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淡水养殖银鲑苗种的降海驯化培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393366发布日期:2021-08-24 16:02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淡水养殖银鲑苗种的降海驯化培育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一种降海驯化培育方法,具体是一种淡水养殖银鲑苗种的降海驯化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海水养殖是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殖对象主要有鱼类、虾蟹类、贝类、海参等经济动物。中国海水养殖历史悠久,早在汉代之前,就进行牡蛎养殖,宋代发明了养殖珍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海水养殖发展迅速,海带、紫菜、贻贝和对虾等主要经济品种的发展尤为突出,带动了沿海经济的发展,现已经成为海水养殖第一大国。中国海水养殖已经形成大规模生产的经济品种,鱼类有梭鱼、鲻鱼、尼罗罗非鱼、真鲷、黑鲷、石斑鱼、鲈鱼、大黄鱼、美国红鱼、牙鲆、河豚鱼等。

传统的降海驯化培育方法通常都较为简单,在培育的过程中不便于对培育池的水质以及含盐量进行实时监控,降低了苗种的成活率,且降海驯化培育过程中容易出现鱼苗损伤的现象,容易导致鱼病的发生。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淡水养殖银鲑苗种的降海驯化培育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一种淡水养殖银鲑苗种的降海驯化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待养殖海域海水温度将接近银鲑最适宜温度时,将银鲑苗种从淡水的培育池转至驯化池中进行培养,苗种规格达到体长11-14cm、体重6.5-10.5g,稳定3-5天后进行降海驯化;

s2.池内每天加注新水10%-20%,池水每2h循环一遍,保持24h连续充气;每3天用海水(或地下卤水)调高养殖水体盐度3‰,在一个月时间内将培育池池水的盐度从淡水调至25‰左右,接近养殖海域海水的盐度;

s3.银鲑苗种适应驯化池环境2天后,开始投喂银鲑苗种专用高抗应激膨化配合饲料,每天投饲量占银鲑体重的3%-5%,每天投喂4次,投喂时做到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并根据银鲑的摄食情况,适当调整投饲量;

s4.每天于6:00、12:00和18:00分别测量水温、盐度、溶解氧、氨氮、硝酸盐、ph等水环境理化因子,并做好记录;每天清除一次池底的残饵和粪便,保持水质清新;同时在驯化池的顶端通过设备来模拟阳光,以此来增强银鲑苗种对阳光的适应性,提高了银鲑苗种的成活率;

s5.驯化结束后培育池池水的盐度已达到25‰左右,接近养殖海域海水的盐度,再暂养3天,继而将银鲑苗种转至海水中养殖。

进一步地,驯化期间水温控制在15℃-17℃,溶解氧为8.5mg/l-10.0mg/l,氨氮<0.2mg/l,ph值为7.6-8.2,培育池经漂白粉消毒处理,养殖用淡水经0.3ppm二氧化氯和0.5ppmedta处理。

进一步地,在降海驯化过程中,从低盐度向高盐度过渡时,驯化时间要稍长些,有利于提高驯化成活率。

进一步地,为预防鱼病的发生,定期用二氯海因等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处理,用量为0.25ppm。

进一步地,每10天进行一次生物学测定,测量银鲑的全长、体重,以便及时调整饲料投喂量和培育池池水的交换量。

进一步地,降海驯化盐度的提升幅度要小,给银鲑苗种适应环境的空间,以提高海水驯化的成活率。

进一步地,降海驯化时,操作要小心,以免损伤鱼体,导致鱼病的发生。

进一步地,如需长途运输的苗种,运输前要停食24h以上,待鱼体排空体内的废弃物后进行,以提高苗种运输的成活率。

进一步地,驯化用海水(或地下卤水)须经沉淀、曝气、增氧后使用,车间配备液氧罐、高效纯氧混合器及配套增氧设施,以提高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进一步地,定期向培育池中投放em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可以净化水质,以维持良好的养殖水环境。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实时检测水质且银鲑苗种成活率高的淡水养殖银鲑苗种的降海驯化培育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实施例一

一种淡水养殖银鲑苗种的降海驯化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待养殖海域海水温度将接近银鲑最适宜温度时,将银鲑苗种从淡水的培育池转至驯化池中进行培养,苗种规格达到体长11cm-13cm、体重6.5-7.5g,稳定3天后进行降海驯化;

s2.池内每天加注新水10%,池水每2h循环一遍,保持24h连续充气;每3天用海水(或地下卤水)调高养殖水体盐度3‰,在一个月时间内将培育池池水的盐度从淡水调至25‰左右,接近养殖海域海水的盐度;

s3.银鲑苗种适应驯化池环境2天后,开始投喂银鲑苗种专用高抗应激膨化配合饲料,每天投饲量占银鲑体重的3%,每天投喂4次,投喂时做到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并根据银鲑的摄食情况,适当调整投饲量;

s4.每天于6:00、12:00和18:00分别测量水温、盐度、溶解氧、氨氮、硝酸盐、ph等水环境理化因子,并做好记录;每天清除一次池底的残饵和粪便,保持水质清新;同时在驯化池的顶端通过设备来模拟阳光,以此来增强银鲑苗种对阳光的适应性,提高了银鲑苗种的成活率;

s5.驯化结束后培育池池水的盐度已达到25‰左右,接近养殖海域海水的盐度,再暂养3天,继而将银鲑苗种转至海水中养殖。

进一步地,驯化期间水温控制在15℃-17℃,溶解氧为8.5mg/l,氨氮<0.2mg/l,ph值为7.6,培育池经漂白粉消毒处理,养殖用淡水经0.3ppm二氧化氯和0.5ppmedta处理。

进一步地,在降海驯化过程中,从低盐度向高盐度过渡时,驯化时间要稍长些,有利于提高驯化成活率。

进一步地,为预防鱼病的发生,定期用二氯海因等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处理,用量为0.25ppm。

进一步地,每10天进行一次生物学测定,测量银鲑的全长、体重,以便及时调整饲料投喂量和培育池池水的交换量。

进一步地,降海驯化盐度的提升幅度要小,给银鲑苗种适应环境的空间,以提高降海驯化的成活率。

进一步地,降海驯化时,操作要小心,以免损伤鱼体,导致鱼病的发生。

进一步地,如需长途运输的苗种,运输前要停食24h以上,待鱼体排空体内的废弃物后进行,以提高苗种运输的成活率。

进一步地,驯化用海水(或地下卤水)须经沉淀、曝气、增氧后使用,车间配备液氧罐、高效纯氧混合器及配套增氧设施,以提高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进一步地,定期向培育池中投放em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可以净化水质,以维持良好的养殖水环境。

实施例二

一种淡水养殖银鲑苗种的降海驯化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待养殖海域海水温度将接近银鲑最适宜温度时,将银鲑苗种从淡水的培育池转至驯化池中进行培养,苗种规格达到体长13-14cm、体重8.5-10.5g,稳定5天后进行降海驯化;

s2.池内每天加注新水20%,池水每2h循环一遍,保持24h连续充气;每3天用海水(或地下卤水)调高养殖水体盐度3‰,在一个月时间内将培育池池水的盐度从淡水调至25‰左右,接近养殖海域海水的盐度;

s3.银鲑苗种适应驯化池环境2天后,开始投喂银鲑苗种专用高抗应激膨化配合饲料,每天投饲量占银鲑体重的5%,每天投喂4次,投喂时做到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并根据银鲑的摄食情况,适当调整投饲量;

s4.每天于6:00、12:00和18:00分别测量水温、盐度、溶解氧、氨氮、硝酸盐、ph等水环境理化因子,并做好记录;每天清除一次池底的残饵和粪便,保持水质清新;同时在驯化池的顶端通过设备来模拟阳光,以此来增强银鲑苗种对阳光的适应性,提高了银鲑苗种的成活率;

s5.驯化结束后培育池池水的盐度已达到25‰左右,接近养殖海域海水的盐度,再暂养3天,继而将银鲑苗种转至海水中养殖。

进一步地,驯化期间水温控制在17℃,溶解氧为10.0mg/l,氨氮<0.2mg/l,ph值为8.2,培育池经漂白粉消毒处理,养殖用淡水经0.3ppm二氧化氯和0.5ppmedta处理。

进一步地,在降海驯化过程中,从低盐度向高盐度过渡时,驯化时间要稍长些,有利于提高驯化成活率。

进一步地,为预防鱼病的发生,定期用二氯海因等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处理,用量为0.25ppm。

进一步地,每10天进行一次生物学测定,测量银鲑的全长、体重,以便及时调整饲料投喂量和培育池池水的交换量。

进一步地,降海驯化盐度的提升幅度要小,给银鲑苗种适应环境的空间,以提高海水驯化的成活率。

进一步地,降海驯化时,操作要小心,以免损伤鱼体,导致鱼病的发生。

进一步地,如需长途运输的苗种,运输前要停食24h以上,待鱼体排空体内的废弃物后进行,以提高苗种运输的成活率。

进一步地,驯化用海水(或地下卤水)须经沉淀、曝气、增氧后使用,车间配备液氧罐、高效纯氧混合器及配套增氧设施,以提高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进一步地,定期向培育池中投放em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可以净化水质,以维持良好的养殖水环境。

本申请的有益之处在于:本方法在驯化期间对池水水温、盐度、溶解氧、氨氮、硝酸盐等理化因子进行实时监控并做好记录,以此维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同时每天都需对水池进行清理,保持水质清新,从而提高了银鲑苗种的成活率;在驯化池的顶端通过设备来模拟阳光,以此来增强银鲑苗种对阳光的适应性,提高了银鲑苗种的成活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