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甜菜夜蛾性引诱剂、性诱芯及其应用

文档序号:26593402发布日期:2021-09-10 21:40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甜菜夜蛾性引诱剂、性诱芯及其应用

1.本发明属于农业害虫诱捕药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甜菜夜蛾性引诱剂、性诱芯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2.甜菜夜蛾(beet armyworm)学名spodoptera exigua(h
ü
bner),又名贪夜蛾、白菜褐夜蛾、玉米叶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生态可塑性和食物适应性很强的世界性害虫,食性杂,为害玉米、棉花、甜菜、芝麻、花生、烟草、大豆、白菜、大白菜、番茄、豇豆、葱等170多种植物。其以幼虫为害叶片,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后陆续从绒毛中爬出,1

2龄常群集在叶背面为害,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窗户纸状。3龄以后的幼虫分散为害,还可取食苞叶,可将叶片吃成缺刻或孔洞,4龄以后开始大量取食,严重发生时可将叶肉吃光,仅残留网状叶脉和叶柄。3龄以上的幼虫还可钻蛀果穗为害造成烂穗。因此加强对甜菜夜蛾的研究,找到有效的防治手段是十分迫切的。
3.性信息素诱捕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生物防治技术,其具有专一性高、绿色无毒、高效等优点,是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鉴定的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的组分中出现频次最多、检测含量最高的组分(主要活性成分)有4种,分别为:组分a:顺9反12

十四碳二烯醇乙酸酯(z9,e12

14:ac)、组分b:顺
‑9‑
十四碳烯醇(z9

14:oh)、组分c:顺9反12

十四碳二烯醇(z9,e12

14:oh)、组分d:顺
‑9‑
十四碳烯
‑1‑
醇乙酸酯(z9

14:ac)。同时,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除甜菜夜蛾外其它昆虫性信息素组分中检测到组分e:顺9反11

十四碳二烯醇乙酸酯(z9,e11

14:ac),该组分与a组分为顺反异构体,区别仅在于基团在空间的排布方式不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的甜菜夜蛾性引诱剂、性诱芯及其应用,本发明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及风洞行为测定,通过将多种组分的性信息素复配,调节各组分的比例,使其发挥协同增效作用,得到了一种可高效诱捕甜菜夜蛾的性引诱剂,进一步将该性引诱剂制备成性诱芯,并对性诱芯中的载体、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和缓释剂等物质进行优选,制得了一种可显著提高诱蛾效果的甜菜夜蛾性诱芯,可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甜菜夜蛾的防治。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甜菜夜蛾性引诱剂,所述性引诱剂中包括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组分a:顺9反12

十四碳二烯醇乙酸酯z9,e12

14:ac;组分b:顺
‑9‑
十四碳烯醇z9

14:oh;组分c:顺9反12

十四碳二烯醇z9,e12

14:oh;组分d:顺
‑9‑
十四碳烯
‑1‑
醇乙酸酯z9

14:ac和/或组分e:顺9反11

十四碳二烯醇乙酸酯z9,e11

14:ac;
7.其中所述组分a、b、c、d、e的质量百分比为:30%~37.50%:25%~26.25%:20%~25%:5%:0%~10%。
8.进一步的,所述性引诱剂中组分a、b、c、d、e的质量百分比为:35%:25%:25%:5%:0%。
9.进一步的,所述性引诱剂中组分a、b、c、d、e的质量百分比为:35%:25%:25%:5%:10%。
10.进一步的,所述性引诱剂中组分a、b、c、d、e的质量百分比为:30%:25%:20%:5%:10%。
11.进一步的,所述性引诱剂中组分a、b、c、d、e的质量百分比为:37.50%:26.25%:21.25%:5%:10%。
12.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甜菜夜蛾性诱芯,所述性诱芯中包括上述甜菜夜蛾性引诱剂。
13.进一步的,所述性诱芯中还包括载体、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和缓释剂。
14.进一步的,所述载体的基质为硅橡胶。
15.进一步的,所述抗氧化剂选自丁基羟基茴香醚(bha)、2,6

二叔丁基
‑4‑
甲基苯酚(bht)、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没食子酸丙酯(pg)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16.进一步的,所述紫外线吸收剂选自2

(2'

羟基

3'

叔丁基

5'

甲基苯基)
‑5‑
氯代苯并三唑(uv

326)、2

(2'

羟基

3',5'

二叔丁基苯基)
‑5‑
氯代苯并三唑(uv

327)、2

羟基
‑4‑
正辛氧基二苯甲酮(uv

531)、2

(2'

羟基

5'

甲基苯基)苯并三唑(uv

p)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17.进一步的,所述缓释剂选自大豆油、花生油、棕榈油、菜籽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石蜡油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18.进一步的,所述性诱芯中包括:质量百分比为37.50%:26.25%:21.25%:5%:10%的组分a、b、c、d、e的甜菜夜蛾性引诱剂;载体基质为:硅橡胶;抗氧化剂为:丁基羟基茴香醚(bha);紫外线吸收剂为:2

(2'

羟基

5'

甲基苯基)苯并三唑(uv

p);缓释剂为:大豆油。
19.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甜菜夜蛾性引诱剂,或上述甜菜夜蛾性诱芯在对甜菜夜蛾进行监测预报、干扰交配、诱捕和/或防治中的应用。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及风洞行为测定,通过将多种性信息素组分进行复配,并调节各组分的比例,使多个组分发挥协同增效作用,筛选得到了一系列可高效诱捕甜菜夜蛾的性引诱剂。进一步将该性引诱剂与载体、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和缓释剂等物质混合制备成性诱芯,并对性诱芯中的各物质进行优选,筛选得到了一种诱蛾效果显著提高的诱捕甜菜夜蛾的性引诱剂,可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对甜菜夜蛾进行监测;干扰甜菜夜蛾的雌雄交配,降低下一代虫口密度;结合诱捕器对甜菜夜蛾进行大量诱捕,以进行甜菜夜蛾的害虫防治。该性诱芯制备方法简单,诱捕效果优异,不会产生耐药性,无毒无污染,选择性强,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自制风洞装置;
2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自制的滤纸诱芯;
2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甜菜夜蛾雄蛾接近诱芯的正交试验效应曲线图;
2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甜菜夜蛾雄蛾落至诱芯的正交试验效应曲线图;
2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处理ⅰ和处理ⅱ风洞行为生测试验中不同反应的反应百分率;
2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自制甜菜夜蛾性诱芯的田间诱捕效果的正交试验效应曲线图;
27.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处理15与市售性诱芯的田间诱捕效果比较。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条件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9.实施例1甜菜夜蛾性引诱剂组分优选
30.1、供试材料
31.(1)性信息素组分:共5种,分别为:组分a:顺9反12

十四碳二烯醇乙酸酯(z9,e12

14:ac)、组分b:顺
‑9‑
十四碳烯醇(z9

14:oh)、组分c:顺9反12

十四碳二烯醇(z9,e12

14:oh)、组分d:顺
‑9‑
十四碳烯
‑1‑
醇乙酸酯(z9

14:ac)和组分e:顺9反11

十四碳二烯醇乙酸酯(z9,e11

14:ac),均购于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32.将各组分用正己烷(高效液相色谱级,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产品)配制成0.1μg/μl母液,存于

20℃冰箱(海尔dw

40l188型)备用。
33.(2)供试雄虫:在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武湖基地的灰苋、甘蓝、花椰菜上采集甜菜夜蛾幼虫,室内继续用甘蓝叶片饲养至蛹后分雌雄,分别各存于一人工气候箱(mgc

350hpy

2智能型,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产品)内,人工气候箱设置条件为:温度(27
±
1)℃,相对湿度(70
±
5)%,光照60%,光周期14l:10d,暗期开始时间18:00。蛹羽化后将健康、展翅完好的雄虫单头置于玻璃指形管(27mm
×
75mm)内,用parafilm膜封口后仍置于该人工气候箱内供试。
34.(3)供试风洞装置:本试验中风洞装置为自制,呈长方体型。材质为5mm厚有机玻璃板,整体分为有效测试段(3000mm
×
500mm
×
500mm)和缓冲段(500mm
×
500mm
×
500mm)两部分,两者无缝对接。风源采用单相16寸、功率130w、转叶式直排风机串联无级调速器制造可变风源,并在电机上加装倒顺开关,可根据需要转换成风形式(推风或拉风),本试验采用推风方式进行测试。空气过滤器由铝合金框架(500mm
×
500mm
×
500mm)夹活性炭海绵网(厚60mm)组成,固定于缓冲段内尾端;室外空气经过滤器过滤后进入风洞,调节气流风速为0.3m/s。上风端、下风端侧面各有一滑门,分别用于放置诱芯、雄蛾及回收雄蛾等操作,上风端与下风端中间等间距开有两扇滑门,主要用于回收雄蛾、清洁风洞装置等操作。光源为6盏红色普通灯泡,并联于功率500w、输出0~500v单相调压器调节光强,试验时调压器设置为125v。诱芯支架、雄蛾释放支架均为柱形,高16.5cm,上端直径6cm,下端直径7.5cm,距离上风端和下风端均为30cm。风洞室温度控制在(27
±
1)℃左右,相对湿度控制在(70
±
5)%。自制风洞装置如图1所示。为检验风洞装置各技术参数的可靠性,试验前先采用雌蛾和市面上已有的人工合成诱芯产品作为引诱物质进行风洞生测,均能成功引诱到雄蛾至诱芯。
35.(4)自制滤纸诱芯:将定性滤纸(杭州新华纸业有限公司产品)剪成三角形纸片,底边长1cm,高1.5cm。试验前0.5h内将各组分母液按照正交试验表中各处理配比进行配制,滴于滤纸片上,室温下放置15min待溶剂挥发后开始生测。滤纸片诱芯用昆虫针插在脱脂棉上置于诱芯支架上,如图2所示。
36.2、试验方法
37.采用5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对各组分的最优配比进行筛选,正交试验因素及水平如表1所示,其中数字代表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
38.表1正交试验因素及水平
[0039][0040]
然后按实际取样量适当调整了各水平,括号中的数字为实际的取样量的质量百分比,正交试验表头如下:
[0041]
表2正交试验表头l16(45)
[0042][0043]
风洞生测方法:供试雄蛾在测试时处于2~3日龄暗期,进入暗期6h(即次日凌晨)后即可开始生测,试验前将雄蛾提前0.5~1h移入风洞实验室使其适应环境。将自制滤纸诱
芯置于上风端诱芯支架上,单管取样雄蛾置于下风端支架上,测试时取掉封口膜。每头雄蛾只测试一次,测试时间为5min,用追日牌ps960型高级多功能运动秒表(深圳市追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记时。每处理至少30头雄蛾。雄蛾求偶行为反应可分为起飞、定向飞行、飞行半程以上、接近诱芯(10cm以内)、落至诱芯5个步骤,个别雄蛾因个体发育差异而不表现求偶行为反应的记录为“无反应”。分别记录无反应、定向飞行、飞行半程以上、接近诱芯、落至诱芯的雄蛾数,计算各行为反应率,采用“正交设计助手ⅱv3.1”软件对接近诱芯和落至诱芯两个指标进行直观分析和因素指标分析。
[0044]
3、结果与分析
[0045]
在评价性信息素的引诱作用时,其中接近诱芯和落至诱芯的反应率是最有效的评价指标,其极差分析结果如表3、表4所示。
[0046]
表3甜菜夜蛾雄蛾接近诱芯的正交试验分析表
[0047][0048][0049]
注:接近诱芯反应率(%)=该处理接近诱芯雄蛾数/该处理雄蛾总数
×
100%。
[0050]
根据表3的结果,其中各组分(即因素)的极差分别为17.969、12.165、4.303、15.000、18.533,据此判断各组分作用的主次顺序是e>a>d>b>c,说明本试验中添加的e组分在甜菜夜蛾雄蛾接近诱芯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影响大于组分a、b、c、d。
[0051]
表4甜菜夜蛾雄蛾落至诱芯的正交试验分析表
[0052][0053][0054]
注:接近诱芯反应率(%)=该处理接近诱芯雄蛾数/该处理雄蛾总数
×
100%。
[0055]
根据表4的结果,其中各组分(即因素)的极差分别为26.147、11.288、10.285、25.065、21.363,据此判断各组分作用的主次顺序是a>d>e>b>c,与上述以接近诱芯反应率为评价指标时得出的因素主次关系e>a>d>b>c相比,说明本试验中添加的e组分在甜菜夜蛾雄蛾接近诱芯后继续定向到达诱芯的过程中具有抑制作用。
[0056]
根据上述测定结果,利用“正交设计助手ⅱv3.1”软件,以“因素和水平”为横坐标,依次以“接近诱芯反应率的均值(%)”和“落至诱芯反应率的均值(%)”为纵坐标,分别制作甜菜夜蛾雄蛾接近诱芯(图3)和落至诱芯(图4)的正交试验效应曲线图。分别取各因素的最大均值作为最优效果,筛选得到接近诱芯的最优组合为a2b1c3d4e2,即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a:b:c:d:e=30%:25%:20%:5%:10%;落至诱芯的最优组合为a3b1c2d4e1,即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a:b:c:d:e=35%:25%:25%:5%:0%。并且根据表3和表4的反应率数据,相比于其他处理组,处理9的接近诱芯反应率和落至诱芯反应率均最高,因此组合a3b1c3d4e2,即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a:b:c:d:e=37.50%:26.25%:21.25%:5.00%:10.00%时,也具有优异的效果。
[0057]
在实际应用中雄蛾不一定只有在落至诱芯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诱杀过程,事实上雄
蛾接近诱芯后亦可在诱捕器的作用下将其捕杀,故“接近诱芯”和“落至诱芯”反应百分率均可作为筛选评价的指标,即上述组合a2b1c3d4e2和a3b1c2d4e1以及组合a3b1c3d4e2均可达到高效诱捕甜菜夜蛾的目的。
[0058]
进一步对组合a3b1c2d4e1(记作处理ⅰ)进行改良,向其中增加组分e,得到组合a3b1c2d4e2(记作处理ⅱ),对这2个处理进行风洞行为生测试验,五种不同反应的反应百分率如图5所示。结果显示,处理ⅱ的“定向飞行”、“飞行半程以上”及“接近诱芯”的反应百分率比处理ⅰ分别高0.14%、6.59%和10.84%,而“落至诱芯”则反之,处理ⅰ比处理ⅱ高10.71%,这是因为在处理ⅰ中加入组分e后雄蛾对定向飞行至接近诱芯的反应增强,但雄蛾在距离诱芯10cm的范围内进一步定向搜索诱芯时的反应又有所下降,定向搜索反应时间延长,即组分e的加入促进引诱雄蛾接近诱芯,但抑制雄蛾到达诱芯。但根据图5的检测结果,甜菜夜蛾对于处理ⅰ和处理ⅱ两组配方的各反应百分率均无差异,说明组合a3b1c2d4e2也可以达到高效诱捕甜菜夜蛾的目的。
[0059]
综合上述结果,本发明共筛选得到了4组可高效诱捕甜菜夜蛾的甜菜夜蛾性引诱剂配方,分别为:
[0060]
(1)a3b1c2d4e1: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a:b:c:d:e=35%:25%:25%:5%:0%(记作处理ⅰ)
[0061]
(2)a3b1c2d4e2: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a:b:c:d:e=35%:25%:25%:5%:10%(记作处理ⅱ);
[0062]
(3)a2b1c3d4e2: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a:b:c:d:e=30%:25%:20%:5%:10%(记作处理ⅲ);
[0063]
(4)a3b1c3d4e2: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a:b:c:d:e=37.50%:26.25%:21.25%:5%:10%(记作处理ⅳ)。
[0064]
实施例2甜菜夜蛾性诱芯载体、抗氧化剂等优选
[0065]
根据实施例1优选得到了几组可高效诱捕甜菜夜蛾的甜菜夜蛾性引诱剂配方,现将其加工成性诱芯成品应用至田间。将其制成性诱芯除考虑各组分的组成及配比外,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载体/剂型,诱芯的载体/剂型决定其诱捕效果和应用成本;(2)抗氧化、抗紫外线照射的问题,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组分在自然条件下易氧化分解,直接影响其应用效果;(3)缓释技术,性信息素全方位、恒定持续释放是性信息素应用的关键。
[0066]
根据实施例1的结果,选取活性表现较高的性信息素配方(即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ⅲ、处理ⅳ)与不同的载体、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缓释剂组合,进行了田间诱捕试验,以选取效果相对较优的辅料,并为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的应用提供最直接的依据。
[0067]
1、供试材料
[0068]
(1)性信息素组分:同实施例1,试验配方分别为实施例1中的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ⅲ、处理ⅳ,将a、b、c、d、e各组分用乙醚配制成10μg/μl的母液,按各处理配比取样,使性信息素组分混合物总体积为0.2ml。
[0069]
(2)载体:天然橡胶(红色、绿色)、硅橡胶(绿色)、pvc毛细管(红色),均为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0070]
(3)抗氧化剂:丁基羟基茴香醚(bha)、2,6

二叔丁基
‑4‑
甲基苯酚(bht)、特丁基对
苯二酚(tbhq),市售。
[0071]
(4)紫外线吸收剂:2

(2'

羟基

3'

叔丁基

5'

甲基苯基)
‑5‑
氯代苯并三唑(uv

326)、2

羟基
‑4‑
正辛氧基二苯甲酮(uv

531)、2

(2'

羟基

5'

甲基苯基)苯并三唑(uv

p),市售。
[0072]
(5)缓释剂:大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市售。
[0073]
(6)天然橡胶基质缓释诱芯,湖南长沙艾格里植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产品;pvc毛细管缓释诱芯,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用作对照诱芯。
[0074]
2、试验方法
[0075]
根据5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表(表5)配制诱芯。
[0076]
表5性诱芯正交试验因素及水平
[0077][0078]
性诱芯的制备方法如下:分别按照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ⅲ、处理ⅳ的配方分别配制得到甜菜夜蛾性引诱剂,将0.005g抗氧化剂用0.5ml缓释剂溶解(无缓释剂的处理则用乙醚溶解),0.005g紫外线吸收剂用0.3ml乙醚溶解,加入0.2ml甜菜夜蛾性引诱剂,使总体积为1ml(不足1ml的用乙醚补齐),混匀后取0.1ml滴到橡胶塞杯内,pvc毛细管诱芯则用微量进样器注入其中。橡胶塞诱芯待溶剂彻底挥发后、pvc毛细管诱芯两端封口后装入自动封口袋内存于

20℃冰箱(海尔dw

40l188型)备用。正交试验表头如表6所示。
[0079]
表6正交试验表头l
16
(45)
[0080][0081]
2、田间诱捕试验方法
[0082]
试验在武湖基地农科所露地区进行,作物为辣椒、茄子、青花菜、玉米。将自制甜菜夜蛾性诱芯及对照诱芯各1枚放置于诱捕器中,每处理重复2次,共36个诱捕器,两两之间间隔30m,完全随机排列,每4d左右调查一次诱蛾量,最后一次间隔9d,共33d。
[0083]
统计各处理的田间诱蛾量,采用“正交设计助手ⅱv3.1”软件对其进行直观分析和因素指标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差异性分析(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
[0084]
3、结果与分析
[0085]
自制甜菜夜蛾性诱芯的田间诱捕效果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根据表7的数据,绘制自制甜菜夜蛾性诱芯的田间诱捕效果的正交试验效应曲线图(图6)。
[0086]
表7自制甜菜夜蛾诱芯田间诱捕效果的正交试验分析表
[0087][0088]
综合表7和图6的分析结果,配方、载体、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缓释剂的极差分别为85.500、174.125、117.750、58.625、25.625,据此判断各因素作用的主次顺序是载体>抗氧化剂>配方>紫外线吸收剂>缓释剂,说明本试验条件下诱芯的载体对其田间诱蛾效果的影响最大,而所使用的缓释剂影响作用最小,其中载体对于性诱芯的诱蛾量有显著影响。
[0089]
16个处理组进行比较时,其中处理15,配方4、载体3、抗氧化剂2、紫外线吸收剂4、缓释剂1,即包括:如处理ⅳ所示的甜菜夜蛾性引诱剂;载体基质为:绿色硅橡胶;抗氧化剂为:丁基羟基茴香醚(bha);紫外线吸收剂为:2

(2'

羟基

5'

甲基苯基)苯并三唑(uv

p)时,其平均累计诱蛾量相对最高。进一步的,根据图6筛选出各因素的最优水平,分别为:配方4、载体3、抗氧化剂2、紫外线吸收剂4、缓释剂2,即筛选出的最优的性诱芯组分包括:如处理ⅳ所示的甜菜夜蛾性引诱剂;载体基质为:绿色硅橡胶;抗氧化剂为:bha;紫外线吸收剂为:uv

p;缓释剂为:大豆油时,该性诱芯的诱蛾效果最好。
[0090]
进一步对主体间效应的方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
[0091]
表8主体间效应的方差分析表
[0092][0093]
根据表8的分析结果,试验的5个因素中,载体间的f=4.276,p=0.023<0.05,差异显著;其它4个因素间的f值分别为0.958、1.965、0.556、0.110,p值分别为0.438、0.163、0.652、0.953,均大于0.05,差异不显著。f检验结果表明,不同载体对于甜菜夜蛾诱芯的田间诱蛾量有显著的影响,表现在绿色硅橡胶基质诱芯的诱蛾量显著高于灰色天然橡胶和pvc毛细管基质的;不同的配方、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缓释剂作用的影响不显著,其中缓释剂影响作用最小。4个配方对甜菜夜蛾自制诱芯田间诱蛾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进一步证实其均为甜菜夜蛾性信息素诱芯的高效配方。3种抗氧化剂、3种紫外线吸收剂、3种缓释剂的影响作用差异不显著,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红色天然橡胶和灰色天然橡胶基质诱芯的诱蛾量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同颜色对诱芯基质的影响不大,据此,在使用甜菜夜蛾性引诱剂时可以生产成不同颜色的产品,以示区别不同类型、不同批次、不同使用场所等。
[0094]
将处理15的性诱芯与市售的天然橡胶基质缓释诱芯(湖南长沙艾格里植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产品,记作处理17)以及pvc毛细管缓释诱芯(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记作处理18)进行比较,如图7所示。结果显示,与对照诱芯相比,处理15在诱蛾前期(1~7d)的平均累计诱蛾量最高,峰值平均累计诱蛾量分别是处理17和处理18的1.23倍和1.05倍;诱蛾中后期16~33d平均累计诱蛾量分别比处理17和处理18多出31.91%和31.21%。说明本发明制备得到的性诱芯对于甜菜夜蛾的诱捕效果显著优于市面已有的产品,即本发明制备得到了一个效果优异的,可高效诱捕甜菜夜蛾的性诱芯。
[0095]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