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促进水产养殖集污装置

文档序号:30073219发布日期:2022-05-18 02:36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促进水产养殖集污装置

1.本发明涉及一种集污装置,具体来说,是一种促进水产养殖集污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目前采取进水端曝气推流装置进行池塘高密度养殖逐渐成为趋势,曝气推流装置推动水体进入流水槽,流经养殖区,从末端集污区流出,过程中,主要利用曝气推流装置将水产物的残料、粪便冲到末端集污区,再利用吸污装置去除,但目前该模式的问题是吸污装置具有不可靠性,且吸污效率低,无残料、粪便阻隔装置,残料、粪便等易回流到鱼池形成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促进水产养殖集污装置,可高效收集鱼粪便和残饵。
4.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包括鱼池(1),上进水曝气推流(2),下进水曝气推流(3),阻隔网(4),集污池(5),集污网(6),重量传感器(7),支架(6-1),支架(6-2),温度传感器(8),太阳能控制器(9-1),太阳能电池板(9-2),蓄电池(9-3),逆变器(9-4),左加热丝(10-1),右加热丝(10-2)。
5.进水曝气推流(2),进水曝气推流(3)并联连接鱼池(1),鱼池(1)以及集污池(5)之间通过阻隔网(4)连接,集污池(5)内包含集污网(6),重量传感器(7),支架(6-1),支架(6-2)。
6.进一步,所述鱼池(1)边设置上进水曝气推流(2)以及下进水曝气推流(3),下进水曝气推流(3)进口位置距离鱼池底面25cm-45cm,上下两个进水曝气推流装置同时工作,在鱼粪进行沉降的同时,下进水曝气推流(3)会利用水流的冲击力带动鱼粪往集污池(5)流动,更加有效提高曝气以及推流效果,有效控制鱼池中的粪便和残饵。
7.进一步,所述鱼池(1)以及集污池(5)之间增设阻隔网(4),阻隔网目的有两个,1是避免鱼群流入集污池,2是防止排入集污池的粪便和残饵重新涌入鱼池。
8.进一步,所述集污池(5)底部形状呈滑梯型,目的使粪便和残饵最大化的集中在一侧,利于后续回收利用。
9.进一步,所述集污网(6)铺设在集污池(5)底部,集污网(6)网孔大小为0.5mm
×
0.5mm,孔网密度大小可防止细小粪便和残饵掉落集污池(5),长久以往集污池(5)底面形成污垢。
10.进一步,所述集污网(6)两侧分别连接支架(6-1),支架(6-2)。
11.进一步,所述支架(6-1),支架(6-2)通过重量传感器(7)智能控制其升降,当粪便和残饵重量大于初始设定值时,支架控制装置会自动作用反映到支架上带动渔网上拉。
12.进一步,所述温度传感器(8)置于鱼池中心位置处,夏冬季温差较大时,可利用温度传感器(8)检测水池温度从而通过太阳能控制器(9-1)调节太阳能电池板(9-2)开合,太
阳能电池板(9-2)将电量存储在蓄电池(9-3)中,逆变器(9-4)将直流电转换为220v的交流电,连接给左加热丝(10-1),右加热丝(10-2),目的是可以设置标准温度值,当水中温度低于设定值时,通过上述方式给水加热保温,保持鱼群生活环境温度稳定。
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4.1)上下同步曝气推流,增氧效果增加,减少了粪便和残饵沉降在鱼池的风险。
15.2)污物通过渔网装置输送到外面,实现鱼类粪便和残饵的去除,有效避免鱼池的二次污染。
16.3)通过温度传感器,重量传感器等的设置,促进了传统养殖的智能化。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水产养殖集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发明所述集污池的主示图。
19.图中:
20.鱼池(1),上进水曝气推流(2),下进水曝气推流(3),阻隔网(4),集污池(5),集污网(6),重量传感器(7),支架(6-1),支架(6-2),温度传感器(8),太阳能控制器(9-1),太阳能电池板(9-2),蓄电池(9-3),逆变器(9-4),左加热丝(10-1),右加热丝(10-2)。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22.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促进水产养殖集污装置,包括鱼池(1),上进水曝气推流(2),下进水曝气推流(3),阻隔网(4),集污池(5),集污网(6),重量传感器(7),支架(6-1),支架(6-2),温度传感器(8)。进水曝气推流(2),进水曝气推流(3)并联连接至鱼池(1),鱼池(1)以及集污池(5)之间通过阻隔网(4)连接,集污池(5)内包含集污网(6),重量传感器(7),支架(6-1),支架(6-2),鱼池(1)中包含温度传感器。
23.所述鱼池(1)边设置上进水曝气推流(2)以及下进水曝气推流(3),下进水曝气推流(3)进口位置距离鱼池底面25cm-45cm,上下两个进水曝气推流装置同时工作,在鱼粪进行沉降的同时,下进水曝气推流(3)会利用水流的冲击力带动鱼粪往集污池(5)流动,更加有效提高曝气以及推流效果,有效控制鱼池中的粪便和残饵。优选的,所述鱼池(1)以及集污池(5)之间增设阻隔网(4),避免鱼群流入集污池以及防止排入集污池的粪便和残饵重新涌入鱼池。优选的,集污池(5)底部形状呈滑梯型,目的使粪便和残饵最大化的集中在一侧,利于后续回收利用。优选的,集污网(6)铺设在集污池(5)底部,集污网(6)网孔大小为0.5mm
×
0.5mm,孔网密度越小可防止细小粪便和残饵掉落集污池(5)。
24.优选的,所述集污网(6)两侧分别连接支架(6-1),支架(6-2)。且所述支架(6-1),支架(6-2)通过重量传感器(7)智能控制其升降,当排入集污池(5)中的粪便和残饵重量大于初始设定值时,支架控制装置会反馈到支架上带动渔网上拉。优选的,所述温度传感器(8)置于鱼池(1)中心位置处,夏冬季温差较大时,可利用温度传感器(8)检测鱼池(1)温度从而通过太阳能控制器(9-1)调节太阳能电池板(9-2)开合,太阳能电池板(9-2)将电量存储在蓄电池(9-3)中,逆变器(9-4)将直流电转换为220v的交流电,连接给左加热丝(10-1),
右加热丝(10-2),目的是可以设置标准温度值,当水中温度低于设定值时,通过上述方式给水加热保温,保持鱼群生活环境温度稳定。
25.所述实施例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做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促进水产养殖集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鱼池(1),上进水曝气推流(2),下进水曝气推流(3),阻隔网(4),集污池(5),集污网(6),重量传感器(7),支架(6-1),支架(6-2),温度传感器(8),太阳能控制器(9-1),太阳能电池板(9-2),蓄电池(9-3),逆变器(9-4),左加热丝(10-1),右加热丝(10-2);进水曝气推流(2),进水曝气推流(3)并联连接鱼池(1),鱼池(1)以及集污池(5)之间通过阻隔网(4)连接,集污池(5)内包含集污网(6),重量传感器(7),支架(6-1),支架(6-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水产养殖集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鱼池(1)边设置上进水曝气推流(2)以及下进水曝气推流(3),下进水曝气推流(3)进口位置距离鱼池底面25cm-45cm,上下两个进水曝气推流装置同时工作,在鱼粪进行沉降的同时,下进水曝气推流(3)会利用水流的冲击力带动鱼粪往集污池(5)流动,更加有效提高曝气以及推流效果,有效控制鱼池中的粪便和残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水产养殖集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鱼池(1)以及集污池(5)之间增设阻隔网(4),阻隔网目的有两个,1是避免鱼群流入集污池,2是防止排入集污池的粪便和残饵重新涌入鱼池。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水产养殖集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污池(5)底部形状呈滑梯型,目的使粪便和残饵最大化的集中在一侧,便于收集。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水产养殖集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污网(6)铺设在集污池(5)底部,集污网(6)网孔大小为0.5mm
×
0.5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水产养殖集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污网(6)两侧分别连接支架(6-1),支架(6-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水产养殖集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6-1),支架(6-2)通过重量传感器(7)智能控制其升降。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水产养殖集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8)置于鱼池(1)中心位置处。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水产养殖集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8)与太阳能控制器(9-1)、太阳能电池板(9-2)、蓄电池(9-3)、逆变器(9-4)串联连接,左加热丝(10-1),右加热丝(10-2)并联连接至逆变器(9-4)。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促进水产养殖集污装置,包括鱼池(1),上进水曝气推流(2),下进水曝气推流(3),阻隔网(4),集污池(5),集污网(6),重量传感器(7),支架(6-1),支架(6-2),温度传感器(8),太阳能控制器(9-1),太阳能电池板(9-2),蓄电池(9-3),逆变器(9-4),左加热丝(10-1),右加热丝(10-2)。进水曝气推流(2),进水曝气推流(3)并联连接至鱼池(1),鱼池(1)以及集污池(5)之间通过阻隔网(4)连接,集污池(5)内包含集污网(6),重量传感器(7),支架(6-1),支架(6-2)。本发明利用集污装置将鱼粪便和残饵输送到外部,有效避免鱼池二次污染;养殖池内曝气效果好,稳定性高,有利于鱼的生长。有利于鱼的生长。有利于鱼的生长。


技术研发人员:朱朝佳 蒋小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12.22
技术公布日:2022/5/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