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氟氯虫双酰胺与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18427发布日期:2021-06-18 20:04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申请是申请号为201910056620.x、申请日为2019年1月19日、发明名称为“一种含氟氯虫双酰胺与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组合物”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属于农药领域,涉及一种杀虫组合物,具体涉及一种含有氟氯虫双酰胺与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组合物。



背景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是我国的主要农业灾害之一,它具有种类多、影响大、并时常暴发成灾的特点,其发生范围和严重程度对我国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我国农作物常见的有以下种类的病虫害: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甜菜夜蛾、小菜蛾、稻飞虱、白粉病、玉米螟、棉铃虫、小麦锈病、棉蚜、稻纹枯病、稻瘟病、麦蚜、麦红蜘蛛、蝗虫、麦类赤霉病等,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大病虫害,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导致害虫对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多种化学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防治效果显著下降,使得农民不得不加大用药量以提高防效,但是又降低了农产品的安全性。

氟氯虫双酰胺作为我公司自主创新开发的一种新化合物,属苯甲酰脲类杀虫剂,能高效激活昆虫鱼尼丁(肌肉)受体进而过度释放细胞内钙库中的钙离子,导致昆虫瘫痪死亡。对鳞翅目害虫的幼虫活性高,杀虫谱广,持效性好,该活性成分表现出对哺乳动物和害虫鱼尼丁受体极显著的选择性差异,大大提高了对哺乳动物和其他脊椎动物的安全性。

室内毒力测定验证显示,氟氯虫双酰胺对二化螟、玉米螟、粘虫、小菜蛾、甜菜夜蛾等鳞翅目害虫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田间试验表明氟氯虫双酰胺对稻纵卷叶螟、小菜蛾具有较好的防效。

苯甲酰脲杀虫剂,主要成份是苯甲酰基脲类化合物(bu),是一类能抑制靶标害虫的几丁质合成而导致其死亡或不育的昆虫生长调节剂(igrs),被誉为第三代杀虫剂或新型昆虫控制剂.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较高的环境安全性、广谱高效的杀虫活性等诱人特性,目前,苯甲酰基脲类化合物已成为创制新农药的一个活跃领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常见的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包括虱螨脲、除虫脲、茚虫威、氰氟虫腙、氟螨脲、氟虫脲、氟铃脲、氟酰脲、多氟脲、氟苯脲、杀铃脲等。

本发明所述杀虫组合物产生的有益效果为:(1)与单剂相比,该杀虫组合物对防治虫害有增效作用,提高了杀虫效果;(2)减低用药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3)组合物由不同作用机制的有效成分组成,作用位点增加,有利于克服和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通过氟氯虫双酰胺与虱螨脲、除虫脲、茚虫威、氰氟虫腙、氟螨脲、氟虫脲、氟铃脲、氟酰脲、多氟脲、氟苯脲、杀铃脲中的一种或多种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合理混配,优选为氟氯虫双酰胺与选自除虫脲、虱螨脲、氟铃脲中的一种杀虫剂混配,混配后获得杀虫组合物,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能有效延缓害虫抗药性发展,降低用药成本。

本发明技术方案为:一种含有氟氯虫双酰胺与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组合物,通过室内配方筛选测定试验、混剂的药效试验,明确二者的合理配方,即氟氯虫双酰胺与虱螨脲的重量比为1:10~5:1;氟氯虫双酰胺与除虫脲的重量比为1:5~5:1;氟氯虫双酰胺与氟铃脲的重量比为1:5~5:1。进一步优选为:氟氯虫双酰胺与虱螨脲的重量比为1:2~2:1;氟氯虫双酰胺与除虫脲的重量比为1:2~2:1;氟氯虫双酰胺与氟铃脲的重量比为1:3~2:1。

本发明所述的杀虫组合物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80%。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辅助成分。

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由活性成分氟氯虫双酰胺与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及农药上允许的辅助成分组成。

本发明的组合物中使用的农药辅助成分包括载体和助剂。

进一步地,所述载体为水、溶剂或填料中的一种、二种或三种,水优选去离子水。

进一步地,所述溶剂选自n,n-二甲基甲酰胺、环己酮、甲苯、二甲苯、二甲基亚砜、甲醇、乙醇、三甲基环己酮、n-辛基吡咯烷酮、乙醇胺、三乙醇胺、异丙胺。n-甲基吡咯烷酮、丙醇、丁醇、乙二醇、二乙二醇、乙二醇甲醚、丁醚、乙醇胺、异丙胺、乙酸乙酯或乙腈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填料选自高岭土、硅藻土、膨润土、凹凸棒土、白炭黑、淀粉或轻质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助剂至少包括一种表面活性剂,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和需求,还可加入防冻剂、增稠剂、稳定剂、崩解剂、消泡剂等其他功能性助剂。

进一步地,所述表面活性剂选自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或渗透剂中的一种或四种。上述表面活性剂为常见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单剂或复配制剂。

进一步地,所述其他功能性助剂选自防冻剂、增稠剂、稳定剂、崩解剂或消泡剂中一种或五种。

进一步地,所述乳化剂选自农乳500#(烷基苯磺酸钙)、op系列磷酸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600#磷酸酯(苯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苯乙烯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盐、烷基联苯醚二磺酸镁盐、三乙醇胺盐、农乳400#(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农乳700#(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宁乳36#(苯乙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农乳1600#(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op系列(壬基酚聚氧乙烯醚)、by系列(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农乳33#(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司盘系列(山梨醇酐单硬脂酸)、吐温系列(失水山梨醇脂酸酯聚氧乙烯醚)或aeo系列(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苯磺酸钙、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或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润湿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拉开粉bx、润湿渗透剂f、皂角粉、蚕沙或无患子粉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渗透剂选自渗透剂jfc(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渗透剂t(顺丁烯二酸二异辛酯磺酸盐)、氮酮或有机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或尿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增稠剂选自黄原胶、聚乙烯醇、膨润土、羧甲基纤维素或硅酸镁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稳定剂选自环氧大豆油、环氧氯丙烷、bht、乙酸乙酯、磷酸三苯酯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崩解剂选自膨润土、尿素、硫酸铵、氯化铝、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乳糖、柠檬酸、丁二酸或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消泡剂选自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10~c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或c8~c10脂肪醇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上述物质均可通过市售获得。

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可以由使用者在使用前经稀释或直接使用。其配置可由通常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加工方法制备,即将活性成分与液体溶剂或固体载体混合后,再加入表面活性剂、稳定剂、润湿剂、粘结剂、崩解剂、抗冻剂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可以按需要加工成任何农药上可接受的剂型,其中较好的剂型为: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

组合物制备成悬浮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0.5%~50%、活性成分b0.5%~50%、分散剂1%~10%、湿润剂1%~10%、消泡剂0.01%~2%、增稠剂0~2%、抗冻剂0~8%、去离子水加余量。

组合物制备成可湿性粉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0.5%~60%、活性成分b0.5%~80%、分散剂1%~12%、湿润剂1%~8%、填料补足余量。

组合物制备成微乳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0.5%~50%、活性成分b0.5%~50%、乳化剂3%~25%、溶剂1%~10%、抗冻剂0~8%、消泡剂0.01%~2%、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组合物制备成水分散粒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0.5%~60%、活性成分b0.5%~80%、分散剂1%~12%、湿润剂1%~8%、崩解剂1%~10%、粘结剂0~8%、填料补足余量。

本发明有如下显著效果和优点:(1)与单剂相比,该杀虫组合物对防治虫害有增效作用,提高了杀虫效果;(2)减低用药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3)组合物由不同作用机制的有效成分组成,作用位点增加,有利于克服和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具体实施案例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比,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1:18%氟氯虫双酰胺·虱螨脲悬浮剂(5:4)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10%,虱螨脲8%,木质素磺酸盐4%,拉开粉bx3.2%,硅油0.9%,黄原胶2%,乙二醇2%,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按配方比例,将活性成分氟氯虫双酰胺、虱螨脲、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功能性助剂依次置于反应釜中,加水混合均匀,经高速剪切,湿法砂磨,最后匀质过滤即得产品。主要设备是配料釜、胶体磨或匀质混合机、砂磨机。

实施例2:30%氟氯虫双酰胺·虱螨脲悬浮剂(1:2)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10%,虱螨脲2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4%,拉开粉bx5%,硅油0.5%,黄原胶0.7%,尿素5%,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3:40%氟氯虫双酰胺·虱螨脲悬浮剂(1:1)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20%,虱螨脲20%,木质素磺酸盐6%,十二烷基硫酸钠5%,硅油0.6%,黄原胶1%,乙二醇4%,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4:20%氟氯虫双酰胺·除虫脲悬浮剂(2:3)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8%,除虫脲12%,烷基酚聚氧乙烯醚5%,拉开粉bx4%,硅油0.6%,黄原胶1%,尿素3%,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5:12%氟氯虫双酰胺·除虫脲悬浮剂(1:1)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6%,除虫脲6%,木质素磺酸盐5%,拉开粉bx3%,硅油0.5%,黄原胶1.2%,乙二醇3%,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6:30%氟氯虫双酰胺·除虫脲悬浮剂(1:2)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10%,除虫脲2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4%,十二烷基硫酸钠2.8%,硅油0.7%,黄原胶1%,尿素4%,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7:16%氟氯虫双酰胺·氟铃脲悬浮剂(1:1)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8%,氟铃脲8%,木质素磺酸盐4%,拉开粉bx2.8%,硅油0.6%,黄原胶0.9%,乙二醇5%,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8:15%氟氯虫双酰胺·氟铃脲悬浮剂(1:2)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5%,氟铃脲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8%,十二烷基硫酸钠5%,硅油1.6%,黄原胶0.9%,尿素7%,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9:6%氟氯虫双酰胺·氟铃脲悬浮剂(2:1)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4%,氟铃脲2%,木质素磺酸盐5%,拉开粉bx4%,硅油0.6%,黄原胶1%,乙二醇3%,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0:18%氟氯虫双酰胺·虱螨脲可湿性粉剂(5:4)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10%,虱螨脲8%,脂肪胺聚氧乙烯醚3.5%,拉开粉bx3%,硅藻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按实施例配方比例,将活性成分氟氯虫双酰胺、虱螨脲加入载体中,并在其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功能性助剂,混合,经气流粉碎后再混合制得可湿性粉剂。主要设备有混合机、气流粉碎机。

实施例11:20%氟氯虫双酰胺·虱螨脲可湿性粉剂(1:3)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5%,虱螨脲15%;木质素磺酸盐1.5%,拉开粉bx2%,白炭黑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2:15%氟氯虫双酰胺·虱螨脲可湿性粉剂(1:2)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5%,虱螨脲10%;木质素磺酸盐3%,拉开粉bx4%,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3:20%氟氯虫双酰胺·除虫脲可湿性粉剂(1:3)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5%,除虫脲15%,木质素磺酸盐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拉开粉bx2%,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4:18%氟氯虫双酰胺·除虫脲可湿性粉剂(1:1)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9%,除虫脲9%,脂肪胺聚氧乙烯醚3.5%,拉开粉bx3%,硅藻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5:15%氟氯虫双酰胺·除虫脲可湿性粉剂(2:3)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6%,除虫脲9%,脂肪胺聚氧乙烯醚7%,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硅藻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6:30%氟氯虫双酰胺·氟铃脲可湿性粉剂(1:1)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15%,氟铃脲15%,聚羧酸盐7%,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7:16%氟氯虫双酰胺·氟铃脲可湿性粉剂(1:3)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4%,氟铃脲12%,脂肪胺聚氧乙烯醚1%,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8:30%氟氯虫双酰胺·氟铃脲可湿性粉剂(1:2)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10%,氟铃脲2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5%,润湿渗透剂f3%,硅藻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9:15%氟氯虫双酰胺·虱螨脲水分散粒剂(1:1)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7.5%,虱螨脲7.5%,木质素磺酸盐4%,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氯化铝5%,白炭黑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按实施例配方比例,将活性成分氟氯虫双酰胺、虱螨脲加入载体中,并在其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功能性助剂,混合,经气流粉碎后加10~25%的水,然后经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水分散粒剂产品;或将粉碎过的粉体在沸腾造粒机中喷水、造粒、干燥,之后筛分制得产品。主要设备有混合机、气流粉碎机、捏合机、挤压造粒机,烘房或流化床干燥,或沸腾造粒机、筛分机。

实施例20:30%氟氯虫双酰胺·虱螨脲水分散粒剂(1:2)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10%,虱螨脲20%,木质素磺酸盐%,拉开粉bx%,氯化铝%,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21:18%氟氯虫双酰胺·虱螨脲水分散粒剂(5:4)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10%,虱螨脲8%,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4%,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膨润土6%,白炭黑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22:30%氟氯虫双酰胺·除虫脲水分散粒剂(1:1)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15%,除虫脲15%,木质素磺酸盐8%,拉开粉bx5%,氯化铝4%,白炭黑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23:18%氟氯虫双酰胺·除虫脲水分散粒剂(1:5)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3%,除虫脲15%,木质素磺酸盐3%,拉开粉bx7%,氯化铝5%,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24:20%氟氯虫双酰胺·除虫脲水分散粒剂(3:1)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15%,除虫脲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5%,拉开粉bx4%,氯化铝8%,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25:20%氟氯虫双酰胺·氟铃脲水分散粒剂(1:1)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10%,氟铃脲10%,木质素磺酸盐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膨润土7%,白炭黑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26:12%氟氯虫双酰胺·氟铃脲水分散粒剂(5:1)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10%,氟铃脲2%,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6%,拉开粉bx8%,氯化铝6%,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27:10%氟氯虫双酰胺·氟铃脲水分散粒剂(1:1)

配方:氟氯虫双酰胺5%,氟铃脲5%,木质素磺酸盐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8%,氯化铝6%,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上。

活性案例

实施例28:含氟氯虫双酰胺的杀虫组合物的室内活性试验。

本发明实施例是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明确两种药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共毒系数(ctc),ctc<80为拮抗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介于80与120之间为相加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试验。

试验方法:采用浸叶法,将叶片浸入药液中10s后取出、自然晾干,放入养虫盒中,然后接上供试幼虫,在25℃条件下饲养。每处理4次重复,每重复用试虫20头,同时设空白对照,于接虫48小时后检查死虫数,计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求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lc50值。若对照死亡率>10%,则视为无效试验。计算公式如下:

以lc50值相对小的药剂为标准药剂,其毒力指数ti为100。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tia×pa+tib×pb

式中:pa、pb分别活性成分a、b在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

其中a为氟氯虫双酰胺,b为除虫脲、虱螨脲、氟铃脲的一种。

表1.氟氯虫双酰胺与虱螨脲混剂对甜菜夜蛾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氟氯虫双酰胺与虱螨脲混配对甜菜夜蛾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氟氯虫双酰胺与虱螨脲重量比为1:50~50:1时共毒系数大于120,其中氟氯虫双酰胺与虱螨脲重量比为1:10~5:1时共毒系数大于170,氟氯虫双酰胺与虱螨脲重量比为1:2~2:1时共毒系数大于200,且氟氯虫双酰胺与虱螨脲重量比为1:1时共毒系数为289.07。室内活性试验说明氟氯虫双酰胺与虱螨脲混配防治甜菜夜蛾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2.氟氯虫双酰胺与除虫脲混剂对甜菜夜蛾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氟氯虫双酰胺与除虫脲混配对甜菜夜蛾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氟氯虫双酰胺与除虫脲重量比为1:50~50:1时混剂的共毒系数大于120,氟氯虫双酰胺与除虫脲重量比为1:30~10:1时混剂的共毒系数大于170,氟氯虫双酰胺与除虫脲重量比为1:2~2:1时混剂的共毒系数大于200,且氟氯虫双酰胺与除虫脲重量比为1:1时共毒系数为289.73,表现明显的增效作用。室内活性试验说明氟氯虫双酰胺与除虫脲混配防治甜菜夜蛾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3.氟氯虫双酰胺与氟铃脲混剂对甜菜夜蛾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从表3中可以看出,氟氯虫双酰胺与氟铃脲混配对甜菜夜蛾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氟氯虫双酰胺与氟铃脲重量比为1:50~50:1时混剂的共毒系数大于120,氟氯虫双酰胺与氟铃脲重量比为1:5~5:1时混剂的共毒系数大于170,氟氯虫双酰胺与氟铃脲重量比为1:3~2:1时混剂的共毒系数大于200,且氟氯虫双酰胺与氟铃脲重量比为1:1时共毒系数为288.50表现明显的增效作用。室内活性试验说明氟氯虫双酰胺与氟铃脲混配防治甜菜夜蛾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田间药效案例

实施例29:防治甜菜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作物:甘蓝,品种为夏光;

防治对象:甜菜夜蛾;

试验药剂:按上述实施例办法加工的样品

试验地点:试验在海利尔药业试验基地进行。

调查时间次数:共计调查4次。施药前调查基数,施药后3天、7天、14天结果。

表4氟氯虫双酰胺与苯甲酰脲类杀虫剂混配防治甘蓝甜菜夜蛾田间试验

由表4可知,氟氯虫双酰胺与苯甲酰脲类杀虫剂混配后对于甜菜夜蛾田间防效均在90%以上,且持效期长。

本发明组合物对试验作物均无明显不良影响,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能有效降低用药成本、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