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足囊生殖的海蜇苗种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7389032发布日期:2021-11-15 22:01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苗种繁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足囊生殖的海蜇苗种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2.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 1891)隶属于刺胞动物门、钵水母纲、海蜇属,是一种经济价值最高的大型可食用水母,也是我国重要的海水渔业增养殖对象之一。21世纪以来,海蜇池塘养殖方面发展迅速,海蜇工厂化育苗的研究工作也迅速开展,特别是以辽宁、山东两省海蜇增养殖业发展较为迅速,效益可观,相关产业产值达数十亿元。
3.海蜇有着典型的世代交替生活史,包括营浮游生活的水母体有性世代和营附着生活的水螅体无性世代。有性生殖是指成蜇在条件适宜时产卵排精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为浮浪幼虫并附着变态为螅状体;无性生殖包括横裂生殖和足囊生殖两种形式,横裂生殖是指海蜇螅状体通过裂节的方式产生碟状幼体,并发育为水母体;而足囊生殖是指海蜇螅状体通过产生休眠足囊,条件适宜时萌发成新螅状体的无性繁殖方式。
4.目前,传统的海蜇苗种生产过程主要是利用了有性生殖和横裂生殖过程,大体为每年夏季自然海区采捕海蜇亲体,进行一段时间的室内或室外培育,秋季水温下降时催产获取受精卵,附着变态后获得螅状体苗种,第二年春季通过人工升温诱导横裂生殖,培育碟状体苗种。一方面,现有苗种生产过程对足囊利用不足,浪费了螅状体生长过程中相伴产生的大量足囊,另一方面,亲蜇的采捕运输以及室内人工繁育过程一直有高风险、高成本等问题。此外,现有足囊保存方法主要是通过人工低温抑制萌发(如专利《一种海蜇无性繁殖良种选育方法》),成本太高难以用于大规模苗种生产,我们发现通过足囊生殖可以维持乃至增加海蜇水螅体的数量,保障足够的螅状体种群用于生产碟状体苗种,并且找到了一种无需低温的足囊休眠方法,总之,本发明相对于传统方法有着简单方便、成本低的优势。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足囊生殖的海蜇苗种生产方法,充分利用海蜇螅状体的足囊生殖特性,不需有性生殖过程而在年际间保持螅状体种群数量,并培育碟状体苗种。
6.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7.一种基于足囊生殖的海蜇苗种生产方法,准备海蜇螅状体苗板,提供足囊生殖适宜条件,促使螅状体生成优质足囊,随水温自然下降进入越冬培育阶段;春季采用低温化学诱导法,诱导螅状体发生横裂生殖释放碟状体苗种;碟状体释放完成后,将附有大量足囊的苗板集中于保育池,进入足囊保育休眠阶段;夏末秋初,采用足囊萌发诱导措施促使足囊萌发,生成新的螅状体,开始新的苗种生产周期。
8.具体步骤如下:
9.1)足囊形成:9月份,获取螅状体苗板,促使螅状体形成优质足囊;
10.进一步,所述足囊生殖适宜条件为:水温15

25℃,盐度20

25,溶解氧不低于5mg/l,光照<500lux,每3

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4

1/3,随温度降低延长换水间隔,换水温差不超过2℃,饵料为新孵化的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每天投喂1次,投喂量为海蜇螅状体数量的9

11倍。
11.2)越冬培育:12月中旬,越冬池温度保持在2℃~10℃,每周投喂1次,投喂量为螅状幼体数量的5

10倍,每半个月换水一次,每天微充气,维持水中溶氧量在5mg/l以上,保持池中弱光或黑暗,光照强度为0lux~500lux;
12.进一步,所述步骤2)中的培育池温度低于4℃时停止投喂和换水。
13.3)诱导横裂生殖:次年春季3月底,根据海蜇苗需求时间,提前将适量的苗板移入育苗池,水温维持10℃~15℃,光照1800lux~2400lux,每2天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一次,投喂量为螅状体数量的5

10倍,营养强化1

2周后,向培育池添加横裂生殖的化学诱导剂,促使螅状体同步横裂,横裂生殖率约80%时可更换新水去除诱导试剂;
14.进一步,所述的诱导试剂为吲哚美辛,使其在培育池水体的终浓度为5μm。
15.进一步,所述步骤3)中分3次更换新水,完全除去诱导试剂。
16.4)足囊休眠保育:5月中下旬,将碟状体释放完成后的足囊苗板高密度集中于保育池,苗板密度为120

160片苗板/m3,在室外自然水温低于15℃时,可利用控温法进行保种,调控保育池水体温度最高不超过15℃;在自然水温高于15℃时,在保育池添加一定量氯化铵并降低水体溶解氧,抑制足囊萌发;水体盐度20

32,光照<500lux,不投饵,不干露,每30

50天换水一次;
17.进一步,所述氯化铵终浓度为10

25ppm,控制溶解氧含量为0.5

1mg/l;
18.5)足囊萌发:8月中下旬,疏散足囊苗板至新培育池,更换新鲜海水,加大充气量,每天少量投饵,随足囊萌发情况缓慢增加投饵量,每5

10天换水一次,保持适宜条件:水温20

30℃,盐度20

30,溶解氧7

9mg/l,光照<500lux,直至足囊萌发形成足够的新螅状体。
19.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
20.本发明通过提供螅状体足囊生殖适宜条件,促使螅状体生成优质足囊;采用低温化学诱导法,抑制足囊萌发,同时诱导螅状体发生横裂生殖释放碟状体苗种;碟状体释放完成后,将苗板附着的足囊的进入足囊保育阶段;夏末秋初,采用足囊萌发诱导措施促使足囊萌发,生成新的螅状体,开始新的苗种生产周期。该发明仅通过无性繁殖获取足够的螅状体保障碟状体苗种的正常生产,避免了每年从自然海域采捕亲蜇以及室内控温培育的大量投入,提出了非低温式的足囊休眠保育方法,充分利用了螅状体生长过程产生的大量足囊,节约了苗种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22.实施例1
23.一种基于足囊生殖的海蜇苗种生产方法,包括足囊形成、越冬培育、诱导横裂生殖、足囊休眠保育和足囊萌发。
24.1)足囊形成:9月份从海蜇苗种场选购新的螅状体苗板,苗板螅状幼体附着密度为(1~2.5)个/cm2,用干净海水冲洗处理后置于培育池,密度为40片苗板/m3,车间顶棚布置遮
光塑料布,使光照小于500lux,每5天换水一次,用虹吸法从池底吸出底层海水,每次换水1/4

1/3。采用砂滤自然海水,水温由25℃逐渐下降至10℃,盐度在22

23,溶解氧6mg/l左右,随温度降低延长换水间隔,换水温差不超过2℃,饵料为新孵化的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每天投喂1次,投喂量为海蜇螅状体数量的10倍左右。螅状幼体饱食后呈桔黄色,饥饿时呈苍白色,根据其颜色调整投喂次数和投喂量。培育至12月中旬,每个螅状体形成5

15个足囊。
25.2)越冬培育:12月中旬,当自然水温降至10℃以下,进入越冬培育阶段。1月份培育池温度低于2度时,开启暖气为车间加温,保持培育池水温在2℃以上。每10天投喂卤虫无节幼体1次,投喂量为螅状幼体数量的5

10倍。每半个月换水一次,换水1/4,每天微充气1h左右,投饵后充气2

3h,维持水中溶氧量在5mg/l以上,保持池中弱光或黑暗,光强为0~500lux。培育池温度低于4℃时停止投喂和换水。
26.3)诱导横裂生殖:春季3月底,撤除遮光塑料布,将适量的苗板移入育苗池,置于室内自然光条件(1800lux~2400lux)下培养。白天室内水温升高较快时,适当开窗通风,并增加换水将水温控制在10

15℃,每2天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一次,一般为螅状体数量的5

10倍,并根据其颜色调整投饵量,营养强化2周后,向培育池添加横裂生殖化学诱导剂(5μm吲哚美辛),促使螅状体横裂生殖,添加诱导剂后每天统计横裂生殖率,约一周横裂生殖率达80%左右时,分3次更换全部海水去除诱导试剂。每个螅状体形成3

10个碟状体,约两周碟状体开始释放,四周后碟状体基本释放完毕。
27.4)足囊休眠保育:5月中下旬,将碟状体释放完成后的足囊苗板高密度集中于保育池,苗板密度为120

160片苗板/m3,春季在室外自然水温低于15℃时,白天室内水温升高较快时,通过早晚通风、加大换水等措施调控保育池水体温度最高不超过15℃;当自然水温高于15℃时,在水中添加15ppm氯化铵并通过在池体上方覆盖塑料薄膜降低水体溶解氧,溶解氧含量0.5

1mg/l,抑制足囊萌发;保持光照<500lux,水体盐度25,每30天换水1/4,不投饵。
28.5)足囊萌发:8月中下旬,自然水温在25

30℃,将足囊苗板分散至新培育池,密度为40片苗板/m3,更换新鲜海水,加大充气量,每天投饵1次,诱导足囊萌发,水温25

26℃,盐度22

23,溶解氧7

8mg/l,光照<500lux。每5天换水一次,投饵量由足囊数量的1/100逐渐增加至1/10。一周内足囊萌发形成新螅状体,每周统计萌发情况,一个月左右足囊萌发率达25%左右,形成大量螅状幼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