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沙拐枣的育苗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814018发布日期:2021-07-09 13:50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属于植物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沙拐枣的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2.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 turcz.)是一种优良的防风固沙先锋种,生长于流动、半流动沙丘,具有抗风蚀、耐沙埋、抗干旱、耐脊薄等特点,枝条茂密,萌蘖能力强,根系发达,能适应条件极端严酷的干旱荒漠区,是荒漠区典型的沙生植物。其特殊的果实形态和多样的花色,成为干旱区及沙区造林、绿化、美化的主要先锋树种。天然沙拐枣有根孽繁殖和种子繁殖两种方式,人工育苗时多采用种子育苗,但是其种子坚硬,带刺毛,发芽率低,在一定程度阻碍沙拐枣的人工种植,增加育苗成本,推广时存在苗木价格贵、苗木短缺等现象。故申请人通过多年实践育苗,提供了一种适合于沙拐枣推广育苗的方法,旨在为沙拐枣大范围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沙拐枣的育苗方法。
4.本发明的目的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5.一种沙拐枣的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s1.种子前处理:将沙拐枣种子平铺,厚度为2~5cm,然后用磙子滚动碾压种子1.5~2.5h,直至除去种子表面的绒刺,然后筛选籽粒饱满的种子进行播种;
7.s2.播种:在气温达到20~25℃时,采用撒播方法进行播种,播种量为60~80kg/亩,播种后用磙子碾压踏实,使种子入土,并在表面覆沙1~2cm;播种后及时灌第一次水,待覆沙显示出干的迹象后,再浇灌第二次水,如此连续浇灌3~4次水,直至种子发芽破土;
8.s3.苗期管理:成苗生长期间根据当年的气候和自然降水情况决定灌水次数,并在6~8月份气温较高时灌水1~2次,若进行越冬,越冬前灌足冬水。
9.优选的,步骤s1和步骤s2所述磙子重量为100~150kg,直径为50~80cm。
10.优选的,步骤s2所述播种前还包括整地的步骤,所述整地方法为:育苗的前一年秋季,深翻土地至少30cm,结合深翻施有机肥3~4t/亩,灌足冬水,翌年3月上旬土壤表层解冻后,耙磨平整,镇压保墒。
11.优选的,步骤s2所述播种前还包括对整好的田地进行消毒的步骤,所述消毒方法为:采用55%敌克松500倍药液向整好的田地表面喷洒。
12.优选的,成苗后还包括苗木出圃的步骤;所述苗木出圃的时间为育苗当年封冻前或翌年解冻后,起苗时先在苗木一侧20cm以外开穴,穴深≥40cm,然后起苗,保持苗木根系完整,然后随起苗、随分级、随假植,假植时选择背风、排水良好的地方,挖假植沟,将苗木按等级倾斜放入沟内,根部用湿土埋实,埋土超过根部至少20cm。
13.本发明通过将沙拐枣种子用磙子滚动,除去种子表面的绒刺后,然后采用干种撒播育苗,并加强水分管理,可弥补现有技术沙拐枣育苗技术的不足,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和
产苗量。
具体实施方式
14.本发明提供的沙拐枣的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5.s1.种子前处理:将沙拐枣种子平铺,厚度为2~5cm,然后用磙子滚动碾压种子1.5~2.5h,直至除去种子表面的绒刺,然后筛选籽粒饱满的种子,直接进行播种;
16.s2.播种:在气温达到20~25℃时,采用撒播方法进行播种,播种量为60~80kg/亩,撒播后,用磙子碾压踏实,使种子充分入土,并在表面覆沙1~2cm;播种后及时灌第一次水,待覆沙显示出干的迹象后,再浇灌第二次水,如此连续浇灌3~4次水,直至种子发芽破土;
17.s3.苗期管理:成苗生长期间根据当年的气候和自然降水情况决定灌水次数,并在6~8月份气温较高时灌水1~2次,若进行越冬,越冬前及时灌足冬水。
18.由于沙拐枣种子坚硬,果皮厚,带刺毛,因此其发芽困难,自然发芽率低。因此本发明首先采用磙子将种子碾压处理,破坏种子坚硬外壳,除去种子表面的绒刺,使后期干种播种时容易吸水,显著提高出芽率,而采用其他种子处理方法如硫酸浸泡处理、高锰酸钾浸泡处理、直接浸种催芽处理等均达不到相同的技术效果。采用磙子将种子碾压处理后,可以将处理后的种子直接进行撒播播种,播种量以60~80kg/亩为宜,播种量过多,容易造成出苗拥挤、苗弱的现象;播种后首先用磙子碾压踏实,使种子充分入土,然后及时覆沙,并保持覆沙一直为湿润状态,用于保肥保湿,出苗率可达到65%以上,并于成苗生长期间规范化水肥管理,幼苗存活率可达90%以上。
19.优选的,步骤s1和s2磙子重量为100~150kg,直径为50~80cm,可采用三轮、四轮车带动磙子碾压。
20.优选的,步骤s2播种前还包括整地的步骤,整地方法为:育苗的前一年秋季,深翻土地至少30cm,结合深翻施有机肥3~4t/亩,灌足冬水,翌年3月上旬土壤表层解冻后,耙磨平整,镇压保墒。
21.优选的,步骤s2播种前还包括对整好的田地进行消毒的步骤,消毒采用向整好的田地表面喷洒55%敌克松500倍药液。经过对田地消毒处理,可减少育苗期间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影响,减少幼苗发病率,提高其存活率。
22.优选的,成苗后还包括苗木出圃的步骤;苗木出圃的时间为育苗当年封冻前或翌年解冻后,起苗时先在苗木一侧20cm以外开穴,穴深≥40cm,然后起苗,保持苗木根系完整,然后随起苗、随分级、随假植,假植时选择背风、排水良好的地方,挖假植沟,将苗木按等级倾斜放入沟内,根部用湿土埋实,埋土超过根部至少20cm。
23.如上所述的沙拐枣的育苗方法尤其适宜用于河西走廊地区。
24.实施例1
25.1、实施地点和时间
26.本实施例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麟权生态种业有限公司小坝口育苗基地进行育苗,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干旱性气候,土壤为砂质壤土。
27.2、方法
28.2.1种子采收与储藏
29.8~9月份采集沙拐枣天然种群的成熟种子,自然风干,除去劣质种子、杂质后装入布袋,放置通风干燥处待用。
30.2.2整地
31.选择沙壤土地,春季育苗的前一年秋季,深翻土地30cm,结合深翻施有机肥3.5t/亩,灌足冬水。翌年3月上旬土壤表层解冻后,耙磨平整,镇压保墒。
32.2.3育苗
33.2.3.1种子前处理
34.选择干净、硬实、平整的场地(类似于打麦场),面积大约500m2,将沙拐枣种子均匀铺于场中,厚度3cm左右,用四轮车拉动石磙(重量约100kg,直径80cm)碾压种子2h,以充分除去沙拐枣种子表面的绒刺,然后用种子筛选机剔除其中杂质和空篦子,将所筛选出的籽粒饱满、优良种子装入布袋待用,放置通风干燥处待用。
35.2.3.2消毒
36.播种前在按2.2整理的育苗地中浅灌水1次,待水下渗土壤表面微显干即可下种,播种前喷洒55%敌克松5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
37.2.3.3播种
38.4月28日开始播种(气温约20~25℃),采用撒播方法播种,播种时在整理好的育苗地上均匀撒播所筛选的优质种子,播种量为70kg/亩,播种后用磙子碾压踏实,使种子充分入土,并在表面覆沙2cm;播种后及时灌第一次水,待覆沙显示出干的迹象后,再浇灌第二次水,如此连续浇灌4次水,有生活力的种子基本已发芽破土,发芽率达65%。
39.2.3.4苗期抚育管理
40.水分管理:成苗生长期间,6月15日、7月20日、8月25日各灌水1次;
41.除草:做到有草即除。
42.幼苗存活率达到90%,产苗9.3万株/亩。
43.对比例1
44.1、试验地点和时间
45.本试验于甘肃省武威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酿酒葡萄工程中心实验室,于2019年10~12月开展室内试验。
46.2、试验方法
47.2.1种子采收与储藏
48.8~9月份采集沙拐枣天然种群的成熟种子,自然风干,除去劣质种子、杂质后装入布袋,放置通风干燥处待用。
49.2.2催芽处理
50.催芽处理:处理1:将消毒后的沙拐枣种子在浓硫酸中浸泡30s,快速捞出后于灭菌滤纸上吸干多余浓硫酸;处理2:将沙拐枣种子置于微波炉备用的开水中,煮沸5min,煮沸期间要轻翻种子,5min后快速捞出种子,于灭菌滤纸上吸干多余水分,处理3:将沙拐枣种子置于玻璃容器中于4℃冰箱中冷藏15d;处理4:磙子碾压去绒刺后待做发芽试验;对照:种子不做任何处理。
51.种子消毒:超净工作台先用紫外灯灭菌30min,在经过上述催芽处理的种子中选取颗粒饱满,大小均匀的种子置于250ml烧杯中,先用75%乙醇进行表面消毒1min,再用0.1%
hgcl2溶液消毒3min,最后无菌水冲洗5次,置于灭菌滤纸上吸干多余水分。
52.发芽试验:将经过上述处理的种子,置于直径9cm经高压灭菌并铺有2层灭菌滤纸的培养皿中,用镊子均匀摆放于培养皿内,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20粒种子,并喷灭菌蒸馏水使滤纸保湿,之后每24h喷无菌水1次,使滤纸一直保湿,之后将培养皿置于培养箱中,温度25℃,无光照,进行发芽试验。
53.2.3统计发芽率
54.发芽试验开始后,每天喷水时记录发芽率,30d后统计各处理发芽率,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知,以经过磙子碾压处理的处理4发芽率最高为13.3%,处理1、处理2、处理3经过浓硫酸、加热和冷冻处理的沙拐枣种子发芽率均为0,不经任何处理的对照组发芽率为3.3%,也基本不发芽,因此,可证实,经过磙子碾压去除绒刺后,可明显提高沙拐枣种子发芽率。
55.表1
56.催芽处理发芽率(%)处理10处理20处理30处理413.3对照3.3
57.对比例2
58.除了本对比例采用了催芽,以及播种方法与实施例1有所区别,其余同实施例1,具体如下。
59.1、试验地点和时间
60.本试验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麟权生态种业有限公司小坝口育苗基地,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干旱性气候,土壤为砂质壤土。
61.2、试验方法
62.2.1种子采收与储藏
63.8~9月份采集沙拐枣天然种群的成熟种子,自然风干,除去劣质种子、杂质后装入布袋,放置通风干燥处待用。
64.2.2整地
65.选择沙壤土地,春季育苗的前一年秋季,深翻土地30cm,结合深翻施有机肥3.5t/亩,灌足冬水。翌年3月上旬土壤表层解冻后,耙磨平整,镇压保墒。
66.2.3育苗
67.2.3.1种子前处理
68.选择干净、硬实、平整的场地(类似于打麦场),面积大约500m2,将沙拐枣种子均匀铺于场中,厚度3cm左右,用四轮车拉动石磙(重量约100kg,直径80cm)碾压种子2h,以充分除去沙拐枣种子表面的绒刺,然后用种子筛选机剔除其中杂质和空篦子,将所筛选出的籽粒饱满、优良种子装入布袋待用,放置通风干燥处待用。
69.2.3.2催芽
70.将通过上述方法筛选的优良种子在播种前进行催芽处理,4月25日开始催芽,气温
约20~22℃。催芽方法:将种子没浸泡在水中5d,浸泡期间需要每天换水2次,之后将浸泡后的种子与干沙按1:10的比例混匀后装入编织袋内封口(每袋装三分之二左右即可),采用堆垛方式堆放,并上覆棚膜,3d后待胚芽微露吐白后开始播种。
71.2.3.3消毒
72.播种前在按2.2整理的土地上浅灌水1次,待水下渗土壤表面微显干即可下种,播种前喷洒55%敌克松5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
73.2.3.4播种
74.5月3日开始播种(气温约21~25℃),采用条播方法播种,播种时先开4cm深的播种沟,行宽20cm,在播种沟中均匀撒播经催芽处理的优质种子,播种量为70kg/亩,然后表面覆沙2cm;播种后及时灌第一次水,播种第5d灌第二次水,可基本保证有生活力的种子发芽破土,发芽率为20%。
75.2.3.5苗期抚育管理(同实验例1 2.3.4)
76.水分管理:成苗生长期间,6月16日、7月22日、8月22日各灌水1次;
77.除草:做到有草即除。
78.幼苗存活率达到90%,产苗3.7万株/亩。
79.2.3.6苗木出圃
80.育苗当年11月份(封冻前)开始起苗,先在苗行一侧20cm以外开沟,沟深≥40cm,然后依次沿行开沟起苗,保持苗木根系完整,不撕裂,不损伤根皮。做到随起苗、随分级、随假植。假植时选择背风、排水良好的地方,挖假植沟,将苗木按等级倾斜放入沟内,根部用湿土埋实,埋土超过根部20cm。
81.该对比例与实施例1相比,采用条播方法进行播种,播种之后直接覆沙,并未用磙子碾压踏实,且水分管理也有所不当,即使进行催芽处理再播种其发芽率也较低,仅有20%左右,为实施例1的三分之一左右,产苗量也较实施例1低很多。分析原因可能为沙拐枣种子外壳坚硬,绒毛多,条播后种子拥挤,直接覆沙种子未充分入土,后期水分营养没有保障,使得沙拐枣种子坚硬的外壳难以裂开,影响发芽。因此,可证实,本实施例提供的育苗方法可显著提高沙拐枣大田大规模育种出芽率,提高出苗量。
82.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