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秦岭地区中华蜜蜂加继箱扩群势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784869发布日期:2021-07-09 10:30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一种秦岭地区中华蜜蜂加继箱扩群势养殖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畜牧业养殖技术领域中的中华蜜蜂饲养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秦岭地区中华蜜蜂加继箱扩群势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2.中华蜜蜂是我国特有的蜜蜂品种,俗称“土蜂”,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养殖历史,十分适应我国自然环境,特别适合于广大山区、林区饲养,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有分布,形成了许多地方品系,是西方蜜蜂无法取代的蜂种。养殖中华蜜蜂对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增产、农产品品质提高、森林生态平衡有特别重要意义,但中华蜜蜂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一般情况下每群蜂仅能维持3~6脾的群势,相比西方蜜蜂10脾以上的群势而言,群势太小。但蜂群群势却是决定蜂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关健因素,因此中华蜜蜂产蜜量不多。据统计中华蜜蜂每群蜂平均年产蜂蜜仅7.5kg,相比西方蜜蜂同条件定地养殖,每群蜂平均年产蜂蜜30kg而言,中华蜜蜂年产蜜量仅为西方蜜蜂的25%,养殖效益不高。中华蜜蜂急需创新养殖方法,想方设法增大群势,进而达到增加产量,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
3.中华蜜蜂传统活框养殖方法是:蜂农定地利用当地自然蜜源,根据经验总结,依据季节变化,进行繁蜂和生产。一般情况下,秦岭地区蜂群维持在4~6脾的群势;养殖过程中,如若群势继续增大,会出现分蜂现象,将使蜂群群势变得更小,难以加继箱养殖。如此群势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每群蜂年均产蜜量仅为7.5kg,生产效益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秦岭地区中华蜜蜂加继箱扩群势养殖方法。
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秦岭地区中华蜜蜂加继箱扩群势养殖方法,包括:
7.步骤(1):在早春繁蜂季节,利用中华蜜蜂秦岭品系处女王与中华蜜蜂长白山品系雄峰作为祖代进行交尾,然后在其产生的后代中选取优质处女王再与中华蜜蜂黄山品系雄峰作为父代进行交尾,产生子代蜂群,并在子代蜂群中培育优质王台;
8.步骤(2):在蜂场原有蜂群中遴选能维持较大群势,且性能优良的两群蜂,进行培育作为交尾蜂群储备,并用储备的两群交尾蜂群组建双王繁殖群,双王繁殖群内的两群交尾蜂群分别位于蜂箱的左右两侧,形成两个区;
9.步骤(3):在春繁期间当有大量雄蜂出房时,分别将双王繁殖群两个区内的蜂王用步骤(1)中培育的优质王台进行替换,并在新蜂王出生婚飞后提高其认巢能力;
10.步骤(4):在步骤(2)所述蜂箱内加巢础,刺激双王繁殖群内的蜂群筑巢、新蜂王产卵,并抑制分蜂热,直到双王繁殖群的两个区内各自达到四脾蜂,且蜂多于脾时,在所述蜂箱的上方加装继箱,并让蜂群适应;
11.步骤(5):等蜂群适应之后,从双王繁殖群两个区内分别抽调一张老熟封盖子脾加
进继箱内,随后向双王繁殖群的两个区内分别添加一张巢础或空脾,鼓励新蜂王继续产卵;
12.步骤(6):又一次从双王繁殖群的两个区内各抽取一张老熟封盖子脾加进继箱中,随后向双王繁殖群的两个区内分别添加一张巢础或空脾,继续促使新蜂王产卵,至此底部双王繁殖群的两个区内仍各自保持四张巢脾,上部继箱内也达到四张巢脾,至此,加继箱养殖的蜂群已形成,底部双王繁殖群形成繁殖区进行繁蜂,上部继箱作为生产区进行酿蜜和储蜜。
13.进一步地,在流蜜生产期,在所述步骤(6)之后,再一次从底部双王繁殖群的两个区内各抽调一张老熟封盖子脾加进继箱中,随后向双王繁殖群的两个区内分别添加一张巢础或空脾,继续促使新蜂王产卵,至此底部双王繁殖群的两个区内仍各自保持四张巢脾,上部继箱内达到六张巢脾,底部双王繁殖群继续作为繁殖区进行繁蜂,上部继箱作为生产区进行酿蜜和储蜜。
14.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新蜂王出生后,将双王繁殖群的两个区巢门前后错开,并用不同颜色在巢门处做标记,提高新蜂王出生婚飞后的认巢能力。
15.进一步地,每抽调一次老熟封盖子脾后,自调脾之日起至第六天清理一次继箱内的急造王台。
1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7.1、本发明能使秦岭地区中华蜜蜂加继箱养殖,蜂群群势达到12脾以上,且能长期维持较大群势,保持不分蜂、不逃群状态;
18.2、本发明能使秦岭地区中华蜜蜂蜂群年均产蜜量达到20kg以上,达到高产稳产,极大的提高了养殖效益。
附图说明
19.图1为优质王台(新蜂王)的培育过程;
20.图2为养殖中加继箱的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22.请同时参见图1~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秦岭地区中华蜜蜂加继箱扩群势养殖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23.步骤(1):在早春繁蜂季节,利用中华蜜蜂秦岭品系处女王与中华蜜蜂长白山品系雄峰作为祖代进行交尾,然后在其产生的后代中选取优质处女王再与中华蜜蜂黄山品系雄峰作为父代进行交尾,产生子代蜂群,并在子代蜂群中培育优质王台。
24.经过大量实验证实,利用该方法培育出来的王台发育成的蜂王特点是产卵量大,维持群势能力强,采蜜能力强,抗病能力强,抗逆性好,能将蜂群群势维持到12脾以上,从而做到中华蜜蜂加继箱扩群势养殖。
25.需要说明的是,培育优质王台时,要在春季繁蜂季节,且必须保证蜜粉源充足。
26.步骤(2):在养蜂场原有蜂群中遴选能维持较大群势,且性能优良的两群蜂,进行培育作为交尾蜂群储备,并用储备的两群交尾蜂群组建双王繁殖群,双王繁殖群内的两群
交尾蜂群分别位于蜂箱的左右两侧,中间用隔板分开,形成两个区。
27.步骤(3):在春繁期间,当有大量雄峰出房时,分别将双王繁殖群两个区内的蜂王用步骤(1)中培育的优质王台进行替换,并在新蜂王出生婚飞后提高其认巢能力。
28.新蜂王出生后,通过将双王繁殖群的两个区巢门前后错开,并用不同颜色在巢门处做标记,从而提高新蜂王出生后的认巢能力,防止其在婚飞后迷失。
29.步骤(4):在步骤(2)所述的蜂箱内加巢础,刺激蜂群筑巢、新蜂王产卵,并抑制分蜂热,直到双王繁殖群的两个区内各自达到四脾蜂,且蜂多于脾时,在所述蜂箱的上方加装继箱,并让蜂群适应。
30.加装继箱之后,运用各种常规措施,使双王繁殖群两个区内的蜂群适应继箱,同时两个区内的蜜蜂相互适应,从而形成一群较大的蜂群。
31.步骤(5):等蜂群适应之后,从双王繁殖群两个区内分别抽调一张老熟封盖子脾加进继箱内,随后向双王繁殖群的两个区内分别添加一张巢础或空脾,鼓励新蜂王继续产卵。
32.若添加的是巢础,则蜂群需先筑巢,新蜂王才能产卵;若添加的是空脾,则新蜂王直接产卵。
33.此时,双王繁殖群的蜂箱作为底箱,其两个区内仍各自有四张巢脾,上部继箱中已有两张巢脾。
34.步骤(6):根据双王繁殖群内封盖子脾的发育情况,又一次从双王繁殖群的两个区内各抽取一张老熟封盖子脾加进继箱中,随后向双王繁殖群的两个区内分别添加一张巢础或空脾,继续促使新蜂王产卵,至此底部双王繁殖群的两个区内仍各自保持四张巢脾,上部继箱内也达到四张巢脾,整群共有十二张巢脾,至此,加继箱养殖的蜂群已形成,下部底箱双王繁殖群形成繁殖区进行繁殖,上部继箱作为生产区进行酿蜜和储蜜。
35.当从继箱中提脾摇蜜后,继续从底部双王繁殖群的两个区内各抽取一张老熟封盖子脾加进继箱中,随后向双王繁殖群的两个区内分别添加一张巢础或空脾,继续促使新蜂王产卵,保持整群蜂共有十二张巢脾,重复上述过程,使蜂群群势达到动态平衡。
36.进一步地,在流蜜生产期,在步骤(6)之后,再一次从底部双王繁殖群的两个区内各抽调一张老熟封盖子脾加进继箱中,随后向双王繁殖群的两个区内分别添加一张巢础或空脾,继续促使新蜂王产卵,至此底部双王繁殖群的两个区内仍各自保持四张巢脾,上部继箱内达到六张巢脾,整群蜂共有十四张巢脾;底部双王繁殖群继续作为繁殖区进行繁蜂,上部继箱作为生产区进行酿蜜和储蜜。
37.此外,在进入流蜜生产期时,继箱的封盖子破盖出生成新蜂,空出的巢房进行储蜜,当从继箱中提脾摇蜜后,产生的空脾要用刀具修整削平,可以加到下部底箱繁殖群中,让新蜂王在空脾上产卵。
38.进一步地,每一次抽调老熟封盖子脾后,自调脾之日起算至第6天清理一次继箱内的急造王台。
39.需要说明的是,在应用本发明的方法时,要保证蜂群内蜜粉源充足,温度适宜,做到无蜜补蜜,无粉补喂花粉;且由于各地气候差异,蜂群换王加继箱操作的时间有所不同,如陕西秦岭北麓换王加继箱的时间大约在每年的3至4月份,春季大流蜜的前期。
40.养蜂场户运用此方法,在繁蜂季节,组织双王繁殖群,及时加继箱扩大群势,就可以在流蜜期达到12脾以上的超大群势,保持全年稳产高产。
41.为此,申请人在眉县坞山谷合作社养蜂场进行了试验。该养蜂场建立于1997年,位于宝鸡市眉县营头镇红河村六组,现养殖中华蜜蜂370群,2018年采取传统的活框养殖方法,年均养殖中华蜜蜂273群,平均每群有5脾蜂,每群蜂年均产蜜量8.5kg;2019年、2020年采取加继箱养殖方法后,年均养蜂345群,平均每群有13脾蜂,每群蜂年均产蜜量29.5kg,群势增加一倍多,产蜜量提高了247%。
42.此外,申请人还在达永杰中蜂养殖场进行了试验。该养殖场建立于2008年,位于宝鸡市眉县营头镇大理村,现养殖中锋43群,2018年前采取传统的活框养殖方法,年均养殖中华蜜蜂26群,平均每群有4.5脾蜂,每群蜂年均产蜜量4.6kg;2019年、2020年采取加继箱养殖方法后,年均养蜂40群,平均每群有12.5脾蜂,每群蜂年均产蜜量23kg,群势达到了原来的2.8倍,产蜜量提高了400%。
43.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