,采用测定药剂对作物病菌的毒力。待对照菌落直径长至7cm左右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组处理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
[0047]
净生长量(mm)=测量菌落直径(mm)-5mm
[0048][0049]
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机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求得毒力回归方程(y=a+bx),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剂的ec
50
值。同时根据wadley法计算两药剂不同配比联合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计算公式如下:
[0050]
sr=ec
50
(理论值)/ec
50
(实测值)
[0051]
ec
50
(理论值)=(a+b)/[(a/a的ec
50
)+(b/b的ec
50
)]
[0052]
式中:a为苯酰菌胺,b为咯菌腈;a、b分别为苯酰菌胺、咯菌腈在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
[0053]
一、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
[0054]
测试例1:苯酰菌胺和咯菌腈对番茄灰霉病病原物灰葡萄孢菌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0055]
(1)供试病原菌:灰葡萄孢菌(b.cinerea);
[0056]
(2)供试药剂:均由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0057]
(3)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苯酰菌胺与咯菌腈原药及二者不同重量配比的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0058]
毒力测定结果:
[0059]
表1苯酰菌胺和咯菌腈单剂及其混剂对灰葡萄孢菌毒力测定结果
[0060][0061]
由表1的结果可知,苯酰菌胺与咯菌腈复配重量比例在1:50~50:1时,对灰霉病菌离体菌丝抑制活性均表现为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50~5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苯酰菌胺与咯菌腈的配比在1:20~20: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大于1.9209。经试验发现苯酰菌胺与咯菌腈的优选配比为1:20~20:1,其中当苯酰菌胺与咯菌腈重量比为1:1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0062]
测试例2:苯酰菌胺和咯菌腈对辣椒疫霉菌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0063]
(1)供试病原菌:辣椒疫霉(p.capsici);
[0064]
(2)供试药剂:均由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0065]
(3)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苯酰菌胺与咯菌腈原药及二者不同重量配比的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0066]
毒力测定结果:
[0067]
表2苯酰菌胺和咯菌腈单剂及其混剂对辣椒疫霉毒力测定结果
[0068][0069][0070]
由表2的结果可知,苯酰菌胺与咯菌腈复配重量比例在1:50~50:1时,对辣椒疫霉菌离体菌丝抑制活性均表现为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50~5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苯酰菌胺与咯菌腈的配比在1:20~20: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大于1.9257。经试验发现苯酰菌胺与咯菌腈的优选配比为1:20~20:1,其中当苯酰菌胺与咯菌腈重量比为1:1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0071]
测试例3:苯酰菌胺和咯菌腈对致病疫霉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0072]
(1)供试病原菌:致病疫霉(p.infestans);
[0073]
(2)供试药剂:均由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0074]
(3)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苯酰菌胺与咯菌腈原药及二者不同重量配比的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0075]
毒力测定结果:
[0076]
表3苯酰菌胺和咯菌腈单剂及其混剂对致病疫霉毒力测定结果
[0077][0078][0079]
由表3的结果可知,苯酰菌胺与咯菌腈复配重量比例在1:50~50:1时,对致病疫霉菌离体菌丝抑制活性均表现为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50~5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苯酰菌胺与咯菌腈的配比在1:20~20: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大于1.9438。经试验发现苯酰菌胺与咯菌腈的优选配比为1:20~20:1,其中当苯酰菌胺与咯菌腈重量比为1:1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0080]
二、制剂实施例
[0081]
实施例1:40%苯酰菌胺-咯菌腈可湿性粉剂
[0082][0083]
将上述材料按比例粗粉碎后进入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经气流粉碎后即制得成品。
[0084]
对比例1.1:40%苯酰菌胺可湿性粉剂
[0085]
其他操作同实施例1,区别仅在于加入40%的苯酰菌胺,不加入咯菌腈。
[0086]
对比例1.2:4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
[0087]
其他操作同实施例1,区别仅在于加入40%的咯菌腈,不加入苯酰菌胺。
[0088]
实施例2:30%苯酰菌胺-咯菌腈水分散粒剂
[0089][0090]
将有效活性成分及各种助剂等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得到粉料,再加入混合物总质量15%的水混合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后得到成品。
[0091]
对比例2.1:30%苯酰菌胺水分散粒剂
[0092]
其他操作同实施例2,区别仅在于加入30%的苯酰菌胺,不加入咯菌腈。
[0093]
对比例2.2:30%咯菌腈水分散粒剂
[0094]
其他操作同实施例2,区别仅在于加入30%的咯菌腈,不加入苯酰菌胺。
[0095]
实施例3:20%苯酰菌胺-咯菌腈悬浮剂
[0096][0097][0098]
将有效活性成分及各种助剂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高速剪切后并砂磨得到成品。
[0099]
对比例3.1:20%苯酰菌胺悬浮剂
[0100]
其他操作同实施例3,区别仅在于加入20%的苯酰菌胺,不加入咯菌腈。
[0101]
对比例3.2:20%咯菌腈悬浮剂
[0102]
其他操作同实施例3,区别仅在于加入20%的咯菌腈,不加入苯酰菌胺。
[0103]
实施例4:50%苯酰菌胺-咯菌腈乳油
[0104][0105]
将上述原料按比例混合,使其溶解为均匀油相;对药剂含量、ph范围及稳定性等经检验合格后,进行计量分装即成品。
[0106]
对比例4.1:50%苯酰菌胺乳油
[0107]
其他操作同实施例4,区别仅在于加入50%的苯酰菌胺,不加入咯菌腈。
[0108]
对比例4.2:50%咯菌腈乳油
[0109]
其他操作同实施例4,区别仅在于加入50%的咯菌腈,不加入苯酰菌胺。
[0110]
实施例5:25%苯酰菌胺-咯菌腈水乳剂
[0111]
[0112][0113]
按配方要求,将以上原料加入到配料釜中,经高速剪切机混合均匀制成水乳剂,对药剂含量、ph范围及稳定性等经检验合格后,进行计量分装即成品。
[0114]
对比例5.1:25%苯酰菌胺水乳剂
[0115]
其他操作同实施例5,区别仅在于加入25%的苯酰菌胺,不加入咯菌腈。
[0116]
对比例5.2:25%咯菌腈水乳剂
[0117]
其他操作同实施例5,区别仅在于加入25%的咯菌腈,不加入苯酰菌胺。
[0118]
田间防效试验具体实施方法:采用单一成分制剂作为复配制剂的对照药剂,以灰霉病为靶标,以5组实施例分别测定对不同作物的灰霉病以及疫病的防效。例如,用40%苯酰菌胺悬浮剂和40%咯菌腈悬浮剂作为40%苯酰菌胺
·
咯菌腈悬浮剂(实施例1)的对照药剂,以此类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7980.28-2000》规定施药方法开展试验,在初见病斑或病果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于施药前调查不同作物病害药前基数,施药后根据发病情况调查防治效果,施药均采用喷雾法,根据国标或行标分级标准记录发病情况,计算防治效果。
[0119][0120][0121]
表4苯酰菌胺与咯菌腈复配对黄瓜灰霉病大田药效试验
[0122][0123]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下差异显著,下同。
[0124]
由表4可以看出,苯酰菌胺和咯菌腈复配后能有效防治黄瓜灰霉病,防治效果均显著优于单剂的防效,说明苯酰菌胺和咯菌腈复配能提高防治效果,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剂量,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影响,降低了用药成本。而且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0125]
表5苯酰菌胺与咯菌腈复配对草莓灰霉病大田药效试验
[0126][0127]
由表5可以看出,苯酰菌胺和咯菌腈复配后能有效防治草莓灰霉病,防治效果均显著优于单剂的防效,说明苯酰菌胺和咯菌腈复配能提高防治效果,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剂量,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影响,降低了用药成本。而且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0128]
表6苯酰菌胺与咯菌腈复配对辣椒疫病大田药效试验
[0129][0130]
由表6可以看出,苯酰菌胺和咯菌腈复配后能有效防治辣椒疫病,防治效果均显著优于单剂的防效,说明苯酰菌胺和咯菌腈复配能提高防治效果,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剂量,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影响,降低了用药成本。而且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0131]
表7苯酰菌胺与咯菌腈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大田药效试验
[0132][0133]
由表7可以看出,苯酰菌胺和咯菌腈复配后能有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均显著优于单剂的防效,说明苯酰菌胺和咯菌腈复配能提高防治效果,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剂量,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影响,降低了用药成本。而且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0134]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