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笼

文档序号:30767882发布日期:2022-07-15 23:26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笼

1.本实用新型属于渔业资源捕捞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适合稻田集中捕捞克氏原螯虾的地笼。


背景技术:

2.稻克氏原螯虾(简称小龙虾,下同)共生模式中,捕捞小龙虾的工具是地笼。地笼俗称地笼网,在稻小龙虾共生模式中作为捕捞工具广泛使用。
3.如现有技术cn 211298144 u所述,现有的地笼通常包括地笼骨架和包覆于地笼骨架上的渔网组成,渔网上开有若干漏斗状诱捕入口,地笼骨架和渔网之间通过编织线连接,平常可以收叠放置。在地笼使用过程中,将地笼拉直后将地笼内部投放诱捕饵料,然后将地笼抛掷水中,通过其自身的重力下沉至水底,通过诱捕饵料的吸引鱼虾通过诱捕入口进入地笼内实现小龙虾的捕捞。
4.目前地笼的使用方式是前一天下午5点左右摆放到稻田,当天清晨取笼收虾。为满足市场需求、满足稻作农艺需求、规避自然风险,常需要在一、二天内集中大量捕捞小龙虾。在实际操作中,受制于稻田形状、地形,并兼顾水稻生产,集中大量捕捞十分困难,目前稻农普遍采用直线放地笼的方式,不能实现集中捕捞。为迎合集中捕捞,不法商人利用违规原料生产了复合配方的捕虾灵,稻农购买后使用虽取得良好的集中捕捞效果,但其违规原料导致的食品安全风险、环境破坏风险同时存在,已形成严峻的挑战。因此稻、小龙虾模式中集中捕捞小龙虾方法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合稻田集中捕捞克氏原螯虾的地笼。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地笼,包括至少2个地笼主体和至少2个横栏;相邻的两个地笼主体之间由两个相间设置的横栏连接组成封闭的四边形结构。
8.地笼和横栏围合的四边形,将小龙虾群体分割在四边形中,寻食、捕食过程被约束在特定的四边形中,短期内便可通过诱捕入口进入地笼,捕捞效率提高,满足市场和农艺、渔艺对短期内尽快捕捞田间克氏原螯虾的需求。应用后可防止捕捞违禁药物的使用,减少捕捞生态、经济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9.第3个地笼主体与其相邻的地笼主体之间同样与横栏连接,形成多个相邻的四边形。这样可缩小每个四边形的面积,提高捕捞效率。
10.优选的,地笼主体的端部和横栏的端部连接,形成封闭的四边形结构。
11.端部与端部连接,四边形的面积足够大,也节省了材料。
12.优选的,所述地笼主体包括若干地笼骨架、覆于地笼骨架外周的渔网和连接扣眼,所述地笼骨架为矩形或方形结构,所述地笼骨架之间等距设置,所述渔网和地笼骨架之间固定连接,任意两个相邻的地笼骨架之间的渔网的侧面开有诱捕入口,所述诱捕入口延伸
至地笼内部;所述连接扣眼设置于地笼骨架上。
13.优选的,所述连接扣眼设置于地笼主体两端的地笼骨架上。
14.优选的,所述横栏包括网绳编结的网片,钢绳及连接扣,钢绳串接在网片的周边,连接扣与钢绳一端连接。
15.在放妥地笼主体后,牵引横栏钢绳至地笼垂直位置,将连接扣与地笼的连接扣眼扣合;将另一个横栏与另一个平行的地笼的连接扣眼扣合,形成由地笼和横栏围合的四边形。围合的四边形促使克氏原螯虾在夜间寻食、捕食过程中迅速进入地笼。
16.优选的,四边形可为矩形、菱形、方形、梯形。
17.地笼和横栏围合的四边形,将小龙虾群体分割在不同形状的四边形中,寻食、捕食过程被约束在特定的四边形中,不同的形状其诱捕效果有一定的区别。例如,矩形往往收获的小龙虾的收获率高于梯形。
18.优选的,所述诱捕入口延伸至地笼内的一端的口径小于诱捕入口和渔网连接一端的口径。
19.诱捕入口可为网片编制而成,或者其他易成型的防水材料制成。
20.通过此设置能够使得鱼虾轻松的从诱捕入口进入地笼,并难以从地笼内跑出。
21.优选的,所述地笼主体上设置标志物,工作状态时标志物的上部露出水面。
22.标志物可以是任何显目的标志,足以标志物质。
23.优选的,所述标志物为竹竿。
24.由于投放地笼后,水淹没地笼,翌日取地笼的小龙虾时缺乏标志,可在每个地笼上设置一根竹秆,插入泥中,上部露出水面。优选在地笼的起始端设置竹竿。取小龙虾时在每根竹秆处找到每个地笼的起始端。竹秆在水稻生长季或水稻收获后的休闲季都长期保留,只在水稻收获时暂时拨出。
25.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效捕捞小龙虾的地笼,可在短期内集中大量捕捞小龙虾,满足市场需求、满足稻作农艺需求、规避自然风险。受制于稻田形状、地形,并兼顾水稻生产,小龙虾集中大量捕捞十分困难,现在普遍采用直线放地笼,不能实现集中捕捞,成为稻小龙虾共生模式持续应用的瓶颈。已有不法商人利用违规原料生产了复合配方的捕虾灵,稻农购买后使用虽取得良好的集中捕捞效果,但其违规原料导致的食品安全风险、环境破坏风险已形成严峻的挑战,是稻小龙虾生产的隐患,而应用本实用新型后可集中捕捞小龙虾,杜绝违禁药物捕虾灵的使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现集中捕捞,满足市场和农艺、渔艺需求,防止捕捞违禁药物的使用,减少捕捞生态、经济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地笼的单元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地笼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横栏的结构示意图;
29.其中,1、地笼主体 2、横栏 3、地笼主体和横栏连接处 4、地笼骨架 5、渔网 6、诱捕入口 7、连接扣眼 8、钢绳 9、网布 10、连接扣。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实施例1
32.一种地笼,包括至少2个地笼主体1和至少2个横栏2;地笼主体1和横栏2依次交替连接,形成封闭的方形结构。
33.地笼主体1包括若干(4-12)地笼骨架4、覆于地笼骨架外周的渔网5和连接扣眼7,所述地笼骨架4为矩形或方形结构,所述地笼骨架4之间等距设置,所述渔网5和地笼骨架4之间固定连接,任意两个相邻的地笼骨架4之间的渔网5的侧面开有诱捕入口6,所述诱捕入口6延伸至地笼内部;所述连接扣眼7设置于地笼主体两端的地笼骨架4上。
34.所述横栏2包括网绳编结的网片9,钢绳8及连接扣10,钢绳8串接在网片9的周边,连接扣10与钢绳8一端连接。
35.在放妥地笼主体1后,牵引横栏钢绳8至地笼主体1垂直位置,将连接扣10与地笼的连接扣眼7扣合;将另一个横栏2与另一个平行的地笼1的连接扣眼扣合,形成由地笼和横栏围合的四边形。围合的四边形促使克氏原螯虾在夜间寻食、捕食过程中迅速进入地笼。
36.所述诱捕入口6延伸至地笼内的一端的口径小于诱捕入口和渔网连接一端的口径。
37.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高塘岭街道六合围村殷家组福顺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袁铁刚家庭农场,2019年10月5日在106亩稻+小龙虾田中的围沟中种植第一批伊乐藻和轮叶黑藻,沟宽3米,将淤泥包裹伊乐藻和轮叶黑藻的根部,放入1.2米深的水沟中,每隔8米种植一穴,每穴2蔸伊乐藻、2蔸轮叶黑藻,着底后自然固定;2019年11月6日在106亩稻+小龙虾田的围沟中种植第二批伊乐藻和轮叶黑藻,规格1米*4米,每穴2蔸伊乐藻、2蔸轮叶黑藻,将淤泥包裹伊乐藻和轮叶黑藻的根部,放入0.2米深的田中,着底后自然固定;2019年10月25日每亩投放规格200尾/公斤的小龙虾苗4500尾,晴天每天喂一次,阴雨天3天喂一次。2020年3月4日开始捕捞,捕捞当天上午8时至下午4点30分将地笼置于水泥坪中曝晒。捕捞时于前一天下午5点摆放本实用新型的地笼,地笼长8米,田面按围合正方形的方式摆放,摆放后将每个地笼的横栏拉伸至对应的另一个地笼的连接扣处,扣合,形成8米的正方形围合。围沟按分隔成四个区间的方式摆放,整条地笼全部着地,防止一头或两头翘出水面,防止地笼相交处有缝隙(相交处可部分重叠);摆放地笼后,地笼围合的正方形的中心正常生长的水稻;围沟与田埂交界的水中(沟中)、围沟与田面交界的水中(田面)摆放连续的地笼。第二天清晨从地笼中取虾,再将地笼曝晒使用,循环往复。至2020年3月15日,连续捕捞12天,2.9亩稻田每天捕捞量分别为15.6、19.4、18.4、24.8、29.2、28.3、22.2、30.1、31.2、30.2、37.4、35.7公斤,共收获322.5公斤;相阾的2.9亩丘,采用传统的线型布置地笼捕捞方法,同期捕捞量分别为2.7、3.5、2.9、3.8、6.7、8.2、14.9、15.6、16.5、16.8、27.8、28.7公斤,共收获148.1公斤;本发明方法比传统的线型布置地笼方法比较,收货量是传统的2.17倍。与往年相比,收获期末(10公斤以下)一般为8月20日,而本发明应用的收获期在3月份达到高潮,上市早,卖价高,实现了高效集中捕捞,防止了违禁捕捞产品的投入。
3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